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2010年海外中國研究十大觀點

(2010-12-31 17:23:30) 下一個
2010年海外中國研究十大觀點
 
(2010-12-31)
● 陳冰

  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開始之際,海外中國問題研究(亦有學者稱之為“海外中國學”)的視野似乎在急劇擴展,上百種有關中國的書籍出版,觸角深入到中國的各個領域,從政治、經濟、曆史到環境、文化、健康,近乎無所不包,深度和廣度均超越過去簡單的“威脅論”和“崩潰說”。

  美國加州大學曆史學教授傑弗裏·瓦瑟斯通說,今年世界不怎麽說“後冷戰時代”了,居然悄悄議論起“後西方時代”,議論起中國如何改變世界。金融危機後中國較快地走向經濟複蘇甚至過熱,是海外對中國“刮目相看”的直接原因,由此引發世界對中國問題深入研究的興趣。印刷出版關於中國的書籍,據說比廣東工廠生產蘋果平板電腦的速度還快。但是,學術研究畢竟不是新聞述評,其思考的視角總有縱深延展性,得出的結論或提出的問題均令人深思。

  海外中國問題研究的成果,讓人明白“世界是怎樣看中國的”。無論你對其觀點讚成或者反對,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鏡麵。筆者從2010年出版的英文書籍中,篩選出海外媒體和出版界熱議的十大觀點,以期華文讀者了解海外中國問題研究的最新進展。

一、中國並不是“另類”國家

  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率先複蘇出人意料,強調經濟改革而不進行政治改革同樣令人難以捉摸。美國加州大學曆史學教授傑弗裏·瓦瑟斯通(Jeffrey N. Wasserstrom)指出,中國的經曆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另類”,一個龐大經濟體和強國的誕生,必然會伴隨著種種喧囂。他在《21世紀的中國》一書中說,從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到國共合作與對抗,再到毛澤東時代、1989年政治風波,都在打磨中國的形狀,使得中國現在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他的結論是中國會奔向繁榮,盡管無法確知中國會不會發展為一個民主國家。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強行闖入了我們的意識。”如果我們想了解世間的萬事萬物,那麽,就必須去了解中國。

二、中美關係的前景撲朔迷離

  西方的主流觀點認為,不管有怎樣的衝突,中美關係不會從夥伴關係上脫軌。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則認為,中國模式將挑戰西方價值觀的願望。他在《北京共識》一書中指出,中美幾乎沒有建立夥伴關係的可能性。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不會讓政治體製更加自由和開放,當然也不會強製性解決台灣問題,但會和西方秩序形成競爭態勢。中美之間是生意夥伴,但也是意識形態上的對手。哈爾珀曾經在裏根政府、尼遜政府及福特政府時期任高官,對美國決策者的影響力是明顯的,他也得到包括基辛格等資深政治家的推介,據說,奧巴馬政府正在參考哈爾珀的觀點。

  新加坡學者戴尚誌(Simon Tay)在其著作《後危機時代,亞洲有被美國孤立的危險》中認為,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介入亞洲事務有一些好處。亞洲各國有可能向崛起的中國建立新的朝貢體係,“北京共識”將深入人心,“亞洲價值觀”或許重新被提起以證明政府強大地位的合理性。如果沒有美國這個“牽頭合作夥伴”,亞洲各國可能會互相爭吵,甚至會發生戰爭,比如導致諸如南海爭端之類的糾紛,引發中日等世仇國家的怒火,或者產生中印之間新的衝突。亞洲不需要在美中之間選擇,而是應該與兩方麵都搭建橋梁。

三、市場經濟是否會終結

對於G7擴展到G20,新興經濟體國家認為自己的國際發言權靠實力提升,但在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努裏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眼中,這是國家資本主義勝利的標誌,自由市場經濟也許會終結。在《自由市場的終結》一書中,他認為自由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引領經濟發展的旗艦,但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以中國代表的“國家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政府成為經濟的主導,沙特、阿聯酋、俄羅斯包括其中。目前發生的國際摩擦、競爭甚至衝突,實際上是自由市場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這種經濟變化帶來的政治後果,比如言論是否自由,社會能否法治,政府權力是否受到約束,都需要深思。

四、中國社會在“動”但少章法

  《紐約客》雜誌記者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以紀實風格,通過三個故事感性地向人們介紹過去15年中國發生了什麽,快速變化的代價是什麽,給急於了解“新中國”的讀者提供了一幅可感知的畫麵。他的旅程從北京的長城腳下開始,穿越帝國過去殘留的古戰場,探索今日中國“唯一的甚至可怕的”汽車文化。在《行駛在郊外:穿行於中國農村和工廠的一次旅程》中,他講述一個農民成長為城市中產階層和企業家的故事,來透視農村生活快速變遷的傳奇。最後他到經濟特區忙碌的工廠,體驗晝夜“三班倒”的緊張生活。這部紀實作品充滿很多細節,結論是值得中國人深思的:國家在動,每個人都在動,管理者和普通工人都充滿理想,但對如何動並沒有章法。

五、中國消費將影響世界

  當一部分人把中國的經濟和軍力視為“威脅”的時候,牛津大學現代亞洲史專家卡爾·格特(Karl Gerth)的《中國到哪裏,世界就走向哪裏》,給人帶來巨大衝擊。他認為,中國擁抱美國式的消費主義,是最值得人關注的重要的現象,將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甚至改變世界。實際上,這種變化已經在展開,中國人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無論啤酒、手機,還是汽車、電腦,無論是超市還是快餐,中國都是最大。即便鄉村,雖然與城市消費有很大差距,卻都在以無法估量的熱情在大量追逐電冰箱、彩電、手機、大房屋等消費品。他指出,世界應該關注中國人每天在消費上是怎樣選擇的。中國人在消費上的微小變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都比軍費預算、碳排放量、貿易爭端等更大、更深刻。

六、企業全球戰略須包括中國  

  全球管理谘詢公司博斯集團(Booz & Co)的大中華區總裁謝祖墀(Edward Tse)博士的《中國戰略》一書,是對中國經濟狀況仔細觀察和深入研究的成果。他認為中國經濟是由四種力量在推動:開放的中國、競爭的中國、官員的中國、一個世界的中國。而且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達到這樣一個節點,即所有企業不能把其中國戰略和全球戰略分割開來,兩個戰略必須合二為一,不能把中國看作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或令人垂涎的市場。那些即便在中國已經很成功的外國企業,實際上還沒有充分準備好怎樣麵對“新中國”,因為中國已發生重大變化。過去幾年,中國調整了整個經濟的結構,中國政府、商業環境、消費習性、競爭態勢也都在變化。那些希望在全球戰略中獲得再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調整戰略,要把中國作為其戰略中心或者重要組成部分。

七、環境汙染是中國最大的挑戰

  中國的環境狀況已成世界關注的焦點,環境學者伊麗莎白·伊科諾米(Elizabeth C. Economy)在其《河流成黑:環境對中國未來的挑戰》一書中,通過曆史研究、案例分析、采訪官員學者,試圖尋找中國環境惡化的政治經濟根源。她認為環境惡化與經濟體製的變化相關聯:把經濟權力下放給地方,向私營企業開放發展門戶,邀請國際社會參與中國發展,使得中央政府的控製力大大下降。這種體製轉型,使得需要國家權力幹預的環境保護捉襟見肘,隻有少數發達地區的極少數強勢領導重視保護環境,絕大部分地區都無視環境,隻求賺錢,因此中國的環境汙染不僅嚴重,而且仍在持續。國際社會要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麵對環境汙染這一“中國21世紀最大的挑戰”。

  英國《衛報》環境記者喬納森·瓦特(Jonathan Watts)的觀點則給人們帶來一些對中國的希望。他的著作《當十億中國人起跳》,副題叫做“來自氣候變化前沿的聲音”,嚴酷中帶著希望和堅定。他走訪過許多中國人不屑去的貧瘠的鄉村、小化工城鎮、煤礦開采場、工業廢地,檢測環境問題對中國社會的挑戰以及正在燃燒的社會底層的希望。他認為中國在環境立場正處在要麽接受災難、要麽進行急變的選擇中,環境保護者的聲音正在促使這個國家的環境政策發生改變,“進步”的力量正在中國發生。

八、中國人的“美國夢”比美國人還強

  無論是外國的憂患者還是中國的知情人,都擔心中國的貧富差距拉大和社會不公,可能像火山一樣挑戰中國的現行體製。哈佛大學社會學家馬丁·懷特(Martin Whyte)經過6年的田野調查,通過走訪中國普通人,對1978年以來形成的社會不平等的後果進行評估。他在《社會火山的迷思:當代中國的不平等感與分配不公》一書中指出,中國人的“美國夢”比美國人還要強。對於個人財富的積累,中國人抱有一種近乎於美國式的寬容,他們認為這主要歸功於個人努力和所接受的教育。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社會之一,但絕大多數中國人相信財富會青睞辛勤工作的人,反駁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財富來自於腐敗、而非個人努力”的說法。中國人對過去的拒絕和對未來的信心,將持續點燃中國的經濟活力,鞏固中國的政治體製。

九、影響世界的政黨

  沒有太多的人知道中國共產黨內部是怎樣運作的,即便中國大眾。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理查德·麥格雷戈(Richard McGregor)向人們揭秘。在副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者的秘密世界”的《黨》一書中,他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共這個世界上“具有惟一規模和權力”的政黨,是怎樣掌管政府、軍隊、媒體、法院以及在內部處理腐敗成員的。在充滿挑釁的敘述當中,他認為中共是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黨,對法律並不感冒,而且隻有美國才是其對手。他的觀點在西方標簽為“誠實的講述”,在中國大陸一定會被視為“抹黑的高手”。

十、“肥胖”的中國值得關注

  在中國為消除貧困做出傑出貢獻之時,“肥胖”正成為潛在的災難性的副作用。保羅·弗倫奇(Paul French)和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在《胖中胖華》(Fat China: How Expanding Waistlines Will Change a Nation,另一譯名為《腰圍正在改變中國》)一書中指出,中國快速增長的肥胖率,已達到警戒線,13億中國人中有2億超重,占15%以上的人口,5%的人患有“肥胖症”。為什麽“肥胖”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過去幾年中國不得不為治療與肥胖有關的病症而加大政府醫療衛生投入,這必然要增加稅負,影響個人收入,進而使得中國產品不再像現在這樣價廉,影響全球物價。這部著作從另一個側麵翻開了全球化進程中黑暗的一頁:西方跨國公司已經把中國人掩埋在巧克力和冰淇淋的海洋。這是導致中國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作者是中國資深媒體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唯我獨尊會自動變成唯我目尊的 , 奇怪 ?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禾熟不怕鼠耗 , 中國共產黨的貪汙腐敗尚未導致倒台 ,
但從他的維穩費用巨大, 相信倒台的倒數將快開始 ,而
這個政權不倒台的話 , 他會成為一個黑帝國 , 因為他
的本質是貪婪 , 搶奪 , 獨裁 , 目無公義 ,唯我自尊 .
他的工具是十四億勤奮創富的人口 , 他的武器是槍杆子
裏出政權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