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誌願軍戰俘係列之二:甄別與反甄別(1)

(2010-05-18 04:12:39) 下一個
誌願軍戰俘係列之二:甄別與反甄別(1)

穆正新
前言 最簡單的事實遭到最嚴密的封鎖
誌願軍戰俘甄別過程很簡單。就是問戰俘一到七個有關遣返的問題,根據戰俘的回答把他們分開關押。
但中共把這個最簡單事實封鎖了50多年。中共的宣傳刻意把民眾的注意力引向甄別之前發生的暴力事件。力圖誤導民眾將甄別前的暴力事件當作甄別本身。以至於一提起“誌願軍戰俘甄別”,多數中國人隻有恐怖的印象:嚴刑拷打、強迫刺字、零刀碎剮、破腹挖心等等。真正的甄別過程,倒沒有人知道。

誌願軍戰俘係列之二:甄別與反甄別(1)

這張當年在甄別現場拍下的照片讓我們看到了被中共封鎖了幾十年的真相。甄別就是如此簡單:詢問棚搭建在營區的空地上,戰俘們排好隊一個一個上前接受詢問。後麵的戰俘可以看見詢問棚裏麵問答的情形,但聽不到談話聲。完成一個戰俘的甄別僅用幾秒到幾十秒。聯合國軍曾邀請國際紅十字會和若幹中立國代表到現場觀察。也曾提議由國際紅十字會主持甄別。無論是頻繁巡視戰俘營區的國際紅十字會代表還是常年在釜山、巨濟島戰俘營區采訪的各國記者,均未報告過甄別過程中的任何暴力事件。
中共為什麽要封鎖這個簡單的事實?因為不封鎖的話中共強烈的“反甄別”態度就顯得無理了。要“反甄別”就必須讓人民相信甄別很壞,充滿“血腥、恐怖”,不反不行。要達到這個目的當然不能讓中國人民看到現場真相。否則國人一看現場情景,一點恐怖跡象也沒有。自然會質疑共產黨的“反甄別”的動機:不就是問幾句話麽?為什麽要如此強烈地反對它?黨究竟怕什麽?

封鎖真相的行為即已說明了共產黨心中有鬼。鬼在哪裏?在於他們害怕戰俘有了根據自己的意誌行事的機會,害怕手中的戰俘“失控”逃掉。他們費了很大功夫把幾千誌願軍戰俘控製在自己地盤裏了。他們清楚其中很多戰俘並不情願被控製,時刻想著逃跑。而甄別無疑提供了讓他們逃走的最佳機會。為了不讓這些“動搖分子”逃走,就不能讓本營區接受甄別,不給戰俘可能逃離的機會。
共黨領導人總是對聯軍說:我們這個營區的戰俘百分之百要回祖國,不需要甄別!聯軍說:你不能代表別人。讓我們進去問問每個人,讓他們自己表明態度。共黨領導人就說:你強行進來我們就抵抗。暴力衝突往往這樣發生。一旦發生衝突傷亡,共產黨就大叫說聯軍搞“強迫甄別”和“血腥甄別”。倒果為因,這就是共產黨的鬼把戲。如果共黨順順當當地讓大家去回答詢問,想走的走想留的留,哪會有暴力呢?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時有個別共產黨控製的營區沒有抗拒甄別,這些營區就沒有出現暴力衝突事件。例如門培英高攀等控製的70號誌願軍戰俘營區。從他們的回憶來看,他們營區戰俘確實有較高的回國意願。他們比較有信心,就放戰俘去接受甄別。結果該營區近1500名戰俘隻用兩個小時就完成甄別。1200多人表示願意回國或者至少不想拚死反對回國,他們都留下來。而大約200人表示強烈抗拒遣返回國,他們去了反共陣營。整個營區順利地實現了戰俘分離。其間沒有任何暴力事件發生。
但戰俘營裏的其他共產黨控製的營區並不都願意這樣順利地完成甄別。多數共產黨控製的營區一麵用血腥恐怖手段對內部進行嚴厲壓製,同時以強硬態度抗拒甄別。結果導致了大量戰俘的傷亡。共產黨組織這些行徑充分說明他們對自己所標榜的“眾誌成城”的“紅色堡壘”或“小延安”等並沒有自信。他們不能信賴被控製的戰俘。就如同中共政權決不能信賴中國人民一樣。
對比起來,反共誌願軍戰俘們比共黨分子們瀟灑得多。所有反共戰俘控製的營區全都毫無困難地接受甄別。許多反共營區還不止一次地接受甄別。從1951年秋天起到停戰協定簽字,有的反共戰俘營前後經過四到五次的甄別。反共戰俘營領導人們的自信程度顯然使共產黨領導們望塵莫及。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他們並不擔心自己營內的親共戰俘們跑掉。實際上,他們更希望親共戰俘早點離去,省得在自己的營區內鬧事搗亂。為此目的他們一直努力去發現潛伏的親共戰俘,把他們挑出來趕走。
被中共封鎖了幾十年的有關於誌願軍戰俘甄別的重要事實有:
1、甄別是朝鮮停戰談判的中朝方同意進行的。實際上是中方代表柴成文提議暫停原則討論而先進行“校正名單”。美方接受中方提議後開始甄別。中朝方專門為甄別準備了文件(即“四六聲明”),供聯軍在甄別前宣傳。由於共產黨不得人心,在甄別中表示不惜以死抗拒遣返的戰俘人數大幅超出中朝共方的預期(也超出聯軍的預期)。共方惱羞成怒,於是翻臉大罵甄別,繼而編造謊言以掩蓋自己的失敗。
2、甄別的目的是隔離親共與反共戰俘。而不是什麽“逼迫戰俘去台灣”。如果硬要說甄別含有“逼迫”成分的話,那就是聯軍當局想把誌願軍戰俘逼回中國而不是去台灣。聯合國的文件表明聯合國軍在甄別中明確鼓勵戰俘回歸中朝共方,卻以冷峻苛刻的態度刁難想去台灣的誌願軍戰俘。聯軍甄別的篩選標準竟把很多不願意遣返但態度不夠堅決的戰俘一律當作“願意接受遣返”來處理。這項出賣性的政策使得數千名有心逃離中共的誌願軍戰俘最終被共產黨裹挾回國而遭受迫害。
3、所謂“大批誌願軍戰俘被強迫刺字”的說法是謊言。事實是,大批誌願軍戰俘主動參加刺字,其中也包括一些共產黨分子在內。但這些共產黨分子的動機是偽裝反共以便留在反共營區裏。反共誌願軍戰俘們發現親共戰俘也參加刺字後即針對性地采取了防偽打假措施。戰俘營中“國共”雙方的鬥毆與仇殺情形十分嚴重。在同親共戰俘爭鬥過程中,反共戰俘們的確毒打和殺害過共產黨潛伏分子。但共產黨組織私設“人民法庭”,進行“懲叛”等酷刑凶殺活動殺害的誌願軍戰俘更多。
4、共產黨組織控製的戰俘營實行殘忍血腥的“反甄別”。共產黨組織始終用恐怖暴力手段控製自己的勢力範圍。折磨和追殺每一個企圖逃離的戰俘。由於甄別程序給受控製受迫害的戰俘提供了一次難得的逃離機會,於是共產黨組織強硬地抗拒甄別。當聯軍以武力強行進入時,共產黨骨幹們就搶先將“動搖分子”或“叛徒”們殺死。
這些事實當年被各國媒體公開報道,對中國以外的世界並非秘密。而中國人卻一直被蒙在鼓裏。中共在誌願軍戰俘甄別一事上成功地蒙騙幾億中國人民達幾十年。從技術上講,在億人規模上蒙人並不難。無非是卡死真相,同時動用國家資源大力宣傳假象就行了。決定性的因素不在於物質技術,僅在於統治者有沒有足夠卑鄙的意誌。統治者越卑鄙,越是強力封鎖真相,越是敢動用國家資源去造假行騙,蒙騙人民的效果越輝煌。
但是紙終歸包不住火。信息革命時代也是謊言破滅的時代。中共維持了幾十年的關於誌願軍戰俘的種種謊言,也到了曝光的時候了。
(關於誌願軍戰俘係列文章的簡短說明:本人寫誌願軍戰俘係列時,按照主題而沒有按照年代序列組織。這可能給不熟悉誌願軍戰俘事務演變過程的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這裏簡要說明一下誌願軍戰俘演變過程(已經了解這個過程的讀者請忽略這一段):朝鮮戰爭時期中朝戰俘總數約十七萬人,其中誌願軍戰俘約兩萬一千人。開始時戰俘都被關押在釜山和巨濟島。且親共與反共戰俘混合關押在一起。由於兩派間的爭鬥導致傷亡,聯軍即開始進行甄別並隔離兩派戰俘。到1952年夏天時,甄別與隔離管理基本完成。此後誌願軍戰俘被移送到濟州島,兩派戰俘分開關押。1953年4月起誌願軍戰俘中的親共(回大陸)派人員開始被遣回共方,到1953年9月共有6670人被遣返。而反共(去台灣)派14700餘人則於1953年9月被移入中立區接受誌願軍代表的解釋。在120天的解釋與觀察期間,有440名誌願軍戰俘要求返回大陸。餘下14300餘人於1954年1月被釋放去了台灣。本係列文章的第一部分(紅色滑鐵盧)以一萬四千多名反共誌願軍戰俘從1953年9月至次年1月在中立區接受“解釋”的各種事件為主題。這一部分,即第二部分(甄別與反甄別)所敘述的事件比較早些。是1951年秋至1952年夏圍繞戰俘甄別而發生的各種事件。這時誌願軍戰俘被關押在巨濟島與釜山等地。親共戰俘和反共戰俘尚未被完全隔離開。)
第一章 甄別是經過中朝方同意的
板門店談判中,聯軍方麵根據戰俘營中大批戰俘抗拒遣返的現實情況,提出必須根據戰俘的意願決定是否遣返。但共產黨不同意。在共產黨眼裏,黨的軍隊裏所有官兵都是黨的“螺絲釘”或者槍子兒。黨的誌願就是全體官兵的誌願。誌願軍戰俘們沒有為黨戰鬥到死而被俘,已經構成對黨的嚴重不忠,早就該懲處。黨要把他們弄回去關起門來處理,該罰的罰該斃的斃。哪能允許他們有什麽“誌願”?因此中朝共方拒不承認戰俘的誌願。談判雙方遂在此議題上陷入僵局。
聯合國軍受到各國輿論的壓力必須堅守“不強迫遣返(即誌/自願遣返)”的底線。但也為了爭取中朝方在遣俘事務上的配合而努力地去照顧共方的利益。當時聯軍雖然知道很多戰俘抗拒遣返,卻沒有準確的數字。因為一些被共產黨組織控製的營區完全禁止聯軍人員入內。共產黨組織一旦掌握一個營區的控製權,立刻把它變成自己的獨立王國。他們在裏麵修工事、挖地道、打造囤積武器並禁止監管當局入營檢查。一段時期裏,巨濟島上出現了聯軍戰俘營監管人員隻能向這些戰俘營區提供食品和生活學習物資,卻無法進入點名檢查的怪事。聯軍若以武力強行進入,即導致流血傷亡事件。因此聯軍一直未能進行全麵了解戰俘們對遣返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聯軍隻能粗略估計(實際上是猜測)死硬抗拒遣返者的人數。不幸的是聯軍方麵嚴重低估了拚死抗拒遣返者的人數。他們雖然知道大多數戰俘厭惡共產黨。但他們想當然地認為戰俘的家畢竟在本國,對家庭親人的強烈思念將使大批戰俘不顧政治上的麻煩而選擇回歸。他們估計拚死抗拒遣返者不會超過四分之一,算起來該有十一萬左右的戰俘願意被遣返。他們覺得這數字足夠保全共方的麵子,有望獲得共方的配合。
1952年4月1日,聯軍代表希克曼向中方代表柴成文表示,聯軍一直不願意進行全麵調查,無法取得正確數字。但估計起來應該有十一萬六千多戰俘願意被遣返。這個估計數字果然令中朝方滿意。柴成文於4月2日提議“雙方立即展開核查名單的工作(後來人民日報用的是“進入名單的校正工作”),此項工作完成前暫停原則性辯論”。“核查”或者“校正”名單,其實就是甄別。不管當時柴成文用了什麽詞匯,他就是要求聯軍把願意遣返者的人數查清楚。而聯軍不詢問戰俘就無法知道戰俘的態度。中朝方對此當然清楚。4月4日希克曼回複柴成文表示聯軍同意他的提議,將進行甄別。希克曼並問柴成文,共產黨方麵能否先發表一篇聲明,赦免那些曾經刺字寫血書抗拒遣返的戰俘?聯軍提出這個建議的用意是幫助共方爭取戰俘人心。柴成文當時嚴詞回絕了。但這樣的聲明對共方顯然有利。它能夠幫助共方在甄別時勸說(其實是蒙騙)更多的戰俘回國。因此中朝方很快改變態度,趕在甄別開始前於4月6日向聯軍提供了《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及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聲明》(即“四六聲明”),全文如下:

“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一向主張在積極的敵對行為停止後,交戰雙方應迅速釋放並遣返各自收容的全部戰俘。這種合理主張,絕不因我方被俘人員在拘留期間,曾有一部分人在臂上刺字,或寫下某種文件,或作其他類似的行為而有所改變。我們深知這些行為絕非出於他們的自願,不應由他們負責。我們完全歡迎我方全體被俘人員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並已在與對方的協議中,保證全部被俘人員在遣返後與其家人團聚,參加和平建設事業,並過和平生活。”
聯軍於4月7、8兩日在巨濟島戰俘營區把這個聲明反複廣播了兩天。
這份聲明的確幫了共產黨的大忙。令戰俘營裏的共產黨組織異常興奮。平日百般阻撓聯軍人員進入自己營區的共產黨領導人這次竟主動要求美軍廣播車開進營區進行廣播。以下是歸國誌願軍戰俘門培英、張光普的回憶:
“8日上午,美軍開來一輛廣播車,在“70”聯隊門外反複廣播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發言人對遣返問題發表的聲明(即四六聲明)。張光普對門衛美軍士兵邊講英語邊打手勢,讓廣播車開進營場內,使全體被俘人員都能聽清廣播的內容。”(《 考驗:誌願軍戰俘美軍集中營親曆記》第146頁)
如果美軍真想“強迫戰俘去台灣”的話,何必主動幫助中朝共方出主意?又何必將這份有利於共方的聲明反複廣播達兩天之久?
但甄別的結果完全超出各方預料,受甄別的戰俘們壓倒性的表示了抗拒遣返的意願。聯軍不得不於4月19日將已獲得的甄別結果告訴中朝方:隻有七萬多願意接受遣返。這還是聯軍硬把那些雖然不願意回國但也不想拚死抗拒遣返的戰俘都算成“願意遣返”的結果。根據日本陸戰爭史研究普及會所編寫的《朝鮮戰爭(下冊) 》一書描述,當時中朝方代表聽到此一數字後目瞪口呆,許久說不出話來。然後匆忙離開。此後中朝方即對甄別展開了空前猛烈的討伐。
中方並矢口否認柴成文所提“校正名單”與甄別有任何聯係。硬說美方捏造謊言。但中方中方提議“校正名單”時,難道不清楚要對方做什麽嗎?不詢問戰俘怎麽能知道戰俘的態度?而不知道戰俘的態度又怎能“校正名單”?中方有沒有不經詢問戰俘就把他們歸入願意/不願意回國的名單裏去的好辦法?是不是要求聯軍坐在辦公室裏憑空把名單劃來劃去才叫做“校正名單”?中方也避而不談聯軍於4月4日事先告知中朝方即將開始甄別,並提議共方發表赦免聲明一節。如果共方果真“堅決反對”甄別的話,為何不在4月4日當麵反對?又為何要根據美方的提議提供文件以配合甄別?
聯軍談判代表一針見血地指出共方耍賴的真正原因:共方反對的不是甄別而是甄別的結果。當初共方聽說可能有多達十一萬多戰俘願意回國時就興奮起來。柴成文自己也承認他提議“校正名單”是為了便於聯軍“在十三萬二千和十一萬六千之間求得一合理的折衷數字,並由此打開會議的僵局”。也就是說,如果聯軍甄別的結果剛好是上述的一個“合理的折衷數字”的話,“會議的僵局”就會打開了。由此可見他們在乎的就是數字,哪裏是什麽“原則”。
中方還強調說他們堅決反對“誌願遣返戰俘(即不強迫遣返)”的原則,一貫主張“全部遣返”,所以不會同意美方搞什麽甄別。一年多後的事實表明他們的這個立場並不堅硬。當彭德懷在停戰協議上簽名的時候,共方當著全世界的麵放棄了自己重申過N遍的“堅定不可動搖的”原則,接受了聯軍方麵的“不強迫遣返戰俘”的原則。此後中共對戰俘進行“解釋”就是對“誌願遣返戰俘”原則的具體實施。如果中共“堅決反對”這個原則的話,就不會派代表去搞什麽“解釋”了。橫豎遣返不必考慮戰俘的意願,那又何必費口舌去“解釋”?
聯合國軍後來覺得4月1日希克曼告訴柴成文估計有十一萬六千多戰俘願意被遣返這件事是個錯誤。他們自己過高地估計(其實是草率猜測)了希望遣返的戰俘的數字,並把這個數字告訴中朝共方。致使共方以為真的會有那麽多的戰俘會被遣返,因此對甄別采取了“樂觀其成”的態度。當甄別結果大出各方預料後,也難免使得共方感覺受了騙。
而聯軍草率猜測願意遣返者的數字,也是由多方麵原因促成的。聯軍很早就開始甄別,希望把不同政治態度的戰俘分開關押,以避免流血衝突。如果營區中的共產黨組織不加以阻撓的話,甄別很早就可以完成,聯軍自然不必再猜測數字。而在猜測數字時,聯軍對戰俘們厭惡共產黨的程度也估計不足。雖然他們知道很多戰俘強烈反共,但仍免不了以西方政治思維來看待中國的政治鬥爭。在西方,政治派別的分歧很少導致個人遭迫害。從沒有聽說美國人對執政黨的“反黨”態度會致使他不敢回美國。擁護不同政黨的風險那樣低,和家庭親情相比根本不算一回事。西方人也決不會想到自己對執政黨的“反黨”態度還會導致家庭“受牽連”。“反黨”與否,決不會妨礙也決不應該妨礙美國人回家與親人團聚。因此聯軍多少有些想當然地以為誌願軍戰俘們也很難過“家庭關”。他們覺得,別看戰俘們整天喊著誓死不回國的口號,一旦把“永遠見不到親人”這樣的後果認真提出來考慮的話,還是會有很多戰俘發生動搖的。他們並不理解誌願軍戰俘們一旦歸國,不但不能給家庭帶來喜悅,反而可能造成家庭長久受牽連遭迫害的後果。因此也難以理解戰俘們那種寧可“永遠見不到親人”也不想再受共產黨統治的心情。
聯軍還注意到,共方一方麵提供文件給聯軍在甄別前宣讀,另一方麵又秘密指示戰俘營中的共黨組織繼續抗拒甄別的做法。這顯示共產黨在同意聯軍進行甄別的同時還想利用甄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朝中共方顯然希望借助甄別達到遣返回國的人數“隻增不減”的效果。因為聯軍如果不能進入共黨組織控製的營區甄別的話,最終就不得不把該營區的全體戰俘都當作“願意回國者”遣返。而反共戰俘營中的戰俘經過甄別總會有一些人轉入共黨控製的營區。這樣看來,甄別對共方的確有可利用的一麵。所以共方能夠一度“樂觀其成”。但共方沒有想到(聯軍也沒有想到),即便在如此有利的情況下,願意歸國的人數依然那樣少。中共當然會覺得非常難堪進而非常憤恨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