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長沙行為何沈陽做不到? 智造之都:世界級“硬核” (瞭望東方周刊 ZT)

(2021-03-03 09:34:08) 下一個

按說長沙的硬軟件條件, 對發展這類機械工業來說, 比之沈陽來說差得多,都是同一個核心領導下的, 主要領導人又都是同一所黨校畢業的,並且都有一所原屬於冶金部的大學, 但湖南人以前被認為是出了名的不愛張羅實業, 因為他們的理想一般就是讀書從政當兵打仗, 實在不想做生意發財的,為什麽長沙在這個行當走得比沈陽遠那麽多? 不過聲色犬馬之類的事, 兩城市可能差別不大。 但長沙人既能洗腳能唱歌也能作重型機械, 沈陽的領導和有識之士是不是好好想一想?--轉載者

 

智造之都:世界級“硬核”

瞭望東方周刊

從長沙市區往東北20多公裏,就來到了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沿著次幹道涼塘東路看過去,道路嶄新,廠房林立,隨處可見大型機械設備和運輸車輛。

 

這裏是長沙的“硬核”——機械製造業的心髒所在,更是一個世界級的“智造”基地。

 

Image

2020年,這裏的4家巨頭——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再次入圍全球工程機械50強。長沙也由此成為全球唯一擁有4家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城市,堪稱世界級“硬核”智造之都。

 

2020年9月17日下午,正在長沙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山河智能,察看生產線和產品展示,了解技術研發、生產製造、銷售經營情況。

 

總書記說:“今天天氣雖冷,但我心裏是熱乎的,你們的創新精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創新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也是今後我們爬坡過坎必須要做到的。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製造業也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裏。”

 

“製造業也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裏”,這是總書記的囑托,也是長沙製造業數十年間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智”的精神內核。

 

53歲創業的“何老師”

 

被員工稱為“何老師”的何清華,今年75歲,是山河智能的創始人。之所以叫何老師,是因為創業之前他曾是中南大學機械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但在成為產學界“大牛”之前,其人生一波三折。

 

1965年,19歲的何清華從長沙一中畢業,卻因種種原因下放湖南永州。在生產隊,何清華有機會接觸到了農場裏的農機設備,後來又成為長沙客車廠的車工,漸漸形成了對機械的熱愛。

 

1980年,已過而立之年的何清華跳過大學階段,通過自學以數學滿分的成績考取中南大學機械學科的研究生——他是該專業的第一個研究生,年紀也比班裏同學大了整整一輪。

 

畢業後,何清華選擇留在中南大學。15年教學生涯中,他承擔了30餘個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獲得16項國家專利,成績斐然。但這些研究成果中,被市場使用的僅3項,實現批量生產的僅1項。

 

何清華覺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躺著睡大覺。於是,1999年8月,已經53歲、在學術界功成名就的何清華,靠著借來的50萬元,在一個出租房內創辦了山河智能。

 

先導式創新

 

何清華在公司創立之初便提出“先導式創新”——沒有技術,就自己研究;缺乏配套供應,就自己創建;要做就做自主創新,不要跟隨式、仿製式的發展。

 

“先導式創新”是個“笨辦法”,需要經曆一個研究、設計、試製、試驗、試銷等反複改善提升的過程,周期長,投入大,發展相對慢,但卻能牢牢把握核心技術。

 

2002年建設青藏鐵路時,何清華在新聞中看到,建設中所用的旋挖鑽機全部都是國外品牌,於是下決心自己研製。一年之後,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旋挖鑽機下線,此後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港珠澳大橋等重點工程的建設工地上,開始先後出現山河智能的旋挖鑽機產品。

 

挖掘機被稱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明珠,但多年來一直是外資品牌占據國內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何清華決意從整體上改變這種狀況,並且向技術自主、特色鮮明的方向發展,同時利用“後發優勢”提前布局未來。

 

如今,挖掘機已經普遍智能化,而山河智能早在2005年就定下來要走“智能”道路,是國內第一家做液壓挖掘機機電一體化的企業。隨後幾年,山河智能就建立起了整套挖掘機的設計體係、工藝體係以及結構件、覆蓋件、裝配等關鍵生產線,確保所有環節“全覆蓋”。

 

2011年,山河智能的履帶挖掘機從芬蘭南端開往北端,穿越1000公裏,創造“個人駕駛履帶式挖掘機無故障連續行走路程最長”吉尼斯世界紀錄。

 

2002年,輕型飛機在中國還非常罕見,山河智能已經預見到其背後“通用航空”市場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從機械走向天空,成為國內首家通過中國民航輕型飛機適航認證的民營企業,已經製造出國內首款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輕型運動類飛機“阿若拉”。

Image

緊急救援能手

 

長沙的另一家“硬核智造”巨頭三一重工,在2020年疫情期間不小心“出圈”了。

 

武漢抗疫期間,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的建設,引發了全國和全世界的關注。數千萬網友“雲監工”之下,挖掘機、混凝土泵機、起重機等設備被網友編了號,成了“網紅”,其中一部分正是長沙三一重工的產品。

 

2020年1月24日,三一集團接到馳援建設武漢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的任務後,緊急調集資源,組織了106台設備和40名服務人員,24小時晝夜不停,順利完成了場地平整、砂石回填、土方澆築等重要環節的施工,為兩座醫院的順利運行提供了先期保障。

 

這並非三一重工首次參與應急救援行動。2010年,智利聖何塞銅礦發生礦難,33名礦工在地下624米處被困69天,三一重工的履帶起重機成為唯一進入救援現場的大型吊裝設備。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救援力量需要從核電機組外不停向內注水冷卻,承擔這一任務的,正是三一重工生產的泵車。時任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後專程到三一重工以示感謝。

 

數次緊急救援能手積累的經驗,催生了三一重工的一條新業務線:緊急救援。而能夠快速聚集應急救援力量,靠的是公司近年打造的智慧大腦——工業互聯網平台“樹根互聯”。

 

打開“樹根互聯”平台,三一生產在全世界各國銷售的設備目前已經全部接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出現哪方麵的故障、後期養護和保障等,打開平台即一目了然。

 

“樹根互聯”這個由三一重工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公司,是國家級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連續兩年入選“全球工業互聯網(IIoT)魔力象限”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平台。

 

三一重工的另一個故事,是“18號廠房”。

 

“18號廠房”建成於2008年。10年之後,工程機械和製造業麵臨關鍵性的數字化轉型,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在當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直接表示,數字化轉型之仗,集團“要麽翻身,要麽翻船”。

 

為表明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決心,推進“智造”能力,三一重工決定把18號廠房進行全麵升級,打造成世界級的“燈塔工廠”。

 

一進廠房入口,刷身份證,係統自動捕捉對比照片和人臉,“刷臉”進入。技術工人隻需要操作電腦,就可自動提取物料和零部件,再由無人車配送至工位。加入了視覺識別模塊的智能焊接機器人不僅可以自動接收物料進行焊接,還能識別氣孔、偏焊等焊接瑕疵。

 

廠房中央,還有一塊超大屏幕,實時顯示三一在全國和全世界所有設備的運行數據及員工工作狀態。周邊綠植錯落有致,通透明亮,公共空間分布合理,地麵一塵不染,看上去更像是自家“客廳”。

 

“18號廠房”升級為世界級“燈塔工廠”後,大大助推了三一重工的“智造力”。在這裏,工程機械領域首次出現了“一張鋼板”到“一輛泵車”的全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整體效率比以前翻了一倍。

 

目前,三一重工已經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地複製了“18號廠房”,並在同步推動20多個“燈塔工廠”的建設。

 

Image

巨頭為何“紮堆”

 

“硬核智造”巨頭“紮堆”的背後,是長沙市具有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

 

2015年,麵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挑戰和機遇,長沙在全國範圍率先出台了《長沙智能製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此後每三年,長沙都會更新、發布這一行動計劃。

 

2019年,長沙出台“製造業高質量發展20條”,突出長沙在人才服務、資金扶持、產權保護、營商環境等方麵優勢,提出率先打造國家智能製造中心,並瞄準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和功率芯片(即“三智一芯”)行業重點發展。

 

除扶持政策,長沙還成立了智能製造的頂層設計機構——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通過“一企一策”、“一鏈一策”,給予智力支持和決策支撐。

 

長沙經濟開發區作為湖南首家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對於入駐企業出台了各種專項產業政策,支持企業加速智能化轉型。目前,“智能”成為老園區的新招牌。2020年7月,湖南省工信廳正式批複,同意依托長沙經開區設立湖南首個“5G+工業互聯網”先導區。

 

帶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長沙正在“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啟廣、戴聞名,特約撰稿吳梓溢

 

EN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