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發現

(2017-07-14 08:31:43) 下一個

我們有些國人,甚至已經僑居海外的同胞,都還有一顆不屈的心,仿佛別人的不好和痛苦才能帶來自身的滿意和幸福感。

舉一栗子。一個同胞說起最近國內的高溫:北京都40度了,那是人活的地方嗎?如果報以同情,怎麽也應該是:40度,夠受罪的。

再說一個:李玫瑾和陳丹青做客鏘鏘,各有千秋,看下麵評論,表揚李老師的可以理解,但攻擊陳畫家的也特別多。難道不褒一個貶一個不足以表現個人的英明?(李老師是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

說回到子君和淩玲,子君的痛苦好像必須來自淩玲的欺辱才可以說得通。一個好人就得伴隨一個壞人嗎?,如不然仿佛就不符合邏輯和某種世界觀。

為什麽我們不能多一些愛,少一些恨呢?而且好像不恨不足以滿足我們的良心。

李玫瑾老師闡述:社會是一個循環,對壞人的態度如果過於敵意,可能導致壞人更多的犯罪,善意多的社會犯罪就少一些。他們的專業調查發現,有些犯罪人對那些對他態度良好的人下不去手。所以她勸大家對周圍人多微笑,多表達善意。

美國人見了麵,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微笑打招呼,我聽到的一個解釋是:在過去荒蠻時期,看到陌生人表示友好,可以避免陌生人感到敵意引起衝突。這讓我想起咱東北的著名金句:你瞅誰?如果大家不互相瞅,而是互相笑笑,是不是整個社會更舒適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