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隨筆】不快樂是常態

(2010-09-27 19:04:38) 下一個


1776年,托馬斯傑弗遜發表了著名的《獨立宣言》,慷慨激昂,奮發向上-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無可剝奪的權利,其中三項為生命,自由,與追求快樂的權利。


而事實上,活到這麽大,我們已經可以理解,這就是句口號,口號即無法達成的烏托邦。比如,其實人生來從不平等,至少以我淺薄的智商,很難把比爾蓋茨的小孩與非洲難民的後代劃上等號的(除了承認兩者都是人類之外)。論自由,最近時代周刊上那個被削掉鼻子的阿富汗婦女就足以構成反證。那麽,(追求)快樂呢?


根據Economics 2.0書中敘述,1975年到1995年間,美國人均收入增長了近40%,可是,美國人卻並未比從前快樂。中國呢?改革開放以後,GDP每年都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確實得到了很大改善,可是,你比從前快樂嗎?早在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Richard Easterlin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 即人們的快樂度並不跟收入正相關,今天,人們把這種經濟現象定義為Easterlin Paradox。根據Easterlin及其他研究者的發現,在窮國,人們的滿意度確實可以隨著收入的上升而增加,但是,一旦超過了$15,000-$20,000的界限(in today's dollar; purchasing power),這種正相關就不在了。為什麽呢?


其實,不用繁雜的定量研究,我們也可以推導出書中的結論,首先,我們是生活在環境與群體中的,即我們並非孤立存在的。以我自身為例,從中學到大學,從國內拿到全獎來美國留學,留學後又去了自己當時最想去的公司,一切都順水推舟,可是,我並沒有整天樂嗬嗬的傻快樂,相反,還經常陷入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與鬱悶之中,為什麽?因為,我們有意無意的不斷在將自己與周圍的他人比較,在整個時間序列中,當然會有極度快樂(甚至癲狂)的時間點,比如,拿到美國學校的OFFER,拿到公司的OFFER,於是,在去美國之前的暑假人自然相當亢奮,去公司工作前同樣如此。


但當一切開始以後,快樂度就消失了,在學校要與人競爭學分績,在公司要與同事競爭+合作,並且,在任何環境中,所有的優與差都取決於你相對於別人的位置,你分數比別人高-優秀,你業績比別人好-優秀。 這種環境的壓力/peer pressure直接剝奪了很多人的快樂,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身邊有很多極其優秀的人,上最好的大學最好的美國名校,之後去了最好的公司,可他們不快樂。因為,他周圍都是同樣”最好“的人,我們的視野聽覺觸覺是如此局限,局限到隻聽聞我們周圍發生的人與事,於是,我們的心情也與周圍的環境密不可分。


第二個原因,無獨有偶,在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裏也有細致描述,即人的適應性(Adaptation),無論是漲工資,升職,去名校,等等,一開始的一刹那是非常快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開始適應了周遭的一切,於是,自然忽視了這些“良”的改善,快樂度就落到了常態。事實上,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的適應性都極強,Time heals every wound不是假的,在時間的這條軸上,所有偏離常軌的心情狀態最終會被拉回平衡值,這點我們從不需要懷疑。


第三,為什麽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的原因,也在於資訊的發達。 以前,去哈佛創公司發大財的似乎都是遠在天邊的一小嘬人,眼不見心不煩,除非他們真的成了李開複李彥宏,否則,跟我們基本無關。而社交網圍脖等新媒體,將各位名人名家帶入了平常百姓家,一會一個哈佛的,一下又一個耶魯的,外加那麽多公司CEO與意見領袖,網絡把他們的生活與名利都極度放大,使得那些本來有些小夢想的孩子有了更多“不切實際”的大夢想,有夢並非壞事,可一旦鴻鵠之誌成了終身的糾結,孩子們的快樂就很難被單純激發,因為他們比較的程度被這2.0的信息社會拔苗助長了。


這樣看來,人雖非生而平等,但有一點是平等的,即人生來的常態為“不快樂”,比爾蓋茨並不比一般人更快樂,因為他身處的環境使得他對“名利”“榮譽”等一切的標準都不同於常人; 國內的億萬富豪富二代們一定也不見得快樂,國內瘋狂的攀比讓他們從來不會對現狀滿足;而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也不可能快樂,各路明星們整天擔心更優質更年輕更漂亮的新人出現,還要擔心多變的粉絲突然有一天叛變了,等等。


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無論你賺多少錢,上升到何種社會地位,你最終會適應那種變化,並且與周圍環境的比較會讓你自身快樂的標準越來越高。既然,人生來的常態就是“不快樂”的,為何不把每個“快樂瞬間”當做一種偶獲與幸運,去倍加珍惜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