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詩--個人心得幾滴

(2010-04-22 10:12:33) 下一個

詩--個人心得幾滴

Local Access打往中國電話卡1.3¢/分種
來源: *東籬*10-04-18 06:14:1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在詩壇練習寫近體詩詞,得詩友評語指正,讀了些帖子、有關詩詞網址上的文章,受些啟發,偶有些個人心得幾滴。望大家不吝指教。

1) 詩歌與音韻密切相關。在古漢語中,文字的發音分為四聲:平、上、去和入聲。古人依照四聲將文字發音分為平仄兩類。平,包括上平和下平聲;仄包括上、去和入聲。在《康熙字典》裏有一首口訣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如以拍子長短分四聲,則平聲最長,上聲次長,去聲較短,入聲最短。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用今天的語言讀來,此詩無論如何說不上押韻。但是如果知道“兒”在此處發古韻平聲ni,則此詩押韻了。在現代漢語中,新四聲則是:平(陰平、陽平);仄(上聲、去聲)。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帶有地方色彩(粵語和其它南方語言)的入音字轉入了漢語新四聲中,然而有些古韻入聲字卻轉為陰或陽平,如一、八、十、國等字。隋朝時,音韻分成206款,但太過於細分而難押韻。到了南宋,劉淵將韻減為107款。以後,人們又減去1韻,流傳至今為106款韻,均納入《平水韻》一書。

古人寫詩時,不僅要注重字的意思,還很注重字的音韻。當詩的平仄發音字交替出現,並有押韻時,詩讀起來才抑揚頓挫和美。押韻,就是要在指定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用相同韻母的字。近體詩用韻非常嚴謹,要求用平水韻,不允許有“出韻”的情況發生(即平仄韻相混)。平仄理論研究對於曆史,考古,語言等學科有重大的意義。當然,也有人主張用現代漢語發音來押韻(參閱《中華新韻》)。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對於繁榮詩歌創作有促進作用,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而且使用新韻,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


2) 什麽是詩?明代文學家謝榛在《四溟詩話》卷一中談到詩要“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也就是說詩要有音韻和視覺美感,並有豐富內涵。這裏提到的“觀之明霞散綺”實是將文字通過人的視覺翻譯為腦海中的圖麵而產生的美感。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詩是最高的藝術體裁”。中國詩人艾青說詩“是文學的頂峰,是文學的最高樣式”,這說明詩的層次很高,其它文藝語言無法替代。


曆來講詩言誌、詞抒懷,詩詞是作者心靈的歌、感情的火花和思想的光芒。詩詞乃真情所成。我本人讚同這種經典的定義。當然,有別的“非傳統”的說法(如詩表達“原欲”)和詩詞理論,但我覺得它們不適合用於近體詩詞創作,它們可以用新詩形式表達。這和繪畫中有“古典”派的,有“影象”派的,也有“野獸”派的主張一樣,用不同形式表達不同的內容。百花齊放最好,讀者自會鑒賞,有人喜歡中國畫,有人喜歡油畫。如果把國畫完全畫成油畫(在加上“透視”等等),則失去國畫“寫意”強勢,乃四不象也。

詩詞創作要點是格高、情真、味厚、語工(即形像生動、色彩鮮明、實實虛虛相間、韻美和流暢自然、忌冷澀生僻、忌粉飾)。不僅要“練字”以達凝練中意,更要“練意”(即意境提升)。曹雪芹(<<紅樓夢>>語)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太修飾也是好的。”

立意要求高遠、含蓄、敦厚、雄渾、委曲深婉和平淡中見淵雅。立意應忌陳舊、意雜(尤其於寫絕句)、味俗、脈露(如語言平直)和相礙(如情景不融)、犯複(如含意念重複、口水話,又如律詩之“合掌”)。所謂敦厚,即不可有陳舊腐儒氣,亦不可有逼人的才子氣,要溫良平和,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詞不可too wimpy或too aggressive,要well balanced,聽起來象是“中庸之道”,的的確確,因為近體詩與中國傳統文化綁在一起。大家可以嚐試用新的“非敦厚”語言進行“突破”,效果咋樣,可以慢慢體會。

3) 近體詩又稱為今體詩,它起源於齊、梁時代,盛行和定型於唐朝。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中有五律、七律,全詩八句。絕句有五絕、七絕,全詩四句。

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或腹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第一、三、五、七句稱為出句,第二、四、六、八句稱為對句。在律詩中,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個字是規定押韻的。五絕、五律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絕、七律首句以入韻為常見。押韻絕大多數是押平聲韻。當然,也有例外,如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和柳宗元的五絕《江雪》均押仄韻。晚唐後,首句入韻用鄰韻(如東與冬,江與陽在古韻裏是鄰韻)常見的。近代人做詩時,有時還在其它韻腳用鄰韻。嚴格地講,必須照《平水韻》押韻,每個對句押韻不能用鄰韻,不可用非鄰韻通押,隻能一韻到底。

其次,律詩頷聯、頸聯的出句和對句要求對仗。對仗指按照字義的虛實和字音的平仄做成對偶的語句。對仗要求出句與對句詞性相對,語法結構相同,平仄相拗。對仗有數目對、顏色對、方位對等“工對”(同類對)和“寬對”(非同類對),杜甫詩中常有“寬對”。有興趣者可翻閱有關書籍和對韻譜,如《笠翁對韻》。

近體律詩和絕句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平仄格律去寫。下麵,僅談談七律的格式。五律句型格式,減掉七律各句前兩字即可。五絕、七絕句型格式,隻需在五律、七律格式基礎上截下首、頷聯,或頷、頸聯,或頸、尾聯,或首、尾聯,並不強調各聯對仗。詩的起收式是指詩句的格式,平起表示句第二字是平音,仄起表示句第二字是仄音,平收表示句末字是平音,仄收表示句末字是仄音。七律詩有四種常見的格式,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由於七律首句多半入平韻,以平或仄起而平收二種格式多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裏,(平)、(仄)表示可用平聲字也可用仄聲字。不管是四種格式中的哪種格式,首句第一字可平可仄,而第四、七字平仄不可改動(除非遇到下麵提到的三平、三仄調情況)。對五絕、五律而言,則是第二、五字平仄不可改動。需要提到的是,七絕或七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型被近代學者稱為“特殊平仄格式”。而五絕或五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平平仄平仄”,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均用到此格式。

“三平調”就是句尾最後三個字都用平聲字;而三仄調就是句尾三字都用仄聲字。近代的一些學者對三平調與三仄調(簡稱“三調”)持否定態度。其實,“三調”是寫詩的一種特殊技巧,放在句尾的“三調”在強化意境方麵能起到了其它平仄句子無法替代的作用。如崔顥名詩《黃鶴樓》的頷聯“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出句末三字“不複返”是三仄調,而對句末三字“空悠悠”是三平調,這“三調”用絕了。

再談談“粘對”。“對”即是一聯之間,平仄相對。如果首句入韻,則第一聯兩句最後一字違反這一原則,由於韻腳限製,這是許可的。“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指後聯第一句的第二字平仄和前聯第二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不“對”,則上下聯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則前後兩聯平仄又雷同。這樣,“粘對”使聲調多樣化。當然,因為律詩及絕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如果嚴格按照格式去寫,就不用去考慮所謂的“粘對”的問題。

“孤平”被認為是寫近體詩的大忌。在五言平收格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句型中,除了韻腳的平聲字以外,句中必須保持有兩個平聲字,也就是說上述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都必須用平聲,而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孤平。孤平僅對平收句有限製,對仄收句,全句僅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是孤平,頂多是“拗口句”。孤仄與孤平不同,它可視為合律。

另外,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說在近體詩中,每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則一定要按照格式的要求;在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中,這句話就變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其實,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能很客觀反映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和多種變化。格律詩格式被違反後,還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稱為“拗救”。李白、杜甫詩中多有此手法。“拗救”方式又分為當句救、粘句救、隔句救、多句救和對句救等等,種類繁多,有興趣者可翻閱有關書籍。初學寫近體詩的人,還是先按照規定的格式去寫為好。等練成高手後,再去了解其中的變化規則不遲。

詩歌創作,主要需要形像思維。而透過詩歌描繪的千形萬象,則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意境”是情感(喜、怒、哀、樂)的境界。一首好詩,一定要抒發真情,以情動人,文字流暢,具有音樂感。一首好詩一定還要渲染和聯想豐富,具有強烈視覺形像感。寫詩切忌閉門索詞,它需要了解詩歌基本常識以外的其它“本事”,即瞬間靈感、寬廣想像力、字句錘煉、意象組合、謀篇布局、氣韻等等。博覽群書和博采眾長,如讀《千家詩》,是寫詩的重要基礎,此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另外,習畫和唱歌也對寫詩有很大幫助。最終,還是得以寫為本,應多寫多改,不怕出錯,有錯就改,逐步提高。詩詞創作應該是以“意”在先,“韻”在後,而“韻”不壓“意”,且要“詞必己出”(韓愈語)。

至於詞,乃異曲同工,宋詞裏均用到很多唐詩妙句。關於詞的韻部,並沒有正式的規定。在科考時代詩韻是朝庭頒布的,所以近體詩一律要求押本韻。詞與科考無緣,並長期與音樂結合在一起。詞人填詞用韻隻求唱之上口,聽之順耳,韻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韻很寬,沒有作詩那麽嚴格的要求,有時還受方言影響,韻域更寬。南宋之前沒有詞韻專書,明清兩代有不少研究詞韻的學者,根據唐宋著名詞人的押韻情況,用詩韻加以歸納分類,出了不少詞韻專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清人戈載的《詞林正韻》,直到現代仍作為填詞用韻的根據。《詞林正韻》把填詞可以通用的詩韻韻目合並在一起。把平上去三聲合並為十四部,入聲合並為五部,共十九部。詞的平韻和仄韻是涇渭分明的,詞調中規定哪一句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的,就不能用平韻,而用仄韻的上聲和去聲可以通押。有興趣者可以在網站上下載宋詞詞譜、詞韻,按譜韻(固定長短句、平仄和韻)填詞。詞比詩更易表達寬闊的意境,隻要有豐厚的寫詩基礎,填詞也就能順理成章了。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學詩有三節: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又有古人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交萬人傑”,謝謝詩壇為我們這些詩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平台,我們可以在壇上“連篇累牘,肆筆而成”,這是必經之路。我們可以通過多寫、多改而互相切磋和提高。這裏是“交萬人傑”的好去處。有什麽習作可貼出來,大家一起賞析、提高。不否認有人天生有詩才,但後天努力修煉也十分重要。做一個詩人,首先要無愧於人,因為有了人品,才有詩品。詩人要熱愛生活,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敦厚的表達力,而且對詩詞有持久和極大的興趣。我想,大家都希望最後能達到寫出語境渾然天成的詩詞,讓我們以此為目標共勉!

欲學近體詩寫作技巧者可參閱

【詩學概要】@ http://poem.bise.idv.tw/gb/books/poemgist/index.htm
【詩學概要】言簡意賅,我讀後頗受啟發。

至於詩與畫,俺有謬論@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03&postID=4567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