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機器人搶人類飯碗,這一次可能是真的(圖)

(2014-12-16 15:20:08) 下一個

 

 

 

在加利福尼亞州庫比提諾的雅樂軒酒店,一台機器人把新毛巾送到客房。 Jason Henr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西雅圖的一家醫院,一台給病人服用鎮定劑的機器不久前開始接待患者。在矽穀的一家酒店,一個機器人侍應生把行李送到客人的房間。今年春天,一個軟件算法編寫了一條關於地震的突發新聞稿,並發表在了《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上。

 

  盡管對於科技可能取代就業崗位的擔憂,至少和勒徳分子(Luddites)的出現一樣久遠,但是如今的一些跡象顯示,這一次可能真的與以往不同。最近幾年的科技突破,使機器逐漸能夠模仿人類思維,於是讓機器有能力從事知識工作和服務工作,而不隻是工廠和事務性的工作。

  正是在這15年間,數字技術幾乎進入了生活的方方麵麵,就業市場也陷入了長期的病態。盡管經濟最近有所改善,但是勞動年齡人口中,實際就業的比例遠低於10年前,甚至低於上世紀90年代的任何時期。

  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說,就像製造馬車的工匠要讓位於汽車工廠一樣,科技創造的工作崗位將和它取代的工作崗位一樣多。現在,許多人不那麽確定了。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H·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最近表示,他不再相信自動化總是能夠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這不是假設出來的未來的某種可能性,”他說,“而是正在我們眼前呈現的現實。”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經濟學家埃裏克·布林約爾鬆(Erik Brynjolfsson)說,“這是我們的社會在未來10年裏最大的挑戰。”

  布林約爾鬆和其他一些專家認為,社會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技術成為一種基本上積極的力量,從而應對上述挑戰。雖然淘汰了一些工作崗位,但是新的 科技也對人類的技能提供了補充,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就像互聯網和文字處理技術對辦公室職員,或者機器手術技術對外科醫生所做的那樣。

  反過來,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的勞動者可以賺更多錢,生產出可以改善生活的商品和服務。“這實際上就是過去200年裏,世界經濟發展的曆程,”網絡 瀏覽器的發明人、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雷森(Marc Andreessen)說,“就像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從事著100年前不存在的工作一樣,100年後也會是如此。”

  然而,由於兩種趨勢的相互影響,未來將如何發展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在很短時間內變得複雜得多,機器現在能夠學習新知識,而不隻是完成程序中的指令,還能對人類的語言和動作做出反應。

  與此同時,美國勞動者習得新技能的速度卻不如以往,而且低於許多其他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55到64歲的美國人是世界上技能最強的勞動者。而年齡更小的美國人,則更接近富裕國家居民的平均水平,某 些指標甚至低於平均水平。

  顯然,許多工人感到了科技的威脅。在《紐約時報》、CBS新聞頻道(CBS News)和凱澤家族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最近對25歲到54歲年齡段的無業美國人進行的調查中,有求職意願的受訪者裏有37%說,科技是他們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更多人 (46%)則表示,原因在於“缺乏空缺崗位所需的教育背景或職業技能”。

  自動駕駛汽車的例子就突顯了這兩種趨勢的矛盾。它們可能導致卡車和出租車司機失業——或者,它們可能會使司機在本來需要開車的時間裏更有效率,賺更多的錢。但要想實現較好的這個結果,司機就需要具備從事新型工作的技能。

  白領工作麵臨的挑戰也同樣明顯。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預計,廣告銷售人員和飛行員的工作機會未來10年將會減少。如今,駕駛飛機基本上已經實現自動化,未來更是如此。在最大的在線廣告 銷售商穀歌公司(Google),銷售和投放搜索廣告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軟件完成的,這意味著對銷售人員的需求會大大減少。

  人類的某些技能機器或許永遠無法複製,比如常識、適應性和創造力,MIT的經濟學家戴維·奧特(David Autor)說。即使是實現了自動化的工作崗位,常常也需要人工的參與,比如,自動化麻醉設備Sedasys旁邊,就需要有醫生值守協助操作。

  不過,在其他領域,機器正在取代某些工作崗位。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幾名教授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被取代的風險最高的一些職業中就包括電話推銷員。他們認為休閑理療師是最安全的工作崗位,不過這個結 論可能下得為時過早。微軟(Microsoft)的Kinect已經能夠識別人在進行體育鍛煉或理療時的動作,並給予糾正了。

  其他領域可能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一個實驗室的麵部識別軟件的發明者說,該軟件可以評估兒童表情的痛苦程度,也可以篩查人是否抑鬱。機器甚至還在學習品嚐味道:9月份,泰國政 府引進了一台機器人,它能判斷一道泰國菜夠不夠正宗,或者是否需要再加點魚露。

  2011年,IBM打造的計算機係統沃森(Watson)在《危險邊緣》(Jeopardy)裏打敗了人類,之後它又學會了其他人類的工作。今 年,它開始針對一些複雜的人生抉擇,為退伍老兵提供建議,比如在哪裏生活,買什麽保險。沃森還能為科學家和律師篩選文件,為廚師發明新菜譜。現在,IBM 正在努力讓沃森獲得情商。

  也許最令人憂慮的情況是,對於許多勞動者來說,就業市場的狀況已經十分糟糕。在25歲到54歲年齡段的男性中,超過16%的人沒有工作,而上世 紀60年代末,這個比例是5%;這個年齡段的女性30%沒有工作,高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25%。對於有工作的人,薪資增長一直乏力,而與此同時,企業 利潤卻大幅增長。

  “我們將迎來一個財富更多、工作需求更少的世界,”布林約爾鬆說。“這應該是個好消息。但如果我們任其自由發展,不能保證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有人說,工作的本質需要改變。穀歌的聯合創始人拉裏·佩奇(Larry Page)最近建議每周工作四天,這樣一來,在技術取代工作崗位的同時,更多人仍然可以找到工作。還有一些人認為,公共部門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來幫助那 些難以找到工作的人。許多人說,應該加強涉及新技術以及人類獨有技能的教育,比如創造力和判斷力。

  “解決辦法當然不是試圖阻止科技的變革,”薩默斯說,“但答案也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因為有市場的魔力,所以一切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yx2000 回複 悄悄話 雷聲大而已,如果將來的十年二十年機器人技術有突破,那絕對是好消息,發達國家主要問題是人口老齡化,這些老人需要占用很大社會資源,如果機器人能幫忙,絕對解決了一個大社會負擔。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