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陳可辛的電影讓人看到人性的真實

(2015-01-17 06:47:41) 下一個
也許中國人太習慣文革式的大批判,壞人就應該拉出來示眾,人人上去打一頓,才解心頭之恨。

其實真實的生活,沒有那麽簡單的“好人”,“壞人”,人們為了自己的私利,傷害別人有多深,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那個農村婦女,模糊地知道孩子可能是被拐來的,可是她為了自己有孩子養,寧可相信孩子是丈夫撿來的。但是當她看到那些丟了孩子的父母是何等地痛苦,大家亂打她的時候,她才明白丈夫的行為是多麽的殘酷和傷害別人,所以她跪下來,拉住她丈夫拐賣的孩子的親生父親的手,我看到一個人真正的懺悔。

犯罪心理學家說犯罪的人,是缺乏對犯罪對象的最起碼的人性同情而產生的。也就是犯罪者對他人的痛苦沒有切身的感觸。陳可辛電影的可貴之處,是把這點表現得非常細膩。

電影裏雖然也有些聲討人販子的部分,但更深層的意義是如何從心理上解決這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如何撫平受傷心靈的層次。那個丟失父母協會的部分非常好。受傷的父母們團結在一起,互相鼓勵,通過對尋找孩子的努力來減輕自己的傷痛。但是這個無法解決問題,隻能讓傷痛更疼。最後,社團的領袖以痛苦的“背叛”,結束了自己堅信的“孩子會找到”。這樣一個巨大的傷痛,誰也不能說用忘記才撫平,但要想生活繼續下去,就隻能如此,淡化發生的事情,雖然這是無比殘酷的。

孩子們是無辜的,無論發生了什麽,讓孩子有最好的感情依靠,始終都是最重要的。

電影沒有給出答案,但是看電影的人都會深刻地體會拐賣幼童給所有人帶來的痛苦,那是活生生的,個人的,不是泛泛的善惡之談,這就夠了。

我也一直相信,無論多麽嚴刑打擊,傷及無辜的惡性犯罪依然會存在,因為這些犯罪者沒有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感:同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是道理層麵的,而應是到了切膚之痛的親身感觸,才能讓大部分人(人格缺陷的人除外)放棄傷害陌生人的念頭。

很佩服陳可辛導演,這樣尖銳的題材,看完了卻是一片柔情,充滿了對孩子和各種人物的同情與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Very pertinent commen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