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88:盧溝橋

(2022-07-04 19:47:44)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88:盧溝橋

橋東乾隆禦碑:


       盧溝橋,原名廣利橋,橫跨於北京市豐台區的永定河上,距宛平城西門170米,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完工,明清兩代多有維修改建。該橋自建成後八百年間即為北京與中國南方之間的交通要道,橋頭曾設有稅課司。但自1906年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後,在盧溝橋北麵數百米遠的鐵路橋已經取代了盧溝橋原來的大部分交通功能和軍事價值。1937年7月7日開始的中日軍事衝突焦點並不是盧溝橋,而是宛平城和鐵路橋。

 盧溝橋全貌,橋東170米即宛平西門::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訂立的1901年《辛醜條約》第九款規定:“中國國家應允由諸國分應主辦,會同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處。”列強據此派兵駐守從北京、天津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各要點,牢牢地遏製住中國國家安全的命脈。“中國國家應允,由諸國分應主辦,會同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通道無斷絕之虞。今諸國駐守之處係:黃村、郎(廊)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台、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到上世紀30年代,天津尚有英、法、日、意、美五國兵營,當時駐軍人數,英國約3000人,法國約2000人,美國約1500人,意大利約500人,日本約2600人。

橋西康熙禦碑:


         這一駐兵權,給了明治維新以來一直窺伺中國的軍國主義日本絕好的機會。《辛醜條約》簽訂前4個月,日本政府就以“護僑”、“護路”為名,宣布成立“清國駐屯軍”,司令部設於天津海光寺,兵力部署於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該軍長駐華北,因其司令部設於天津,又被稱為“天津駐屯軍”。最初列強約定駐軍總人數為8200人,其中分配給日本的名額是400人。1912年,日本利用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動蕩,將“清國駐屯軍”改稱“中國駐屯軍”,並將駐屯軍數量擴大到數千人。1937年7月7日夜,製造盧溝橋事變的,正是駐豐台的“中國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到那時,日本的“中國駐屯軍”駐紮北平已有36個年頭了。

日本 “ 中國駐屯軍 ” 駐紮分布圖:

日軍 " 演習 " 地圖:


      1937年7月7日夜十一時,駐紮在豐台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219團團長吉星文拒絕日軍的要求。之後日軍包圍宛平城,雙方都同意天亮後派出代表去現場調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日軍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絕這一要求後,日軍於8日淩晨5時30分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第一炮就準確擊中城內的縣衙大廳。這時在場的宛平縣縣長王冷齋才恍然大悟: 1937年1月初,一木清直得知宋哲元委任王冷齋為河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就以祝賀為名,一改平素騎馬的習慣,帶著一個化裝為衛兵的炮兵觀測員,步行5華裏,從豐台駐地來到宛平城裏的縣衙。其實,他是讓那個炮兵觀測員進行方向和距離的測量。日軍開炮後城內守軍仍未予反擊。在日軍攻占沙崗文字山陣地後,吉星文招募“大刀隊”以對抗日軍,在短短幾小時內就來了五百餘人, 收複沙崗。

宛平縣衙:


盧溝橋事變形勢圖:


      盧溝橋事變次年, 即1938年6月30日, 當時日軍的前線指揮官大隊長一木清直在東京《朝日新聞》發表的采訪中說明: 這個士兵叫誌村菊次郎, 是剛入伍的“二等兵”, 因拉肚子走失  後又返回——“當時接到報告士兵(誌村)已經回來了,沒有異狀。但是,我的想法是連隊長讓我就此事(和中國方麵)進行交涉,如果就這樣算了,中國方麵會怎樣宣傳就不知道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很遺憾,丟臉的事情。所以,我方決定占領一文字山(盧溝橋和北平之間的中方陣地 )然後再進行交涉……”

日軍當年在一文字山立的臨時紀念牌(曆史照片):


現在的文字山戰鬥紀念碑:

 沙崗及一文字山戰鬥地圖:


    非常明顯, 整個盧溝橋事件中, 中方沒有任何錯誤。日方野蠻成性, 恃強淩弱, 咄咄逼人。激起中國軍民從此掀起全麵抗戰的衛國戰爭。日軍為掩蓋真相, 將這位誌村菊次郎退出現役,遣送回國。1944年10月,因全國缺乏炮灰而再度被征入役的誌村菊次郎在緬甸被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擊斃。

誌村菊次郎:


事變後宛平中國駐軍奉命出城守衛(曆史照片):


    7月11日下午6時25分, 日本內閣正式發表聲明, 聲稱盧溝橋事件是中方的蓄意反日行動,中方必須為此道歉;同時宣布向中國平、津地區派兵增援。7月12日,日本軍部製定的《對華作戰計劃方案》出爐。7月25日,日軍完成了部隊集結,進一步擴大戰爭,突然襲擊廊坊,並出動飛機狂炸中國軍民,形成 “廊坊事件”。7月26日,新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我華北守軍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下最後通牒,狂妄地宣布:“由於你軍在廊坊攻擊我軍,我軍認為貴軍沒有和平的誠意,請貴軍第三十七師撤離盧溝橋、八寶山,並於明日中午撤到長辛店附近。另第三十七師在北平城內的部隊,請撤出北平城,連同西苑駐軍,於本月28日中午之前,一並撤到永定河以西,然後再撤到保定。否則,日軍將采取行動,後果由貴軍負責……” 

事變後宛平中國駐軍守衛盧溝橋, 其背後可見北麵的鐵路橋(曆史照片):

 

       日寇的這些借口, 正如伊索寓言《狼與小羊》裏說的:  狼想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兒挑釁, 不管羊如何辯解, 狼就說反正你就是納粹、壞蛋, 該讓我吃掉。我們中國《左傳》也有這樣的說法: "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直到最近, 我們還能在世界上看到相同的惡劣行徑。

宛平城牆上的累累彈痕: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對盧溝橋事件發表講話,申明了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表示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抗戰守土之責”, “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7月27日,宋哲元嚴詞拒絕了日方的最後通牒,並通電全國,表明自衛守土、誓死保衛平、津的決心。盧溝橋事變爆發,是中國轉向全麵抗戰的標誌性事件。中國人民經過八年奮戰, 經受重大犧牲, 但在近代曆史上一掃恥辱, 最終獲得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

蔣介石在廬山對盧溝橋事件發表講話,申明了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 (曆史照片):


       1933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的趙登禹親率大刀敢死隊500多勇士在喜峰口夜襲日軍, 他左腳受傷仍不下火線 ,殺出中國軍人血性。盧溝橋事變中, 已升任第29軍第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犧牲。他的屍體為當地寺廟和尚收斂掩埋。文化大革命期間,趙登禹墓被毀,遺體遭到紅衛兵侮辱。現在重新安葬在盧溝橋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將盧溝橋改為公路橋,1987年恢複為石橋,並停止該橋交通功能,改為文物景點。該橋為東西走向,全長268米,寬9.4米,橋上設有石欄和望柱,望柱頂端雕刻有數量不一的石獅子。橋的兩側建有華表,並立有碑刻。

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


宛平城內現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