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想到,巴林這麽個袖珍海島王國,它的曆史文化竟會如此源遠流長,居然可以跟屹立於世界東方之林、我們引以為豪的泱泱大國的悠久曆史不相上下,甚至相提並論。我因此充滿好奇,同時心中也不由得肅然起敬。
一個星期五的上午,天氣不是太熱,我又駕車出發了。這次,我要前往一個叫做阿雅利(A'ali)的小鎮。它位於首都麥納麥西南大約十公裏的地方。我要去那裏,不為別的,我是要去瞻仰於史前便已居住生活埋葬在此地的巴林先民的靈塚,領略他們曾經的風騷,體會他們的經驗。
我還是沿著哈利發本薩耳曼酋長高速公路走,但這一次我驅車向西行駛。車行十多分鍾後,前方出現七十一號高速公路的提示,而阿雅利鎮即在此後不遠。一過了七十一號公路,我的左前方就慢慢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小土包映入我的眼簾。這些小土包散落在地麵上,一個接著一個,像起伏的波浪一樣,綿延好幾裏,與四周漂亮的現代化別墅建築格格不入,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意味著,我的目的地到了。
Bahrain pre-historic graveyards by Shawn Baldwin
走到跟前,這些綿延起伏的東西果然是一個個由沙土石子堆成的人工土丘,大大小小,橫七豎八。大的直徑有四五米,小的也至少有兩三米的樣子,但出露在地麵上的高度大約一米左右。一些耐熱耐旱的沙漠灌木類草生長於其上,三三兩兩。我問自己,難道這就是巴林聞名於世的史前塚林?
英國人首先在1879年對這些令人感覺奇妙的土丘進行了挖掘,才發現它們原來是些古代墓群。於是,正式的考古挖掘工作在這之後一直進行著。它們當中最古老的墓葬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青銅器時代,而最新的也在公元六百年(即在伊斯蘭時代開始之前)。考古者發現,由於跨越的年代久遠,隨著時代的變遷,前人的墓葬被泥沙覆蓋埋沒後,後人又將新的墓葬迭放於其上,層層疊疊,時間長了,便形成現今依然保存的土丘狀,有的墓穴總高度達十米多。
據文獻介紹,巴林古墓分為兩類。其中多數是單一墓穴,其結構簡陋,可能是用來埋葬低下平民階層的。這些墓道多用中東地區盛產的石灰石砌製而成,地上鋪設細沙,墓頂蓋有石板,墓門開在西側,遺骸頭朝東、足朝西,作弓形側臥。 雙墓並葬的不多,大概屬上層人物所有。墓高如兩層樓,墳頭高出地麵四五米,直徑大至二十來米。墓室設在東向終點,兩側有耳室,底層右牆開了兩個窗戶。陪葬品除了綿羊、羚羊、犬類等動物的骨殖和大量的條紋陶罐、紅釉花瓶、金屬矛頭、匕首外,還有黃金製的辟邪佩物,刻有精細花紋的青銅器、銀器,鴕鳥蛋殼製的飾物,象牙製的小盒子等。
據後來的考古統計,巴林島上像這樣的古墓葬最初大概有十七萬個之眾,它們主要分布在島的靠西北角的沿海一側,綿延散落幾十裏,占地三四十平方公裏,構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塚林,因此,巴林島也被稱為“萬塚之島”、“死島”。由於現代化開發用地的緣故,塚林中有許多的墳塋已不複存在,目前剩餘保存下來的大的古墓地還有幾處,主要沿哈利發本薩耳曼酋長高速公路向南兩側分布,靠近阿雅利鎮的一處是其中最大的塚林。
在墳層之下和墳林附近,考古者還發現了古巴林人的聚落和城鎮的遺址。從挖掘出來的地下掩埋的兩座古代城邦來看,城牆的基礎厚達四米,城內房屋多為正方形石屋,廟宇有寬闊的石門、巨大的祭壇和施行宗教滌罪儀式的水池。更有意思的是,表層出土的晚期文物,有印度的陶器,地中海沿岸的天青石製品,東非的象牙製品,中國的燈碗、馬燈、手推小磨、古錢。這表明,古代巴林不但出現過燦爛的文明,有過人口眾多的城鎮,而且曾經有過繁盛的對外貿易,足跡遠至世界的東方。
Bahrain Fort
於200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巴林防禦城堡(Bahrain Fort)便是這樣一個遺址。這個典型的遺址是島上先民從公元前2300年一直到十六世紀曾經生活過的聚落和城鎮遺骸經年累月廢棄累積堆築而成,時間一長後竟漸漸變成一座人工山丘。它是最初迪爾蒙古文明中心的遺存。到後來,入侵的葡萄牙人和波斯人在此基礎上構築起一個防禦城堡。
巴爾巴爾廟(Barbar Temple)位於巴林島北岸巴爾巴爾村,是丹麥一支考古隊於1954年發現的。它是由新老三座神廟相互重疊組合修建而成的一座宏大廟宇遺址。最早的一座大概建於公元前三千年。而第二座廟宇則相隔五百年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在原址上加蓋建造。最後的第三座是在第二座的基礎上於公元前約2100年至前2000年之間複建而成。
Barbar Temple
巴爾巴爾廟是迪爾蒙古老文明的生動展現,是巴林的土著先民們為了敬拜智慧與活水之神而建造的。廟宇整體是用石灰石磚塊建構,它的大門也用石料砌成,裏麵建有兩個大型祭壇,一個天然泉水池,用來施行宗教滌罪儀式。在遺址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的工具、武器、陶瓷和各種各樣金銀製品。該遺址已被申報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巴林沒有保存下來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用文字寫就的史書,因此對於它的遠古曆史一直是個謎。對古墓的挖掘考古,特別是近現代在巴林的考古分析發現,至少早在五萬年前,古巴林島上就已經有先民居住生活了。公元前八千年,農耕活動已出現在波斯灣這個小小的島嶼上了。
人們推測,在遠古的時候,巴林島可能是一個非常適宜生存居住的地方,豐沛的泉水、蔥茂的綠洲和波斯灣豐盛的出產,可能吸引來許多最早期的移民,主要可能來自環境酷劣的阿拉伯半島,也有可能從亞洲大陸橫渡波斯灣來到這裏。
據有限的史料文獻披露,腓尼基人曾是中東特別是地中海和紅海地區非常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族群,他們掌控地中海地區的海洋貿易長達二、三千年之久,同時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文明,對人類的曆史產生過重大影響。譬如,對拉丁語和英語產生過深刻影響的希臘語文字最早出現在公元前750年到前700年之間的陶器上,而希臘字母文字卻源於最初的腓尼基音節文字。究竟誰是腓尼基人的後裔,今天在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中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堅持認為是巴林人。他們認為腓尼基人的後代流落移居到了巴林。
由此可以推測,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在古巴林建成的城市,可能是由受到迪爾蒙古老文明深刻影響的古人興建的,但在極大程度上可能也受到了腓尼基人的影響,並因此在這裏形成以城邦為雛型的原始形態的國家組織。而且,在此後數千年的歲月裏,腓尼基人不斷從地中海沿岸來到此地居住,農耕經商,並將巴林打造成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古巴林人駕著船到過阿拉伯海、紅海、印度洋甚至太平洋沿岸的許多有名的港口,從此,巴林開始了它新一輪的悠久曆史,燦爛文明。一直到公元七世紀中葉,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半島上興起,巴林成為帝國所轄的省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由此,以伊斯蘭教為主導的阿拉伯文化淹沒了整個海島,穆斯林生活習慣方式一直流行至今。
建於公元692年的哈米斯清真寺(Al Khamis Mosque)位於麥納麥市郊。它見證了阿拉伯帝國興起初期及其後主權、政權、宗教、文化等影響古巴林人生活諸多層麵的重大更迭變遷。考古學家近年來在這座保存完好的清真寺下麵發現了伊斯蘭教傳播前的古建築的殘垣斷壁及古墓。
Al Khamis Mosque
巴林史前塚林上下曆時三千六百年直到公元六百年伊斯蘭時代降臨之前,然而在此之後它的塚林曆史突然嘎然而止,從一個側麵可能表明,古巴林的先人特別是腓尼基人的文化並不被伊斯蘭文化所接納和包容。至少,他們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的墓葬文化到了穆斯林後人那裏就終止了。
建築於穆哈拉格島上的阿拉德古堡(Arad Fort)是巴林人於十五世紀建造的。這個呈四方型的城堡每個角上都建有一個圓形的守望塔,城堡四周挖了護城河,用以抵禦外敵的入侵。
Arad Fort
然而,堅固的城堡並沒有抵擋住來自西方侵略者堅船利炮的攻擊。十六世紀整整一百多年,巴林被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領,其後,統治權又轉入波斯帝國之手,一直到1783年推翻波斯統治,宣布獨立。這也就是為什麽今天的巴林國民人口中約百分之七十五的大多數人是有著波斯人血統的伊斯蘭什葉派宗派。一八二零年,日不落大英帝國入侵,巴林再次長期淪落為外國殖民者餐盤中的一塊蛋糕(這次,英國人美其名曰“英國的保護國”)。直到一九七一年,巴林才完全獨立,主權才真正回到巴林人自己的手中。
2011年3月27日寫於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