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被審稿人貶低的如狗屎一樣,這種交互式的溝通會啟發靈感,會發掘新的科學問題

(2017-03-14 10:42:14) 下一個

build on your experience rather than jumping ship - "要多讀文獻,能撰寫科技論文的情況下要多寫,多發,寫作也是一種能力,在投稿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百發百中,會被審稿人批駁,甚至被審稿人貶低的如狗屎一樣,這種交互式的溝通會啟發靈感,會發掘新的科學問題。" well said.

青椒還是要多寫論文,量變到質變 精選

已有 6328 次閱讀 2017-3-13 17:17 |係統分類:觀點評述    推薦到群組

     最近微信圈流傳礦大楊小軍博士發表論文的傳奇經曆,90多篇SCI論文,15篇ESI高被引,涉及領域非線性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岩土力學,粘彈性力學,流體,生物數學和物理等領域。

     一方麵這個論文數量是讓人震撼,特別是那個ESI高被引15篇更讓人震撼,我們一個學校才15篇ESI高被引。從網絡留言和朋友圈交流來看,絕大多數同行還是積極評價這種爆發式成果湧現,如寫作能力和把學科知識串起來能做好交叉學科的知識活用。

    從我個人角度看,我還是很佩服這個年輕人的。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提出質疑,認為發表文章過度是非常不好的。

    此前國內實際上還有幾位傳奇式的論文大神,這些大家都可以在網絡裏搜索到,我就不在這裏發表評論了。

   但從我從教14年的經曆來看,我覺得年輕人還是要多讀文獻,能撰寫科技論文的情況下要多寫,多發,寫作也是一種能力,在投稿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百發百中,會被審稿人批駁,甚至被審稿人貶低的如狗屎一樣,這種交互式的溝通會啟發靈感,會發掘新的科學問題。

   1)從我當SCI期刊高級學術編輯的角度看,所謂修改個參數就能發1篇論文是癡人做夢,如今的數據庫都是交互式的,投稿上來,係統會自動比對並標記,學術編輯如果仔細審查下,發現問題如雷同等會立即拒稿;另外還有審稿人這一關,對於發表論文多的人員,審稿人一般盯的更嚴格。可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但遲早會翻船的。

 2)量變到質變。雖然每天看的都是Nature, Science, Adv Mat, PRL, PNAS等期刊的文章,一下子憋出個PRL, Nature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沒有基礎性論文的發表就期待爆發式的發表Nature, Science,這和做夢也差不多,至少單位考核這一關就把你掃地出門,輕則讓你考核不合格臉麵無存。

3)很多長輩和領導會告誡年輕人不要多發文章,1年發1篇就夠了。對於資深人士,1年,2年不發文章都可以,對於菜鳥的青椒,你不發文章就死翹翹了。

4)到底是哪些人在抵製SCI?不就是發篇文章嗎,傳播分享下基礎知識罷了。

5)世界那麽大,每天出版那麽多文章,你一年發表1篇文章誰會關注到你? 猶如你多年不參加學術會議,同行圈子誰知道你?能否將你對號入座?

      很多時候,我們多數人對於發表了較多數量論文的青椒批評,質疑他們為什麽能發表如此多的論文。可曾知道,當多數人在玩耍旅遊的時候,這些年輕人沒有周末,沒有度假,除去公共活動和吃飯睡覺,基本都在辦公室和實驗室作戰,誰可曾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和付出?

    很多時候我們把富人就想象成為富不仁,是貪汙得來的不義之財;

    很多時候把論文發表多的青椒就想象成灌水來的;

    這很時候說明“我們”和這些人的距離在增大,其實“我們”根本不了解他們,隻是憑借一個想象得出結論而已。

   作為年輕人,要積極學習,多看文獻,能發表文章的時候要積極發表文章,在不同層次刊物上發表論文,宣揚自己的學術觀點。如果以發表論文多會被人批評為灌水,這就是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作為真正的學術大師,不會苛刻挑剔青椒,每一篇論文的發表都是一種分享,否則就是侮辱審稿人和編輯的智商和職業操守。

    向勤奮於科研戰線的年輕人致敬,你們是國家未來科學發展的主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039320.html

上一篇:名校情結和武二郎開店

30 劉軍勝 王從彥 趙星 羅春元 蔣敏強 李久煊 彭浩 黃永義 吳明火 陳亮 姚俊強 潘竟虎 文克玲 吳標兵 吳斌 曹賀賀 鮑海飛 孫頡 周浙昆 彭真明 朱鴻源 石寧 崔小雲 王海冰 馮兆東 蔡寧 李勝文 xlsd dachong99 aliala

發表評論 評論 (26 個評論)

[26]李勝文  2017-3-14 09:39
 
build on your experience rather than jumping ship - "要多讀文獻,能撰寫科技論文的情況下要多寫,多發,寫作也是一種能力,在投稿的過程中你不可能百發百中,會被審稿人批駁,甚至被審稿人貶低的如狗屎一樣,這種交互式的溝通會啟發靈感,會發掘新的科學問題。" well said.
[25]蔡寧  2017-3-14 06:42
 
有很多青椒,尤其女青椒,專寫沒營養的論文,你懂得。
[24]蔡寧  2017-3-14 06:39
 
講真,市麵上大部分SCI論文都沒什麽營養,這是不爭的事實。
[23]王海冰  2017-3-14 06:33
 
數量的比對在各種考核體係中是較為簡單的一種方式。您也可以考慮在文中加一點點篇幅說明一下,除了數量之外,質量也應該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盡管不容易去量化。那麽多文章,不管水不水,一定也是花了很多心血的。如果把這麽多的精力分出一部分用來提高文章質量,也不一定非要nature science級別的文章,這樣的效果應該是更好的。但一個單位如果忽略了論文的質量,必然會引導(?誘導)年輕人走向一個誤區,對國家來說也不是什麽好事。
[22]王海冰  2017-3-14 06:33
 
數量的比對在各種考核體係中是較為簡單的一種方式。您也可以考慮在文中加一點點篇幅說明一下,除了數量之外,質量也應該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盡管不容易去量化。那麽多文章,不管水不水,一定也是花了很多心血的。如果把這麽多的精力分出一部分用來提高文章質量,也不一定非要nature science級別的文章,這樣的效果應該是更好的。但一個單位如果忽略了論文的質量,必然會引導(?誘導)年輕人走向一個誤區,對國家來說也不是什麽好事。
[21]劉小剛  2017-3-14 06:15
 
造論文機器而已!有什麽卵用?拿著國家的錢!
[20]彭真明  2017-3-14 06:07
 
這個是大實話,有用!
[19]徐明昆  2017-3-14 04:13
 
跟學科有關係,絕大多數理科不發文章幹什麽?工科要是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上,工程技術不搞了,生產生活軍事就垮了
博主回複(2017-3-14 05:05)的確是的,理科,文科該發論文還是要發的;工科雖然也可以發論文但側重點還是放在技術攻克上為好。
[18]侯修洲  2017-3-14 03:02
 
發表的文章多,編輯並不一定很挑剔哦,這個文章數和審稿編輯嚴格度也沒有絕對對應關係,說不定還更鬆呢
博主回複(2017-3-14 05:05)編輯的壓力也大的,稿件出了問題的話學術編輯會被出版社解雇一方麵是崗位不保損失美元薪酬,一方麵也會在職業生涯留下瑕疵,不爽的。
[17]侯修洲  2017-3-14 00:31
 
數量多了,不免粗製濫造,並且很難避免把一篇完整的工作拆解為很多小文章單獨發表,無形中給讀者製造閱讀障礙,所以大多數單位招聘的時候隻需要你提供5篇代表作全文就可以了
博主回複(2017-3-14 02:33)發表的文章越多,編輯越挑剔,編輯的眼睛是雪亮的,隻要找到點雷同就幹掉稿件,發的文章越多麵臨的要求更高。發的文章多和質量低下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
[16]金拓  2017-3-13 23:22
 
而,如果論文的量與質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量與質相稱了,說多寫論文邊不如說多取得科學發現或技術創新更準確了。
博主回複(2017-3-14 05:07)這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了,慢慢琢磨和探索,也許在寫作的過程中突然腦洞大開的
[15]金拓  2017-3-13 23:18
 
多寫與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量與質不相稱的論文,沒有濫用論文發表資源,增加後人查找有用信息的工作量的負麵效果嗎?
[14]gelabang  2017-3-13 21:00
 
完全讚同馬老師的說法。一年發一篇,就連工科的也不夠用,評選什麽,申報什麽都不夠。真的。
[13]蒲亨建  2017-3-13 20:45
 
鼓勵多發文章不是好的導向吧?多發必然導致質量下滑!
博主回複(2017-3-13 21:00)這兩個沒有必然關係
[12]潘竟虎  2017-3-13 19:12
 
不僅是青椒,“老椒”們更應帶頭在寫作第一線親曆親為
博主回複(2017-3-13 19:25)老椒們有助手和弟子們寫的
[11]文克玲  2017-3-13 19:08
 
不造假,能發表的論文永遠不嫌多!
[10]wwmwwm  2017-3-13 18:57
 
隻要基金委辦公,隻要學位辦(國內的國外的)上班,
論文(有質量的)就是硬通貨。
[9]黃永義  2017-3-13 18:42
 
對!
[8]劉慶生  2017-3-13 18:24
 
論文是學術人的硬通貨!20年前科大的範洪義就是發表論文突出的一個。
博主回複(2017-3-13 18:49)文如其人,認真寫好論文也是一種宣傳自己的方式。世界那麽大,誰人可識君?
所以,還是多寫!
[7]sunchangli  2017-3-13 18:20
 
支持馬老師的意見!是創新的好論文要多發,少發了不行,尤其是年輕人才,這一點很重要。
[6]蔣敏強  2017-3-13 18:18
 
沒有數量哪來質量?
現在從上到下都想走捷徑,怎麽可能。
博主回複(2017-3-13 18:23)隻要是用心寫的,不是偽造的數據就要支持和肯定。
[5]俞磊  2017-3-13 18:14
 
發文章不容易,哪怕發影響因子小於3.0的文章,其要求未必就比影響因子大於5.0的文章低多少
所以,寧可把工作做全,文章寫好去衝5.0,也不要去以低影響因子期刊為目標投稿。
實際上,很多被低影響因子期刊拒掉的文章,補充實驗優化後,都可以發到更高期刊上。
博主回複(2017-3-13 18:16)很多時候能否打動審稿人很關鍵,這個也有隨機因素,影響因子是一個參考罷了,隻要有讀者能讀到就可以,畢竟每個期刊都有自己的讀者群。
[4]俞磊  2017-3-13 18:09
 
數量很重要。
在一個領域,尤其是自己特色方向積累數量,能夠擴大學術影響力
[3]趙星  2017-3-13 18:07
 
讀了之後,感到深深的悲涼。
博主回複(2017-3-13 18:16)要樂觀,慢慢積累,脫穎而出!
[2]張士宏  2017-3-13 17:43
 
鼓勵年輕人多發paper,首先學會寫,並且寫得好,這是基本要求。同時要明白,科研的終極目標是學術或技術創新,反映和考核科研成果的方式有多種,考核也要多元化。青椒不要理解歪了,局部極大不等於全局極大,論文多不能等同於科學貢獻大;管理部門不要簡單化查數考核,讓不同人才都有機會發展。
博主回複(2017-3-13 17:52)就是一個寫作提升過程,寫的多了就會高度凝練。另外博士生階段也要盡量多發一些文章,畢竟求職的時候管理部門看這個的。
[1]abagan  2017-3-13 17:28
 
不在於論文的數量,造假才是可恥的
博主回複(2017-3-13 17:34)造假要堅決反對,現在的數據庫越來越厲害,造假就是死路一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