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閑人

幾方田畝,耕耘不輟,樂在其中
正文

香澗湖 第三章 第三節 眾誌成城

(2012-01-06 17:38:04) 下一個

從南麻城下撤退的部隊,基本上沿著齊長城向東南運動。終南信看到,長城順著山脊蜿蜒地起伏,像一條黑色的巨蟒守護著沂山山脈。長城在這一段殘缺不全,有的地方已經倒塌,這非但沒影響到它的壯美,反而增添了幾分古老蒼涼的感觀。長城坍塌的原因是什麽呢:是千古的風雨?是戍邊士兵的鮮血?還是孟薑女的淚?這一切,隻有那遺址上的碎磚塊知道,可是人們總想透過它去了解曆史,解讀戰亂的起源和對平民的傷害。

牆體、垛口、關隘、團城和烽火台組成了長城的全部景觀。

最能體現長城特色的烽火台經常可見,因為它都建在高山之巔,幾十裏外都可見到,在終南信看來,烽火台幾乎是古戰場的代名詞,每見到高聳的烽火台,他就油然地聯想到令人膽戰心寒的狼煙,想到無定河邊的白骨。

完整的關隘和團城幾乎沒有了,隻能從廢墟的規模大小依稀辨認,他想:關隘的作用是什麽?是阻止敵人的進攻、抑或是民間的交流、還是護守王朝的荒淫無恥,這永遠是說不清的曆史糾葛。

沒有坍塌的牆體上的垛口大都完好,猶如無數隻大眼睛窺視著滄海桑田。誰也不知道那眼神究竟是無奈還是憤慨,因為,不肖的人類依然不斷地重演曆史的悲劇,把戰爭視為政治博弈的手段。每想到這,終南信就不敢抬眼去看垛口,害怕那曆史的責備。然而,將軍們卻沒有理會這些,依舊在它的眼皮底下調遣戰爭的巨龍。

終南信知道,眼前的古牆體不是著名的萬裏長城,而是它的前輩,比它要大幾百歲,和晉長城、燕長城、趙長城一樣,是春秋戰國的遺物。他第一次知道齊長城,是肖先生講解桐城派大師姚鼐的《登泰山記》時,其文中有“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穀皆入濟。但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先生說這古長城不是秦始皇派蒙恬修的那個長城。此時他才知道,在中國不但有萬裏秦長城,還有晉長城、趙長城、燕長城和齊長城。齊長城和其他長城不同之處在於,其它的長城是防禦匈奴的,而它卻是防禦中原的漢族。但作為長城,它們卻有共同的特點:都是戰爭的產物,都是修在荒山峻嶺之上,猶如孤零零的巨龍俯臥在怪石嶙峋的山脊,顯示著淒美的莊嚴。注視著它,就會倍感到曆史的凝重,感慨於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艱難。

       人們都說長城是民族的驕傲,此時,終南信卻無論如何也驕傲不起來,在他的眼裏,這高大的黑牆,展示的是封閉和愚昧。也許在那個曆史階段,它是頑強的象征,但是,它阻止了匈奴對漢王朝的侵犯了嗎?在平城,野蠻人越過它羞辱了文明的高皇帝,演繹了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注1);在土木堡,也先照樣跨越它掠獲了明英宗(注2);山海關的厚重大門是守關明將吳三桂主動打開的,長城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事情遠不止此,承德幾座金碧輝煌的外八廟,徹底廢除了它的功效,使它成了曆史的陳跡,成為專門供人觀看或者自我膨脹的景觀,外八廟對長城露出的是含有蔑視的微笑。對長城的讚譽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終南信想起來,是南朝的檀道濟,(注3)一個以長城自詡的有膽略的將軍。接著曆史大跨步地跳躍了一千四百餘年,直到抗日的烽火燃燒大江南北,人們才又一次記起它,而且是大張旗鼓地宣揚,使之成為民族的象征。在他看來,這是找錯了對象,消極被動的長城,卻成了堅韌頑強的象征,無可挽回地鑄成了二十世紀的天大笑話。他認為:真正的長城應是用人的心誌鑄成,堅強的心誌比鋼鐵還要牢固,而民族意識、人的尊嚴則是心誌長城的基礎。

由於作戰雙方在南麻戰役傷亡都比較大,短期內無力再作新的較量,因此,戰爭暫時處於休止狀態。乙縱隊運動到諸城膠南交接地帶休整。齊長城在這一段比較完整,稍識文墨的人都喜歡登上長城遊覽。但遊玩者大都沒有終南信的見識,撫今追昔的時候,無非是吟誦一兩句古詩,宣泄自己惆悵情懷而已。

 

 乙縱隊在南麻戰役中為攻堅部隊,在國軍的地堡群麵前,整班整排的戰士冒著槍林彈雨輪番衝鋒,生命也就像鐮刀揮動下的青草,齊刷刷地倒下。部隊傷亡慘重,有的連排基本喪失戰鬥力,急需補充人員。

這兒是老區,百姓的命運是和子弟兵的戰績相連的。青年們踴躍入伍,到處都是披紅戴花的人,父送子、妻送夫的情況比比皆是,似乎親人不是去上戰場,而是去趕考場,而在一邊的秧歌隊邊扭邊唱:小孩媽媽你莫哭,我去參軍你享福……。

丈夫去打仗,妻子在家享福,聽著這近似荒謬的流行秧歌,終南信真佩服一些人顛倒黑白的功力。

這天,終南信正和運輸隊的人練習拆卸槍支,從遠處的山坳拐出一個人,當這人走近時,魯長河意外地看見來人是自己的三兒子。兒子是隨支前大隊送糧食來的,魯長河見孩子又黑又瘦不成人形,知道這是餓的,就讓趙春華趕快攤煎餅裹上大蔥給孩子吃。

兒子貪婪地吃著,脖子被噎得直伸,魯長河一陣心酸,就說怎麽就像大牢放出來似的?三兒子說:“一天沒吃一口食,帶來的糧食昨天就吃光了。”魯長河說你們不是運送軍糧的嗎?三兒子說:“老支書講,軍糧不能動,那是給子弟兵吃的。老支書還說了,不能把沒糧吃的事講出去。”

魯長河思忖:回去還有二百來裏路,怎麽辦呢?三兒子接連吃了十張煎餅後小心翼翼地說:“爹,老支書說,隊伍又招收新兵,願意留下的可以留下,俺可以留下嗎?”魯長河沒有吱聲,過了半天冒出一句話:“你大哥和二哥都犧牲了。”三兒子沉默少刻,“家裏早就知道了,我出來的那天,村上又送了一個烈士匾,俺娘有意讓我出來的,說是替哥哥報仇。”魯長河說:“既然這樣,為什麽還問我?”三兒子說:“你是爹,見到了能不問嗎?”魯長河接著問道“村子裏來了幾個後生?”三兒子說:“十六個。”他又問:“幾個人要求留下?”三兒子說:“全都要求留下,但老支書隻讓留下六個,其餘都得跟他回去,老支書也讓俺跟他回去。”他問:“為什麽?”三兒子說:“回去的八個人,兩個是獨子,其餘全是烈屬的子弟,部隊不要。”

魯長河明白了,三兒子來找他,是讓他去向老支書求情的。他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有力地捏擠,心中翻江倒海般地折騰,臉上露出的既不是喜也不是悲,片刻,他嘴裏慢慢地吐出一個字:“走!”就在他邁出腳步的瞬間,終南信迎麵擋住了他:“部隊有規定,不再讓烈士子弟入伍。”魯長河說:“既然上路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終南信站在原地,看著父子二人向山坳口走去,心裏猛然想起張處長和自己講的話:還有比這更偉大的,你自己去觀察體會吧。現在他看到了,千萬個魯長河們正在用自己的心誌鑄成了堅韌的長城,數日來他所見所聞反映的都是一個事實,那就是民心的背向。覺得老區的百姓如同草木,草木根莖包含的生命之水,點點滴滴融入涓涓溪流,千萬條溪流又匯聚成江河,形成奔騰之勢。這使他切實感受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也使他悟出了流行秧歌所唱的“小孩媽媽你莫哭,我去參軍你享福”這個悖論所包含的正確一麵,參軍是希望,心有希望,自然是幸福的人。

他想起了即將回到膠東的那些運輸隊,是不是也會像魯村運輸隊一樣吃盡了自帶的幹糧,準備餓著肚子返鄉?那可是好幾百裏路。他帶著不安的心情,把這個信息匯報給張處長,張處長說這個信息傳遞的好,如果讓老鄉餓著肚子回去,他這個處長就丟人了。張處長同時告訴他,明天一道去縱隊司令部,開南麻戰役總結會,司令員特意關照要他參加。

聽說司令員讓他參加南麻戰役總結會,終南信有些納悶,他並沒見過司令員,司令員怎知道他這個新入伍的新兵蛋子?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麽?遭致他人非議,傳進司令員耳中,召去訓斥。轉而理性一想,啞然失笑,一個新兵在司令員心中有何分量?想了半天也沒想出頭緒,索性出去走走。

他信步向村外走去,隻見遠處的麥場上人聲鼎沸,許多胸戴紅花的人站成一排,顯然是歡送青年入伍。這樣的熱鬧事他見得多了,不想再去湊熱鬧。他剛要調轉方向,隻見遠處走來幾個軍人,莫不是來軍需處公幹的?他站了下來,想看個究竟,隻見那幾個人越走越近,其中竟有一個女的,隨著距離縮短,那人麵龐清晰可見,乃一絕色佳麗,其臉帶春風,目如秋水,步履輕盈若燕,那身土俗肥胖的灰布軍裝非但沒消減其美麗,反倒增添了樸素之美。他呆呆地看著,眼看著幾個人從眼前經過,向麥場走去,留下一陣百雀羚的味道。他想跟隨而去,但覺得不妥,是賞花還是戀色?終究沒邁開腳步,但眼睛卻始終沒離開那佳麗,自然又有許多遐想。這遐想竟在他腦際縈繞半日,直到覺得無聊,自責地拍了幾下臉龐方才斷了念想。

 

【注解】(1)白登之圍:漢高祖七年,(公園220年)匈奴越過長城侵犯晉陽,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迎擊,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圍困七天七夜,後用陳平反間計得以突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

2)土木堡:明正統十四年(公園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率兵越過長城進犯山西大同地區,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率幾十萬大軍親征,由於王振錯誤指揮,大軍在土木堡被蒙古兵圍困,最後,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3)檀道濟:(?….436年)南朝劉宋名將,高平金鄉人。曾率兵數次和北魏交手,以至北魏人憚懼他的威名而不敢進犯,後遭朝廷疑忌,以圖謀不軌之名加以殺害,刑前悲憤喊道:“乃複壞汝萬裏之長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