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舊時上海的排水係統

(2015-03-14 07:20:30) 下一個
記得五十年代時,南京路外灘一帶, 一到夏天好些大樓就在門口放上沙袋, 防止江水倒灌, 應該是六十年代開始, 這樣的事就沒有了, 也就是說整個下水係統修得更好了. --轉載者



 
水泥瓦筒製造機
鋪設道路下水道
1914年洋涇浜填沒及鋪設排水管道
工部局水泥製品廠中的下水管道
華界陸家浜路鋪設下水道
上世紀20年代永安公司天韻樓處大水
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似乎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一次持續的傾盆大雨降臨後,免不了會有一些地方出現積水,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有些低窪區域的積水甚至會持續一段時間,城市排水設施的重要性毋庸多言。
  壹 實施
  城市的排水設施不僅受資金、技術、材料因素的影響,與城市的地理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
  開埠前的上海老城,四通八達的河道溝渠為排水提供了保障,除非遇到持續大雨或暴雨。開埠後,英美法租界的出現,城市化進程開始逐步展開,以種植為主的農業轉變為商業、工業等,大量的田地變成樓房、硬質化的道路。在排水設施方麵,英租界做得比較好些。初期,英租界在辟築道路的同時,隻在路旁挖明溝或暗溝作為排水道。在城市規模慢慢擴展時,這些辦法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1862年初,英租界中部區域所有出水口因堵塞造成災害,防衛委員會於3月31日向租地人大會遞交了有關下水道的報告。建議:對石路(今福建中路)至界河之間的道路進行規劃,暫時在石路現有溝渠打下木樁,鋪蓋木板;新建兩條與石路平行的道路,命名為錫克路(今廣西北路)和蘇州路(今浙江中路、湖北路)。沿蘇州路和錫克路,在河浜之間挖掘兩條寬深的溝渠;修築明溝明漕,沿著每條交叉路的兩側將水引入石路、錫克路、蘇州路三條排水通道中。
  除了這些應急措施外,委員會認為:為了在黃浦江、泥城浜、洋涇浜和蘇州河之間的租界範圍內,建立一個能通向四麵八方的綜合性排水係統,必須作如下計劃:沿蘇州路、石路、界路(今河南中路)和橋街(今四川中路),由洋涇浜向蘇州河方向傾斜,鋪設一條最大口徑,即3×5英尺的橢圓形下水道,埋入地下5英尺;沿錫克路、墳山路(曾改名為龍門路,今堙沒)和教堂路(今江西中路),由洋涇浜向蘇州河傾斜,鋪設二號口徑,即1.5×3英尺的中型橢圓下水道,在最高點處埋入地下2英尺;沿東西走向的所有街道,鋪設二號口徑中型橢圓形下水道;蘇州路、石路、界路和橋街的四條大型下水道,頂端要通向洋涇浜,並配備閥門;洋涇浜應配備適當的潮閘,使之成為一座清水蓄水池,在低潮期內可以用來衝洗整個主下水道係統。由於洋涇浜要通航,根據有關當局的許可,洋涇浜每月隻能關閘兩次,每次在潮期水位最高時關閘6或8小時。此項下水道工程計劃預算費用為132,800兩白銀。
  1862年4月7日,工部局董事會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決定鋪設這個排水係統。
  貳 改進
  然而,這個排水係統加上當時工部局在其他道路的下水道鋪設,並沒有使排水達到理想的狀況。1868年2月11日的工部局董事會會議談到:山西路從南京路到蘇州河的陰溝已得到清洗。很長時間以來,那些排水總管中沒有任何一條管道能得到潮水的衝洗,這是由於最近處於低潮,因而大量汙物沉積下來,但根據目前的排水係統,如果不耗費大量資金,這種狀況無法得到改善。
  1868年3月12日,時任工部局測量員的E.H.奧利弗在給工部局董事會的信中說: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東路、山西路、福建路和湖北路都有總下水道,這些排水道有出水口通向蘇州河和洋涇浜。這些下水道建成之初,人們的印象是:潮水將衝洗它們,並防止汙物沉積下來發生阻塞。但查看所繪製的平麵圖證明其結果正相反,連中等的潮水也未曾上升到足以通過它的高度。奧利弗認為應該采取辦法,方案是:修建一座大型水庫,能夠提供充足的水來衝洗排水管,在那些需要的地方重新修建下水道,從而使這種“缺陷”得到補救。當這些下水道一旦鋪就,由租界中心有規則地向下傾斜直到出水口,定期地用水加以衝洗以保持其清潔。
  這建議被工部局采納了一部分,除了盡量利用現有的下水道,同時還著手敷設大型排水幹道的係統工程。該係統穿過南北向的主要道路,從中心位置九江路開始,分別向蘇州河和洋涇浜方向形成一定的斜度,而東西向街道上較小的下水道與該係統相連接。為保證必要的坡度使水流入排水幹道,主下水道坡度有缺陷的部分重新敷設。其中,九江路下水道有向南和向北的坡度。從19世紀60年代起,工部局在廣東路、山東路、雲南南路等地區敷設磚砌排水管道。至1870年9月,除了四川路和湖北路一小部分未完成外,所有的排水幹道都已完成。工部局對原有的排水設施進行改進,總共投資了11餘萬兩。19世紀70年代初,英租界的下水道網絡初步形成,投入使用後沉積物較少。
  叁 管理
  一個完整的排水係統,從私家建築的雨水疏通、汙水排出到明溝或陰溝,再從明溝或陰溝到道路排水支線,從支線到主幹道再到總排水幹道,最終排入江河。對私人排水的管理,主要就是對建築的雨水疏通、汙水排出等作出規定並實施。
  1869年,上海各國領事會議核準修訂,英、法、美、普、俄各國公使議定公布的《上海洋涇浜北首租界章程》所附《規例》第十四條規定:“房屋須有水落,凡有人住屋係向外迎街者,若未造水落(一名擱漏),經公局查出,專函知照,限令十四天內,按屋之寬窄做成水落,或接至鄰舍之水落,或與附柱之直管子相承,務使瓦麵簷前之雨水不致淋及行人、濺地濡濕為要,並須時常修理。倘逾限不遵,即行罰鍰,每天不得逾十元。”對建築的雨水排出、汙水排放等,工部局也有規定。比如建築的門前有一段坡路的話,不能有坑坑窪窪,或可挖一條排水溝,從而在下雨時不會造成積水。
  在排水係統初步建成後,原先一些私家或商家的排水溝,很多都私下裏與它相連接。工部局工程師克拉克認為,“最好由董事會規定費用,由願意將私人排水溝接上主排水道的人支付;除了打開路麵董事會要承擔費用,也會給公眾帶來不便以外,工程師的一名助手到現場是要花費時間的(打開主排水道,工程師的助手必須到場,以便防止工程出差錯),對此董事會有充分理由索取一筆費用作為補償。”一些私人排水管於是就交給工部局,如河南路和山東路的私人排水管在1867年3月的時候就這麽做了。1869年的《土地章程·附律》第四條開始規定:凡是私人所造的水溝,未經工部局同意,擅自接通工部局管轄的一切地溝之人,就要遭受處罰,但不能超過一百元。這個私人所造水溝,應重新建造,必須聽從工部局的意見去做;由此而產生的費用,全部由私自接通工部局管道的人支付。
  對一些量大、陳舊的排水溝,工部局沒有考慮是否私產,花費資金重建。如1870年6月13日的會議上談到了中國式的排水管:“關於這一問題,董事會獲悉:中國式的排水管底部既非磚頭也非石塊,僅用泥土製成,兩側用磚頭,頂部或蓋用石板。利用這種排水管,其成本相等於製作新排水管的費用。因為現在這種排水管的結構沒有坡度,因此不能組成整個排水係統的一個部分。最好還是向英國訂購陶製排水管,並將其敷設在現在的溝基內。這些溝基可以容納陶製排水管,能作為排水管總係統或作為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清理目前所用的中國式排水管內的汙泥,每10英尺約需銀2兩。”該年年底,工務委員會在奧利弗工程師及衛生處醫官亨德森醫師陪同下,視察了直隸路,並檢查了若幹英尺長的中國排水溝,發現該溝裏麵充滿黑色發光爛泥沉積體,散發出令人作嘔的臭味,顯然是經過多年堆積而成。他們確信,大多數中國排水溝處於同樣狀況,由於在租界內存在的這些溝渠構成了對健康的最大威脅,委員會決定將它們填平,代之以路旁水道。奧利弗告訴董事、工務委員會委員傑利科,為福建路買花崗石的一筆約2500兩白銀的款項將撥歸工務委員會,因此,傑利科要求將這筆款項撥作填平中國式排水溝之用。董事會同意此項撥款,並根據董事及工務委員會委員雷美的建議,將這筆款項增至3000兩。亨德森醫師稱,照他看來,應將所有的中國排水溝清除並填平。因為他堅信,在他陪同委員會視察時所見到的這些髒物,隨時均有可能在租界內播下惡性熱病的種子,或其他危險疾病。因此,他作為衛生官,必須在董事會會議上強烈呼籲,立即處理此事。
  肆 缺陷
  簡單地說,城市的排水係統就是把原來的河道溝渠逐漸轉變為地下的管道,各大小管道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排泄通暢的網狀係統。在公共租界中,這個係統是不夠完善的,比較完善的區域是英租界,也就是1899年租界擴張後所說的中區。即使如此,在20世紀初時,即便有改進,也無法很快排除暴雨造成的積水。
  這個排水係統的完善隨著城市化進程而展開,同時也是產生汙染、治理汙染的過程。由於租界特殊的管理製度與擴張進程,也有城市發展特點的因素,這個過程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有些地方還有點可笑。比如將未處理的汙水排入蘇州河、洋涇浜造成汙染。1875年6月14日,董事會與上海開業醫生共同開會討論上海公濟醫院的選址、計劃問題等。其中在選址問題上,大家爭論不休。供討論的主要地點有靠近黃浦江東區的恩迪科特花園,鄰近英租界的虹口霍華德碼頭。參加會議的六位開業醫生基本都認為:沿河的房子最易得到新鮮空氣,一般來說,麵向河流的房子,夏天比較涼爽些。尤其是同時又麵朝南的房子。沿河岸還有個優點,就是便於把船員從船上送進醫院。恩迪科特花園,因離租界中心較遠,遭一部分醫生反對;霍華德碼頭被一些醫生認為地方不夠,也不被看好。其中詹美生醫生說:“我認為我們若將天花病房的需要考慮在內的話,隻能接受恩迪科特花園,不能再好了。我堅決反對蘇州河。我多年來住在靠近蘇州河的地方,因之對蘇州河放出來的臭氣有切身體會。”洋涇浜,1902年時工部局就想鋪設排水管,因此項計劃耗資巨大且還有其他項目需用公共資金很多,特別是看到該地區的居民不大可能對工程出資,也就暫時不動。1903年又與法公董局商討共同出資鋪設下水道事宜,因未得到法公董局同意再次作罷。拖到1914年,英法終於共同出資鋪設下水管道、填平後築成道路。西麵的排泄河道——泥城浜也在那時開始鋪設排水管道,以後填平成為西藏路。這兩條道路後來成為繁華區域的一部分,隻是蘇州河成為人們心中的痛,越來越臭的氣味一個多世紀後才被消除。
  在公共租界的東部、西部、北部的排水設施也同樣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隻是它們的完善是在很久以後。
  後記
建國後,城市建設中的排水工程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由於多種原因,這種建設是很緩慢的。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僅城市建設加快,排水係統的建設也很快地跟進。特別是進入世紀之交後,許多原先暴雨後積水的現象不複存在。據最新的報道,現在的上海城區(原來的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等),大概有103處可能會在暴雨後成為積水點。蘇州河中,小魚兒優哉遊哉;汙水經過處理後的排放,不再對河流造成汙染。
(小揚摘自《新民晚報》作者吳誌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