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家趣事-禪語

(2012-09-03 05:52:08) 下一個

佛家趣事-禪語

 

十多年前,筆者在加州一個禪宗道場體驗生活。那時與年輕比丘住在一個樓。比丘住在二樓,而居士住在一樓。樓房很大,空空蕩蕩了無幾人。以前這個樓房屬於醫院神經病人的住房,每個房間有個高高的小窗,很小的麵積,及一個隻能從外麵關上的厚門。那時,筆者和朋友自嘲有神經病。道場要求居士不要去二樓打擾比丘修行,樓房顯得過於安靜使人感到有些寂寞。一天,樓房邊上的小樓來了一位掛單的比丘給我們帶來一點新意。掛單是中國佛教的習俗,指有相當修為的比丘到其他寺廟裏交流的方式。過去一拜訪,原來是位從五台山來的密宗和尚,有五十多歲了。他因為仰慕老和尚的修為而從國內來到這裏。這位密宗和尚很隨和,我們經常去他那裏交談。一天密宗和尚跟我們說,他“會”禪語。筆者有些吃驚,但不知所雲。以後在道場打過幾個“禪七”以及一年後在聖嚴法師道場打“禪七”有點體會,才明白禪語指什麽。禪語大概可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指兩個開悟人交流“空性”的境界。舉個公案例子來說明;

南泉普願禪師問一學僧道:夜來好風?

學僧:夜來好風。

南泉:吹折門前一顆鬆。

學僧:吹折門前一顆鬆。

南泉普願即肯定學僧的開悟。顯然,心境的交流不僅僅在語言文字上,也包含在語調裏與肢體語言。第二層次是指開悟者為幫助行者見“空性”而加以的棒喝或機鋒。舉個公案例子來說明;

雪峰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

師打一棒,曰:“道甚麽!”

曰:“不會。”至明日請益,

師曰:“我宗無語言,實無一法與人。”

峰因之有省。

無論哪個層次,禪語由心所發,而非思辨之動;並且,它的力度也很重要。因此,禪語是不可以說成“會”或者“不會”;隻能看作“有”或者“沒有”;它不是一個可以模仿和把握的東西。它因緣或契機而發,無蹤跡可尋。密宗與南傳佛教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可以從宗喀巴大師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看出。從次第的角度,這位密宗和尚可能對禪語有誤解。然而,在禪語的第二層次裏,還是有很小的邏輯蹤跡可尋,因為它指向行者不得“空性”的執著點。但關鍵是,這個邏輯的答案是不應該講的。當年,溈山靈佑沒有將此說透,才使得香嚴智閑能“一擊忘所知”而開悟。如果知道這個邏輯的答案後,棒喝,機鋒,及參話頭都將失去作用。這也是為什麽香嚴智閑開悟後,朝師父方向跪拜的原因。所以對一位參禪行者來說,思辨太靈敏反而會帶來副作用。最好不要去追尋這個答案,而是按師父要求實實在在地參。筆者就因此耽誤明心見性,僅明白佛理而已。在此將“心得”與大家共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