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主動去做我們想讓孩子做的事情呢?
主動去練琴,小說,讀書,不需要我們嘮叨。
主動去畫畫,不需要我們 push. 一天不練習,就很難受。
今天學習了”結構性張力“的概念,可以用於增強孩子的自驅力。
什麽是”結構性張力“? 先來看一個實驗。
1960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請校長對兩位老師說: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為了獎勵你們,我們特地挑選了一些最優秀的學生給你們教。請好好表現。
兩位老師非常高興。一年之後,這兩個班學生的成績,是全校最優秀的。
這時,校長告訴了兩位老師真相: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機挑選的,他們的智商並不比別人高。兩位老師完全沒料到校長還有這一手。這原來是一個考驗,看看最優秀的老師,是否能把普通學生教成優秀。校長接著說:其實,你們倆,也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可是,這兩個班級,確實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啊?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你告訴老師:“你很優秀,你手下的學生很有天賦。”
老師就產生了一個期望:原來我很優秀啊!我的學生潛力都很大啊!但顯然,我們現在並不是成績最好的班級。期望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這個差距,讓兩位老師如魚鯁在喉、如芒刺在背,忍不住努力改進教學。他們的工作,就是往優秀教師帶頂級學生的設想不斷努力。最終他們的班級,成為全校最優秀的。當然,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反饋,讓取得一點點的成績都能被不斷地彼此印證,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一個通暢、強勁的增強回路。
而啟動這個回路的,正是這種忍不住縮小期望與現實之間差距,否則就“如魚鯁在喉、如芒刺在背”的力量,就是“結構性張力”,它是增強回路係統裏的“元動力”。
如果你找到了”結構性張力“的視角,找”元動力“,世界就不一樣了。孩子的鋼琴能在州比賽中獲獎,孩子的 Instagram 的漫畫粉絲達到 5000 人,這個是目標,是兒子奮力練琴,努力畫畫的元動力嗎?不是。是和目標之間的差距所導致的”結構性張力“,才是。
如何啟動強化”結構性張力“, 激發孩子“縮小差距的行為”,主動去畫畫,彈琴,和寫小說?
管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認為,我們甚至應該幫助孩子,把粗放的“縮小差距的行為”,拆分細化為邏輯嚴謹、環環相扣的3個“隻要……就……”,比如說:
這就是著名的“期望理論”。
一切的激勵的本質,都是先設計“差距”,再利用差距帶來的人心中的“結構性張力”,完成目標。
那麽,理解了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又怎樣呢?
有大用處。你可以不斷檢查期望理論中這4段因果鏈的有效性,增強人心中的“結構性張力”,達成目標。
1) 差距,是否能增強個人努力?
兒子目前的instagram 漫畫的粉絲數目是 1200 人,給他定的目標是在 8 月份的時候,到達 1500 人。這個差距,大約是 80%左右,是那種努力一下,等待運氣,努力過就對得起自己的差距。也就是踮起腳來,還是夠得著的差距。我相信兒子還是會去做的。
關於鋼琴比賽,目標是在州比賽中獲獎。目前在地區比賽中是第一名。州裏獲獎的差距有多大,我還不太清楚。
女兒寫小說,目標是每天 50 個字,這個暑假完成一篇小說。這個應該是很容易達成的目標。應該屬於不惜一切代價,不達目的不罷休,不設任何退路應該達成的目標
2) 個人努力, 是否能增強個人績效?
兒子努力畫畫,就能增強粉絲量嗎?
努力練琴,就能增加獲得名次的可能嗎?
我覺得是可以的。
3) 個人績效,能否增強父母給的獎勵?
粉絲量增加到1500,你就會給孩子獎勵嗎?
如果孩子的鋼琴比賽能在州裏獲獎,你就能實現給孩子的承諾嗎?
如果這條因果鏈斷裂,或者模糊,孩子的結構性張力,也會斷裂和模糊。
4) 父母的獎勵,是否能縮小差距?
你給了孩子獎勵,這些獎勵,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他的真正需求是什麽?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還是自我實現需求?
父母給的獎勵,如果和孩子的需求不匹配,也是沒有用的。
孩子真正想要的,才是父母應該獎勵的。
要點回顧:
孩子的自驅力到底能不能由外人建立?
能!
怎麽做?找出他的“結構性張力”。
什麽是“結構性張力”?忍不住縮小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否則就“如魚鯁在喉、如芒刺在背”的力量,就是“結構性張力”,是你設計一條良性增強回路必須的元動力。
任何確定的目標,都不是人的元動力;和目標之間的差距所導致的“結構性張力”,才是。
一切的激勵的本質,都是先設計“差距”,再利用差距帶來的人心中的“結構性張力”,完成目標。
那麽,怎麽通過強化孩子的“結構性張力”,讓孩子自主自願地去做重要的事情?
用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加強4段邏輯嚴謹、環環相扣的因果鏈:
用差距,增強個人努力;
用個人努力,增強個人績效;
用個人績效,增強父母獎勵。
用獎勵,縮小差距。
孩子教育,任重而道遠。以上是今天的學習筆記。跟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