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裏

沒心沒肺 神經粗條
正文

雜談PAP:內外合一又內外有別 (圖)

(2011-04-27 23:42:48) 下一個


大選提名結束,87個國會議席中有82個需要競選。10年來第一次,有反對黨(Reform Party)來俺住的選區,俺這次要參加投票。俺選PAP的原因比較簡單,主要是對它的執政理念比較熟悉,大部分認同。比如說吧:

物色和確定執政團隊的議員候選人遴選製度


國會議員候選人即人民行動黨執政團隊的主要來源有兩類:一是從總統獎學金培養的政府公務員、公職人員或社會上有地位、有影響的人士中,進行物色,做工作請他們加入人民行動黨,作為議員候選人。二是從做基層、工會、社區工作的人士中進行物色。值得注意的是,遴選這兩類議員候選人的過程都不是
人才找黨,而是黨找人才

這種聚集人才方式的好處是:既可實現精英治國,也可借助這些精英已得到民眾支持和認可,而擴大黨的社會、政治基礎
,增強黨的社會認受性。由於這些精英人才是已成功人士,自身和家庭都有了比較優厚的物質生活基礎,加之政府為攬才而給予的高薪,客觀上也非常有利於其從政後始終保持廉潔。

行動黨在解決問題時願意聽取不同的意見,希望可從中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並且修改憲法,允許國會中有九名非選區議員以及九名官委議員。換句話說,除了有87位當選的議員外,還有至少18位非執政黨的議員,占國會議席的五分之一,讓不同聲音在國會得以出現,起到監督警醒和彌補製定政策時的盲點。

 


利用政權力量和執政黨優勢爭取選票

人民行動黨對每一個選區的國會議席都采取每票必爭、每席不讓的原則和策略,以保證其推出的執政團隊全部當選,從而鞏固其執政地位。

人民行動黨執政初期就建立了議員定期回自己的選區接待選民的製度。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又建立了內閣成員定期訪問選區的製度。

人民行動黨引導選民的投票意向,以確保其在大選中勝利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運用城市建設與生活保障基金控製權。

PAP5年一次國會選舉的曆練強迫自己樹立憂患意識,警示、教育、敦促黨員要與選民保持緊密聯係,否則今後有被別人取代的危險。並由此明確黨的任務和目標:鞏固和發展黨的執政地位,以奪取大選勝利為第一要務,建立基層、地區架構,積極為選民謀福利,包括利用其執掌的公共資源。

PAP處理黨政關係的黨無處可見,無處不在的原則,實際上是其黨政內外合一又內外有別的形象描述。這種獨特的黨政關係模式既有西方多黨製下執政黨的特點,即作為執政黨,當仁不讓地執掌國家所有重要崗位,同時又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保持低調,不顯山不露水。也有不同於西方多黨製的顯著特點,就是反對黨沒有組成影子內閣。因為新加坡的多黨製是一黨長期執政、多黨並存而不是多黨輪流執政,在憲製上就沒有反對黨上台執政的空間,在野黨也沒有設立影子內閣的現實需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