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一個人的力量勢單力薄?

(2015-12-28 18:17:55) 下一個

一個人的力量勢單力薄? 不輕易受他人影響, 而堅持自己的主張和個性的精神- 因此,認識少數人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堅定保持獨立思考精神的信念。

而獨立思考精神,就是能夠從多重角度或者獨到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闡釋現象,堅持用一貫的科學研究標準來對事物進行判斷。不人雲亦雲,不亦步亦趨。

 

獨立思考是一種做學問的態度,也是學者的基本素養。

~~~~~~~~~~~~~~~~~~~~~~~~~~~~~~~~~~~~~~~~~~~~~~~~

一個人的力量與獨立思考精神的養成

已有 105 次閱讀2015-12-28 16:04|個人分類:科學書摘|係統分類:觀點評述|關鍵詞:劉金平 心理與行為研究入門指南 從眾行為 獨立思考 科學出版社 推薦到群組

 

從眾行為與“一個人的力量”

 

 

20世紀中葉,美國心理與行為科學家阿希(Asch)研究了從眾行為。

 

阿希的基本假設是,美國社會是一個以個體主義為導向的社會,文化中強調的是個體的獨立精神,亦即不輕易受他人影響, 而堅持自己的主張和個性的精神。因此, 如果讓一個普通人與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 共同麵對一個簡單的任務,這些人彼此應該會給出獨立的、正確的答案。為了檢驗這個假設, 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線條長度判斷的任務。他先讓被試看一張圖,上麵畫了一條線段,然後再展示一張圖,上麵畫了三條長短不一的線段。被試的任務是判斷第二張圖中的哪一條線段與第一張圖中的那條線具有相同的長度。經過反複的實驗,阿希發現了一個令他吃驚的結果, 那就是,雖然有四分之一的被試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能夠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但是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被試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起碼會隨波逐流一次,給出錯誤的答案。

 

但是有意思的是,阿希在進一步對從眾現象的邊界條件, 特別是“眾口一詞”的效應進行探索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相當出人意料的結果。

 

所謂“眾口一詞”效應,指的是在你發言之前有多少人表述了彼此相似,但與你的觀點相左的意見。如果在你發言之前所有的人都作了如此表述,那麽你改變初衷的可能性就會相當的大,也即“眾口一詞”效應。阿希在後來的實驗中係統地改變了這些給出錯誤答案的成員人數,從一個、兩個、三個一直到十四個。

 

結果發現,在所有這些成員之中,隻要有一個人表達不同的意見,其他人從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這甚至發生在有十三個成員都眾口一詞,而隻有一個成員沒有附和的情況之下。更有意思的是,這一個成員即使不發表反對意見,而是保持沉默、一言不發,其效果也同樣顯著。阿希之後的研究者也重複發現了同樣的實驗結果。

 

與此同時,他們發現,“持不同意見者”的表態能夠衝擊甚至毀掉大多數人所建立的共識,而對後來的人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起到極大的鼓勵作用。由此顯示了與從眾正好相對立的效應,即“一個人的力量”。

 

研究表明,從眾者並不是真正從內心接受眾人的觀點。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者隻是為了“合群”,為了不被別人排斥。因此,一旦這種社會壓力去除或者不存在,人們就會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立場。

 

而在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過程中,情形則恰恰相反。少數人本來“勢單力薄”, 即使多數人中有人同意他們的觀點,迫於“壓力”,也常常不敢表達,以便劃清自己與他們的界限。

 

但是,少數人的觀點卻常常會挑戰多數人的想法,使他們在頭腦中激起思考的漣漪,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思考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但一旦思考的結果使他們看到“少數意見”的合理性,他們反而更可能從內心深處接受你的“異端邪說”,而產生內心的認同。

 

因此,認識少數人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堅定保持獨立思考精神的信念。

 

 

科學研究中的獨立精神

 

 

科學研究是發現新知識,追求真理和發現事物發展之客觀規律的過程, 為了保證知識的客觀性、真理性,研究者必須保持理性的、客觀的研究態度;必須具有獨立思考精神才可能使研究過程不受或者少受主觀因素和其他偏差的影響,才可能使研究結論客觀公正。

 

保持理性、中性、客觀的、旁觀者的態度來研究科學問題是具備獨立思考精神的前提。

 

理性、中立、客觀的態度是指研究者事先沒有對某種結果或導向的偏好, 在研究過程中充分搜集證據和事實,運用客觀分析的手段,得出結論。如果發現結果與假設不一致,會去思考是假設出了問題還是結果有問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嚴謹,然後做出基於事實的判斷, 或肯定或修改假設。而獨立思考精神,就是能夠從多重角度或者獨到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闡釋現象,堅持用一貫的科學研究標準來對事物進行判斷。不人雲亦雲,不亦步亦趨。

 

獨立思考是一種做學問的態度,也是學者的基本素養。

 

我們的思維活動受製於許多內外因素,比如思維的習慣、已有的經驗,我們的希望和動機以及外在的幹擾等等,要做到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十分不易。我們的頭腦被灌輸了許多“既定”的知識和框架,必須擺脫這些既有的事物對思維的影響和控製。作為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我們或多或少被“洗腦”, 無意識地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 常常隻看到我們想看的東西(選擇性偏差),有時甚至無視事實,或者把相反的事實看成是對自己假設支持的證據。

 

在研究領域裏,“追逐熱門”就是違反獨立思考精神的。

 

比如追逐時髦的課題,認為時髦的才是先進的,並認為統計方法也有先進落後之分,因而追逐時髦的研究方法和數據分析技術, 而忘記方法是為研究的目的服務的,不能為方法而方法。

 

追逐熱門和將“某概念進行到底”的現象在中國文化中表現突出的重要原因可以用美國社會心理與行為科學家艾森和費希班(Ajzon & Fishbein)的合理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加以解釋。該理論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在采取某一行動(如追逐熱門)之前會作充分的權衡考慮。而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無非兩個,其一是個體對該行為的態度或內心認同程度;其二是個體所知覺到的社會規範,即對“如果我做或不做此事別人會怎麽看我”的知覺。當這兩個因素一致時,個體會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而當二者不一致時,是根據個人的喜好行事還是按大眾的規範行事就變得不明確。許多跨文化心理與行為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強調個體主義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多數人會以個人的態度決定行為;而在強調集體主義(個人與他人聯係)的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多數人則會以社會規範來決定行為。因此,在強調集體和人際關係的文化中,在相當程度上,一個人的行為更多反映的是社會的表麵價值取向,而非個體內心深處認同的觀念。

 

一個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生活成長的學者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感興趣的研究課題,所要做的掙紮和努力就比在個體主義文化中生活的學者要大得多。

 

追逐熱門有可能導致短期的成功,因為你研究了熱門的課題,使用了熱門的方法,贏得了論文評閱人的好感,研究成果得到了發表。但從長遠來看,因為熱門的話題不斷演進,不斷變化,如果你不能夠緊緊跟住潮流,一直都把關於那個熱門課題的最前沿知識有所把握的話,要持續發表關於“熱門課題”的論文就會相當困難。因此從長遠來看,追逐熱門會使研究者失去自己的身份特征(personal identity),研究了幾十年,到後來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的研究專題是什麽,東一榔頭,西一棒錘,沒有係統性。

 

因此,不能保持獨立思考態度的學者, 很可能產生隨波逐流的研究傾向,而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就難以成就大學者。

 

 

本文由劉四旦摘編自劉金平編著心理與行為研究入門指南一書“第一章 科學方法和心理與行為研究”。略有調整改動,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號:978-7-03-045587-1

 

心理與行為研究入門指南》主要內容包括心理學的研究概述,研究選題,研究假設,研究取樣,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數據收集方法(包括實驗法、準實驗法、心理測驗法、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等),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分析(包括t檢驗、F檢驗、卡方檢驗、相關檢驗),研究報告的寫作。

 

用您的手指點亮科學!

歡迎轉發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點擊文中書名、作者、封麵可購買本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46552.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科學出版社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關於隕石鑒定的那些事

1姚伯元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1]姚伯元 2015-12-28 16:40
 
科學與社會都需要獨立思考精神

用“半桶水”來界定姓餘的這個小醜,再合適不過了 - xyy - 給 xyy 發送悄悄話xyy 的個人群組(0 bytes) (2 reads) 12/28/2015 14:51:5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