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開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善若水

(2016-07-16 18:02:52) 下一個

上善若水

從小時候學寫日記開始,我就一直很喜歡收集關於水的人生格言。記得最先讀到的是儒家始祖孔聖人的「知者樂水,仁 者樂山」(《論語.雍也第六》),當時的理解是聰明人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仁厚的人則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巍然不動。
後來我又讀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他仔細閱讀了 尼羅河每年漲退的記錄,還親自查看水退後的現象。他發現每次洪水退後,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還在淤泥裡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他把這一現象與埃及人原 有的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結合起來,就得出了萬物由水生成的結論,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古希臘七賢每人都有一句特別有名的格言,而泰勒斯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這個結論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善若水」一句充滿了無量智慧的至理名言,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原文是:「上善若水。水 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認為人世間最善良的人,就 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 才能成為百穀之王。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八章中進而對水作了以下闡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尤其當一個人處於弱小劣勢的地位時,隻能採取以柔克剛的方法才是取勝之道。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就是其「柔德」所在。


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 接近於「道」。最善良的人,心胸善於保持安靜祥和,待人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其所作所為正因為不與世人爭鋒爭強,所以才能成就至高的美德。
水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就是最大的善行。
從水的品性中得到啟發,都知道無形之物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物質中去,所以才有滴水穿石之說。這個道理讓我們知道了無形與柔弱的好處。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人處世則更需要善於以柔克剛。

文/貫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