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閑人

幾方田畝,耕耘不輟,樂在其中
正文

樂閑人西遊記 海岸1號公路 聖巴巴拉之一

(2016-06-27 06:05:42) 下一個

       本節分為聖巴巴拉之一、聖巴巴拉之二、索爾萬、象海豹、聖路易斯奧比斯波、蒙特雷等六個小節。

    1 聖巴巴拉之一

       2015年12月27日,小牧帶著我們踏上去往舊金山的旅途。

在此之前的22日,我們去了聖巴巴拉。聖巴巴拉是一個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小鎮,距離洛杉磯約95英裏(153公裏)。聖巴巴拉依山旁海、風景優美,是海岸一號公路線上的著名旅遊景點。我們早晨9點鍾出發,經過聖莫妮卡、馬裏布、奧克斯納德、文圖拉,於十點半到達聖巴巴拉。在一個僻靜的小街泊車後,走向市中心。

小城整潔、清秀、寧靜、美麗,洋溢著淑女般的典雅。有城市的商業布局,也有鄉村的原始風情。我們徜徉在棋盤格的大街上,一邊觀賞棟棟式樣別致的建築,一邊注意觀察民生民情,即便是僻靜的小街也沒落下。我們對郵局這棟建築特感興趣,他的式樣很特別,有特色的建築是曆史的標簽,易獲永存。但最感興趣的是法院,我們在這裏留戀許久,石雕像、拱門、回廊,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組合,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留影紀念。這日是星期二,街上遊客較少,時而可見對對老夫妻扶持共進,相互關切之情溢於言表。我悄悄地對老伴說:“將來小牧有條件,在這兒給我們買一處小房子,我們就在這兒養老。來世在這兒青梅竹馬,永遠輪回。”後來,我將此話說給小牧聽,小牧說:“你這麽喜歡那個地方呀!我努力吧!”

聖巴巴拉之所以能夠在太平洋沿岸諸多小鎮中久負盛名,除去得益於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宜人的氣候外,更主要是金錢推動的結果。這兒匯聚了許多高尚的休閑運動,形成了一些交際圈,其中以成立於1910年的馬球與交際俱樂部最為著名。這兒的馬球運動的興起差不多和美國的興旺發達同步,這項看似高雅的競技活動,其實是金錢堆起來的,它伴隨著美國的國強和民富逐步開展起來,並取得不俗的成績,這個俱樂部被譽為“全美最古老的馬球俱樂部”和“全美夏季馬球之都”。富商和政要被繁忙的商業活動和政治博弈糾纏日久,總得找個地方消閑一下,解除身心的疲勞。因此,他們選擇了一般人經濟上不能承受的“高尚”運動——馬球,即顯示了身份,又健康了身心。當然,小鎮的市政也從中獲益匪淺,因為豪門權貴知道,沒有一個體麵的小鎮托舉,再高尚的活動也會黯然失色。

      

街景                                                     山坡上的民宅

                         

海濱 (此圖摘自網絡)                      聖芭芭拉教堂

上麵的四幅圖照,其中一幅是(Mission Santa Barbara)聖芭芭拉教堂,這是太平洋東岸的21座教堂之一,是國家曆史地標。十六世紀的加利福尼亞,是印第安人的天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一些西方的傳教士為了傳播福音,冒著生命危險不辭勞苦來到新大陸。1769年,天主教聖方濟教會的傳教士們,想在印第安部落傳播福音,就從聖迭戈一路向北興建道路,他們基本上沿著太平洋修建了一條道路和21個天主教堂,這條道路就成為加州的第一條南北向的道路,當時稱為El Camino Real(西班牙語),英譯The Royal Road或The King's Highway皇家道路,現在部分改建成為U.S. Route 101公路。這也是沿太平洋的城市多有戴聖字的地名的原因,比如聖弗蘭迪斯科、聖克魯茲、聖路易斯奧比思博、聖莫尼卡、聖迭戈等等,都是以聖女聖徒命名的。加利福尼亞起先屬西班牙,墨西哥獨立後屬墨西哥,美墨戰爭後屬美國。但這些地名都延續下來了,教堂也得以完好保護,足見西方人對曆史的尊重。

這不由得令我想起唐朝的高僧玄奘。玄奘的事跡幾乎是家喻戶曉,不再贅述。我想說的是佛教和基督教、西人和國人的區別。

佛教源於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有2500曆史,現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五億信徒。佛教在印度已經式微,現在流行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一直蓬勃發展。後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相繼傳入中國,但終究取代不了佛教是中國第一大教的地位。

佛教是什麽?其主要的教義有哪些?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回答起來卻很難。因為佛教典籍多如瀚海,有許多門派,他們對佛教的解釋不盡相同,同一個問題會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我比較相信趙樸初對這個問題的解釋。趙樸初認為: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趙樸初認為其主要教義就是: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後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而緣起論的基本含義,趙樸初作如此說:“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創建的佛教是以追求智慧、慈悲為最高目標,是大哲學。佛陀為大智慧,佛陀不是神,但後人將其神化。關於慈悲的最明確解釋,《大智度論》說“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湣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還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我個人理解為慈就是愛,悲就是憐憫。人若是以慈悲心態待世,即為聖人。

所以,無神論的佛教是寬容的,它基於社會,引導(超度)人們解除人生之苦。

 

有神論的基督教基本經典是《聖經》,由《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兩大部分構成,傳統的基督徒認為聖經是神諭。舊約記載了從耶和華創造天地到公元前5世紀為止以猶太民族為核心的曆史,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摩西五經,記載了神給猶太民族的律法,另外還有曆史書、智慧書、先知書等內容,原文以希伯來語和亞蘭語寫成。成書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新約《新約聖經》是耶穌去世以後由他的門徒寫成,內容有福音書(記載耶穌言行生平)、使徒行傳(天主教中文譯為宗徒大事錄)、使徒書信、啟示錄等幾部分共27卷書,原文以希臘語和部分亞蘭語在第一世紀寫成,從公元2世紀開始被編排成典。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為相信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真神(上帝)創造了世界和萬物,並按照神自己的形象造人,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穌降世為人,其在世33年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複活,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基督教認為世人生而有罪(罪性),必然會犯罪(罪行)。如果沒有神的救贖,都要走上滅亡之路,不僅肉體要死亡,其靈魂也要永受火湖折磨。複活後的耶穌上升到天上,與天父同在,但聖靈住在信他的人心中,他告訴信他的人說他將要再來。他再來時,所有的人都要複活,都得接受最後的審判。信耶穌基督的人罪得赦免,得到永生,與神和好。罪不得赦免的最後會因罪而下地獄,與神永遠隔絕。

由此可見,基督教具有排他性。信仰他的人罪得赦免,不信仰他的,會因罪下地獄。聖經有亞當和夏娃經不住蛇的誘惑而犯罪的論述,認為此罪一直傳至所有後代,為此需要基督的救贖。這個故事告訴人:必須信我,不信則會下地獄,因為這是原罪,與生俱來的,必須靠神來救贖。因此,佛教和基督教相比,佛教寬容,他不強迫人們信佛,信與不信,全在自願。曆史上,也從未見佛徒組織起來攻打異教徒的事例。而基督教傳播至全世界的期間,發生不少帝國主義及暴力成分,如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及殖民主義等。

上麵所說的殖民主義,指的就是發現新大陸後西方世界開疆拓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血腥,印第安人口大量減少、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的滅亡就是最好的例證。而戰爭的先行官,則是一些傳教士。他們有的以傳教為借口,行間諜之實,為後續而來的將軍摸清地理地貌和社會風氣。傳教士之後,大兵壓境,是殖民主義開疆拓土的典型做法。應當著重指出的是,殖民主義者開拓疆土的前期費用,多數來自教廷的資助。教廷為什麽會資助近似強盜的殖民主義者,意圖顯而易見,無非是為了傳播基督教。這無可厚非,任何一個宗教,都希望自己的教義得到廣泛傳播。

佛徒在這方麵可謂是溝通文化交流的使者,無論東來的天竺高僧還是西去取經的和尚,他們隻是弘揚佛法,絕無勸人皈依之行,可謂光明磊落。玄奘和尚就是典型。玄奘苦於當時的佛經翻譯雜亂,同一個問題有許多種解釋,於是決議西天取得真經,以厘清雜亂。他西行5年,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印度,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遍遊五天竺,曆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他遊學十二年後,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此時的玄奘,已滿腹經綸,幾場辯論下來,其學識才智名震五天竺。此後決意返回祖國,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玄奘東歸後,唐太宗、高宗非常尊重他,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唐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他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唐太宗唯從其誌,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經過十九年的努力,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他於印度所學得的佛經由此盡傳至中國。為佛教在中華傳播做出偉大的貢獻。

佛教寬容,來去自由;基督教因追求純潔而排他。這是兩教的根本區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開工廠 回複 悄悄話 讚 下次再談談天主教吧
furbydvs 回複 悄悄話 宗教愛好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