個人資料
正文

【解密】周恩來要銷毀的檔案裏有什麽機密?

(2013-12-06 21:26:52) 下一個


[核心提示] 糧食部製定糧食計劃時發現全國人口饑荒前後減少3000萬人。山民發現在災年出生率下降的時候,每年出生人口也比正常死亡的人口(按前後年死亡率計算)多。因此得出結論,災年餓死人數大於3000萬!

楊繼繩在《墓碑》第23章[1]說:

當年擔任糧食部副部長的周伯萍晚年對本書作者說:1961年,糧食部陳國棟、周伯萍和國家統計局賈啟允三人受命,讓各省填寫了一個有關糧食和人口變動的統 計表,經匯總以後,全國人口減少了幾千萬!這份材料隻報周恩來和毛澤東兩人。周恩來看到後通知周伯萍:立即銷毀,不得外傳。周伯萍等三人共同監督銷毀了材 料和印刷板。事後周恩來還打電話追問周伯萍:銷毀了沒有?周伯萍回答銷毀了,周恩來才放心。

最近,周伯萍子女的同學華新民在《華夏文摘》[2]透露:

周伯萍的另一位子女是筆者夫婦的大學同學。2008年我們回國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周老先生讓這位同學將兩本個人回憶錄親筆簽了名鄭重贈送給我們,其中一 本《糧食部12年紀事》由他的兒子編輯,標明“藍天印務商社”2008年出版,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印刷廠印刷,沒有書號,沒有定價,也沒有印數,顯然是隻 在親友間流傳的私人印刷品。全書52節,其中第46節“編製‘中央糧食調撥計劃表’”即講了這份被周恩來嚴令銷毀的人口和糧食統計表。周伯萍老人已經於 2012年仙逝,筆者覺得,他在這本書中留下的記錄,對楊繼繩先生的敘述有澄清、補充和印證的作用,特別是它給出了人口統計的具體數字。所以在此原文照錄 如下,以饗曆史研究者和有興趣的讀者——

從1961年開始,由國務院安排調撥的糧食,除了增加進口糧食外,又增加了很多列入國務院開支的 專項用糧,情況非常複雜。當時糧食部長沙千裏同誌已調撥不動糧食,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誌也無能為力。為此,周總理隻得親自與各有關省、區的一把手逐一商 定解決。周總理因而設計了一張與曆來的表格式樣完全不同的“中央糧食調撥計劃表”,每省一張。從這張表上能夠一目了然地反映出省、區間糧食調撥和國務院糧 食收支的情況。

“中央糧食調撥計劃表”設計完成後,周總理囑咐陳國棟同誌立即組成一個三人小組,並決定由陳國棟同誌任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賈啟允同誌和我為小組成員,立即編製一份當年的“糧食調撥計劃表”,由國棟同誌三天內直接送交總理審定。

總理還決定,“三人小組”的辦公地址設在過去供蘇聯專家辦公、居住的“友誼賓館”的一所住宅。這所住宅三個臥室兼辦公室,一個客廳,條件很好。


總理還囑咐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同誌調撥了一台帶排字、印刷設備的打字機供我們使用。

賈 啟允同誌當時在國家統計局的任期已滿,即將赴貴州省任省長,他本未參加“三人小組”的任何工作,隻是由國家統計局的一名秘書送給我一份統計材料,就匆匆赴 貴陽上任去了。後來聽說,他在貴州任上政績不凡,升任黨、政、軍第一把手。但在文革期間,被當地造反派打死了,令人痛惜。(注)

經國棟同誌批準,我帶了糧食部政策研究室最年輕、體格強健的幹部張金聲同誌當助手,製表工作主要由他承辦,我最後核定。我們連續工作了兩天兩夜,編出了一份“全國糧食調撥計劃表”,印出四份,交國棟同誌麵交總理和李先念、李富春、薄一波等同誌審閱。

總理審閱後,發現報表中的當年人口總數比正常時期約少3000萬。他認為這張表如果泄露出去,可能使人產生錯覺,誤以為我國餓死了3000萬人,那將在國 內、外引起極大的震動,國內外的反動派都將對我國進行瘋狂誣蔑;不明真相的人們也將敵視我們。總理當即決定,把這四份材料全部銷毀,並囑咐徐明同誌立即執 行。

總理隨後又質問國棟同誌這到底是何原因。國棟同誌說,“據我的調查,人口減少的原因,是婦女由於食物中缺少蛋白質,導致子宮下垂,全身浮腫,暫時失掉了生育能力,而不是死亡人數增加。這段困難時期過去後,情況即將逐漸正常。”

總理說,“這樣我就放心了。不過你們糧食部不能盲目樂觀,粗心大意。如發現新情況,務必立即向我報告。”國棟同誌表示,一定堅決照辦。

這 張“中央糧食調撥計劃表”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當時分管計劃統計工作的副部長趙發生同誌曾對我說,總理在這張表上用紅藍鉛筆標記145處,調整和修改數字 40處,在表格邊進行計算6處,批注數字70處,批改文字7處,整個表格密密麻麻地留下了總理的手跡。可見總理對糧食購銷調撥計劃是多麽關心!

國棟同誌辭別總理後,立即帶我去先念同誌的辦公室,向他報告了這件事情的經過情況。先念同誌讚歎不已,說“總理日理萬機,還擠出時間來親自處理一張報表的問題,真太感人了!我們一定要竭力向總理學習,絲毫不能懈怠!”國棟同誌和我都表示完全擁護他的意見。


********************************************

由上述記述可見, 從正常年份(應該是1958年)開始,到編製糧食時結束(61年的某個時間), 中國的總人口減少約3000萬人。關於這個數據,糧食部長有一個解讀,周伯萍的子女在回憶中又有一個解讀。山民在仔細分析他們的解讀之後,發現他們的解讀混淆了一些概念,結論並不可靠。

(1) 陳國棟所說人口的減少不是因為死亡率的增加,顯然是不對的。
 1959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響,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隻有20.9‰,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係列報告之五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 我們再來看看實際人口的減少與應該出生而沒有出生的人口又沒有關係

各項人口統計數之間的數學關係:

災前實際總人口 + 災年總出生人口 - 災年總死亡人口 =  災後實際總人口 (A)

災年總死亡人口 = 災年正常死亡人口 + 災年非正常死亡人口 (B)

我們將上2式結合,得到以下關係:

災前實際總人口+(災年總出生人口-災年正常死亡人口 )-災年非正常死亡人口=災後實際總人口

移項得:

(災前實際總人口-災後實際總人口)(災年總出生人口-災年正常死亡人口 )
災年非正常死亡人口      (C)


同時,注意到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總是符合以下關係(數據見圖1):

災年最低出生率 > 常年最高死亡率 [3] ( 《中國統計年鑒》1984年版83頁)

 因此盡管出生人口下降,但災年的出生人口依然比依照前後正常年死亡率計算的災年正常死亡人口多:

災年出生人口 - 災年正常死亡人口  > 0              (D)

結合 (C) 與 (D),可以得到:

災前實際總人口 - 災後實際總人口  <  災年非正常死亡人口

即不等式:

災年非正常死亡人口  >  災前實際總人口 - 災後實際總人口

根據周伯萍提供的糧食部統計數據,

災前實際總人口 - 災後實際總人口 = 3000萬



得出結論:

(1)災年非正常死亡人口超過 3000 萬。3000萬隻是一個下限。非正常死亡人口比3000萬多多少,可以從那幾年出生率與前後年份平均死亡率的差值估算。楊繼繩在《墓碑》中的估算是3600萬。中紀委委員李堅的采訪錄中說是3500萬[4]。

(2)災年應該出生而沒有出生的嬰兒對實際人口的減少沒有貢獻(因為他們沒有被統計在初期的人口總數中)。

由此可見,周恩來的擔心非常有道理。陳國棟的解釋完全不靠譜, 周恩來也未必相信。最後的結局就是銷毀檔案了。


“時分管計劃統計工作的副部長趙發生同誌曾對我說,總理在這張表上用紅藍鉛筆標記145處,調整和修改數字 40處,在表格邊進行計算6處,批注數字70處,批改文字7處,整個表格密密麻麻地留下了總理的手跡。”

參考文獻

[1] 楊繼繩《墓碑》第23章 (
http://banbook.edoors.com/chapter/10033/58

[2] 華新民《關於大饑荒時期人口變動的新資料》,《華夏文摘》2013年11月19日(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m.php?articleid=38018

[3] 《中國統計年鑒》1984年版83頁

[4]  《新聞周刊》 中監委調查組組長李堅:親曆1961年安徽饑荒調查
http://news.sina.cn/?sa=t124d9944996v7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