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當代的靈魂之問

(2022-04-08 07:15:33) 下一個

當代的靈魂之問

人們都非常熟悉柏拉圖的靈魂之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但是沒有人能有終極答案。原因是:這個問題屬於“為學日增”的範疇;或者屬於西方哲學三先賢說的“知識論”的範疇。它被局限於語言二元對立的邊界;思維邏輯無法穿越“生”的來方,與“死”的去處。這樣,個體生命就無法與【存在整體】建立某種聯係;它使得生命本身擁有無窮困惑。而幾千年以來,人類從來沒有在此前進一步;更沒有給人帶來任何啟示性的智慧。這樣的現實似乎隱喻著,能否有更好的觀察視角?千年前,老子說“為學日增”外,還有“為道日損”。那麽在精神體驗上,是否有更好角度來表達這靈魂之問呢?

精神從來不是任何主義的意識形態,或者倫理的價值理念。精神建立“為道日損”的基礎上;即,為【悟道】而削弱自身分別心的持久修行基礎上。簡單地說,精神是一種深邃博大的直覺內在。而【精神】這兩個字僅僅是指向這【直覺內在】的標簽。 精神的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康熙皇帝的“正大光明”。一些人也許認為“正大光明”是政治倫理理念,它要求士大夫不要在背後搞陰謀詭計。作者認為這種解釋不是康熙的本意;因為那樣的政治理念是不配掛在乾清宮上的。康熙皇帝以“仁”著稱;他的“正大光明”實際上是指一種感覺的特性。“正”是指感覺深邃而不偏不倚,使得道理得到圓融;而不單單以“公理”,或者“婆理”為本。“大”是指感覺的博大而產生包容寬容的心態。 “光明”是指覺知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與空靈性使得智慧湧現。這種感覺才是任何倫理的基礎。脫離此感覺來講價值講主義,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既然“正大光明”是指向人的感覺;作者不經意地想到它具有了藝術品的特征;也許在人類藝術的寶庫中有作品已經表達了相同的境界和意向。於是在近兩年裏,作者在人類的繪畫,音樂,書法,舞蹈,… 等等作品中尋找具有如此意境藝術範例。功夫不負有心人,最近終於在古典音樂中找到了一個自己認為能比較恰當表達“正大光明”的境界;那就是俄羅斯音樂家拉赫的作品 - 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主旋律。

      ♥ Rachmaninoff's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YouTube

有了“正大光明”的邏輯標簽,以及拉赫音樂的感覺內涵作為參考坐標;那麽我們也許可以將靈魂之問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即:“什麽是自己的直覺內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