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博客

高勝寒先生歡迎閣下來到氣勢磅礴、壯吞河山的〝高勝寒博客〞!夾豪霸之筆,寫絕代文章!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包袱的副總統候選人

(2012-08-25 00:01:25) 下一個

                                                   透視2012 年美國總統大選(10)


  在美國開國以來的兩百餘年間的43位總統中,共有15位民主黨總統,和16位共和黨總統,4位民主共和黨,4位輝格黨(Whig Party)2位無黨派,1位聯邦黨,一位國家聯盟黨(National Union Party) 

  無黨派的兩人是第一任的喬治·華盛頓和第10任的約翰·泰勒。實際上來說,在美國的曆史上,華盛頓是唯一真正的無黨派總統,而泰勒雖然在184144日就職美國總統時號稱是無黨派,但他的資曆和活動說明事實並不是如此。    

  泰勒不是美國人民選出來的總統,他是威廉·哈裏遜選中的競選搭檔,哈裏遜是美國曆史上任期最短的總統,在任僅3012小時30分鍾就駕崩了,天也時也,泰勒檢了個便宜,成了白宮的新主人。   

  哈裏遜和泰勒兩人是在競選時一唱一和地吹呼屠殺美洲印第安土著的〝英雄功勳〞而當選,兩人在184134日宣誓就職正副總統時,泰勒的就職演講隻有五分鍾,說了幾句被美國曆史學家諷刺為陳腐庸俗的演講(bromide speech)〞後,就坐在寒冷而微雨的天氣裏聆聽哈裏遜長達兩個小時厄長而枯燥的就職演講。

  哈裏遜對於這位個性陰沉的副總統是全心戒備的,泰勒意圖介入哈裏遜的內閣人選,但新總統連表示一下意見的機會都不給他,泰勒識相地知道自己是站在什麽位置上,因此在出席法律要求的美國參議院總統內閣聽證會後,就立即以〝需要修理房子〞為理由,告假回弗吉尼亞威廉斯堡(Williamsburg,Virgina)老家,遠離華府的政治是非之地,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泰勒已經知道哈裏遜病人膏盲,但他並沒有想到事情來得那麽快:哈裏遜總統在184144日淩晨1230分在白宮死亡。

  184141日,美國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US Secretary of State Daniel Webster)寫信通知泰勒有關總統病危的消息,警惕他做好心理準備。兩天後,裏奇蒙律師詹姆·萊昂(James Lyons)的〝哈裏遜總統活不過明天〞新聞見報,一時間全國沸沸騰騰。

  一方麵迷信見到死人不吉利,一方麵為了〝避嫌〞,泰勒繼續在老家好整一閑地〝修房子〞,不趕回華府,等到國務院秘書長弗萊·韋伯斯(Chief Clerk of the State Department Fletcher Webster)184145日傍晚帶著國務院公函到他威廉斯堡老家報喪後,泰勒才啟程返回華府。    

  泰勒在184146日淩晨400到達華府,就在他下榻的酒店房間裏宣誓就任總統職位,宣誓後,他立即搬進白宮,踏入美國總統圓辦公室,開始工作,幾個小時後在白宮裏與前總統哈裏遜的內閣官員召開碰頭會議。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的在位總統死亡,沒有先例可循,前內閣官員們的集體意見認為泰勒隻是〝代理總統〞,於是把在前總統的任期屆滿前他〝無權更改任何的體製〞的建議〝通知〞了泰勒,誰知道這位曆經律師、美國眾議員、弗吉尼亞州州長、美國參議員、美國副總統等公職出身的新總統,不是他們想象中的懦弱,也不是他們意料中的好擺弄,泰勒聽後,立即向著全體前內閣官員說出了一段了流傳千古的名言:

  〝對不起,君子們;我為我的內閣中有你們這些有能力的政治家而高興,我也很樂意接受你們的提議和忠告,但是我絕對不會接受你們來告訴我該做什麽,或是不該做什麽,我身為總統,應該為我的政權負責。我希望能夠得到你誠信的合作,共同推動政務,隻要你盡力而為,我是很樂意把你留在我的內閣裏的,如果閣下還有什麽其它的想法的話,那麽,你的辭職信已經被批準了。〞

  事情並沒有就此了結,美國國會在昆西·亞當斯為首的強力反對下,〝總統〞或是〝代理總統〞的爭議成為美國政府和民間的熱門話題,直到美國國會在184161日同時通過了認可泰勒為〝美國第10任總統〞的決議後,才為美國總統的爭論畫下了休止符。   

  在美國的曆史上。共有16次副總統出缺的情況發生。由於泰勒迷信有了副總統〝接班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終其任期,絕不提名副總統。

  另外一次的美國總統繼承斷層危機發生在杜魯門身上,杜魯門是法蘭克林·羅斯福四任總統中的第三位副總統,羅斯福雖然提拔他為副總統,但卻像防小偷一樣的冷凍和隔離他,美國快要研究成功原子彈了,而副總統杜魯門居然對此一無所知。

  羅斯福總統在第四任不到三個月就逝世任上,在杜魯門接任差不多的四年裏,他沒有提名任何的副總統,他在1949年出馬競選連任時,才選了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艾爾··巴克(Vice President Alben William Barkley)為副總統候選人。      

  泰勒的堅決處理美國總統繼承作風為白宮立下了先例,也為美國總統的尊嚴奠定了榜樣,美國曆史學家稱此事為〝泰勒先例(Tyler Precedent)〞。在他之後的十九和二十世紀中,美國共有七次的總統繼承權力在〝泰勒先例〞的規範下順利地和平轉移。

  為了避免再度發生因為總統繼承問題而導致的憲法危機,美國國會采取了健全美國總統繼承權的立法工作,在〝美國全國律師協會〞的強力建議下,紐約州美國參議員肯內·(US Senator Kenneth Keating)連同田納西州美國參議員埃斯蒂·基福(US Senator Estes Kefauver)1963年提出了修改《美國憲法》的《-基福弗議案(Keating-Kefauver Proposal)》,這就是後來在1963810日開始執行的《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第一條說:〝如果在位總統因死亡或辭職而出缺時,副總統即繼位為總統。〞自此為美國總統的繼承法奠定了法理上基礎。

  泰勒的〝無黨派〞政治立場是假的。他在1825年之前是民主共和黨,1825年至1834年間是民主黨,1834年至1841年間是輝格黨,1841年至1862年之間變成了〝無黨派〞,而泰勒之與民主黨翻臉,是因為在1832年在〝推翻聯邦法令危機(Nullification Crisis)〞中因為利益衝突而與民主黨撕破了臉,憤而退出民主黨,在被各黨相繼唾棄後,他變成了一位〝無黨派〞的政客。

  〝推翻聯邦法令危機〞事件是美國獨立57年後第一次國家麵臨分裂的危機,美國政府和南方九州的關係,本來因為蓄奴和稅務問題就拉得異常的緊張,1832年,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為了增加稅收,打擊英國貨物在美國傾銷和控製英國在北美的戰爭物資,簽批了美國國會通過的《1832年關稅法案(Tariffs of 1832)》,這條《美國公眾法律》導致南卡羅來納州與美國政府的第一次翻臉。  

  1832年關稅法案》主要是針對英國的進口貨品而量身定做的關稅,在這之前,已經有兩個美國關稅法律存在:《1816年關稅法案》和《1828年關稅法案》,這兩條關稅法案的主要是加抽英國人和其殖民地的棉花、鋼鐵、貨、皮革、帽子、紙張、貯藏櫥、瓷器和砂糖等25%-30%的入口稅。

  1816年關稅法案》又稱《達拉斯關稅法案(Dallas Tariff Act)》,因議案由美國第六任財政部長亞曆山·詹姆·達拉(US Secretary of Treasure Alexander James Dallas)提案而命名,達拉斯是詹姆·麥迪遜總統的財政部長,兩人都是民主共和黨,議案是由詹姆·門羅總統簽署成《美國公眾法律》的;1828年關稅法案》則是由國家共和黨的昆西·亞當斯總統簽署成《美國公眾法律》的,在美國國會投票時是由共和黨與聯邦黨聯手強行通過,因此執行美國關稅政策是多黨派的共識。  

  本來就因蓄奴問題與美國政府矛盾日深的南卡羅來納州,被傑克遜總統的簽署行為激怒了,18321124日,南卡羅來納州州議會通過了《推翻法令(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在〝州權極限〞的議題上大做文章,宣布從183321日開始,1832年關稅法案》不得在南卡羅來納州境內執行。

  這個《推翻法令》突現了兩個嚴重的憲法危機:一是州議會是否有權通過推翻聯邦法律的權力,一是聯邦政府是否有權運用武力在各州強行執行《美國公眾法律》。

  傑克遜總統決定用武力來處理南卡羅來納州的〝叛亂〞,他在18321210日下令美國海軍戰艦開赴南卡羅來納州外海待命,美國陸軍亦進入一級備戰狀態,一場美國自獨立建國57年來的內戰危機即將爆發在瞬間。

  為了避免發生內戰,美國第22屆國會在183332日同時通過了兩條議案,一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強製法案(Force Bill)》,一是《妥協關稅法案(Compromise Tariff Act)》。

  《強製法案》的官方名稱是《進一步征收進口關稅法案(An Act further to provide for the collection of duties on imports)》,來自美國南方的議員則稱之為《傑克遜血腥法案(Jackson's Bloody Bill)》或傑克遜戰爭法案(Jackson's War Bill)》,《強製法案》共八種條款,可歸納成五點:

  第一,妨礙美國政府征收進口關稅為非法活動,美國政府有權對不繳納關說的貨品和船隻進行扣押。美國總統有權派出武裝部隊保護海關關員,與強行執行關稅法律;第二,授權美國法庭處理有關美國海關案件的司法管轄權;第三,任何動用武裝力量來影響美國政府征收關稅的行為為非法行為,領取或釋放被扣押的貨品或船隻為非法行為;第四,如果州政府不執行法庭的入獄裁決,美國執法官局(US Marshals)有權把囚犯關押至其它的州監獄服刑;第五,美國總統有權動用武力鎮壓違反關稅的聯邦州。 

  《妥協關稅法案》是由美國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連同傑克遜總統的前副總統、時任南卡羅來納州美國參議員約翰·考德威·卡爾霍(US Senator John Caldwell Calhoun)聯手提案的。

  卡爾霍恩是美國第7任副總統,自182534日至18321228日,他是昆西·亞當斯和安德魯·傑克遜兩位總統的副座,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辭去副總統職位而當選美國參議員的政客,出身自反聯邦主義為訴求的〝廢棄黨(Nullifier Party)〞的卡爾霍恩有著資深的公職經驗,曆任美國眾議員、美國參議員、美國戰爭部長、美國國務卿和副總統,雖然在〝關稅危機〞時才進入美國參議院兩個多月,但由於他的人脈和聲望,依然有著一言九鼎的影響力。   

  《妥協關稅法案》又稱《1833年關稅法案(Tariff of 1833)》,這條法案主要的目的是借助修改過去的《1828年關稅法案》《1832年關稅法案》來解除美國內戰的危機,其內容隻有一個:美國政府用十年的時間逐漸遞減進口關稅,直到《1828年關稅法案》時代的20%為止。

  這是一條雙贏的法案,美國政府和南卡羅來納州各說各話,都宣布自己的〝正確〞和〝勝利〞,在美國政府的大軍壓境威脅下,在州權鬥爭中已經〝勝利〞了的南卡羅來納州來說,終於找到了一個極其尊嚴的下台階:南卡羅來納州州議會在1833311日通過了撤銷在18321124日通過的《推翻法令(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的議案,為一場美國分裂危機,畫下了完美的句點。這是美國政治家們運用智慧而不是暴力來成功地處理國家分裂危機的案例,後世的曆史學家們多讚美之。

  在這件〝關稅危機〞時,民主黨約翰·泰勒是弗吉尼亞州美國參議員,他因與民主黨的意見徹底相異而翻臉成為〝無黨派〞政客,因而他的〝無黨派〞是難以取信於民的。   

  1864年美國總統大選在美國〝南北戰爭〞的炮聲中進行,這場大選導致了共和黨的內部大分裂。林肯總統是共和黨,但是廢除奴隸製度政策和〝南北戰爭〞的炮彈使一部分的共和黨人決定不再支持林肯,數百位共和黨人於1864531日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約翰·查爾·弗裏蒙(John Charles Fremont)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競選白宮寶座。整個大會,明顯地是把矛頭對準林肯而來的。  

  另一部分的共和黨依然支持林肯總統連任,為了避免混亂,他們臨時決定改名換姓,用〝國家聯盟黨〞的名義來競選。186462日,由〝國家聯盟黨〞臨時主席羅伯·傑斐·布雷肯裏(Robert Jefferson Breckinridge)出麵,在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召開全國黨員大會,宣布亞伯拉罕·肯和安德魯·約翰遜為正副總統候選人,美國人民的選票是衝著林肯的聲譽而不是共和黨的招牌而允許他連任的。林肯連任成功了,〝國家聯盟黨〞也就因為失去了意義,從來沒有任何其它政治活動的〝國家聯盟黨〞於1868年自動解體。       

  在林肯總統脫黨競選的例子後,有數次同樣的案例發生,最著名的有1912年全國總統大選的西奧多·羅斯福,與2000年全國總統大選的帕特裏·約瑟·布坎(Patrick Joseph Buchanan),兩人雖然全以失敗收場,但其〝攪局〞的力量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羅斯福攪胡了塔夫脫總統的連任希望,布坎南成就了克林頓總統的連任成功。    

  〝國家聯盟黨〞的唯一功用就是保送林肯進入白宮,在實質上算不得是一個政黨,美國曆史學家也不視之為一個政黨,因而把林肯歸類為共和黨。約翰·亞當斯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聯邦黨總統,在他任內,由於激烈的山頭主義和內部權力鬥爭而解體,聯邦黨在亞當斯之後名存實亡。  

  四位輝格黨總統是威廉·哈裏森、約翰·泰勒、紮卡·泰勒和米勒德·菲爾莫爾。輝格黨是美國政黨鬥爭下的產物,1833年,一批以反對安德魯·傑克遜和民主黨為訴求的政客,打著美國開國革命先賢的旗號而成立的政黨,一時間聲勢浩大,震驚朝野。

  雖然輝格黨在1860年散夥,但是在短短的27年間,風雲際會,人才鼎盛,美國曆史上許多的重量級人物如亞伯拉罕·肯、丹尼爾·韋伯斯特、溫菲爾·斯科特、亨利·克萊、昆西·亞當等人,都曾是輝格黨的領軍人物。     

  四位民主共和黨總統是托馬斯·傑弗遜、詹姆斯·麥迪遜、詹姆斯·羅和西·亞當斯。民主共和黨在亞當斯之後黨內分裂,成為現在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四分五裂的民主共和黨潰不成軍,再也無力操作任何的選舉,隻得隨著分裂危機的尾聲而走進曆史。  

  共和黨的16位總統是尤利西·格蘭特、拉瑟福·斯、詹姆·加菲爾德、切斯·瑟、本傑明·哈裏森、威廉·麥金利、西奧多·羅斯福、威廉·塔夫脫、·哈丁、卡爾文·柯立芝、赫伯·胡佛、德懷·艾森豪、理查德·尼克鬆、傑拉爾德·特、羅納德·根、喬治·老布什和喬治·小布什。  

  十五位民主黨總統是安德魯·傑克遜、馬丁·範布倫、詹姆·波爾克、富蘭克林·皮爾斯、詹姆斯·布坎南、安德魯·約翰遜、格羅弗·克利夫蘭、伍德羅·威爾遜、富蘭克林·羅斯福、哈裏·杜魯門、約翰·肯尼迪、林登·約翰遜、吉米·特、威廉·克林頓和現任的巴拉克·奧巴馬。

  美國自1869年美國第17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下台後,至今的141年以來,白宮的寶座全由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所包辦,沒有其它政黨插手的餘地,積非成是,除了政治學家外,一般的美國人民已經〝習慣地〞接受兩黨政治的〝常態〞。

  美國政壇的遊戲就是金錢的遊戲,一百多年來,許多小黨猶如沙灘上的浪花,隨起隨落,在沒有進入老百姓的視野前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主要的原因是欠缺持久的後續經濟能力。2008年,羅姆尼為了在十多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也為了使選民知道誰是〝羅姆尼〞,光是在共和黨提名大會前的廣告宣傳費上,就花了$50,000,000.00美元。

  在美國近代史上,1995年成立的〝改革黨(The Reform Party)〞是一個純鈔票打造的最有實力和聲望的第三黨,在超級富豪亨利··佩羅特(Henry Ross Perot)的鈔票攻勢下,奪取了1996年總統大選全國總票的8%,震驚全國,這個曆史性的得票率,又一次證實了金錢在美國政治中的重要性和決定性。  

  佩羅特出身自德克薩斯州的一個中產階級,他的母親···佩羅特(Lula May Ray Perot)是家庭主婦,他的父親加百··佩羅特(Gabriel Ross Perot)是一位棉花經紀人;佩羅特於1930627日在德克薩斯州特克薩卡納市(Texarkana,Texas)出生,大學畢業後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57年從美國海軍退伍後進入〝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為推銷員,在這裏展現他的生意潛力和能力:在兩個星期內就把一年的銷售額度超額完成。   

  1962年,佩羅特離開〝IBM〞而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創立電子〝數據係統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在被拒絕了77 次後,佩羅特終於等到了發掘第一桶金的機會:為美國聯邦政府的〝健康保險製(Medicare)〞更新存檔和運作係統;1968年〝數據係統公司〞上市,其股票在幾天之內。從$16.00美元飄升至$160.00美元,一位最快發達的超級德克薩斯州暴發戶富豪應運而生。

  1984年,〝通用汽車公司〞以20.4億美元的現金,購買進〝數據係統公司〞的控股權,佩羅特日進鬥金,富霸美南。他順勢而上,於1988年再創〝佩羅特係統公司(Perot System)〞,2009年,以30.9億美元的天價賣予〝戴爾公司(Dell)〞。根據《富比士》的排名資料,佩羅特在2012年的純資產是30.9億美元,在美國富豪榜上排行第101名。

  佩羅特雖然富有,但此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眼裏揉不進沙子,他沒有具備成為一個超級強國三軍統帥的能力,尤其是他欠缺現代美國總統應有的大度和胸襟。這可從〝春卷事件(Egg Roll Affair)〞中得到路人皆知的證據。

  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麵的〝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由越南退伍軍人建·斯克魯格(Jan Scruggs)連同一批越南退伍軍人共同發動起來的。

  1975430日,西貢淪陷,越南亡國,住在馬裏蘭州博伊市(Bowie,Maryland)斯克魯格斯受了電影〝獵鹿者(The Deer Hunter)〞的精神感化和道德影響,於1979427日,用自己僅有的$2,800.00美元,成立了〝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基金會(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Fund,Inc.)〞,得到了朝野熱烈的反應。

  這個計劃更受到美國參議員查爾·麥柯·馬賽厄(US Senator Charles McCurdy Mathias,Jr.)約翰·威廉·(US Senator John William Warmer)的鼎力支持和聲援,在美國參議院裏,隻有五位美國參議員是退伍軍人出身,其中兩位是馬賽厄斯和納。

  馬賽厄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曆任律師、州眾議員、美國眾議員、美國參議員等民選公職,在美國眾議院8年,在美國參議院18年,共有26年之久。他已經在2010125日謝世,享年88歲。

  在美國參議院裏,美國海軍出身的納,其名氣是非同小可,因為他曾是美國影後伊麗莎白·(Elizabeth Taylor)的第六任丈夫,六年的短暫婚姻和名人效應,使納從默默無名的美國海軍部長到世人皆知的〝伊麗莎白·勒丈夫〞,他依靠這個名人效應出馬競選弗吉尼亞州美國參議員,乃手到擒來的易事。   

  在他競選活動時,隻要勒現身,無不人山人海,爭睹影後風采。有一次納對著一大群人演講,正在口沫橫飛的發表政見時,坐在他背後的勒忽然起立去解手,隻見全場大亂,散掉了一大半----大家爭先湧後的跑到台後去看影後去了。

  納的推動和影響下,〝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基金會〞發展飛快,數年間,共有超過270,000人捐出了超過$8,000,000.00美元,解決了〝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的資金問題。

  1979118日,馬賽厄斯在美國參議院提案,要求美國政府撥地興建〝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得到熱烈的支持;198071日,美國國會議決同意在〝林肯紀念堂〞前麵畫出三英畝的公家土地為〝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的碑址。

  198010月,〝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基金會〞宣布公開征求〝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的設計,並對中選的得主發放$50,000.00美元的獎金。

  19801229日,共有2,573位設計人登記為候選人,是為美國曆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次設計活動;1981331日截止日時,共有1,421件設計湧進了由八位國際級大師·(Harry Weese)、理查·亨特(Richard Hunt)加勒·埃克(Garret Eckbo)科斯坦蒂·(Costantino Nivola)詹姆·羅薩(James Rosati)格雷·克萊(Grady Clay)伊代·佐佐(Hideo Sasaki)、皮爾托·貝盧斯(Piertro Belluschi)和總顧問·施普賴雷(Paul Spreiregen)組成的〝篩選鑒定委員會〞辦公室,為了公平起見,所有的設計隱去姓名,代之以號碼。所有的設計全部在馬裏蘭州〝安德魯空軍基地〞的35,000平方尺的大廳中向公眾開放展覽。   

  198156日,〝篩選鑒定委員會〞從1,421件設計中選出了232件,再從232件中選出了39件,最後全體一致地、無異議地在39件中選中了編號為1026的設計----名字揭曉,是來自俄亥俄州典市(Athens,Ohio)21歲的耶魯大學學生林櫻(Maya Ying Lin)

  在這麽嚴禁製度下選出的設計,自是受到世人的肯定,但是身為〝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基金會〞主要捐款人的暴發戶佩羅特卻很難過,難過的不是設計的好壞,而是設計者的華裔背景,他囂張跋扈地公開嘲笑〝亞洲人〞林櫻為〝春卷〞,引起軒然大波。佩羅特的〝春卷〞藐視,是對全體在美華人的極端侮辱,是佩羅特骨子裏白人至上心態的直接反射。

  佩羅特這句醜陋的嘲笑,成為他終身的負麵標誌,永遠貼在佩羅特的名字上,他雖然財雄勢大,雖然眼角朝天,但他明目張膽式的種族歧視心態,不僅使他無法得到非白人種族的支持,也永遠無法得到在美華人的選票。

  在佩羅特和部分越南退伍老兵的幹涉下,〝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基金會〞被逼重新組織評審團,進行第二次的〝鑒定〞,但是第二次鑒定的結果依然是林櫻第一。這些種族分子為了不使林櫻成為〝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唯一的設計人,決定在〝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旁邊加建了三個不倫不類的軍人朔像。

  來自書香世家的林櫻於19591010日在俄亥俄州典市出生,他的父親林恒在1949年從中國大陸移民美國,是〝俄亥俄大學〞美術學院的係主任,她的母親是〝俄亥俄大學〞語文係教授,她的哥哥是英語教授和詩人。林櫻是一位典型的第二代在美華人,在她30歲時才忽然發現自己是〝中國人〞,自此引以為傲。

  美國的政治遊戲尤其是選舉遊戲就是要圓滑,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政客的錯誤投票會為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2008年代表共和黨出馬競選總統的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卡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美國參議院在1983年投票決定馬丁·路德·小金恩的生日是否為美國公共假日議案時,麥卡恩出言不遜,並投了反對票,結果得罪了全美國的黑人,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在15年後會與一位黑人去競爭白宮寶座,雖然他為投下反對票而公開〝道歉〞和〝後悔〞了十餘次,但是美國的黑人就是不賣他的帳,就是不投他的票,使他吃盡了苦頭。

  1992220日,佩羅特在CNN·金恩現場節目(Larry King Live)〞接受采訪時說,如果他的支持者能夠把他的名字放到五十個州的選票上的話,他就宣布參選美國總統。

  佩羅特以無黨派獨立候選人的姿態,成立了〝團結使美國站起來(United We Stand America)〞,聘請了兩位美國當代的著名的全國選戰大將----共和黨的愛德·羅林(Edward Rollins)民主黨的漢密爾·喬登為正副競選總顧問,問鼎白宮。 

  佩羅特的兩位選戰大將資曆輝煌,戰功累累。1984年的全國總統大選時,在羅林斯的精心策劃下,〝裏根-布什〞在全國50個州中,贏了49個州;曾為美國第6任白宮總管的喬登在26歲時,就是吉米·特競選喬治亞州州長職位的競選團總經理,也就是他在1976年的全國總統大選中把卡特送進了白宮。

  佩羅特自己從腰包裏掏出了$12,300,000.00美元,在16個主要大州裏大事電視廣告宣傳,開票的結果是得了19,741,065張票,占全國票率的18.9%,雖然一張選舉團票也沒撈到,但是這個票數是美國曆史上僅次於1912西奧多·羅斯福的記錄。

  1996年,卷土重來的佩羅特,利用新成立的〝改革黨〞為基地,與民主黨的克林頓和共和黨的杜爾爭奪美國總統寶座,由於佩羅特在1992年的全國得票率是18.9%,遠遠超出《聯邦選舉法案》要求的5%下限,因而有權領取$29,000,000.00美元的選舉補助費,但與克林頓和杜爾的$61,800,000.00美元選舉補助費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

  美國《聯邦選舉法案》規定,從1976年開始,主要政黨在接受了美國公眾的選舉補助金後,即不可以再向美國公眾募款,所有的募捐款項,隻能用作與選舉有關的法律和行政開銷,而在選舉過後,必須把剩餘款項退還募捐者,在1996年大選後,克林頓募得款項是$6,105,762.00美元,支付開銷是$3,780,720.00美元,杜爾募得了$4,639,426.00美元,支付開銷是$3,793,093.00美元。

  佩羅特在1996年美國全國總統大選中以慘敗的結果收場,僅得8,085,402張全國選票,占全國總選票的8.4%,而在選舉團票上,依然是大鴨蛋,一張也沒有,究其原因,他的囂張狂妄、目空一切、剛愎自用、不接受顧問的意見、音快而刺耳的南方口音、尖酸刻薄的用詞和失去少數民族的支持等的政治致命傷,為他的白宮美夢畫下了永久的休止符。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時,佩羅特不僅拒絕為〝改革黨〞總統候選人帕特裏·布坎(Patrick Buchanan)背書,還在大選前四天的CNN·金恩現場節目〞中落井下石,公開聲明支持共和黨喬治·小布什為美國下任總統。

  20081月,〝改革黨〞的佩羅特不甘寂寞,居然公開管起共和黨的家事來了----他公開聲明反對約翰·麥卡恩,支持米特·羅姆尼為美國總統候選人,這些詭異的行為,不由美國選民懷疑,佩羅特到底是〝改革黨〞還是共和黨?〝改革黨〞有了這種吃裏爬外的〝精神領袖〞,那裏還會有希望?

  事實證明〝改革黨〞的成立,完全是用大把大把的鈔票為佩羅特個人量身打造的政治舞台,在1996年敗選後,因佩羅特的淡出而開始式微,佩羅特甚至於不為幾位候選人背書,連說句場麵話都不肯,一場在美國大地上曇花一現的第三黨,就在佩羅特的傲慢和偏見下,化為塵煙。

  有幾位名不經傳的政客如紐約州的健身房經理安德·巴內(Andre Barnett)、華盛頓州的私人經濟顧問理查·麥考密(Richard McCormick)佛羅裏達州的建築工程評估員邁克·埃德·惠特(Michael Edwin Whitley)三人,已經表態在爭取今年提名為〝改革黨〞美國總統候選人,問題是沒有了佩羅特的財力支持,他們恐怕連開會的經費都會成可能,競選美國總統雲雲,那真是神話了。

  1996年,佩羅特和帕特裏·(Patrick Choate)出馬競選美國總統,在大量的鈔票攻勢下,在全國得了8,085,402票;2000年,帕特裏·布坎南連同伊·弗羅斯特(Ezola Foster)拚盡全力,在全國得了448,895票;2004年,拉爾· 德與·卡梅(Peter Camejo)鼓起餘勇,也在全國拿下了465,650票;2008年,童子軍教頭西奧·(Theodore Weill)與搬家公司經理法蘭克·麥納爾(Frank McEnulty)也想試試他們的白宮運氣,結果在全國得了打破美國最少得票曆史紀錄的481票。

  難得的是爾的競選精神可嘉,敗而不衰,輸而不服,他在2009年時宣布,要在2012年再度出馬,問鼎白宮,可是天不作美,他竟然在20091120日斯人早逝,遺憾在人間。自2008年之後,〝改革黨〞已經名存實亡。 

  在美國《聯邦選舉法案》規定下,今年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提名大會,各黨可得$18,248,300.00美元的提名大會補助費。2008年,歐巴馬為了擺脫《聯邦選舉法案》發放選舉補助金後的種種限製,下令放棄選舉補助金後,今年的全國總統選舉補助金是$91,241,000.00美元,數目極其誘人,但在歐巴馬總統需要募得十億美元來擊敗羅姆尼來說,區區的九千餘萬美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羅姆尼在2007年爭取共和黨提名時,共花了1.1億美元,才把默默無聞的〝羅姆尼〞炒作成婦儒皆知的〝羅姆尼〞,在他的1.1億的競選開銷中,募捐款是$65,000,000.00美元,剩餘的$44,000,000.00美元是自掏腰包;根據羅姆尼競選團隊的預測,今年在共和黨提名大會之前,最少也要花$50,000,000.00美元來〝熱身〞,這種大手筆的經濟能力,豈是一般人能夠玩轉得了?

  競選美國總統的經費像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稍一不慎就會流產。2007年的約翰·麥卡恩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競選團隊在開始時氣勢如虹,花錢如流水,可是募捐回來的經費根本無法堵住那個無底洞的缺口,7月的夏天才開始,距離大選還有五個月,真正的選舉戰尚未開始,麥卡恩競選團隊的財政已經枯涸見底,軍人出身的麥卡恩像夜行人吹口哨,一邊打著〝絕不投降競選(No Surrender Campaign)〞的阿Q招牌,一邊解散掉大部分的工作人員,全靠自己四出召開不必花費的〝鄉鎮會議(Town Meetings)〞來苟延殘喘他的美國總統夢,他幾乎是以光棍司令的狀況,僅帶著幾個心腹前往新罕布什爾州開的大會,他在新罕布什爾州大會中戲劇性地脫穎而出的變化為他的競選團隊帶來起死回生的機會。

  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麥卡恩共得募捐款3.68億美元,但在花了3.33億美元的競選經費後依然告北,原因無它,因為與他的對手歐巴馬相比,鈔票不夠多:歐巴馬共得募捐款7.5億美元,花了7.3億美元的競選費用,以二比一經濟實力與之抗衡、在選舉之前的月份,更以四比一的泰山壓頂廣告宣傳攻勢,硬是把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趕回美國參議院去搞立法業務。

  選舉是民主體製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美國先賢們在《美國憲法》裏製定了許多包括總統在內的選舉規則,美國國會根據政治環境的變遷和時代的需要而多次修改選舉法律逐漸完善了今日美國的選舉體係,在諸多的修改法律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和《美國憲法第23條修正案》的建立。

  原始的《美國憲法》規定,每個選舉團隻可以投兩位總統候選人,而不允許選舉副總統,因為《美國憲法》規定,得到〝絕對大多數票〞者為總統,〝第二多數票者〞為副總統。這個製度造成了1796年和1800年因總統選票的矛盾而導致政治危機,甚至於發生正副總統是兩個黨派的現象,為推動政務的困難度,設下了嚴重的阻礙。

  1795年,無黨派的華盛頓總統宣布拒絕連任為第三任總統,消息傳開後,他的〝聯邦黨〞副總統約翰·亞當斯宣布出馬競選下任總統,與亞當斯同黨的南卡羅來納州州長托馬·平克尼(Governor Thomas Pinckney)亦同時宣布競選下任總統;華盛頓總統的〝民主共和黨〞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傑弗遜同黨的紐約州美國參議員·(US Senator Aaron Burr)亦宣布參選,結果造成了四頭馬車並駕齊驅的局麵。

  開票的結果是亞當斯得了35,726票,71張選舉團票,是全國總投票率的53.4%,依法當選為總統,傑弗遜得了31,115票,68張選舉團票,全國總投票率的46.6%,依法當選為副總統。

  亞當斯為了安撫平克尼,邀請他出任自己的美國國務卿。總統和副總統是選出來了,但是由於總統和副總統棣屬兩個利益衝突的政黨,幾乎是沒有可能同舟共濟地去推動政務,在權力鬥爭的陰影下,美國總統刻意地隔離和冷凍副總統就成了白宮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傳統。

  18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的特點是毫無政治倫理:美國正副總統互相競選白宮寶座,美國副總統扳倒了美國總統,在扳倒了美國總統後,美國副總統又和自己的競選拍檔因為權力鬥爭而翻臉成仇,但在《美國憲法》的約束下,兩位宿敵又必需勉強地在一起工作,因而有曆史學家稱呼1800年的全國總統大選為〝革命大選(Revolution Election of 1800)

  1800年的兩位勝出者傑弗遜和爾全屬於民主共和黨,但在開票時出現了變局:亞當斯總統得了25,952張選票,65張選舉團票,是全國總票數的38.6%,排行第三,連任失敗,淘汰出局。

  傑弗遜和爾並肩作戰,得了41,330張選票,占全國總投票率的61.4%,但是兩人的選舉團票相同,全是73張,《美國憲法》規定,超過70張選舉團票才具有當選為美國總統的資格。按照〝美國憲法〞規定,如果;兩位候選人的選舉團票是持平的話,則由美國眾議員來投票選出正、副總統。

  事情到了國會山莊後起了戲劇性的變化。在開國元勳亞曆山大·漢密爾(Alexander Hamilton)的全力斡旋下,傑弗遜勝出為總統,爾為副總統,由於權力鬥爭,總統傑弗遜和副總統爾成了互相瞧不起對方的政敵,根本無法共同工作。

  最後傑弗遜總統出盡全力,以〝叛國罪〞整肅副總統爾,但被美國最高法院打了退票,宣布爾無罪。傑弗遜為了漢密爾頓的幫忙,提名他出任自己的財政部長。

   漢密爾頓和爾原來是住在一起的死黨,因為權力鬥爭而成為死敵,後來兩人在新澤西州擇地決鬥,漢密爾頓被爾射殺。美國副總統宰掉美國財政部長的特大號新聞,震驚全世界。

  我在《瑟穀德·馬歇爾與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的《美國副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生死決鬥》一章裏,對於這段美國曆史上的豪門恩怨、是非對錯和前因後果,有著詳細的撰寫和評論。

  這種政治漏洞導致了《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的應運而生。1803129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於1804615日得到了多數州州議會的認可,因而新憲成立,並開始執行。

  《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製定了美國正副總統的新選舉規則,自此美國選舉團可以選舉美國副總統,《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對於副總統的當選要求不像總統那樣必須要超出絕對大多數的選舉團票,而是以最高得票者為美國副總統。

  《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並沒有解決全部的選舉矛盾。目前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夥伴(running mate)〞製度不是來自法律而是由於世俗習慣和政治傳統,這個政治傳統始自〝南北戰爭〞。

  1864年,門對著四分五裂的共和黨,也為了競選連任的成功,林肯選了民主黨的安德魯·約翰遜為競選夥伴〞,組成臨時的〝國家聯合黨〞,成功地取得連任總統寶座,自此開啟了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競選夥伴〞選舉製度,也奠定現任副總統不得與現任總統競爭總統職位的政治倫理基礎。

  《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同時修改了美國總統就職的日子,從原來的34日,改為120日,運行至今,未曾改變。

  為了平衡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居民的選舉權利,美國國會在1960617日通過了《美國憲法第23條修正案》的提案,並於1961329日得到了美國大多數州議會的認可而成案,自此華盛頓特區公民雖是依然在美國參、眾兩院沒有投票權,但擁有了三張美國總統選舉團票,自1964年開始使用這個憲法權利以來,華盛頓特區的三張美國總統選舉團票,完全被民主黨包辦,至此為止,共和黨從未得過一票。

  美國法典第三條(Title 3 of United States Code)》規定,自1792年開始,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大選,自此以後成為美國的政治傳統,至今依然奉行如故。

  二十世紀以來,美國總統候選人對於選擇副總統競選夥伴〞一事,多慎重和能夠填補自己的弱勢為考慮重點,比如1960年時來自新英格蘭州的約翰·肯尼迪挑選了德克薩斯州的林登·約翰遜、1974年時來自密西根州的傑拉爾德·特挑選了紐約州的納爾·洛克菲(Nelson Rockefeller)、等,都是遮短補長策略的正確選擇。

  在美國曆屆總統大選中因選錯競選夥伴〞而導致整個競選運動如老牛破車似的也不少,1976年時羅納德·根挑選了理查·施韋(Richard Schweiker)1984年時了的沃爾·蒙代(Walter Mondale)挑選了傑拉爾·費拉(Geraldine Ferraro)1988年時邁克·杜卡基(Michael Dukakis)勞埃·(Lloyd Bentsen)、喬治·老布什挑選了丹福·(Danforth Quayle)2008年時約翰·麥卡恩挑選了莎拉·佩林和1992年時佩羅特挑選了詹姆·斯托克代(James Stockdale)等,這些不勝任競選夥伴〞,無一不是在日後成為扯後腿的政治包袱。

  就像所有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競選夥伴〞一樣,隻要名字一出現,美國媒體立即對其是否具有成為未來三軍統帥和國家元首的能力進行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競選夥伴〞的個人隱私無可避免地全放會在顯微鏡下被仔細觀察。

  1977年,施韋克在美國參眾兩院的自由傾向投票記錄使具有60年曆史的〝美國民主行動協會(American for Democratic Action)〞隻給予15%的認可率,根挑選他的原因就是希望利用他的〝自由化行為〞來平衡自己的〝極端保守形象〞,但是效果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平衡了自己的保守形象,還在共和黨引起了內訌,最後在共和黨提名大會上以微差之票敗給了傑拉爾德·特。

  費拉羅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被主流政黨提名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夥伴〞的意大利移民後裔,也是第一位被美國主流政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的女性,她在接受提名演講時說:〝一位意大利移民的女兒在他熱愛的新土上被提名為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贏得了如雷般的掌聲,甚至使許多女權主義者激動的淚流滿臉。

  費拉羅的女性出任未來美國副統帥的故事的確使暮氣沉沉的民主黨選舉增加了活力,一直在民調中落後根超過16個百分點的蒙代爾,〝起死回生〞,一度高升至與根品平起平坐,民主黨創新的競選招數加上費拉羅是窮苦家庭出身的背景使美國新聞界把她捧為美國政壇的明日之星,一直沒有得到美國女選民歡心的民主黨候選人蒙代爾在1984712日宣布這個曆史性的新聞時說:〝我真是絕對的太激動了。〞可是還沒有〝激動〞完,他的政治春天尚未開始就結束了。

  198494日,民主黨大會剛結束後兩天,《紐約時報》對費拉羅和她丈夫約翰·紮卡(John Zaccaro)是分開報稅的事實,和紮卡羅的〝灰色收入〞新聞見報,立即成為全國新聞媒體追查的焦點,而要求她公布紮卡羅的報稅記錄之聲,響徹雲霄。

  在信仰上,費拉羅是一位羅馬天主教教徒,而羅馬天主教是嚴格禁止婦女墮胎的,但是在政治上,她卻又是一位主張婦女有墮胎權利的民主黨,她被夾在這兩種永遠無法調合的矛盾中間,立場搖動,備受爭議。

  費拉羅被提名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後,她在1982年時向美國國會遞交有關天主教對於墮胎立場的〝天主教徒並沒有堅持墮胎是堅如磐石,那是個人和政治的問題。〞意見書,又被重新被提了出來。

  在紐約紅衣主教約翰·奧康(Cardinal John OConnor)和主教詹姆·蒂姆(James Timlin)等天主教領導的壓力下,費拉羅被逼自食其言,公開發表聲明說,天主教是堅如磐石地反對墮胎的〞,這暴露出來她是經受不了壓力而輕易投降的個性弱點。

  費拉羅生活在一個充滿了犯罪和麻煩的家庭,她的公公婆婆都有因為行騙而被拘捕的記錄,她的公公菲利·紮卡(Phillip Zaccaro)在開庭前突然病故,這個變故使她的婆婆免掉了一場牢獄之災;她的丈夫紮卡羅在19851月因詐騙銀行貸款而被起訴,198610月又因犯了賄賂罪而被拘捕,19886月,她的兒子約翰·紮卡(John Zaccaro,Jr.)因為販毒而被法庭關進監獄達四個月之久。

  1984922日,費拉羅被逼召開記者會,回答所有的疑問和挑戰,在長達兩個小時的〝煎熬〞裏,她勉強地把難纏的美國記者應付了過去,但另外的麻煩又浮現了出來:在名人效應的曝光下,《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宣布正在調查紮卡羅與美國黑手黨時隱時現的曖昧關係。

  美國媒體又爆料說,雖然費拉羅拖欠美國聯邦稅務局$53,000.00的呆賬依然沒有清還,但是紮卡羅和費拉羅家裏有全職工人,一條遊船,兩間度假屋,總資產在四百萬美元以上;而費拉羅如何從〝赤貧〞到〝暴富〞故事的過程,又成了好奇記者猛然發掘的主題。

  更要命的是費拉羅在紮卡羅堅定地拒絕了公開自己報稅記錄後,她居然故作輕鬆狀地用俏皮話說:〝你們這些嫁給意大利男人的人,是知道那是怎麽一回事的(You people who are married to Italian men, you know what its like)。〞這一下就在全美國的各地意大利社區裏捅了馬蜂窩。

  種種的麻煩和負麵新聞,使大部分的蒙代爾競選班底認為費拉羅應該離開,而且越快越好,蒙代爾由〝太激動〞到〝太噩夢〞,還不到兩個月的光景

  蒙代爾的競選班底主席詹姆·約翰(James Johnson)在事後透露說,這是一個非常草率的魯莽決定:顧問團隻花了48個小時的時間來研究費拉羅的家庭背景和財務狀態,而負責專為蒙代爾物色副總統人選的華府明律師約翰·(John Reilly),居然飛到三藩市,對正在那裏發表外交政策演講的費拉麵試時,隻是官方文章似的問道:〝你有什麽特殊的事情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嗎?〞在得到費拉羅的微笑搖頭後,他立即返回華府向競選班底報告他的〝調查研究〞說:〝一切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政治災難和經驗教訓使後世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在宣布其競選夥伴〞前,必徹底地調查其所有的背景,。

  麥卡恩的競選夥伴佩林是阿拉斯加州的一霸,驃悍、囂張、度量窄狹、公私不分和欠缺國際外交經驗,使美國媒體懷疑已經72歲的麥卡恩如果在當選後有什麽意外而她轉正的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出任這個超級強權的三軍統帥。  

  20089月,佩林在接受名電台記者·庫裏(Katie Couric)的采訪時,一下子就暴露出自己的失態和幼稚:庫裏克問她在平常的時候看的是什麽報紙來與天下大事保持著不脫節,佩林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隻是胡亂應付著說,她有〝特殊的管道〞來了解世界大事,但就是說不出一家美國主要大報的名字,一時間成為全美國媒體取笑的話題。

  出洋相最大最多的是老布什的競選夥伴爾。在1988105日副總統電視辯論中,主持人談到爾從政經驗〝有點短淺〞時,爾一時間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是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居然大事讚美民主黨的約翰·肯尼迪起來,並暗示自己和肯尼迪是〝同一等級〞。

  但是被有30年國會資曆的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班森羞辱道:〝我和約翰·肯尼迪是一起在國會服務的,我了解約翰·肯尼迪,約翰·肯尼迪是我的朋友。參議員,但你並不是約翰·肯尼(I served with Jack Kennedy, I knew Jack Kennedy, Jack Kennedy was a friend of mine.Senator, youre no Jack Kennedy)。〞加上爾傻在現場不知如何應對的麻木表情,更這句話變成了美國選舉遊戲中的著名常用詞匯。

  更〝精彩〞的爾故事是〝馬鈴薯事件〞。那是發生在1992615日在新澤西州首府特倫穆諾·裏韋拉小學(Munoz Rivera Elementary School,Trenton,New Jersey)的一次現場拚字比賽。

  十二歲的小學生威廉·菲格羅(William Figueroa)正確地說出了〝馬鈴(potato)〞但是這位曾經出使過47個國家的美國副總統卻理直氣壯地〝更正〞菲格羅亞的potato〞為〝potatoe〞,這個愚蠢的錯足足被美國媒體取笑了大半年,更成為美國笑星演員長年取笑的最佳話題,每次提到〝how to spell potato?〞時,觀眾就笑得前仰後合,樂不可支。

 馬鈴薯事件〞並不是這位共和黨副總統唯一的要命笑話。而〝火星事件〞較之〝馬鈴薯事件〞可謂半斤八兩,不相上下。根據198991日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題為《爾的火星觀(A Quayle Vision of Mars)》文章報道說,在老布什總統宣布進行〝火星探測計劃〞後,有記者請副總統發表他〝派人登陸火星的可能〞的看法,爾居然大言不慚地說出了如此這般欠缺常識的大話:

  基本來說,火星和地球一樣是繞著太陽運轉的,更重要的是火星與月球距離太陽差不多是同等的距離。我們從相片上看到火星上有運河,我們相信那裏有水。如果那裏有水,即意識著有氧氣。如果有氧氣,那麽我們就可以在那裏呼吸。〞

  爾的曆史常識和他的〝火星論〞是等量齊觀的。1988915日的記者會上,爾大概太需要猶太裔美國人的選票了,他居然把希特拉在德國〝屠殺猶太人(Holocaust)〞的罪惡勾當〝變〞成〝美國曆史的一部分〞了:

  〝在我們國家的曆史上,屠殺猶太人是一個極其褻的年代。〞大概爾從新聞記者們驚駭的表情中意識到自己又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於是連忙設法用語言來掩飾錯誤,誰知在慌亂之下,效果是更加的語無倫次,更加的越描越黑:〝不,不是我們的國家,但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的意思是我們全生活在這個世紀裏。我雖然沒有生活在這個世紀裏,但那是發生在這個世紀裏。〞

  爾是美國曆史上47位副總統中蠢話最多的一位,他其它的蠢話包括〝我們堅定地對北大西洋公約許諾,因為我們是北大西洋公約的一部分。〞〝我們堅定地對歐洲許諾,因為我們是歐洲的一部分。〞〝我不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我是一位共和黨。〞〝我愛加利福尼亞,尤其是我是在鳳凰城長大的。〞〝來到這個偉大的芝加哥州,感覺真是太美妙了。〞如果我們不成功,那就會有失敗的風險。〞〝共和黨對於一個母親肉體虐待小孩子的重要性是了解的〞〝且不論爾有沒有說錯話,美國人都不想知道。〞〝未來比明天來的好〞〝歡迎布什總統,布什太太,和我的宇航員同胞們。〞〝要用一句話來論述副總統的責任的話,那句話就是要準備好。〞〝我相信朝著自由和民主前進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有可能改變。〞等等,這些愚蠢的錯誤加上新聞媒體的炒作,使爾的形象幾乎與政治小醜畫上了一個同等號。

  在美國的曆史上,第一次由總統候選人公開挑選副總統候選人是在1940年時的法蘭克林·羅斯福,但也有不想自己承擔〝看錯人〞政治責任的總統候選人,比如說1956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艾德·斯蒂文(Adlai Stevenson)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把挑選副總統候選人的責任,全部推給了民主黨大會。

  2012811日,羅姆尼宣布美國眾議員保羅·戴維·(US Congressman Paul Davis Ryan)為他的競選夥伴〞,這個消息就像以往所有的總統候選人發表其副總統候選人一樣,立即把安放在顯微鏡下來研究和觀察。

  安沒有什麽輝煌的資曆,也沒有什麽值得一書的立法記錄,在他出任代表威斯康辛州第1選區美國眾議員的13年中,提案71條,被否決了69條,隻被通過了兩條微不足道的議案:一條是他老家郵政局的更改名字議案,一條是取消美國弓箭在國內銷售的消費稅議案,其餘的除了大力支持小布什的增加軍費、出兵阿富汗等議案外,他主張減輕稅務,反對大政府主義和修改不合理的美國福利製度。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以28歲之年即當選為美國眾議員的安是一位工作認真的議員,他在13年來是975條議案的合議人,參與95%的美國眾議院議案,其中有22%的議案是與民主黨議員共同提案的,與其他共和黨的19%相比,稍微有點跨黨派議事風度。

  〝美國保守聯盟(American Conservative Union)〞對天主教教徒安有著極高的評價,在100分為滿分的計算上,安是91分。在投票的記錄上,安的分數是68.2分,在美國國會裏排行第150名最保守的議員。

  安於1970129日在威斯康辛州簡斯維爾市(Janesville, Wisconsin)出生,今年42歲,是目前美國眾議院中第二最年輕的美國眾議員。

  目前美國國會中最年輕的美國眾議員是來自伊利諾州第18選取的··(US Congressman Aaron Jon Schock),他在2009年當選為美國眾議員時才31歲,他是目前美國眾議院中唯一的80後出生的議員,更使人驚訝的是,克加入美國眾議院前,已經在伊利諾州眾議院裏幹了兩任的州議員了。

  安的妻子·克麗絲·裏圖·(Janna Christine Little Ryan)是一位律師,曾是代表〝蘭十字/蘭盾保險公司〞和〝大陸石油公司〞等在國會山莊從事利益遊說工作。在2000年與安結婚後,即淡出江湖,返回安在威斯康辛州老家為家庭主婦,專心養育和安所生的三個子女。 

  1992年,年僅22歲的安就開始在國會山莊為美國參議員羅伯·沃爾·卡斯(US Senator Robert Walter Kasten,Jr.)當實習生。由於工資低微,無法支撐日常的生活所需,他在業餘時間到餐館當服務員,到健康中心當指導員,到加油雜貨店答零工維生,這些工作經曆,對於在中學二年級學生時代就開始在麥唐納快餐店當廚師的安來說,完全不是什麽困難之事。

  《今日美國報》在2012813日公布的〝蓋洛普民意調查〞說,〝安是1988年老布什挑選爾以來最糟糕的選擇〞;2012827日的《時代周刊》評論安的出線說,〝有如蘋果公司新產品上市般的閃亮和使人陶醉(The Ryan rollout was as glossy and heady as an Apple product release)〞,但也評論說,羅姆尼挑選了這位〝極有性格魅力十字軍戰(charismatic crusader)〞是一場賭博,稍有不慎就會步向約翰·麥卡恩挑選了莎拉·佩林的後塵。

  就像在出馬競選美國總統前的歐巴馬一樣,安的背景簡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沒有資深的簡曆,但也沒有太多的政治包袱,很難有什麽值得被美國媒體掘挖的〝故事〞,畢竟羅姆尼競選班底從民主黨在1984年的傑拉爾·費拉羅和共和黨在2008年的莎拉·佩林的激流中,學到了避開政治漩渦的教訓。

  美國媒體在安身上找不到使人興奮的〝故事〞,自然會把注意力再度集中在羅姆尼的報稅紀錄、財產來源、投資項目、海外賬戶、與他整個家族關係極深的摩門教信仰,和他家族中的多妻主義族人的真實曆史。(待續)

 


2012823日 高勝寒 在 美國華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