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精神與意識形態

(2019-05-27 11:26:06) 下一個

精神與意識形態

 

人們通常對什麽是意識形態都很清楚。這是因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類社會充滿了意識形態為特征的主義對抗;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簡單地說,意識形態就是“以某些價值理念做為絕對優先;並以此構建社會治理體係的政治訴求”。例如,以公平為根本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以自由人權為根本的資本主義。這些就是當代最典型的意識形態。那麽,什麽是精神呢?從本質上嚴格地說,精神與意識形態格格不入,因為它與理念或者概念格格不入。我們也許可以說,精神與意識形態是完全相反的東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常並沒有從本質上來區分精神與意識形態的這種差別。而是將有些意識形態的東西也當作精神。比如,人們常說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自由民主的精神等等。實際上,這些說法還是意識形態;即,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人類價值理念,或者意誌。而不是真正的精神。因為,這種做法僅僅是為了突出價值理念的力量與意誌,從而賦予其某種虛擬精神色彩;但是它絕非精神。那麽,人類精神的真正內涵是什麽?從哲學上講,精神屬於“行而上”。它是無法用語言和邏輯來精確定義的。從人類的認知分類出發,精神屬於一種感覺。人們無法定義它的範疇,僅勉強可描述其某些外部特征。精神像一種意感輕微,而覺受通透的認知狀態。精神內在有一種強烈的愉悅,佛陀用極樂來形容,基督用愛來描述。從外表看,精神呈現出氣質魅力(grace),及佛經講的莊嚴之感。精神與意識形態的根本差別是完全可以從概念本身的定義來區分開來的。精神與意識形態都與人的“”有關。在精神裏,是自然的,自由的;它常常是隨心所發,遇事而動;不受任何東西的束縛。而在意識形態裏,受人的“”控製。也就是說,受人自身知識的局限與束縛。而且,“”呈現出價值的“形”與“態”;它是有限的,局部的,如同“”。而真正的精神是流暢而靈動的;如同“”。對每個精神探索者來說,意識形態可以成為啟示的指引,更可能成為前進路上的障礙。所以,金剛經裏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精神探索者,佛教師傅常常會說“魔來殺魔,佛來殺佛”,以使得弟子不落於對“”的執著。精神來自人內在的返璞歸真,是人類真正的家園。也是所有宗教在初始時期所擁有的。我們無法定義它是什麽,卻能感受其真善美的特性。除了宗教,藝術家從情感的深層趨向精神,而哲學家從抽象的維度來描繪美。倪讚擺脫各種形態(山,水,樹,竹,…), 在山水畫中表現出與自然的和諧。而達芬奇從蒙娜麗莎的微笑,來體現的動靜自如。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涵,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人類。

作為比較,意識形態就沒有精神那樣的自由自然,也沒有精神那樣的純真與博大。更沒有精神那樣的圓潤與圓融。意識形態永遠都是局部的,片麵的。也正因為如此,意識形態永遠都隻有價值的相對性,而不具有價值的絕對性。曆史告訴人們,如果將某種意識形態的價值絕對化,那就很容易違反價值本身。比如,如果通過強製來實現平等,那公正早已不在。如果放棄責任來講權利,那麽人的權利就受到極大限製。理念的價值從來不存在於概念本身,而僅存在於按價值原則做事的每個瞬間,以及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把握價值在具體事物中的各種度,往往是公正的根本。脫離了那個恰當的度,任何意識形態都會脫離初衷,從而走向價值的反麵。精神恰恰就是把握這個恰當度的關鍵,所以人們有時稱它為“良知”(conscience)。然而,人類精神的曆程總是起伏的。先輩哲人呈現精神於世間,使得我們崇敬與追隨。當先輩哲人離開後,人們很容易將這種精神內涵以邏輯解讀為有形有態的意識形態。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應當也是先輩哲人的精神啟示,但是現在已經淪落為僵硬的教條。每個宗教都麵臨這樣的危機。雖然哲人會再來人間賦予精神啟示,但精神永遠無法恩賜。它需要我們走向內在去喚醒那固有的本源。而且在這條道路上,情感的深入是我們唯一的依賴。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遠離那些薄情的意識形態者,因為基督就是被他們釘在十字架上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pplebee3' 的評論 :
niersi 能自省,apple 能諒解;都是修行的功德。
applebee3 回複 悄悄話 今天才路過看到,問好二位。修行一直在路上,共勉!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iersi' 的評論 : 謝謝仁兄。
niersi 回複 悄悄話 謝好文,寫的很清楚,幫我解除了許久的疑惑。
西方學者曾說value 很重要,political stands 表達了我們的value和根本。我覺得好像對,也好像不對。y兄說的更好:這隻是意識形態,是相對的,duality 而精神才是根本。以前因意識形態的細微差別造成朋友間不必要的誤解。
不知applebee網友是否能看到這篇。想說聲抱歉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