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麽智慧就是罪惡?

(2010-12-29 06:37:29) 下一個



   
 
為什麽智慧就是罪惡?

          --楊海天--

         

一、望文生義不能解決問題

    我想,在我們基督徒中間,有許多人會跟我一樣,當讀到《聖經》創世紀二章十六,十七節上記著說:“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隻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死。”又三章一至七節:“耶和華上帝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的一切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所有樹上的果子麼?’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唯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上帝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上帝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亮了。你們便如上帝知道善惡。’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我們禁不住會問,為什麽在起初上帝不讓人吃善惡樹的果子,不讓人去分辨與知道善惡?而我們的常識卻告訴我們,一個人受教育感化擇善棄惡之先,必須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去分辨善惡。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然後才能知所抉擇。而且,吃了智慧樹的果子,“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難道上帝所造之人在吃果子以前他們是瞎眼的嗎?是沒有智慧的嗎?總之,為什麽人有了分辨善惡的智慧與知識就是一種罪惡呢?

二、邏輯上的推論

   

我們先來討論‘就摘下果子來吃了......  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這一點。假如斷章取義,單從這一節聖經來看,好象吃了禁果,眼睛才明亮,才知道自己赤身露體,未吃果子之前,眼睛是瞎的一樣。在未吃果子之前,他們果真是眼瞎的嗎?“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可見他們未吃果子之前,並非眼瞎,並非不能看到自己赤身露體。因此,“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這“明亮”兩字,當另有所指,不能照表麵上的字義講。

    同樣,女人見那樹的果子......  能使人有智慧”,也絕非說上帝所造之亞當夏娃,吃禁果之前是愚昧蠢笨的,是一無所知的白癡。相反,《聖經》雖沒有一一詳細描寫,但僅從其中簡單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由推論而肯定,亞當夏娃不僅不是白癡而且是具備每一種必要才能的天縱之聖全麵天才,他們的天才不是任何一個後世的子孫可逾越的。他們被造而未經學習,但與生俱來就能講話,雖沒有研究過文法與修辭,然而他們的談話,是最優美和合乎章法邏輯的。“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麵,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等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紀一章廿七,廿八節  ) “ 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  耶和華上帝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麵前看他叫什麽,那人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們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  ( 創世紀二章十五,十九,廿節 )  單在這裏一段記載,包羅的知識可就不少。上帝要人類始祖亞當修理看守伊甸園,他就必須懂得園藝學與植物學;上帝要亞當給各種飛鳥走獸起名及管理它們,他就必須懂得分類學及動物學;又要他管理海裏的魚,則他不僅要懂得海洋學而且具有遊泳及潛水的本領,今日任何一個傑出的奧林匹克選手都一定遠遠跟不上。《聖經》說上帝將各種走獸各樣飛鳥都帶到亞當麵前來,而未提到海中的魚,可以想到海中的魚不能到亞當麵前來,而是亞當到它們那裏去,因此,要是他不懂遊泳潛水,就不能管理海中的魚了。當時他們吃蔬菜和樹上有核的果子,如何去摘取高樹上的果子?我們不能想象他們是造了梯子爬上去或純用手足爬上去的,一定是一舉手一投足一縱身就跳躍而上,隨手摘取而來。因此他們縱然從來沒有練過輕功,而中國武術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師,也不會比得上他們。他們從未研究過聲學和音律,可是他們每日在禮拜贊美上帝時,他們的歌唱和合鳥獸的歡鳴及大自然的天籟是最合乎節奏和最優美動人的,今日任何男女歌唱家及音樂家的成就都不能與之相比。

    因此,我們對《聖經》所記載上帝吩咐亞當夏娃不可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以及魔鬼藉著蛇對此所發的評論和夏娃當時的想法及後果的記載,並不能望文生義,簡單地照字麵去解釋,一定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我們這裏就需要將  “分別善惡”,“那棵樹的果子...... 能使人有智慧”“眼睛就明亮了”這些句子的含義作深一層的剖析與討論,看看究竟含有什麽意思。

三、由本能到智慧,由完全到不完全 

    上帝為什麽當初吩咐人不要去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希望人去知道善惡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看另外幾個先決問題: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與惡之間的關係怎樣?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知識?智慧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怎樣?分別及知道善惡與獲取智慧與知識的目的是什麼?隻有先解答這幾個先決問題,我們才可以去尋找出上帝為什麽要吩咐人別去知道及分辨善惡的端倪了。

    什麼是善呢?我們說,完美而無缺憾的,充分盡到德能的就是善。所以,相對不完美而有缺憾的,不能充分盡到德能的就是惡。

    善惡是相對地存在著的。

    我們去瞭解與分辨善惡的目的,就是為了棄惡從善,最後能止於至善。因此話須得說回來,起初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既是完美無缺憾的,是絕對至善的,沒有不完美而有缺憾的東西可以與之相對比較,所以也就沒有惡。

    既然在起初隻有絕對得善,而無相對可比較的惡,因此人們分別與瞭解善惡,又何從去進行呢?沒有惡而又想要去瞭解與分別善惡,唯一的方法,就是去製造惡來與善作比較。所以“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 ( 傳道書七章廿九節) 真理原是單純的,隻有一條,而歪理郤有十七八條。托爾斯泰在《安娜 .卡列琳娜》一書的開頭說過,世界上等幸福家庭總是一個樣式,而不幸的家庭引至破裂郤有多種不同的原因。所以在單純與絕對的善之外,人們還想去瞭解什麼是惡,硬要分別善與惡的意義,在當時這種環境下,也就作惡了。這是罪的最初的涵義和來源。

    再次,什麼是智慧?我們說,智慧是人們處理與應付事物的悟性與能力。什麼是知識?知識就是去認知或認識事物的過程或結果。所以知識這個詞,從文法上來講,既可以作名詞(Noun) ,又可以作動名詞(Gerund)  ,與其當作名詞,不如動名詞更恰當。在中文解作去知之識之,則可作動詞解。知之識之的結果是對知之識之的事物有了一定的概念認識,這種概念認識也就是這個人的知識。在英文中,名詞(Knowledge) 同樣是動名詞(Knowing)的結果。一個人出發去認知與認識事物,一旦當對已知過識過的事物有了一定的概念,認識自然也就增加,他對這些已知過識過事物的應付處理的悟性與能力有了增加,也就成了智慧。所以智慧是目的,知識是手段,去學習獲取知識的理由,是為了補救原來應付處理事物的悟性能力的不足。換言之,一個人若已有了充分的應付事物的悟性能力,也就不必去學習知識了。已有了充分的應付事物的悟性能力,再去學習知識,譬如叫一個大學數學教授去學小學的加減乘除,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是最愚蠢不過的時間與精力的浪費了。

    學習知識的目的既在於補救原來應付處理事物悟性能力的不足,那麽,上帝起初所創造的人類,在應付處理事物的悟性能力上是否有所不足呢?我們從上麵敘述中,可以知道上帝起初所創造的人類亞當夏娃具有應付處理一切環繞他們周圍事物的悟性能力,因此又有什麼地方需要學習知識來匡補不足呢?人們既已有了一切必要的應付處理事物的悟性能力,假如再要使自己去學習知識產生必要的理由,那麼就必須將先前的悟性能力都放棄,再從最蒙昧無知的地步學起。人們既從最蒙昧無知的境地學起,在他們還沒有重新獲得完全同等悟性能力 (實際上一經放棄,就永難重獲了) 之前,在中間階段,愚昧就有發揮影響力的餘地,這是罪的另一個涵義和來源。

四、本能與智慧的區分及其後果

   

人的應付處理事物的悟性能力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的,另一種是後天的。先天的悟性能力是未經學習,生下來就有的,我們稱之為本能或天賦才能;後天的悟性能力是經學習琢磨鍛煉而成的,我們一般就就稱之為知識和智慧。人類起初隻有天才和本能,沒有也不必有智慧與知識。天生就有的本能和天才是善,是完美無缺憾的,相對不完美而有缺憾的後天的智慧知識是惡的。始祖亞當夏娃當時不以上帝所賜的完美無缺憾的天才和本能為美,而以後天不完美的智慧知識為美,這就是自甘墮落和自我作賤,就是罪惡的起源。完美現在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是,為什麽後天的智慧與知識是一種墮落,是世上罪惡的起源呢?

為什麽智慧和知識就是罪惡?我們須從智慧和知識的目的和本質談起。我們前麵說過,知識是認識或認知事物的過程和結果,認知事物的結果就是增加了處理和應對事物的能力,這就是智慧。人類捨先天的本能與天才不要,而要後天的智慧與知識,所以我們今日仔細觀察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隻有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最少,偶爾發現一兩個人對一件事未學而知,便認為是了不起的天才。人類一經捨棄與生俱來的本能與天才之後,就難再藉後天的學習和努力重獲完美的能力了。孔夫子自述他求學過程為“十五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以孔夫子這樣一個智慧的聖人,尚且到七十歲的時候才能“從心所欲不逾距”,然而自古以來人間能有幾個孔夫子?何況孔夫子的品德學養可能隻在某一方麵能“從心所欲不逾距”而並非在所有方麵都能如此。所以“世界上沒有義人,連一個都沒有”。極而言之假如人類能以後天的學習和努力重新獲得完全的德能,耶穌基督就沒有必要降世釘十字架了。

    上麵的分析指出,“女人見那樹的果子......  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又給他丈夫,她丈夫也喫了。他們兩人的眼睛就明亮了......  " 這決不是說,在這以前他們是愚蠢的瞎眼的。我想,這其中的關鍵,也許我們換一個詞時,所有的疑問都會迎刃而解了。這一個詞就是“意識”。我們可以這樣說,上帝起初創造的人類與生俱來的一切本能與天才,並未為他們自己所意識到。他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雖然不識不知,但在應付處理一切事物,與自然界一切規則周旋的時候,都能夠隨心所欲中規中矩而不逾越沖突的。他們能夠做一切事情,然而他們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以及為什麽能這樣做。

    這樣說初聽起來似乎很奇怪,其實不然。孫中山先生“知難行易”的學說,主要就是解答這一個問題。所有的事物要去知道它的原理很難,但實際上去做反而容易。我們從行為心理學上去加以解釋,就能更清楚地瞭解這一個問題。例如一個人學打字,起初哪一個手指打在哪一個字母鍵上在腦子裏的印象是很清晰的;漸漸打得純熟時,即時的印象反而漸漸模糊起來,而且越純熟,他對鍵上的字母印象就越模糊。等到完全純熟時,他在意識上也完全不感覺鍵盤的位置了。他的思想意識完全集中在他所要打的文件的意義上,而不顧及哪一個手指打在哪一個鍵上這一個問題。這時候打字本身已成為完全不通過他腦子的自然反射的本能。再如婦女們學編毛線衫。起初,一針一針,手眼腦並用,一絲不苟;一旦純熟,則“手揮琵琶,目送飛鴻”,可以一邊編織毛衣,一邊談話聊天或者看電視。那時候編織技術也以成為完全不通過他腦子意識的自然本能了。再如,一位學有專長的大學教授,他在哂脤?I術語或演算某些公式時,會表現得很成熟很流暢,但如你要他解釋某些術語的基本意義或學識的某些數學公式時他可能被問得瞠目結舌,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所以,當人們真正完全學會並掌握一件事物之後,常常就隨其然,而不去注意也不必注意其所以然,這就成了人的本能。本能就是這一種不通過腦子意識馬上就能對事物起適當反應作用的自然反射。

    起初的人類具備一切必要的本能,他們在對任何事都可以不通過腦子的思維意識,馬上就能夠作適合的反應,做當作的事。後來他們不聽上帝的話,不要與生俱來的本能,而要從後天學習知識去獲得處理應付事物的能力和合宜的態度,於是問題就來了。應付處理事物的能力和合宜的態度既非與生俱來,而是從學習得來,一旦沒有經常的哂脵C會,這種新學得的知識、智慧和技術,就要遺忘而重新失去。因此不僅是“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遂無涯,殆矣!”,就是生也無涯,上帝當時仍讓人吃生命樹上麵的果子而不死吧,一經放棄全備的本能,也會一邊學一邊忘。任何一個智力再好的人,所學的東西都有一個極限,而這個極限與那完美的標準永遠是相差很遠的。

    妙用存乎一心,人類起初都有一個完美的律,這個完美的律就是上帝所賦予人的完整的天才本能,而這種天賦本能原與宇宙萬物同受造於同一位主宰。所謂“天地有正氣,雜然賦其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然塞蒼冥......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稽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是氣所磅礡,凜然萬古存。......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這正氣就是上帝的道。而“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約:1~3)所謂“雜然賦其形”也就是創造萬物的過程。人與宇宙萬物既受造於同一位主宰,以上帝之道一以貫之,便賦予同樣的正氣,在先天上就是和諧一致相知相容。因此,“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人類起初天生就能駕馭萬物,與萬物聲氣相通,不必經語言或其他任何方式相互表達就能彼此相知的。那時候不僅“氣盈而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宜”,亞當、夏娃從來沒有進過語言學院或大學文學係,可是他們出口成章,在在都合乎修辭和章法的規則,而且對每一樣事物每一種境況,都能自然適應。他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不僅是順自然界上帝所立的法則,而且也順應上帝所立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法則。

    後來人們把這種天賦的正氣放棄不要,什麼都要憑自己的努力從頭做起,但卻永遠做不成起初的完美。詩人偶爾憑靈感寫了一首優美的詩歌,科學家偶爾憑靈感發明了一項定律,人們就以為是了不起的成就。靈感是人們對客觀環境作出完美反應的一種生理心理充分動員的狀態,最初的人類經常氣盈一直都充滿靈感的。現在偶獲靈感便認為了不起。靈感這東西現今則好象無定向的風,飄忽無常,必須及時捕捉,不然又要逃逸無蹤的。詩人、科學家常常因為不能及時記下即時的靈感而後又無法重新獲取,因而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人類一方麵在學取新的知識,另一方麵將學得的東西遺忘掉,因此包括任何一個偉大的天才在內的人們,永遠都在智能的缺憾中,而不能達到完美的地步。

    事實上許多智慧與知識雖然是可學的,可由後天人為的努力獲致,但有些智慧與才能是天生的,不論人如何努力也無法獲得的。要是無論什麼樣的智慧與才能都可由學習獲取,那麼富貴人家子弟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受各種教育、進學校時間最長讀書最多的人,就一定是支配社會各方麵的領導人物了。一個國家的元首、總統和各部門首長人選必定都是他們了,然而我們知道事實上並不然。在一個等因奉此、墨守成規的完全保守而沒有開創精神的社會中,受教育最多讀書最多的人,可以做這個社會中的領導人物。書籍原是已發現的各種自然界和社會各種規律和模式的總結,通過教育將這些規律和模式傳授給人。人們藉著教育瞭解和掌握這些規律模式,就可以用以應付他們所生活著的自然界和社會。然而自然界和社會,尤其是社會,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隨時隨地都有新的形勢新的情況出現。因此人們不僅需要有對已存在的規律模式的知識的瞭解,而且還要對新形勢的產生和發展有洞燭機先的想象力和英明果斷的處理能力,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可以由讀書和受教育學來的,而往往是天生的。所以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包括那些受到極高深教育的人在內,都隻知道用已知的規律和模式來套用任何什麼事情,要是發生一件與他們瞭解的規律和模式稍許有點不同的事情,他們就往往不知所措。這是為什麽官僚主義在任何社會中都是這樣的普遍和根深蒂固、人與人之間的瞭解這樣困難的原因。這種官僚主義所造成的災難雖然在表麵上沒有如那些明知故犯有心作惡者的明顯,然而由於其在社會上的普遍性和經常性,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層麵的廣和程度的深,可能比那些有心作奸犯科者所犯的罪惡更甚,而且從量變到質變,官僚主義者自身最後也必然成為作奸犯科者的溫床和基地。這是為什麽自來都是亂世多而治世少,總處於經常不斷的騷亂、動蕩、改革與革命之中,人類的忍受和痛苦永無了結。因此,人類本來想要得智慧,實際上卻是選擇了愚昧,從此成了愚妄人。一旦成了愚妄人以後,直到基督審判之日來臨重新將不朽壞而完美的永生賜給屬他的人之前,任何一個世人都不能憑自己的學習和努力使自己從愚妄人變成智慧人。“你雖用杵將愚妄人與打碎的麥子一同搗在臼中,他的愚妄還是離不了他。”(箴言廿七章:22)

五、智慧知識的變質及助長罪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一個人睿智及良善的品質主要來於天性,而不是來於後天的教育。後天的教育不能替人增添一個人的睿智及良善的品質,隻是把人尚未完全失去而潛藏在裏麵的睿智和良善引發出來,這就是所謂“修道之謂教”。“你雖用杵將愚妄人與打碎的麥子一同搗在臼中,他的愚妄還是離不了他。”教育不能使一個愚妄人變成智慧人,同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教育不能使本性醜惡的人變成真正的仁者。一個生而耳聾的人不會成為好音樂家,一個生來眼瞎的人不會成為傑出的畫家。一個在智能上有缺憾的人,要想通過教育的方法來補救,他不成功,對社會還沒有更壞的後果;但一個天性極端自私與邪惡的人去受教育,教育不僅不能糾正他自私與邪惡的品格,相反往往會給予這種人以巧妙喬裝和掩飾,結果危害別人的影響就越大。我們說,智慧就是罪惡的意義,主要還是在此而不在彼。

    人的天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歷來人們的看法都不同,如孟子主善,荀子主惡。孟子主善,所以“修道之為教”。荀子主惡,所以主張“積偽”。積偽的意思就是說,人的真正的品性都是自私自利,喜歡損人利己的。例如人們不將精力與時間用於生產,而用於偷盜拐騙,人人都如此去做,那麼社會上根本就不存在生活資料物質財富;這樣,不管本領再大的人,也拐騙不到什麼東西,結果就隻能是損人而不利己,甚至是損人損己,再甚至隻損己而不能損人。所以與其去偷盜拐騙,結果損人損己,不如努力生產,結果利人利己。自私自利,貪便宜與損人利己是人的真性;助人利人,自我犧牲去幫助別人,這是假的,虛偽的,非人的本性。然而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順著人的本性去做,結果不能利己反而損己,所以國家社會要得到和平安定,人類要和睦相處合作互利,就需要修禮義,這就是積偽。積偽就是用禮義的偽裝來磨去可引起沖突的自私的棱角來達到人類和睦相處的目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知識就是道德”,就是和荀子同一個意思。

    然而我們基督徒如何看性善與性惡的問題呢?孟子和荀子兩人究竟誰對呢?我們認為他們兩人都對,也都不對。荀子看到墮落後的人性大多是自私自利,許多人節製自己私欲而勉力為善,其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這是事實。所以在這裏是荀子對,孟子不對。然而雖然大多數人的傾向都是自私自利,他們不作惡不是不願意作,而是不便作;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些人行善確實出於善心,而不是為了善報。這世界之所以仍能存在,上帝不將之毀滅,決不是為了多數人的自私自利,而是為了那些本於善心來行善的人。然而從相對的角度看,人有善人惡人,人性有善有惡,從完美的絕對標準來看人性或多或少都有些缺憾,因為“世人都虧欠了上帝的榮耀”,“沒有義人,連一個都沒有”。在上帝的眼中,世人都是虧欠他榮耀的罪人,不過罪人之中有肯承認自己是罪人與不肯承認自己是罪人,和向罪惡鬥爭不屈服並盼望上帝幫助來得勝與向罪惡妥協隨從作惡不要上帝幫助來得勝之分。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上帝起初賦予人完美無缺的天性,人照著祂所賦的天性去做,能夠“隨心所欲不逾距”,在在都合乎道理的。這種天命之性和率性之道,是行在其中,不知不覺的。我們在前麵說明任何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曾分析指出,學習知識的目的是增長人處理應付事物的能力。後天學得的能力一旦熟練到成為人的本能一部分的時候物我兩忘,就不再意識到這種能力的存在了。我相信,凡有經過某一學習初階進到相當精深地步過程的人們,差不多都有這樣一種體會:當他們剛剛研究一種學問的時候,這種學問看來總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然後慢慢觸類旁通,由博而約,由繁而簡,終而貫之以一理。這時透徹空明,反覺得這種學問一點也沒有什麼了。這就是所謂“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來復合為一事,放之則稱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可以看到,越是湵〉娜嗽絞親砸詾槭牽?綈堊b作斯文亂丟書袋,而那些學識豐富的人則自知不足,虛懷若穀。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當別人稱贊他博學時,他回答說他隻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他自己無知。大科學家牛頓也自喻他所學得的東西隻是滄海一粟,好比一個在海邊拾取貝殼的孩子,雖然拾了滿滿一籃子,但留在海邊的仍是無際無涯。一個人道德行為也是如此。一個品性越是純良的人他在行善的時候越是覺得理所應為,而越常認為自己不足,很多地方虧欠了上帝和別人;但一個狹隘小器的人呢,偶做一件善事,就敲鑼打鼓,惟恐別人不知。因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就是說,高級的道德不自覺是一種道德,所以才是真道德;次下等的道德由於質量差,根基不固,時常可能失去,而偏偏喜歡向人炫耀,所以不能算是真道德。人類按著上帝起初所賦予的天性不知不覺的去做,是真的道德。“失道而復德,失德而復仁,失仁而復義,失義而復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除了率真正完美之天性而行以外,其他等而次之的一切,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道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句孔夫子的格言,有時候被人句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認為這句話還是原來的讀法更妥當,因為“知難行易”,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不覺去模仿自己周圍人物的行為,以與自己周圍的環境相適應,而不可能對自己周圍的每一件事物先充分認識後,才加以批判接受,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行為規則。中山先生將人分為三等,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第一種稀如鳳毛麟角,第二種也極少極少,而第三種才占絕大多數。一般人都是不知不覺、習焉不察的。不論風俗的善與惡,都是如此。

    一個真正天性良善的人,他天天行善,時時行善,他自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並不自覺是善,可能還常常發現自己有許多地方不夠;一個不習慣行善的人,偶爾做了一件善事,便以為是了不起的大事。一個擅長演戲的人,使人不覺得其在演戲,一個善於作文的人,使人不覺得其在作文,他們常常使觀眾和讀者溶化其中,同心共鳴成為一體,不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不善演戲不善作文的人,旁人隻感到他們矯揉造作、亂丟書袋因而使人覺得格格不入。一件真善美的東西常常是使人處於其中而不知不覺的。你在受著它的陶冶感化,然而你的心裏卻不感到自己受到它的陶冶感化,“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主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因而欲建立真正淳樸厚道的風俗,隻要國家和社會的領袖能成為表率榜樣,身體力行,使人民大眾隨之習之有素,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會建立起淳樸厚道的風俗。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欲以理論上的道德說教來達到叫人行善的目的,有時候不僅沒有必要,沒有可能,而且反有害處。

    為什麽呢?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說,思想是對病態現實反省的結果。現實沒有病態,我們照著我們的本能去做,行之無礙,沒有反省的必要,因此也就無所謂思想,無所謂知識。思想是在善惡相對的基礎上產生的。而對於美德與善行來說,一個人按著良善的本性去做每一件事,這原是本份,而不必予以特別注意和贊美的。然而,“大道癈,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先有了壞的,好才能有對比。對一個人的美德和善行需予以特別的注意和贊美,是處於黑暗邪惡的社會中並仍有美德和善行表現的時候,這是為了起一種激勵和表揚的作用。但我們對一個在黑暗邪惡的社會中仍有美德和善行表現的人的注意和贊美,可暫而不可久,是手段而非目的。而善被人知,就非真善。當我們長久稱贊一個人善行的時候,就使這個人的善行本身失了色。

    另一方麵,我們贊美一個人的善行是為了提醒大家一起行善,並非是教大家羨慕行善的美名。人們都去注意和羨慕善名,而不追隨和實踐善行,結果也就隻有善名,而無善行,道德就成了徒有其名的空殼子,而實底裏更虛偽與醜惡。人們一方麵隻追求善名,而不實踐善行,另一方麵也對美德和善行感到更渺茫和懷疑。於是,對善惡加以反省之後,善的知識越多,善的實踐就越少,善越隱而思越彰。這就是為什麽往往在一個“善長仁翁”越多的社會裡,醜惡肮臟見不得光的事也越多。甚至在“善長仁翁”中間不乏從前是偷搶拐騙無惡不作之徒以不義之財致富後,搖身一變,以其涓滴餘瀝來作慈善事業,以騙得美名。所以,事實上,許多“善長仁翁”本身就是許多罪惡的淵源,他們的作為和示範正在社會上形成惡性循環。

    六、在社會與歷史上的體驗

    正因為善名可以得到人們的讚美和社會的推崇,因此大家喜歡善名,甚至不擇手段去爭取善名。而“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個真正生性良善的人,他認為率性行善是本份,隻管耕種,不問收獲。自己的善行若被人知道,固然不是壞事,不被人知,也無所謂;但一個並無真正善心的人呢,他無善行而喜善名。善名可得人們的讚美、社會的推崇、民眾的敬仰,隨之而來的是名譽、地位甚至財富。善名往往是一個人向上爬的進身階,可以使人無往而不利,所以許多人都以“善行”去爭取善名。

    冀圖善名而行善,這種善當然不是真善,而是偽善是一種沽名釣譽的手段。不僅是偽善和沽名釣譽的手段,而且是最大罪惡根源。我們通觀一部人類歷史,是是治世少而亂世多,多數朝代國家,都是被一班有善名而無真正的善行、隻懂得投機取巧趨炎附勢的大奸佞所統治,壓迫和榨取善良無辜的人民。而當這些大奸佞得勢時,又無一不被歌頌為睿智仁慈的聖賢,用盡了一切最美好的形容詞,竭盡一切說教傳揚之能事。而那些渾樸天真、行在善中而不知何為善的人民,則永遠是被欺侮、被壓榨和被奴役的對象。耶穌基督要人“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但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往往不是“靈巧像蛇”,就是“馴良像鴿子”,很少是靈巧與馴良兼備的。一個靈巧像蛇,又能馴良像鴿子的人,也就是一個本性真正善良同時又十分機智的人,必定會受到那些以善名投機者的打擊。因為以善名善言投機取利的人,深恐這種具有鴿子的馴良、蛇的靈巧品質的人進入統治階層之後,會真正實行公義而妨害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們一定要竭盡全力來打擊排擠這些人,使他們無法生存。社會上經常存在這種兩極現象,以善言來說教以善名來彰顯的人卻並不善,而真正善良行在善中的人又不知何為善。

    一個人犯一點小錯,人家很容易知道其為惡,然而“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大奸大惡善於偽裝的人,不僅不受人非難反而受人很大的尊敬。有時侯由一個人的文章去認識這個人,那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政客黨棍的政治宣傳是多麼光明正大,而在娓娓動聽的政治宣言背後是貪汙勒索安暴除良的滔天罪行。一個武俠小說作家將筆下英雄人物寫得多麼肝膽照人,節義可風,我們就以為既然這位作家寫得出如此俠義的人物,那麼像盧騷所說的“人們隻能在他們自己動作可達到的限度之內觀察別人的動作”,其本人的操守風範也就不會差到哪裏去,卻不知他是一個最勢利無恥、諂上淩下、絕無信義的卑鄙傢夥。藝術中最能感動人的,是集各項藝術之大成的第八藝術電影。我們常常會受到電影故事中善惡鬥爭情節的深深感動,因而人們常常想象電影工作者是人類良知最敏感的觸角,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對社會現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社會內部黑幕最重的恐怕還是電影界......  ,耶穌基督來世界上拯救罪人,救的乃是那些犯罪而為人知的人,如稅吏、妓女、因一時憤怒而殺人的人 ......,而對那些以行善來作為投機取利手段、實質是大奸大惡的人,基督不打算拯救,事實上也無法拯救,他們也不要基督來拯救。對於這種人的代表如基督還在世界上那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耶穌基督毫不留情地斥責他們的罪惡:“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  "一連七八個“有禍了”,為什麽呢?因為他們本無聖潔行善的本心,而隻想以善言善名來欺世盜名,他們豐富的智慧知識,對他們來說是如虎添翼,幫助他們為非作歹。在歷史上許多爬上權力地位最高峰的人都是喪盡天良,凶狠貪鄙,與那些惡名昭彰的大盜巨儼?o二致,然而“成則為王,敗則為寇”,這些爬上權力地位最高峰的人與那些惡名昭彰的大盜巨儼煌?牡胤劍?陟肚罷叨?糜玫賴碌耐庖擄炎約簜窩b起來,盡管在實際上做盡了傷天害理十惡不赦的事,然而口頭上總不離冠冕堂皇的仁義道德。最可悲最可怕處也就在這裡,盡管這些人和大盜巨僖粯有綴葚澅桑瑔時M天良,然而在他們冠冕堂皇、仁義道德的偽裝之下,仍有許多人看不清他們的真麵目,受他們的騙,著他們的道,跟從他們,甚至為他們犧牲。那些赤裸裸的大盜巨賯兊哪暝虜粫??L,因此他們做的壞事,永不會太多,因為大家最終都會認識他們的真麵目不會盲目地跟從他們,為他們犧牲。事實上,一個本性貪鄙毫無天良的人,若同時沒有絲毫善惡的知識,一點兒也不知道怎樣去偽裝他的善,隱蔽他的惡,他永不能得到權柄去做太多的壞事。他最多作一個強盜隊伍裡的小頭目,而不能執掌樞紐宰割天下。所以一個壞人有作惡的欲望還不行,他必須同時節義善惡的知識與智慧。一個壞人所做壞事的多少,常常與他所具有的善惡知識與智慧成正比。

    別以為歷史上那些窮凶極惡劫奪侵略貧窮落後國家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人民,也都是窮凶極惡狡詐貪鄙的人民,相反,這些國家人民的道德水準比一般其它國家高,而不是低。以德國和日本來說,帝國主義國家中,沒有比這兩個國家更窮凶極惡、橫行霸道的,而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卻比其他民族更忠實和諔?5聡?腿氈救嗣駟渭兲煺媯?鵓磁c服從自己國家的領袖,在戰場上勇敢打仗,屠殺敵方人民,也英勇犧牲自己,以為這就是報國。能犧牲自己的一切來報國,這是何等高貴的情操!然而卻被用到完全錯誤的地方去。而英國是現代民主主義和人道思想的搖籃與發源地之一,差遣過最多的傳教士去國外,但英國卻是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貪婪的一個。那些多數抱著自我犧牲目的的英國傳教士去到國外,究竟是真正彰顯傳揚了上帝與基督的救恩多,還是被利用來作為思想麻醉、文化侵略工具的地方多,卻是值得去研究的問題。

    教會照理應該是道德的根源,然而在歷史上幾無例外,宗教到了後來,自身卻成了罪惡的淵源了。例如,耶穌基督不是被別人釘十字架,而是被教會的祭司釘十字架。中世紀的羅馬教會也是當時腐敗事物及迫害真基督徒的根源。今日有一個叫統一教會的,其教主自稱是今日的基督,實際上是政治獨裁者的特務工具,利用來作為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工具。但它卻能號召一批本性善良的青年甘心為其利用。而事實上,愈是天真純樸的人愈容易相信別人的談話,一旦相信之後,就成為根深蒂固的信念。根深蒂固的信念如不經常受理性的反省和批判,就容易成為成見、偏見以及變質成為邪惡觀念。所以愈是老奸巨滑謶]周到的奸佞愈要看中這些天真純樸的人們。因此,最偏執狂熱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沒有發生在其它國家,卻發生在國民性格較純樸忠實的德國和日本。近代歷史上的帝國主義國家竟也是基督教影響最廣泛的西歐國家。歷史上最醜惡的罪行,最大多數竟也是在宗教名義下發生的,有的甚至直接發生在教會之中。所以惡人用他們善惡的知識直接去欺騙人,這還可以不去說它,最可怕最可悲的,還是他們將原本是善的東西用於罪惡的地方,使善良本身也變成了罪惡。

    我們常常看到人們喜歡質問:為什麽上帝不去幹涉那些惡人?尤其是那些戴著善良麵具去騙人,騙死很多人也不償命的惡人的惡行。任憑他們橫行,使人懷疑世間沒有公義,懷疑天地間沒有賞善罰惡的主宰。但這可能是上帝的旨意。祂正要讓這一種罪惡充分暴露,讓世人充分認識罪惡的可怕可憎,認識到世人自己不能憑自己的力量擇善棄惡,卻隻可能受罪惡的擺布,然後再謙卑自己,專心追求與仰望上帝的救恩,這時候時機才成熟,上帝才伸出完全救援之手,基督復臨,重將完美的生命全備的才能賜給世人。

    為什麽智慧和知識就是罪惡?其理由就在於此。“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因為“大道癈,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先有了壞的,好的才能有比較。所以哲學家勸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贌o有”,而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上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不居”。上帝的意思原也是要使美德善行成為人的一種本能,而不是作為思想和知識上的一種遊戲。一旦美德善行成為一種知識與思想上的遊戲,人們不僅會失去美德與善行,美德與善行亦會變成相反的東西了。想來這就是上帝當時為什麽不讓人去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去獲得智慧與知識的原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