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東北工業部與新中國工業的起步(袁寶華)

(2017-05-28 13:03:23) 下一個

我父輩中好幾個就是那段時候在東北工業部門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都頗受重用,均能有職有權地負責一灘工作,大家也就能積極主動認真負責,當局也對得起大家,半年加薪一次,從1950年算起到1956年, 短短六年間連升級加薪帶工資改革, 收入都翻了一倍以上,那也是毛澤東時代啊, 可是再算算自1956年之後,到1978年的二十二年間,大多還是毛澤東時代,非但沒有一位加過薪水, 一分錢也沒有, 減薪的倒有兩位, 一是中獎當上老右,從230減到90幾,等到毛公仙逝後恢複的工資; 還有一位是黨員工程師, 1962(?)年響應13或相當13級 (神叨叨不吉利的13級!)以上的黨員幹部減薪10%,而從此工資就低於200了, 直到鄧改開後再次超過200元。 同是毛“爹爹”的年代,差別也蠻大的, 是吧。若是一直按照那六年的路子走下去,到時候也許也還是會碰上瓶頸,但想來想去全國性加薪還是會有的, 上海的學徒出師怎麽也不會落到隻有三百六十大毛一個月的“光榮”地步, 光是光榮了可錢是不太夠了。從袁老的文章來看, 當時是按照工業生產的正常規律做事情的。--轉載者


        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後,遵照毛主席關於實現工作重心轉移的重要指示,東北作為第一個已全部解放了的最大的革命根據地,為加強城市工作,調集了一大批幹部充實到經濟工作部門,特別是工業部門,我就是這時來到了東北工業部。

一、東北工業部

我1949年6月調入東北工業部,同我一起被調入工業部門的這一批人,有些原來搞過工業工作,如柴樹藩同誌,鞍鋼解放時,就做過軍代表;唐克同誌,原來在齊齊哈爾市時,是公共事業局局長。而調像我這樣幾乎沒有從事過工業戰線工作的同誌到東北工業部,無非是因為我們上過大學念過書,比較年輕,身體又好,到新的崗位上容易很快工作起來。我真正從事經濟工作實際上就是從1949年6月調入東北工業部開始的。

東北工業部全稱是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最早成立於哈爾濱。東北全境解放後,從哈爾濱搬到沈陽。當時,東北工業部統一管理東北地區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是東北人民政府主管工業的部門。部長是王首道同誌,他調到中央後,陳鬱同誌接任部長,邵式平擔任副部長。我到東北工業部時,部長還是陳鬱同誌,他是工人出身,曾長期在蘇聯學習,回國後從事工人運動,他當時是中央候補委員,恢複北滿煤礦時有貢獻。1949年五六月間,陳鬱將要調走,中共中央東北局調王鶴壽同誌來做第二部長,準備接替陳鬱同誌。陳鬱調走後,王鶴壽同誌擔任部長。副部長當時有三位,即呂東、安誌文和樂少華同誌。呂東同誌曾經擔任遼東財委副主任,長期抓經濟工作,樂少華同誌還兼軍工局局長,夏耘同誌是秘書長。

當時,東北工業部的辦公地點在沈陽和平區馬路灣街心廣場西側的一幢三層樓房裏。這是一幢日偽統治時期建成的建築物,外麵鑲嵌著米黃色瓷磚,樓下一層是當時市內規模最大的一家新華書店。

東北工業部直屬的企業有鞍山鋼鐵公司、本溪煤鐵公司和撫順礦務局,集中管理行業的工業局有:有色局、化工局、建材局、機械局、電工局、輕工局、紡織局、電業總局、煤礦局和兵工局,後來還成立過一個石油局。東北工業部內設計劃處、經理處、基建處、設計處、人事處、行政處、衛生處、專家辦公室和部長辦公室等業務處室。當時,計劃處處長是柴樹藩同誌。因為經濟建設本身的需要,計劃處的組織機構比較龐大,業務範圍也很廣,分工包括計劃、生產、技術、安全和統計等方麵的業務工作。我調入後即擔任副處長。不久,柴樹藩調走,我接任處長,副處長有餘建亭、趙嵐和王之璽同誌。

當時我們這幾個處長都是三四十歲,柴樹藩、王之璽同誌40歲,我和餘建亭同誌30多歲。王之璽同誌曾留學英國,在鞍鋼當過副總經理,東北解放後,他沒有跟國民黨走,而是留了下來,擔任計劃處的工程師,後來當副處長,他當時不是黨員。餘建亭同誌也是副處長,原先是東北化工局長,從延安出來的。

東北工業部為適應加強計劃工作的目的,1949年1月12日發布了《關於建立各級計劃機關的指示》,決定成立工業部、局、直屬公司、分局、廠、礦各級計劃機關。明確提出在工業部下成立計劃處的要求,計劃處的工作任務是:(1)了解東北工礦的全麵情況;(2)在財經委員會之整個財經計劃下,製定東北公營工業計劃(生產計劃、修複或建設計劃);(3)審查各局的生產計劃與修複或建設計劃;(4)通過報告製度及巡視工作,檢查生產計劃及修複建設計劃的進行情況;(5)研究與規定各業經濟定額,以為檢查推進工作之準繩;(6)出版刊物總結與交流工業建設的經驗;(7)關於技術工作經驗之總結及一般指導事宜;(8)提出上述工作之報告。

《指示》對計劃處處長配備、機構設置和任務也有明確的規定,要求計劃處設處長一人,副處長一至三人,並設以下部門:

1.冶金室:負責有關鋼鐵、有色金屬、金礦各業計劃之審查、製訂、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

2.煤礦技術室:負責有關煤礦林木各業計劃之審查、製訂、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

3.機電土建室:負責有關機械電氣各業計劃,及一般機電土木建築工程計劃之審查、製訂、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

4.化工輕工室:負責有關化學、輕工、紡織各業計劃之審查、製訂、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

5.綜合計劃室:負責有關東北綜合計劃之審查、製訂、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

6.資料室:負責本處圖書資料之保管整理,搜集編譯及出版刊物等事宜。

7.秘書室:負責本處一般行政、文書、人事、事務及不屬於各室之工作等事宜。

8.工程師室:負責有關工礦設計及技術問題之谘詢指導等事宜。

《指示》明確要求各局、各直屬公司下成立計劃處;在各分局、公司、廠、礦下成立計劃室或計劃科。規定了工業部計劃處與各級計劃機關,發生工作指導關係並得召集定期的計劃會議檢查與布置工作總結經驗。

二、東北工業恢複與重建麵臨的困難

新中國成立前的東北工業,從當時全國的工業發展狀況看,雖說比較發達,但東北的工業屬於殖民地型的工業,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地區後,為了掠奪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在東北地區進行了一些重工業投資,使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具有一定的基礎。據1943年統計,東北的鐵產量為170萬噸,鋼產量為87萬噸,分別占當時全國鋼鐵產量的94%和95%。但總的來說,東北工業的基礎很薄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東北地區的工業幾經洗劫和破壞,大部分工廠、礦山停產,生產能力喪失,廠房設備破爛不堪,有的甚至成為一片廢墟。以鞍鋼為例,日本統治時期叫昭和製鋼所,經過日偽幾次擴建,形成年產鋼鐵各100萬噸的規模,設備也比較齊全。當時,不但在中國,而且在遠東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大鋼鐵企業。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到達鞍山,隨即拆走了昭和製鋼所2/3的設備,連同其他的物資共7萬餘噸,其中包括第二煉鋼廠、第二初軋廠、大型軋鋼廠和無縫鋼管廠的重要設備,從而使昭和製鋼所遭受了極其嚴重的破壞,全廠生產能力大幅度下降,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爛攤子。1946年4月15日蘇軍撤退以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昭和製鋼所,並經過改組,成立了鞍山鋼鐵有限公司。由於國民黨政府忙於打內戰,無心恢複生產,整個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在國民黨接收期間,鞍鋼隻勉強開工22個月,共生產9500噸鋼。當我軍解放鞍鋼的時候,到處是斷瓦頹垣,冷爐殘機,一片淒涼。我們派出軍代表接管以後,首先宣布成立了鞍山鋼鐵公司。鞍鋼從此獲得了新生。

再如本溪煤鐵公司,也是一個大型煤鐵聯合企業。日本投降時,竟將鐵水凝固在高爐裏,致使工廠全部停產。蘇軍到來後,對工廠的重要機器設備同樣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式大拆遷。據記載,僅兩個月的時間,三號和四號高爐、煉焦爐、團礦爐、燒結廠、機修廠、鋼廠、第三發電廠、南芬鐵礦選礦廠及運輸部等廠礦的主要設備都被拆走,總重量約達1.4萬噸。1946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個廠,改稱本溪煤鐵有限公司,但其接管之後,不但無力恢複生產,反而聚眾搶劫,使這個鋼鐵企業又遭到一次破壞。

又如日本在大連開辦的進和商事株式會社、大華礦業株式會社,於1945年9月被蘇軍接管後,大部分機器設備也遭到野蠻的搶掠。1947年6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派人從蘇軍手中接管這兩個企業時,這裏也是一片狼藉,滿目淒涼。

從以上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東北工業在我們接收下來的時候,已幾經洗劫和破壞,成了一堆爛攤子。但是,東北人民政府及時地接管了國民黨和敵偽官僚資本家擁有的工廠和礦山,對所有工廠和礦山都派駐了軍代表。由於接管是嚴格按照中共中央和東北人民政府所規定的各項政策進行的,而且具體製訂了接管辦法,防止了偏激行為的發生。

我們在接管城市工作中也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一個帶有共同性的困難是,當時有很多工程要恢複,但工程所需的設備、材料和資金都嚴重不足。所以,我們接管後大部分工廠都無法立即恢複生產,隻有軍需工廠由於前線緊急需要,馬上恢複了生產,那些與軍需有關的如麵粉廠、紡織廠等也很快恢複了生產。從當時全國形勢來說,恢複生產首先取決於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解決動力原料問題。因此,鋼鐵工業等重工業的恢複就提到重要位置上來,東北地區原有的重工業基礎較好,所以全國恢複工作的重點放到了東北。

東北工業部1949年初從哈爾濱搬到沈陽,工作中心也從北滿轉到南滿,並著手恢複南滿工業。工業部計劃處化工輕工室主任楊俊同誌被調到沈陽化工廠當廠長,生產肥皂。當時,工業部一批幹部被派出去接收工廠,並在工業部下成立了10個直屬單位。經過半年努力,這些工業部門都基本恢複起來。東北工業部不是專業部,是個綜合部,在東北工業恢複中起了重要作用。

東北恢複工業主要是從北滿開始。首先是恢複燃料工業,主要是恢複鶴崗、雞西、雙鴨山三大煤礦,還有一批小煤礦。當時東北地區的過冬是個大問題,沒有燃料。許多地方的電廠工廠靠燒黃豆,火車靠燒木頭。二是鞏固和擴大軍需供應。當時東北有一個軍工局,副局長是王逢源,主要負責軍事工業。東北工業部主要管理民用工業。當時東北各個省都有省工業局。三是恢複電力工業。當時電力供應十分緊張,主要保大城市供電。我們軍隊的戰士有時把小城鎮變壓器的油抽出來點油燈。四是恢複公用工業。除此之外,東北工業部還著重抓了黑龍江省金礦的恢複、東滿礦山的恢複,包括銅礦、鉛鋅礦的恢複等。

東北工業部在設備方麵的主要工作,就是修複舊設備。當時新設備少,1952年以後開始組織所有力量製造新設備,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一大批專業人員。同時,東北工業在恢複中進行調整,那時開始有了許多新的發展工業的設想,如有了一個沒有生產汽車的汽車總廠,這個廠的廠長是歐陽山尊,後來,他還做過東北機械局的計劃處長。

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東北工業恢複沒有完成。有的剛建好又要搬遷了,如丹東冶煉廠是劉學新同誌去組織恢複的,1950年剛剛修複了設備,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人把鴨綠江大橋炸了,這就得搬遷。1950—1951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工廠搬遷,把南滿的廠子搬到北滿,一分為二。這樣,在北滿建起了許多廠子,如沈陽機床一廠、五廠,成為齊齊哈爾機床一廠、二廠(家父就是沈陽機床一廠搬遷到齊齊哈爾變成齊齊哈爾機床一廠的負責人--轉載者);安東造紙廠成為白城造紙廠。搬遷的工廠主要是輕工業和機械工業企業。記得那時機械局副局長聶春榮同誌去落實工廠搬遷工作,來往奔波,疲勞的不得了,一回到沈陽的家中,坐在那兒就睡著了。朝鮮戰爭一停下來,南滿工業馬上又開始恢複。廠子搬走,老工人沒有都走,老廠子恢複時,他們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恢複和發展生產

為了加快東北工業的恢複,東北工業部當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大量調集幹部

遵照毛澤東提出的要建設好東北工業基地,東北要出產品、出經驗、出人才的指示,當時號稱站在全國工業建設最前線的東北工業部,擔負著支援全國各地的重任。為了迅速恢複生產,加快進行工業建設,急需大量的幹部和技術人員。當時東北工業部調集的幹部主要來自四個方麵:

一是延安及其他老解放區的“小米加步槍”式的老八路,其中一部分是建國前夕參加工作的知識分子。在接管城市和城市工業後,派遣大批有領導經驗的同誌到工廠、礦山擔任廠礦的領導幹部,使已經癱瘓的各種工業生產機器運轉起來,領導廠礦恢複生產和重建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為支持東北工業基地建設,從1950年起派大批礦山地質勘察人員到東北,包括地質部程裕琪院士、我的老同學關士聰院士等,一幹三年。鞍山鋼鐵公司是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鋼鐵公司,被列為國家首先恢複的重點項目。據統計派到鞍鋼去的幹部,僅1949—1955年就有7300多人,其中縣處級以上幹部500多人。

二是東北留用的一部分日本技術人員和國民黨政府企業中的技術人員。日本投降後,在東北各鋼鐵企業、軍工企業中的日本人倉皇撤退,但仍有部分日本技術人員未能來得及撤走。我們接管人員不僅沒有把他們作為俘虜,而且還以禮相待,讓他們留下來參加國民經濟的恢複工作,他們為恢複生產出了力。當時,東北工業部人事處還專門設立了日本職工科。軍工企業中有大批留用的日本職工。當時,我們計劃處內還有一批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和日本的老專家、老工程技術人員。這些留用人員對東北工業的恢複作出了貢獻。

三是從社會上大量招聘的各類工程技術人員。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生產凋敝,經濟崩潰,造成了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失業;戰爭又迫使許多工廠關閉,又有大批人員被解雇,所以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大批失業人群。新中國成立以後,東北人民政府即派人到失業人員較多的上海、武漢、重慶、北京、天津等城市招聘有生產技術和懂管理的失業人員,並動員他們積極投入到東北各廠礦企業中,參加恢複生產工作。東北工業部人事處處長林澤生同誌到上海招聘人才,有很多人來報名。當時從武漢、重慶招聘來一大批人員。上海一位搞玻璃儀器的人,把上海工廠全部的設備、工人和他的家屬搬到沈陽。這一批人當中,有許多人後來成為東北工業戰線上的骨幹力量。

四是分配來的一批新畢業的大學生。那時候新畢業的大學生一部分是隨軍參加南下工作團,另一部分到東北參加經濟建設。1949年畢業的大學生基本上都到了東北,我們計劃處就接收了幾十人。對在東北工業部工作的大學生的作用,王鶴壽同誌有句名言:東北工業之所以迅速恢複和發展,其主要經驗是“老幹部+大學生”。

2.廣泛發動群眾

1948年在哈爾濱召開了全國職工代表大會,即全總六大。這次大會貫徹了黨中央提出的號召,動員廣大工人、技術人員發揮主人翁的精神,積極參加恢複生產和重建工廠、礦山工作。

東北的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響應全總六大提出的各項任務。第一次獲得解放的東北工人階級,迸發出無比高昂的士氣。東北各省工廠、礦山的工人,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受盡了蹂躪,吃盡了苦頭。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接收大員所到之處,任意搜刮民財,裝入自己的腰包。後來,我們人民軍隊才使他們獲得了真正的解放。他們看得很清楚,心裏很明白,我們的軍代表接管工廠、礦山後,清正廉潔,與工人群眾打成一片。大批工會幹部對職工進行了家訪,訪貧問苦,解決群眾當時存在的種種實際困難和問題。同時在工廠、礦山開展民主運動,摧毀了過去工頭、封建把頭組織。我們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克服生產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為迅速恢複和發展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例如,我們的軍代表接管鞍鋼之初,曾就恢複鞍鋼生產問題詢問某些留用的日本人:“鞍鋼何時可以恢複生產”,曾經當過昭和製鋼所副經理的瀨尾說:“恢複談何容易!它需要美國的設備,日本的技術,再加上20年的時光。但你們沒有同美國建交,日本又是戰敗國。看來,這片廠區隻能種高粱了。”

孟泰與工友在一起

我們的幹部、職工沒有被這種困難嚇倒,回到人民手裏的鞍鋼,以實際行動作出了令人振奮的回答。鞍山1948年2月19日解放,中共遼東分局於4月4日便派人接管了鞍山鋼鐵公司。同年12月26日東北財經委員會正式批準成立鞍山鋼鐵公司,開始恢複生產的各項工作。恢複生產首先是恢複設備,他們自動組織起來,開展“獻器材、修設備”的群眾運動。從各個角落裏收集到大批失散了的設備器材,一大批老工人成為貢獻器材、搶修設備的主力軍,他們吃住在工廠,以廠為家,日以繼夜地收集器材、搶修設備,為迅速醫治戰爭和破壞的創傷克服了重重困難,為恢複和發展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他們當中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有的成為聞名全國的勞動模範。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鞍鋼煉鐵廠的老工人孟泰,以他為代表的鞍鋼職工,以主人翁的英雄氣概,很快在公司裏掀起了一場向國家獻納器材的熱潮。孟泰每天下班以後到處去揀扔在車間廠區的破銅爛鐵、管子三通等廢棄零件。孟泰精神的發揚充分地挖掘了企業的物資潛力,工人們紛紛清理殘存物資,挖掘國民黨逃跑時藏匿起來的零部件和設備。許多工人還把日偽時期拿回家的器材、工具主動獻出來。在孟泰的影響和帶動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鞍鋼的工人、技術人員就獻出各種設備和器材21萬多件。1949年,鞍鋼就有受到國家獎勵護廠、獻交器材的功臣141名,修複各種設備的功臣1551名。當日本人瀨尾參觀了“獻納器材展覽會”後,十分驚訝地讚歎道:“還是共產黨的辦法好,恢複工作可以大大提前了。”向國家獻納器材運動有力地推動了設備的整修速度,工人們發揚連續作戰、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很快修複了設備。

1949年7月9日,以鞍鋼二號高爐開爐點火為標誌,鞍鋼舉行開工典禮,慶祝恢複礦山和鋼鐵生產。東北人民政府李富春、林楓副主席代表黨中央親自到鞍鋼祝賀並代表黨中央送來“為工業中國而鬥爭”的錦旗,鼓勵鞍鋼全體職工發揚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繼續奮鬥,建設好鞍山鋼鐵基地。我和東北工業部各局的同誌一同到鞍鋼參加了這一開工盛典。

3.開展創造新記錄和合理化建議活動

東北各廠礦企業在整修設備開工生產以後,緊接著開展了創造生產新記錄、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

1949年10月,東北工業部就關於開展群眾性創造生產新記錄作出一個《決定》。當時機械局工人趙國有同誌創造了切削塔輪的新記錄,黨會安、趙富發同誌創造了切削絲杠的新記錄,他們創造的新記錄和原來估計工時相比,前者效率提高了5倍,後者效率提高了10—12倍。張尚舉畫線組創造了6尺車床畫線的新記錄,提高效率15倍。東北工業部的《決定》指出:這是東北工業建設中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情。它具有深刻的革命性,打破了現行定額,創造了新的生產定額,大大地打破了偽滿時期的定額。他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模範,他們所以能創造新的記錄,原因是現在公營企業裏沒有剝削現象了,他們覺悟到這是為了自己階級而工作,因此勞動態度根本改變了,勞動是光榮的,他們是以創造性勞動,熟悉掌握技術,注意改良工具,改善操作方法以工人階級的英雄氣概來進行工作,因此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開展創造生產新記錄、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的確很有效,“雙開展”把整個管理和技術帶動起來了。當生產得到了恢複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深深感到管理應規範化,不能隻提高數量,也要提高質量。正如《決定》指出的:目前工業部門經營管理最基本的一環是實行經濟核算,我們要求產品多、質量好、資金周轉快、成本低,我們要求突破現狀,我們要求創造各式各樣的新記錄,我們要生產效率高的新記錄,要產品質量好的新記錄,要減少廢品的新記錄,要節省原料的新記錄,要提高回收率的新記錄,要提高設備安全運用率的新記錄,要減少及消滅事故的新記錄,要降低成本的新記錄,要改變管理製度的新記錄(如檢查製度、統計工作等),我們要各式各樣的新記錄,經過創造新記錄發動群眾性自下而上的選定各種定額,為加強經濟核算製度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當時,為了鼓勵廣大工人、技術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我們對創造新記錄或者在生產工作上有所改進與創造者,都給予了物質獎勵。一般獎勵金為工資的2%—3%,對那些有重大創造者則報東北工業部,由東北工業部給予獎勵。

為了把群眾性的開展創造生產新記錄和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深入地開展下去,東北工業部曾先後發出《關於創造新記錄的通報》、《關於進一步組織和推廣新記錄運動的指示》和《關於創造新記錄運動中定員問題的決定》等文件。

我記得,那時《東北工業》雜誌專門刊登東北工業部的有關決定和指示精神,及時地報道“雙開展”運動中湧現出的生產經驗,發揮了宣傳輿論的作用。例如當時出了一個先進集體——馬恒昌小組,該雜誌很快就在1950年第21期上發表了《馬恒昌小組的生產經驗》,詳細地介紹了馬恒昌的生產經驗,對於人們學習馬恒昌小組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雙開展”運動中,發動群眾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抓班組來實現。我們在剛接收工廠時,則主要是抓廠部,以確立我們對工廠的控製權。但後來在工作中發現,車間是一個薄弱環節。我們又總結和推廣了車間管理的經驗,為此還專門翻譯出版了一本蘇聯名叫《車間主任經驗談》的書,介紹了蘇聯大工廠中6位不同車間主任的工作經驗。雖然這本書介紹的經驗隻有6個人的,但經驗則不止6條,十分豐富。這本書的出版發行,特別是這本書中的經驗的介紹與推廣,對於東北工業的恢複生產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4.抓統計工作

東北工業部計劃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抓統計工作。1949年東北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但由於當時缺乏做計劃工作的經驗,缺乏製訂計劃必須具備的數字,我們計劃處搞計劃編製和製訂計劃時,深受無資料之苦。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東北工業部專門作出決定,部領導也多次作過指示。我們計劃處專門設立了一個統計室,配備了專門的人員,包括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人。

過去總是說做計劃時才重視統計,做完了計劃就把統計給丟了。對此東北工業部的蘇聯專家想了個辦法,向王鶴壽同誌建議,1950年2月4日把各個公司和局的負責人找來開會,並請高崗來參加,讓各個單位講一講1月份的生產情況,拿出統計數字來。這次會議我印象比較深。王鶴壽同誌主持會議,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點名匯報數字,除了像鞍鋼這樣的單位能答複得上來外,其他沒有一個單位能答得上來。高崗也沒有多批評,他坐在那裏對大家就是個壓力。蘇聯專家波格達廖夫讓我在會議上發言,講怎樣建立統計報表製度和統計要求。我們計劃處統計室主任洪亮同誌準備了一套報表,各個公司和局每個月底一定得填報表,報到東北工業部計劃處來。這樣一來,統計製度就建立起來了。

1949年我們著手抓統計工作,開始總結和研究當時的統計工作以及如何取得統計數字的方法,取得製訂與檢查計劃的可靠依據等問題。從1949年下半年起,全麵展開了統計工作,並詳細地整理了過去的資料。當時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不斷加強與提高對統計工作的認識。當時許多同誌思想上有這樣一種認識:“革命工作做了就行了,何必統計呢?太麻煩。”許多同誌對統計工作是進行計劃經濟建設與從事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必要基礎缺乏足夠的認識。為此,1950年2月4日會議之後,東北工業部於3月1日發出了《關於加強統計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統計工作是管理企業的主要環節之一,沒有統計工作,就談不到計劃經濟與經濟核算。為了加強統計工作,提出各局(公司)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有係統地建立統計工作的組織機構;二是加強基層(廠礦、車間、坑口)的統計工作及記錄工作;三是加強對統計資料的分析研究工作;四是擴大綜合統計的工作範圍;五是按時作出統計,迅速填送表報;六是按期召開各級統計會議,研究解決統計工作中的問題;七是嚴格執行統計工作的紀律;八是責成東北工業部計劃處於4月底前,檢查各單位對於這一指示的執行情況。各局(公司)須向東北工業部作出書麵報告。

第二,東北工業部統計工作原來由計劃處各個室來做,沒有專門機構,因而各幹各的,各搞一套,既分散,又混亂。為改變這種局麵,提出了從分散到集中、從混亂到統一的方針,並把集中統一的思想貫徹到統計工作中去,統計工作統一由統計室來承擔。

第三,建立與健全詳盡的全麵的日報製度,並通過日報數據及時檢查計劃和工作。東北工業部與各局、廠、礦之間從1950年1月1日開始建立產品日報製度,在30小時之內工業部部長便可了解整個東北各廠(礦)的主要產品的生產與完成計劃情況。4月2日便可根據日報總結出第一季度的生產量,以此檢查計劃。這是我們統計工作的一個飛躍進步。

為了不斷加強統計工作,1950年底,我們計劃處對當年統計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提出了1951年統計工作的任務。1950年的統計工作,由於領導重視和全體統計工作者的努力,收獲很大。主要的收獲是:(1)普遍地係統地建立了統計組織機構,充實了統計人員,開展了統計工作。1950年2月底,各企業單位有統計機構組織的,僅占開工廠礦數的15.2%,至9月底已增加到88.6%,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有了統計組織機構,無組織機構者也配備了統計人員。(2)推行了新的統計表格,吸收了蘇聯的先進經驗,實行了報送雙軌製。新表格的指標,都是計劃中應有的主要指標。在貫徹新的製度與表格過程中,雖遇到了若幹困難,但由於有中央和東北統計局的支持,特別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及時解決了問題,為今後統計、計劃工作與企業管理創造了新的條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3)及時檢查了計劃的執行情況。特別是自1950年1月1日建立主要產品日報製度後,2月2日即能知道1月份的主要產品生產情況,在4日即召開了一次部務擴大會議,檢查了生產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了批評與表揚,建立了生產責任製。從那時開始,領導幹部房間都掛有一塊大牌子,標明生產產品的進度,繪製圖表用曲線畫出來,看生產情況,今天紅線到哪兒,明天到哪兒,到月末一目了然。每天都要進度統計,一開始隻有數量,後來又陸續增加了一些其他指標內容。(4)大力進行普查工作,使東北工業部能確實地掌握到設備基本情況,進一步推行了設備管理的卡片製度,給製訂計劃以可靠的數字。(5)普遍抓了在職人員的業務學習。有9個單位開辦訓練班及夜校,充實了統計工作的力量,逐步提高了統計人員的素質與水平。在1950年的各項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模範的統計單位與優秀的統計工作者。

四、編製東北的工業計劃

東北全境解放以後,有計劃地發展東北工業是東北工業部的首要任務。1948年曾製訂過東北局部的工業計劃,在1948年的工業生產中起了某些指導作用。但因為當時東北的工業一部分還為國民黨軍隊占領,一部分還處在戰區形勢不斷變動之中,加上我們對剛剛接管過來的工業企業情況,係統調查不夠,也缺乏經驗,所以有些計劃未能實現。由於東北工業遭受嚴重戰爭破壞,由於我們管理工業的經驗、技術和幹部隊伍的不足,我們在編製計劃上,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到編製1949年計劃時,東北全境已經解放,處於統一的局麵之中,具備了有計劃發展工業的條件。

東北工業計劃的製訂,立足於恢複東北工業和發展東北工業的任務和目標。毛主席1950年從蘇聯回來途經沈陽時,向東北提出三項任務,這也是根據過去東北工業部在哈爾濱時所做的工作的基礎,以及恢複過程中對整個東北工業情況的調查和了解。

我們製訂計劃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因為當時全國還沒有完全解放,我們也沒有製訂計劃的經驗。但是,為了把計劃製訂好,組織準備工作考慮得十分細致、周密。東北工業部對製訂1949年工業計劃提出了明確要求,計劃內容要按《工業部1949年工業計劃大綱》的要求製訂。製訂計劃的指導思想,應在現實可靠的設備和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提出,同時應按照現在的生產定額(標準)並估計到計劃各種條件,不要提得過高,也不許自行壓低。同時要求情況的說明和調查數字應力求精確,如為估計數字則應該說明估計的根據和可靠程度。

為了保證計劃的嚴肅性、全麵性和準確性,東北工業部提出了《1949年工業計劃大綱》,其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為製訂1949年計劃,必須精確說明以下情況並製訂各附表。具體要求是:(1)廠礦名稱、地址、建設年月、規模及簡史,接管及經營經過,附廠礦及附屬地帶平麵圖或廠礦分布圖。(2)設備:直接生產設備、動力設備、修配設備、運輸設備、土地房屋和其他設備。(3)產品:主要產品及次要產品及副產品的名稱規格,偽滿時最高產量及銷售狀況,1948年逐月產量,現存產品數量,可能產品及產量,最好附《產品目錄》及曆年生產量表。(4)主要原料及材料:偽滿時代所用原材料名稱,數量來源及每一生產品單位所用原材料之定額,現庫存主要原材料及詳盡清冊。(5)資產:過去偽滿曆年投資額及資本總值,現存資產估價。(6)職工:過去曆年職工人數,最高人數,現有職工總數及廠長、礦長、科長各級幹部人數,職員人數,各類技術人員人數,技術工人、熟練工人、普通工人、雜工、學徒人數,警衛武裝人數,最好能說明過去生產中的各種人員定額,職工政治、思想、生活狀況,職工福利,勞動保險等。

第二,1949年修複(或建設)與投資計劃。具體要求是:凡是新建或不能正式生產,而在恢複建設過程,需國家投資者,皆製訂複工(或建設)計劃以區別於生產計劃。其內容應包括:(1)根據總方針提出今年修複方針及將來的遠景。(2)目標:今年修複哪些主要設備及要求恢複的生產能力和各項工程的如何配合,及各種設備的開工程序。(3)各項工程進度,每月完成程度。(4)需要什麽技術人員,需要職工人員及工數多少,並逐項說明解決辦法。(5)需增添什麽設備,並逐項說明其解決辦法。(6)各種材料多少,燃料、木材多少。(7)運轉量多少,多少車皮,自何地運往何地。(8)電源要多少。(9)總投資預算要多少,將設備器材,職工薪俸、管理費總合共需投資若幹,必須由國家投資若幹。

第三,1949年生產計劃。具體要求是:凡正式生產部分皆訂生產計劃,包括:(1)總的生產任務及分月產量計劃。(2)技術改進計劃。(3)動力計劃。(4)經理工作計劃,具體包括:①原材料供給計劃;②生活品供應計劃;③運輸計劃;④成本核算;⑤財政收支計劃;⑥成品分配計劃。(5)人事計劃。

為了搞好計劃的前後銜接,東北工業部又及時下達了《關於製訂年度計劃準備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1949年國營工業計劃,由於我們缺乏經驗,缺乏對於必要情況的掌握和缺乏必要的準備工作,具有很多缺點,還帶有不小的盲目性。根據以上經驗,年度的工業計劃必須提早進行製訂,必須於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年度國營工業計劃的總的要求是三年內恢複偽滿時最高工業生產設備的水平,並加以必要的改造。應當有一個三年的生產恢複計劃,同時有一個1950年的詳盡計劃。

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我們計劃處開始製訂1950年計劃。在製訂1950年計劃的過程中,我們計劃處的同誌更明確地了解了什麽是計劃?為什麽要做計劃?計劃的內容是什麽?要抓什麽東西?通過計劃和統計工作,著重抓了定額工作。那時為了算工時和定額,手裏拿著秒表站在車床邊上實測做記錄。這一套基本管理製度,在我們恢複生產到製訂計劃中,都全部建立起來了。包括企業成本管理、經濟核算,都是這時建立起來的。所以,東北的計劃工作比全國的計劃工作開展得要早一些。

今天回憶起來,我們在恢複和發展生產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有了一批有寶貴經驗的幹部和職工隊伍,這對我們以後的建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培訓幹部方麵,東北工業部確實下了很大力氣。在東北除了原有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哈爾濱還建立了建工學院,在沈陽建立了東北工學院,在長春建立了地質學院,在吉林還有一所工業專科學校,此外還有東北工業部直屬的幹部學校。這幾所大專學校主要是培養年輕的學生。除了學校,培養幹部很重要的一條還是從實踐中鍛煉。那時候我們就經常派幹部下去,搞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當時我們還有一個要求,就是所有的礦山、所有的工廠,我們的幹部都要走到,管什麽的幹部就跑什麽企業。我們計劃處的編製是198人,實際上有180人。這些人都要出去調查研究,所以反映回來大量的情況和問題。這對於我們指導工作,對於東北工業部作決策,都起了很大作用,而且這批幹部通過這一係列的工作,也得到了鍛煉。有一位從北京大學地質係畢業的學生黎彤,跟我一起到本溪南芬鐵礦去蹲點調查的時候,不會看礦山地質圖,按說他在學校也搞過地質實習,但礦山地質圖他不知道怎麽看,采礦場的采礦圖他也不會看,哪幾個掌子麵他也搞不清楚,一個台階多高也不清楚。1949年七八月,我第一次帶他出去,回來他寫了一個報告給我,他說:“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實際,雖然我在學校時就實習過。”當然這批同誌後來都是我們的骨幹了。另外就是挑選一批比較優秀的幹部到工廠裏去做副廠(礦)長,那時我們派了四個人下去,實際上他們到東北工業部工作也還不到兩年,就開始下去做副廠(礦)長。他們確實能拿得起來。

五、編製1950年計劃的經驗

製訂1950年的計劃,是東北財委布置下來的。當時東北財委的主任是李富春同誌,副主任是葉季壯同誌。我是1949年6月到東北工業部,八九月就開始製訂1950年的計劃了。製訂1950年計劃,東北工業部主要從四個方麵著手進行:

第一是東北財委的具體要求和經驗介紹。東北財委召開會議專門討論計劃的製訂,我參加了會議。李富春同誌主持會議,葉季壯同誌作了長篇發言,東北財委各處的處長都作了發言,因為做計劃,不僅僅是工業計劃,它包括東北各個部門的計劃。譬如說交通,東北財經委員會管交通的處長是葉林,就講了東北交通的情況和1950年發展的目標以及他的一些設想。當時我剛剛從地方工作轉到工業戰線上,對這一切都感覺到非常新鮮,所以印象很深。譬如有一個處長叫閔一凡,是德國留學生,他管煤炭、電力和造紙。這位同誌喜歡說笑話,他說:我這個人呢,你看我寫字像個小學生;再聽我談話呀,好像有點知識,像個中學生;你看我這個麵貌,戴著眼鏡,好像是個大學生;可是你不知道,這還是個留學生哩。他發言的時候講他管的煤炭、電力和造紙的情況和計劃設想,他說概括起來,他管的攤子是7個字:倒黴(煤)觸電紙老虎。言外之意就是煤炭的生產不太好,電力也供應不上,造紙工業雖說剛剛恢複起來,但都還不是很有起色。其他同誌都講了各自管的那一攤。

第二是東北工業部深入細致的工作。1949年是恢複,1950年是繼續恢複和全麵地恢複,在恢複的基礎上要發展。在東北經濟計劃裏,工業計劃是最重要的部分。王鶴壽同誌就把這個任務交給呂東同誌,呂東同誌那時忙得不可開交,每個星期都要開兩三次討論計劃的會議。當時的辦法就是按行業,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來討論。東北工業部有十幾個直屬單位,也是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的來說,每個單位都談自己的情況和設想,部裏麵對它們提出作計劃的要求。我印象很深的是作生產計劃比較容易,因為這是根據它的設備能力,可以提出生產計劃的設想,根據生產計劃再提出需要配套的燃料、電力、原材料等等。最難做的是財務計劃,當時就提出不僅是要做出生產計劃,而且還得做出財務計劃來。我們好多人是新轉到工業部門來的,不隻是生產知識缺乏,更缺乏財務知識,讓他去理財,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上了一次訓練班。每一個行業都要了解自己的情況,每個行業都要講講自己的長處和困難,這對我們作計劃是很有幫助的。1950年的計劃是在1949年底拿出來的,那個時候確實也不容易。

第三就是蘇聯專家的幫助。1949年下半年劉少奇同誌去了一趟蘇聯,高崗也一起去了。與斯大林談判以後,蘇聯就派了一批專家與少奇同誌一起回來了。這一批經濟專家基本上留在東北,其中關於工業方麵的專家基本上都留給東北工業部了,帶回北京的隻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的總顧問阿爾希波夫,他是蘇聯派來的我國整個經濟方麵的總顧問。東北工業部的總顧問是波格達廖夫,是蘇聯一個輕工業部的部長。當時蘇聯有好幾個輕工業部,他是一個輕工業部的負責人。這人對計劃抓得很緊,他天天上班,他的辦公室和我的辦公室離得比較近,經常把我找去談話,問情況、提意見,他帶來的這一批專家都分到東北工業部直屬十幾個單位。當時東北工業部擔心咱們這些老幹部到工業部門裏來,既缺乏知識,又以勝利者自居,聽不意見,所以東北工業部專門把各個局和公司的負責人找來座談了好幾次,打通思想,要求大家尊重蘇聯專家,聽從蘇聯專家的意見。蘇聯專家的建議,要抓緊貫徹。王鶴壽同誌還親自去作動員。應該說作1950年的計劃,蘇聯專家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他們根據蘇聯作計劃的經驗,對我們編製東北工業計劃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

第四是東北工業部計劃處同誌起了作用。東北工業部計劃處有180多人,算是比較大的一個處了。它不僅管計劃,還管生產和技術。當時計劃處由四部分人員組成:第一部分是骨幹,大多數是從老解放區來的幹部,這些人都熟悉工業,有基本知識,像輕工化工室主任袁執中同誌,是個老紡織工人,在解放區也抓過紡織,他那時40多歲,我們都叫他“袁老頭”。副主任韋涵光同誌,是上海的大學生,後來參加新四軍時就抓化工。冶金室主任蕭明偉同誌,在哈工大讀書的時候就參加了地下黨外圍組織的活動。采礦室主任劉楓同誌,是延安俄文學校畢業的。統計室主任洪亮同誌,在華東解放區就搞經濟工作。機電室主任張文同誌,也是從哈爾濱來的,在東北解放以前就參加地下黨的活動。綜合室主任沙平同誌,是從延安出來的。這一批人是計劃處的骨幹,算是領導。第二部分人員也是骨幹,他們參加革命的時間稍晚一些,大部分是在東北參加工作的,但是他們都有大專文化基礎。這樣的骨幹,各個室都有一批。第三部分就是大學新畢業的學生,像林宗棠同誌這樣的人員。第四部分是從關內招聘的一大批老技術人員,這個隊伍和力量也相當強大。

這幾批人員結合在一起,工作幹勁相當大,不論上班下班,大家都是連軸轉。正是由於大家的努力和配合,1950年的計劃還是比較好的。東北工業部機械局計劃處長歐陽山尊同誌抱著他們製訂的計劃,第一個到我這兒來了,說:我算不算第一名啊?我說:你是第一名。他非常高興。不久,他被調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導演去了。通過編製1950年的計劃,我們計劃處又擴大了,人員增加了。原來計劃處下麵的室是按專業分的,有采礦、冶金、化輕、機電等室,還有統計室、綜合室等,後來增加了軍工室、生產計劃室、基本建設計劃室、勞動成本計劃室。1950年計劃的編製給我們計劃工作打下了基礎。通過這一段工作,我們增長了知識,取得了經驗。

東北工業部計劃處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為什麽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呢?因為我們許多同誌沒有搞過工業,新畢業的大學生也沒有接觸過實際,從關內招來的老技術人員也需要重新學習。他們下去了之後,接觸了實際,學習了知識,得到了鍛煉。我們計劃處出了一個內部刊物《生產情況》,在三年之內出了一二百期。在出到100期的時候,我請王鶴壽同誌為刊物題了詞。我要求每一個人出去調查回來後都寫報告,《生產情況》及時反映了同誌們接觸實際、調查研究的成果,所以到後來,大家下去調查回來總要寫報告。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吳千同誌的報告,他是從金陵大學畢業,學電的,他到小豐滿去作調查,回來寫出了很詳細的報告並且提出了建議。

我們當時還采取了一個方針,就是鼓勵大家創新,一是學習蘇聯,二是深入實際,三是學習新知識,在這個基礎上創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宗棠同誌,他提出了許多好建議,他所提的好建議我都加以表揚,並公布在大家都看得見的地方。林宗棠同誌有一股衝勁和創新精神,吃苦耐勞、團結群眾,他能把大家團結起來。後來我向東北工業部建議派他到基層去,1951年他就被派到沈陽機床一廠當副廠長。讓年輕人既有在機關工作的經驗,也要讓他們到基層去擔任領導職務,經受鍛煉,這對於一個幹部的鍛煉成長很有好處。

至於說東北工業部製訂計劃,這在全國來說算是一件大事。所以,中財委召開全國計劃會議的時候,要東北工業部到北京介紹作計劃的經驗。學習蘇聯的經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來製訂計劃,東北工業部是第一次。那時中央各部都有蘇聯專家,中財委計劃局也有蘇聯專家。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到北京開全國計劃會議,中財委計劃局副局長楊放之同誌在會上聽了我作的東北工業部計劃工作的介紹後,他還不滿足,又把我請到他家裏麵,請我吃了一頓飯。吃飯前後,一再跟我討論作計劃有什麽經驗教訓?我說我們剛剛作計劃,沒什麽經驗。毛主席說首先要了解情況,再一個就是要有目標,要有定額。我作計劃的時候印象很深刻的就是要抓定額。當時我們提出的定額是平均先進定額,完全是先進的也不行,平均先進。檢查哪一級工作也是先抓平均先進定額去檢查,無論是生產上、財務上、勞動上,都是要抓這個東西。所以我就冒了這麽一句話:定額是計劃的靈魂,我這話說得太偏頗了,可是他記住了。第二天,他在全國計劃會議上發言說:我向東北工業部的袁寶華同誌討教了,他說定額是計劃的靈魂。

那時候我每月都要找東北工業部十幾個單位的計劃處長開一次會,要他們匯報情況,總結經驗,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研究解決。可以說,整個東北工業戰線恢複還是很快的,在恢複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有了很大的提高,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發展。

在東北工業恢複中,廠長負責製也起了很大作用。實行廠長負責製是學習中長路的經驗,中長路是中蘇兩家合辦的,全稱叫中國長春鐵路,實際是東北的主要幹線,由中長鐵路局管理。中長路主要是丁字型幹線,一條是從滿洲裏到綏芬河,一條是從哈爾濱到大連。中長路在企業管理上實行一長製,即首長負責製。後來東北局專門召開了城市工作會議,在會上介紹了中長路的經驗,經過大家反複討論,最後提出來,一長製的提法容易引起誤解,就是廠長負責製,實事求是,把責任加在廠長身上,國家授權給你,你要全權負責。這就有一個黨、政、工的關係問題需要解決。為此,東北局在城市工作會議期間,召集各方麵的人員深入探討,最後提出廠長是一把手,書記是二把手,工會主席是三把手。在城市工作會議的決議裏,第一條是依靠群眾,第二條是依靠黨的領導,第三條是廠長負責製。東北城市工作會議決議報告給黨中央,中央批準了這個決議。實行廠長負責製,對東北工業來說是一件大事,引起的震動也比較大。後來又批判一長製,震動更大些。

東北工業部計劃處為抗美援朝中東北工廠的搬遷花了相當大的力氣。那時,1950年的計劃已經作好了,可是1950年下半年中央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樣就要搬遷南滿的這些工廠。實際上一方麵要修改計劃,另一方麵在搬遷工廠的基礎上製訂1951年的計劃。雖然東北處在抗美援朝的前線,但當時我們認為美國還不會轟炸東北,東北還可以繼續進行建設。特別是在北滿進行建設,南滿的工廠搬遷到北滿,在北滿又建設起新的工業基地,南滿的工業也在恢複。所以1950年搬遷了以後,1951年把這些工廠都安定下來。到製訂1952年計劃的時候就比較穩定了。所以,1952年計劃製訂得比較好,好就好在中央有一個很明確的三年恢複的方針。對東北來說,這個時候也該有所發展了。1952年的計劃工作量就比較大了,南滿、北滿一起發展。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東北工業部專門成立了設計處和基本建設處。

我在東北工業部這三年,有近兩年是在抗美援朝中度過的。那時我們大家工作起來真是不計時間,不計報酬,不顧疲勞,連續作戰,為東北工業的恢複與發展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在實際工作中也積累了製定計劃和工業管理的經驗,這對於我們這一批幹部後來到國家綜合經濟部門工作,打下了基礎。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中共黨史出版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