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重慶清華中學87屆

(2012-11-03 15:09:40) 下一個
回憶重慶清華中學87屆
李革勝 10-30-2012

重慶清華中學87屆大多數是81年考進來的, 因為那時清華中學還叫9中, 是九龍坡區重點中學, 跟1, 3, 8, 20中, 外語學校等重慶市重點中學相比, 還是差了一些。”1984年恢複清華中學校名,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同誌親筆題寫校名”這是我們知道的。”1982年學校列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 這筆者確實不知道, 直到87年畢業還以為是所區重點中學, 跟省重點扯不上關係。因為該校升學率實在是太爛, 從77年恢複高考以來, 直到87年, 每年考上大中專也就是三, 五個學生。

87屆大多數是81年從李家沱小學考進來的, 其中大多數都是從區機關托兒所出來的, 幼稚園, 小學, 初中, 高中都是同學。今年回國見到高戈, 曾全勝, 袁群紅, 劉洪傑, 謝峰等發小, 倍感親切, 不勝唏噓, 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他們。以此文紀念。

81年是中國高考招生最少的一年, 因為77級讀了5年, 和78級在82年同時畢業, 那時大學宿舍都擠不下了, 那一年高考競爭慘烈無與倫比, 9中區區三個學生考上大中專。1981年, 小升初有個口號, “考不上重點中學, 就沒有希望讀大學”, 這好象是從作家劉心武的”班主任”中提煉出來的。

當時, 重點中學予錄線是語文, 算數總分182, 筆者小學畢業考試, 數學100分, 語文81.5, 差0.5沒能上重高, 不過對這個分數一直心存狐疑, 被老師打了偏見分, 語文分數低得不合常理, 太離譜, 有貓膩。 筆者語文從沒低於90分, 但作文沒有辦法複查, 隻好悻悻而去。 後來班主任高戈的媽媽吳纓纓老師發現, 堂堂重點小學上重點高中的5個全是女生, 有點陰陽失調, 傳出去不好聽。加上78年就開始學英語, 筆者的英語一直是佼佼者, 就推薦第6名的筆者去考外語學校。那年夏天我們到20中參加第二輪考試, 住在一起, 彼此認識。所以都知道81年整個李家沱地區十來所小學, 考上1, 3, 8, 20中, 外語學校的, 一共就6個學生, 李家沱小學的鍾東, 李蘭英, 鄧旭, 染料廠小學的劉毅, 陳軍, 第6名就是執筆者。後來, 外語學校的老師親自到教育局麵試, 經過體檢, 終於拿到重慶外語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為了紀念81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日子, 兄長一直把外語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保存到1987年離開重慶去上海讀大學的時候。

鬼使神差, 沒有去外語學校, 來到9中, 人生軌跡完全變了。重慶清華中學就象上海的複旦中學一樣, 是個區重點, 教學質量和同在九區的育才中學相比差了十萬八千裏。不過, 在花溪河畔的清華中學確實風景秀麗, 有愚公池, 芳澤亭, 工字堂, 紅教學樓, 白實驗樓, 山清水秀, 最神奇的是, 這裏還有一個落差100米花溪灘水力發電站, 每年夏天漲水, 都可以看到洶湧澎湃的河水奔騰直洩花溪河, 騰起水珠10多米高,形成水簾, 雄奇壯闊, 9中有山, 有湖, 有河, 有瀑布, 是當時重慶最漂亮的中學。筆者最愛和曾全勝, 鄧迎旭等好朋友去花溪河, 當地人稱小河溝, 的一個叫蛇灣的地方遊泳。筆名”小河溝”就是從這裏取的。

據傳, 陳軍對重點中學予錄線也是頗有微詞, 考上市重點8中沒有去, 寧做雞頭,不做風尾。81年9中入學成績第一名是陳軍, 第二名是筆者, 到87年高考, 陳軍604分成為重慶市高考狀元, 被中國科大物理係錄取, 筆者583分獲九龍坡區亞軍, 當時重慶育才中學第一名也隻考了572分, 聽說去了清華大學, 那時清華大學讀5年, 嫌它時間長, 加上北京生活質量不如上海, 炒作沒有現在那麽凶。陳軍92年以第一名的成績從中科大生物係畢業, 拿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獎, 不愧為重慶的高考狀元, 清華中學的驕傲。可以和北京大學鄧小兵校友一比。

1987年還沒有擴招, 那一年是清華中學曆史上的豐收年, 大中專加上招幹的同學有一百多人, 完全可以和重慶市老牌重點中學相比肩。主要是三軍用命, 全力拚搏, 即老師玩命, 學生給力。四班的化學老師李平是77級西師的高才生, 教學有一整套方式方法。五班的政治老師曾昌蓉非常膽識過人, 大膽指導學生填高考誌願, 結果五班考得最好。教導主任熊天齡老師和秦校長都是實幹家。

這是一個拚搏的集體, 每一年都有很多故事, 讓人哭, 讓人笑。再回到81年, 筆者和武漢大學龍洪, 四川大學的祁威, 四川工大的王戈, 西南大學的趙毅, 袁群紅, 北京師大李智雲, 重慶師範王建紅, 三醫大張航等在熊昌炳老師的一班。重慶教育學院劉霞和重慶醫大文庭俊, 川工肖毅等在二班, 陳軍和吉林大學潘智勇, 四川大學劉洪傑, 重慶大學潘學渝, 高戈, 華中科大王渝等在三班。複旦大學沈定友等在住讀班四班。當時三班是快班, 二班是慢班, 一班是中等班。一班和三班經常打足球打架, 不打不相識, 友誼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筆者在重慶清華中學幾乎沒有和任何女生打過交道, 比如和袁群紅幼稚園, 小學, 初中, 高中一直都是同學, 但從未說過話, 直到42歲回重慶見到發小, 才第一次說話。在高中期間, 組織委員鋼院劉星收團費, 說過一句話, 郵電學院李祺蓉收電影票費, “山本五十六”說過一句話。 連老婆劉霞都沒有說過話, 那時隻是見她天天和同桌辣妹符曉打口水仗。當時交情最好的是楊強, 王洪鬆, 張航, 鄧林, 錢頌軍, 劉毅等玩家, 做的都是發神經的事, 如從李家沱步行一夜到解放碑, 下四國大戰, 去北培爬縉雲山, 指點江山, 意氣風發。

這些事就象發生在昨天, 畢業後同學們經常聚會, 彼此關心, 互相幫助。這類故事講起來, 三天三夜都不夠。
故以此文獻給重慶清華中學87屆的老師和同學們。 (1小時寫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