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倪萍言行背後的儒家文化因素分析(原創)

(2010-03-12 23:12:24) 下一個
倪萍言行背後的儒家文化因素分析(原創)

倪萍身為兩會代表,是理所當然的國家主人翁。可是倪萍在兩會上說“我愛國,我不添亂,從不反對或棄權。”我相信這句話是她的真心話。而這句話可說是倪萍的想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典範和必然產物。

在儒家道德倫理裏麵,孝與忠總是連在一起的。在家為孝,在國則為忠。這個孝並不僅僅是關心父母愛父母那麽簡單。而是孝道。

在“孝經”中孔老二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在這裏對父母孝和對君主忠是一件事情。而這個孝並不是關心父母愛父母那麽簡單,而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就是說你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你和你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於你父母的。於是這個孝就表現為“孝順”。這個順很重要,因為你不是獨立的,因為你是屬於你父母的,所以自然你所有的事情都要聽你父母的,不能有異議。發展到極端就是常說的“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 如果有異議叫什麽呢?叫做“忤逆不孝”。請注意這個“逆”恰好和那個“順”向對應。 這是從家庭來說的。因為儒家學說是家國一體的,所以在國家方麵有完全相同的對應。在國家叫做“忠”。或者說孔老二搞這個”孝“就是為了這個“忠”。 就像孔老二在孝經中所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基於同樣的邏輯,你是屬於君王的,所以你要聽君王的,不聽就叫做“叛逆”,“大逆不道”,這和那個“忤逆不孝”是完全一樣的。發展到極端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家庭裏麵: 孝順,忤逆,忤逆不孝
在國家裏麵: 忠心,叛逆,大逆不道

這樣的倫理滲透到家庭和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滲透到血液裏麵。於是,倪萍的話就成為儒家倫理道德的必然,即便她未必有意識的進行這樣的分析。
簡而言之就是:
有異議=〉逆=〉忤逆=〉不孝
有異議=〉逆=〉叛逆=〉不忠
忠孝=〉無異議=〉順=〉孝子/順民

這個儒家倫理道德的邏輯在這個論壇上也可以看到,而且非常的明顯:但凡有人對一些事情有異議,就會有人跳出來罵“是不是中國人?”什麽的。這是同一個邏輯:
“有異議”=〉“逆”=〉“不忠”=〉“不愛國”=〉“漢.奸= 是不是中國人”=“拚刺刀”=“運毒輪”=”掙美分“=。。。。。。。

歸根結底,是因為在這個倫理道德裏麵沒有獨立的人。在家,你是父母的附屬品。在國,你是君王的附屬品。在單位,你是領導的附屬品(有在國內工作經驗的朋友可能會有體會吧)。 於是“有異議”就是”忤逆不孝“和”大逆不道“了。用王朔的話說就是”千萬別把你自己當人“

所以,中國的現代化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其實儒家文化僅僅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以,諸子百家絕對不是僅僅儒家文化一家。
墨家的墨子說:”人無長幼貴賤,皆天之臣也“。大哉斯言!!!至哉斯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米德1 回複 悄悄話 對這個女人的記憶是她的“天氣預兒報兒”。
那之後俺就出國啦,她有什麽驚人壯舉不知道,但知道她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因為很多媒體或演藝圈的女人們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效仿她——比如,說話之前先煽動鼻翼,張嘴之後,非常做作地閉上莊重的——嘴。
(效仿者諸如——許戈輝,章子怡,還有一些人,想不起來啦)從她們說話的神態,可以看到這個倪萍的影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