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王文獻:可以更好

(2011-02-06 01:03:03) 下一個

王文獻:可以更好


(2011-02-05)


朋友中年得女,且家境優渥,所以對孩子極度寵愛。很多人,包括她自己的父母在內,都批評她不該這樣溺愛孩子,會把孩子寵壞。


  大約是血液內頗有些叛逆因子,朋友不僅不理會別人的非議,反而越發起勁地寵愛孩子。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非常威風。我們常戲稱女孩何止是公主,簡直就是女皇帝,小武則天。


  根據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理論:童年對一個人的人格成長有深刻的影響。朋友的童年不能說不愉快,但被嚴父嚴母嚴格管教的童年,還是讓她有不少遺憾。


  據說這樣的人在自己也做了父母之後,對待孩子有兩種比較極端的做法,一是寵溺孩子,其實是在潛意識裏,隔著遙遠的時空,補償自己、寵愛自己;一是用同樣嚴格或更加嚴格的方法管教孩子,達到某種意義上的心理平衡。


  朋友從不諱言,她是典型的前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朋友的孩子並沒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樣被寵壞,反而乖巧聽話,且在學業、課外活動、體能等方麵都非常出色,最後以優異的A水準成績,成功地考入了某大學的醫學院,前途一片光明,讓她的老媽臉上非常有光彩。


  朋友更加堅定地認為,孩子就是要寵愛,越寵越乖,越寵越聰明……讚同她的觀點的人不多,但誰也說服不了她。因為她手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寵不壞的例子。事實勝於雄辯,朋友淡定地說。


  機緣巧合,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是個教育心理學博士,一起用餐的時候,大家便向博士請教,孩子到底能不能如此這般地去寵愛。


  畢竟是專業,博士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去批評、教育朋友,也沒有列舉一大堆被寵壞了的實例,來與朋友手中唯一的實例抗衡。她僅僅用了四個字,就把多年來一意孤行、獨持偏見的朋友給說服了。


這四個字是——可以更好。


  博士說:“一等孩子不教自成材,二等孩子教導有方能成材,三等孩子怎麽教也不成材。”朋友的女兒擁有高智商、高素質,屬於那種不教也能自成材的一等孩子。


  這樣的孩子,就像一塊璞玉,如果父母不是極度寵愛她,讓她隨意自由地去發展,而是用更科學、更合理、也更規範的方法去教導她,就仿若能工巧匠細致精心地去雕琢、打磨那塊美玉,她會做得更好。換句話說,那塊璞玉會更加晶瑩剔透,美麗非凡。


  博士也引用了子路與孔子在《勸學》裏的那段著名對話,使她的結論更有說服力,也讓我們更加信服。這段對話是: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之為?’
  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相信誰也不會抗拒孩子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性,就讓我們感謝並謹記博士的有益分享吧。


作者是本地教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