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一個精彩的演講!-[ 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

(2010-05-20 08:44:24) 下一個


一個精彩的演講!-[ 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

 MTV由 笑比哭好2010-05-20 08:27:32

講稿FROM 燭龍


早上好,各位!TED講壇很棒,對嗎?所有這些講座讓我接受了一場知識風暴的洗禮,事實上我也快乘著這股風返航回家了。

本次會議上貫穿著三個主題,我今天要談的也正與此相關。

第一,人類的創造力。談到創造力,這在之前所有的講座和與會者所身上有著突出的體現,

隻是領域和程度有所差異罷了。

第二,未來會發生什麽事情?怎樣發生?處在今天這個位置的我們是沒法預知的。

本人對教育一向感興趣,事實上我發現每個人都如此,你呢?我覺得這很有趣,如果你在一次宴會上說起自己從事教育行業—實際上,作為教育工作者,你並沒有太多參加宴會的機會,老實說很少有人會邀請你,你也幾乎從不回請對方,在我看來這真有點怪—不過當真的有一天你在宴會上,和別人談天時被問起工作,你說自己從事教育行業,這時你會看到對方臉刷地一下衝滿血色,那表情仿佛在說:“唉,天哪,一周就這麽一晚出來玩,竟然還碰到一位老師!”但是你如果問起別人的教育背景,他們會恨不得用目光把你釘到牆上,因為同宗教、收入等因素一樣,教育背景是對個人來說意義重要並且涉及隱私的話題,對不對?

我對教育的興趣不是一丁點兒,大家都是這樣的吧?我們之所以對教育投入的巨大興趣,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對未來無從把握,而教育則肩負著引領我們前行的使命。想想吧,今年入學的孩子們要到2065年才會退休。即使掌握了過去四天中展示的所有專業技術,也沒有人能夠說清五年之後這個世界什麽樣。未來難以預料,但是我們仍然有義務去教育孩子們,令他們對未來有所準備。

第三,兒童所擁有的超凡創造性,或者說創新能力,是大家一致認同的,還記得昨晚Sirena的表現嗎?她稱得上是個奇跡!是的,她的確比較出類拔萃,不過如果放眼整個童年時期,可以說Sirena也並不是那般地與眾不同。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懈努力的人,她通過這努力最終發掘出了自己身上潛藏著的才華。我個人認為:每個孩子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才能,可它們卻被成人無情地磨滅、埋藏了。在這裏,我想談談教育和創造力,我相信在當今這個時代,創造力在教育中的地位同讀寫能力一樣重要,理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謝謝!(掌聲)這是我的觀點,

謝謝大家的支持。噓……請安靜一下,我們隻剩下十五分鍾了。

前些日子我聽到一個故事,很有意思,我喜歡逢人就講。有個六歲的小姑娘在上繪畫課,她坐在教室後排認真地畫著。可她的老師就覺得奇怪了:這個小姑娘以前上課從來沒這麽認真過啊!老師很好奇,於是走過去問小姑娘:“你在畫什麽?”“我在畫上帝”,小姑娘答道。老師不解:“可是從來沒有人知道上帝長什麽樣啊!”小姑娘答道:“等我畫好他們就知道了。”(觀眾笑聲)

當我的兒子在英國四歲的時候—呃,嚴格說來,那一年無論在哪裏他都是四歲—好吧,我兒子四歲那年參加了一次耶穌誕生記的戲劇排練。你還記得那個故事嗎?哦,這可是部大戲,梅爾.吉布森曾經拍過它的續集,《耶穌誕生記II》,你看過沒有?(譯者注:事實上,梅爾吉布森曾經導演過《耶穌受難記》,傳說耶穌遇難後獲得重生,故作者在此幽默地將《耶穌受難記》稱作《耶穌誕生記II》)不過James在那次戲劇裏演的是Joseph(聖經中耶穌母親的丈夫)這個角色,這令我們很興奮,我們認定這是該劇的主演之一。 James Robinson 就是 Joseph!他都不需要開口說台詞。但是你知道有個三個國王帶著禮物來朝拜的情節,他們帶來了金子,乳香和沒藥。當時我們坐在屋子裏,這三個孩子依次出場。這三個四歲的小男孩頭上帶著茶巾,進了房間,放下禮盒。第一個男孩說道:“我給您帶來了金子。”第二個男孩說道:“我給您帶來了沒藥。”第三個男孩說道:“這是Frank送來的。”(根據聖經記載,第三個國王應該帶來乳香,但是“乳香”的英文單詞很長,念出來音很像“這是Frank送來的”,劇中小男孩不知道這個長單詞,念了錯誤的台詞)。戲演完之後我們問那個念錯台詞的小男孩:“你覺得你的台詞妥當麽?”,他說:“當然!幹嘛這麽問,有問題嗎?”—原來孩子們的表演都是天真無邪的隨性演出啊!

從這兩個故事裏麵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有臨場發揮的本領。不知情,便即興,孩子們可不是怕犯錯誤的人,你同意嗎?當然,我並不是要說犯錯誤跟有創意可以劃等號。但我們都知道,如果不做好犯錯的準備,你永遠都做不出有創意的事情來。可惜長大成人之後,曾經的孩子們絕大部分慢慢失去了孩提時代的創新能力,變得畏畏縮縮,唯恐犯錯。

順便提下,公司運營中也存在對錯誤一味指責的情況;我們的國家教育體係同樣也是一個對錯誤苛責至極的地方。長此以往,人們的創造力就被教育慢慢地吞噬了。畢加索曾經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在於我們長大之後能否繼續保持著藝術家的本性。我堅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創造力並非與日俱增,反而是與日俱減。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創造力被教育扼殺了。怎麽會這樣呢?(掌聲)

我過去一直住在埃馮河畔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on-Avon),直到大約五年前才從那搬到了洛杉磯,你可以想象出這兩地的環境是多麽地類似。事實上我們住在斯尼特菲爾德,這裏是莎士比亞父親出生的地方,就在斯特拉特福德邊上。你剛剛有沒有想到什麽?我想到了。你沒想到過莎士比亞也有爸爸,對不對?對不對?因為你沒有想到過莎翁也曾經是個孩童,對不對?你想到過莎士比亞曾經隻有七歲大嗎?我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些。我意思是我從沒想到過,想到過莎士比亞曾經隻有七歲、曾經上過某位老師的英語課。他確實曾經如此,可是我竟然沒有想到過,真令人惱火,我得加油想了……嗯,莎士比亞曾經被老爸催著上床睡覺,那時莎爸對小莎同學叫道:“現在就給我上床去,”“把鉛筆放下來。別再用那麽令人費解的方式說話了,大家都被你搞糊塗了!”(講演者雙關語,含自嘲之意)。

好了,閑話少說。總之,我們從斯特拉特福德搬到了洛杉磯,嗯,有段關於我們家搬遷的小插曲。我有兩個孩子,一個21歲的兒子和一個16歲的女兒。事實上,當年我的兒子並不想走。雖然他喜歡洛杉磯,可是他在英國有個女朋友—Sarah。她是我兒子的一生摯愛,雖然他們才相識一個月。告訴你,他們一個月中已經度過了四個紀念日了,因為畢竟16歲的時候一個月的時光是相當漫長的。總之,在離開英國的飛機上他感歎道:“這輩子我再也找不到像Sarah這樣的女孩了”。對此其他家人相當滿意,老實說,這個女孩子正是我們離開英國的主要原因。

但是去了美國之後以及後來遊曆全球的時候,我被這個現象震撼到了:地球上所有的教育係統都有著相同的學科等金字塔。我總想肯定有某個地方會例外的吧,可是無論到哪都是這樣。塔尖是數學和語言,向下是人文學科,藝術在最底端,全球普遍如此。

差不多在所有體係當中,藝術類學科內部還存在等級高低之分,通常情況下美術與音樂在學校中的地位要比戲劇和舞蹈高。在這顆星球上沒有一個教育係統會像上數學課一樣天天給孩子們上舞蹈課。為什麽要這樣?為什麽不這樣?我覺得這很重要。我知道數學很重要,但是舞蹈也一樣重要啊。如果獲得允許,孩子們可以整天跳舞,我們也是。我們都有身體可以跳,不是嗎?(觀眾笑聲)我是不是隻顧著跳舞錯過開會了?(自我調侃)

現實中的真相是:當孩子們長大時,大人開始逐步地馴化他們,首先是腰部以上的上肢,然後是集中訓練他們的大腦,並且漸漸地將訓練偏移到大腦兩個半球中的其中之一。

假設你是一位外星來客,想考查地球上的公共教育究竟有何用途。在得出結論之前,我建議你先看看我們公共教育的產出,看看究竟是誰通過教育獲得成功?是誰中規中矩完成使命?又是誰得到了所有的小紅花?哪些人是最後的贏家?我想你會據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全球公共教育的所有目的在於培養大學教授,不是嗎?他們是教育體製最高端的產品輸出。我過去也曾是其中一員,嗯,我喜歡大學教授們。不過,我們不該將他們推崇為衡量所有人類成就的鑒定印章。他們所代表的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無數生活方式中的一種。說到生活方式,其實大學教授們的生活還蠻古怪的,我是出於對他們的喜愛才這麽說的,不是所有的大學教授都這樣,但典型情況是: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思維裏,住在自己的大腦中,而且還偏向於某大腦半球,不是嗎?他們崇尚精神世界,軀體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思維的傳導工具,不然誰帶腦袋去開會呢?

順便說一下,如果想體驗一下思維與軀體分離的感覺,你可以去參加一個安排住宅的高級學術會議。記得在會議結束的前一晚鑽進迪斯科廳,在那裏你會發現諸多成年男女在舞池裏胡亂跳騰著,完全跟不上節拍,隻盼望著會議結束他們好回家去寫篇關於它的論文。

我們當今的教育體係以培養學術能力為理念,這是有緣故的。19世紀時為了滿足工業化的要求,整個教育係統應運而生,而在這之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公共教育體係。正因如此,學科金字塔的構建植根於以下兩大理念:

第一,對於工業崗位來說最實用的學科排在頂端。還是個上學的孩子時,你會在外界的“循循善誘”之下慢慢放下自己的一些愛好,因為很難指望靠這些愛好找到飯碗。是不是?“別玩音樂了,你又不會成為音樂家!”“別畫了,你又成不了畫家!”,時過境遷,在革新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昔日的良言似乎已經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謬論。

第二,學術能力。高校按照自己的模式設計了現行的教育體製,在這種體製之下,人們的智力觀日漸狹隘,“學術能力”慢慢變為“智能”的代名詞。細細想想的話,你會發現世界各地的公共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時間陣線被拉長了的大學錄取過程。由於自己的特長在學校中並沒有得到珍視,甚至還被苛責,這種體製令許多才華橫溢、睿智、富於創造性的學生對自我價值失去信心。我們還能繼續在這條教育體製道路上走下去嗎?其代價恐怕將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預測,未來三十年內全球的教育係統畢業生人數之巨將到達曆史之最。高科技及其對工作崗位的影響,人口學以及人口大爆炸,所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應是:學曆縮水。

是不是這樣的?我上學那會兒,隻要你有一紙文憑,你就有了飯碗。如果你沒有工作,那是因為你不想要。嗬嗬,坦白說,我當時就不想要(自嘲)。可現在有學曆的畢業生們卻常待業在家打遊戲,因為工作崗位的學曆要求都升級了,過去需要學士的崗位現在開始要碩士了,過去要碩士的崗位現在得要博士了。這是個“學曆膨脹”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也可以隱約看出整個教育結構正在經曆著的重大轉變。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智能觀。關於智能,大家知道三點:

首先,智能具有多元性。我們運用各種感官方式來認識世界,比如視覺、聽覺、觸覺、抽象化、動態化等等。

其次,智能具有交互性。觀察人類大腦中的信息傳導過程,就像從昨天那麽多講座上聽到的那樣,你會發現智能是高度交互的,大腦並不是由相互隔絕的單元組成的。事實上,創新活動往往就誕生於學科間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之間所產生的互動,在我看來,創新就是“產生有價值的原創思想的過程”。

人類的大腦構造很特別,順便提下,大腦裏連接左右半球的神經組織叫作胼胝體,根據昨天Helen教授的觀點,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大腦中的胼胝體要稍微厚一點。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麽女性更擅長同一時間做好幾件事情的原因吧,你的大腦構造就有優勢,不是嗎?雖然有大量的科學研究可以證明女性在“多任務運行”上比男性具有的優勢,可我卻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得出這個結論的。

當我妻子在家做飯的時候,嗯,雖然她不經常這麽幹,(觀眾笑聲)嗬嗬,對此我很欣慰~(觀眾笑聲)好吧,雖然她烹調不拿手,可她好歹還是有點別的手藝的!好了,言歸正傳,我妻子每次做飯的時候總是一邊接電話,一邊和孩子閑聊,還一邊刷著天花板,手腳麻利的她就像是在做心髒手術的外科醫生。可當我做飯的時候,我會關上門,把孩子趕出去,把電話掛穩。如果做飯時妻子闖了進來,我還會發火:“Terry,拜托了,沒看見我正在煎雞蛋嗎?請別打擾我!”(觀眾笑聲)你知道那個古老的哲學故事麽,說是如果有棵樹在森林裏倒下了,可是沒有人聽見,那它算倒下了嗎?我最近看見一件有趣的T恤,上麵寫著“如果有個男人在森林裏吐露了自己的心聲,可是沒有女人聽見,那他還有錯嗎?”(觀眾笑聲)

第三,智能具有獨特性。目前我正在寫一本新書,叫做《Epiphany》,這本書是根據一係列圍繞“你是如何發現自己才能的?”主題的人物訪談寫成的,因為我對人們自我實現的過程很感興趣。事實上,寫這本書的念頭來源於我和一位女士之間的對話,她很棒。也許這裏大部分人可能沒有聽說過她,她叫Gillian Lynne, 你聽過嗎?也許有人聽說過,不過大家肯定都知道她的作品,她是一名舞蹈指導,指導過歌舞劇《貓》和《歌劇魅影》,她非常出色!

我曾經是皇家芭蕾舞團的一名委員,你知道的,英國的那個。有一次我和Gillian一起吃午餐,我問她:“你當初是怎麽走上跳舞這條路的?”她告訴我裏麵的曲折還蠻有意思的。當年在她在學校的表現幾乎已經快令人絕望了,那還是在三十年代,學校沒辦法,寫信給她父母說“我們認為Gillian有學習多動症”。那時候的她在學校無法集中注意力,總是坐立難安,我猜她當時應該患了今天人們所說的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ADHD),你們是這麽叫吧?但當時是三十年代,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有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這種疾病,畢竟條件還不夠先進,ADHD這個詞還沒造出來呢。

後來媽媽就帶著她就去看專科醫生。那是一間鋪著橡木地板的診室,診斷到最後,她被領到椅子上坐了下來。她把雙手壓在屁股下,耐住性子坐了二十分鍾,這段時間裏醫生和媽媽談論了Gillian上學時出現的問題:這個八歲的小女孩在學校總不停地騷擾同學,從來沒有準時交過作業……最後,醫生過來坐在Gillian身邊對她說:“Gillian,你媽媽和我講了你的所有事情,現在我要和她私下裏談談。在這兒等著,我們很快就回來。” 於是他們就留下她出去了。

就在他們離開房間的時候,醫生擰開了桌上的收音機。走出房間後,醫生對Gillian媽媽說:“就在這兒吧,看著她”。後來Gillian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稱他們剛離開房間自己就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和著音樂移動著步伐。在外麵觀察了幾分鍾後,醫生轉向Gillian媽媽說道:“Lynne夫人,Gillian並沒有生病,她是個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學校吧。”

“後來呢?”我問道。她說:“我媽媽聽了醫生的話,送我去了舞蹈學校。我無法向你描述第一次去學校時那感覺多麽美妙。我和媽媽走進房間,看見裏麵滿是和我一樣的人,我們都是站不住的人,隻有在身體行動時大腦才能思考。”嗬嗬,行動時才能思考的人。這些人在一起跳芭蕾、打拍子、玩爵士、跳現代舞、當代舞。

後來,她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學校,接著成為了一名獨奏演員並在皇家芭蕾舞團取得了出眾的表現。從皇家芭蕾舞學校畢業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Gillian Lynne舞蹈公司,之後她遇到了Andrew Lloyd Weber。Gillian曾經擔任過好幾部史上最成功音樂劇的導演、舞蹈指導,為無數觀眾帶來過美的愉悅,並且她還有著數百萬的身家資產。

感謝當年那位醫生,換了別人或許會給Gillian開幾瓶藥,教導她要平靜下來。(掌聲)

這個故事令我想起前幾天晚上Al Gore在演講中談論了生態學以及由Rachel Carson激發的革命,我認為未來唯一的希望在於創設一個新的人文生態構想,唯有在此構想上才可認識到人類能力之豐富。如同製造商品的欲望驅使人類掠采礦物資源,現行的教育體製也正以此道壓榨著我們的智力,而這種壓榨並不能造福未來。

我們必須得重新考慮教育兒童的基本原則。Jonas Salk曾經有段精彩的引述,他說:“如果所有的昆蟲都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五十年內其他的生物也將不複存在;而如果是人類從地球上消失的話,未來五十年內所有的生命形式必將繁榮昌盛。”他說的沒錯。

TED所推崇的是人類的想象力天賦。明智地運用這種天賦,避免之前談到的糟糕前景的發生,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審慎地對待的。而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先看到自己的創造力之蓬勃,看到孩子們希望之可貴。我們的任務是教育所有的孩子,令他們能夠對未來有所準備。這個未來或許我們是看不見了,但是他們可以,而幫助他們勝任未來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蒙麵俠 回複 悄悄話 這類理論似乎有理,但深入思考後會發現問題。
問題在於,這種觀點混淆了教育對群體的功能和對個人(尤其是超群個人)的不同功
能。

對群體而言,教育必須有一個框架(必修課,學位製,標準考試如SAT,GRE均屬此範
疇),否則一不公平(因為社會資源有限)二無法大規模操作。但是框架就是桎梏,意
味著扼殺和忽視個體。對個人而言,完美的教育係統是隨興趣發展,但是成本太高,
隻能對有限的人(經常是有錢的家庭的子女)實施。成功的機率也太低。隨著社會的
進步,這種精英教育也在逐漸向有超群能力但經濟能力並不高的個人提供,比如免
費的醫學院,免費的高中生科研夏令營,但隻對極少數人開放。對自己的子女采用
哪一種教育恐怕是讓父母發愁的事:我的子女屬於哪一類,群體中的一個還是一個
超群的個體?等到你真正知道了可能已經太晚了。

有人說Bill Gates不上大學也成功了,就是這類理論的一個翻版。對Bill來說上完
大學就意味著扼殺他的創造能力-千真萬確!但是你作為一個父母敢說你的孩子就是
下一個Bill,讓他“自由發展”, 讓他中途退學嗎?他父親還跟他說要他完成那個
撈什子學位呢!畢竟貪玩不想上學的孩子還是比一個Bill多得多,中途退學最後一
事無成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也比一個Bill多得多啊!隻是我們沒聽到他們的故事而已。
那些人恐怕多一點約束的教育會更有成果的。
虎妞娃娃 回複 悄悄話 理論上十分同意,但是實際做起來,尤其是對自己的小孩。。。很難啊。
TZMAN 回複 悄悄話 太棒了!
元梁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深刻的講演。
感謝笑笑,燭龍,牧牧的分享!
2188 回複 悄悄話 好,說的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