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艦船工業50年發展曆程 (轉載的)

(2014-08-31 13:52:58) 下一個




中國造船業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曾經創造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史篇。
但到近代,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飄揚著外國旗幟的鐵船遊弋在中國的萬裏海疆,加之政府腐敗,經濟凋零,中國近代造船業奄奄一息 。到全國解放前夕,船廠不過二十幾家,且被破壞得滿目瘡痍,從業人員不到兩*** 。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發出了“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的偉大號召,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造船業從此走上了偉大振興之路,55年創造了新的輝煌 。我國從年產隻有幾萬噸船的能力,發展到今年將超過800萬噸產量,明年將達到1000萬噸產量,並出口到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九年位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國 。船舶工業自主 建造的核潛艇、常規潛艇、大型水麵艦艇和各類艦船,使我國的現代化海軍不斷壯大,艦艇編隊跨洋越海,出訪五洲,揚軍威,壯國威 。55年海疆平靜,55年安定建設,船舶工業功不可沒 。自新中國成立至今,船舶工業戰線廣大職工經過55年的艱苦奮鬥,使船舶工業的麵貌煥然一新,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 。55年來,新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大體經曆了四個曆史時期 。

第一個時期,從1949年到196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複和發展舊中國留下來的船舶工業,並借助 蘇聯的技術援助,奠定了中國現代船舶工業的初步基礎 。

第二個時期,從1961年到1978年,在 蘇聯政府中斷技術援助和西方國家繼續對中國實行技術、經濟封鎖的情況下,克服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和十年動亂的影響,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基本建成船舶工業體係 。

第三個時期,從1979年到1988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和方針的指引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船舶工業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

第四個時期,從***至今,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基礎上大力建設船舶工業,開創了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新篇章 。

經過上述四個曆史時期的發展,中國船舶工業為海軍裝備建設,為江河、沿海和遠洋交通運輸事業,為海洋資源的開發乃至國民經濟多方麵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船舶工業的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和長足的進步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船舶工業將逐步加快振興的步伐,展現新的麵貌 。

一、奠定現代船舶工業初步基礎

新中國的誕生給船舶工業帶來了生機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年裏,全國開展了恢複國民經濟和抗美援朝的運動,具有光榮革命鬥爭傳統的廣大造船職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展生產自救,醫治戰爭創傷,蕩滌國民黨軍隊撤退之前大肆破壞所造成的滿目瘡痍,使船舶工業在舊中國留下的薄弱基礎上迅速得到恢複和發展 。

從1953年開始,在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一五”計劃中,船舶工業提前一年完成了任務 。在執行“二五”計劃期間,雖受“大躍進”影響,國家對“二五”計劃後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作了調整,但船舶工業仍有了新的發展 。

這一時期,依靠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船舶工業在支援解放戰爭奪取最後勝利的鬥爭中,逐步建立和健全船舶工業的管理機構,調整、改造、擴建和新建船廠,開創船舶科技事業,發展壯大職工隊伍 。與此同時,積極爭取外援,主要是 蘇聯的技術援助,認真執行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協定,以製造 蘇聯轉讓的六種型號的艦艇為重點,利用原有的基礎條件,開展全麵建設 。船舶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為新中國海軍提供了第一批艦艇裝備,也為恢複和發展內河與沿海航運事業提供了一批中小型船舶,同時聚集、培養和造就了一批船舶工業科學技術人才,從而為中國現代船舶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

(一)在戰鬥中起步

1、搶修改裝軍船,支援解放戰爭

當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還有一些沿海島嶼和南方一些地區尚未解放 。國民黨軍隊在潰逃前,多處沉船、封江、切斷水上交通;潰逃後又進行狂轟濫炸,港口、電廠、船廠等遭到嚴重破壞 。沿海地區船廠的廣大職工,在當地解放前夕,積極進行護廠鬥爭,防止敵人破壞;隨著當地的解放,在***還未完全停息和不斷有敵機空襲的情況下,他們就返廠複工,克服重重困難,迅速恢複生產,緊急搶修人民解放軍作戰和軍運所需的各類船舶,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戰爭奪取最後勝利,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臨危不懼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

1949年5月,正當解放上海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的時候,江南造船所(今江南造船廠)的職工,在人民解放軍進駐該所的第一天,就奮力搶修了3艘拖船,連續兩晝夜將數以千計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從浦東航渡過江,進入市區,並且充當向導,幫助人民解放軍擴大戰果 。他們在敵機頻繁轟炸和掃射下,組織搶修隊,積極搶修各種船舶 。同時迅速修複部分廠房和 設備,四天內修複了船塢水泵間;又用一個半月時間修複了該所最大的3號船塢閘門 。為避免敵機繼續騷擾和破壞,該所組織全體職工,分散在沿江七處堅持生產 。同年9月19日,國民黨軍艦“長治”號(解放後改名“南昌”號)在長江口起義,該所職工趕赴現場,把艦身全部刷上迷彩保護色,避免暴露目標 。該艦後來駛至南京燕子磯江麵,采取自沉辦法保存起來 。“二六”轟炸(1950年2月6日,國民黨軍隊的飛機轟炸上海的電廠、水廠和船廠等重要設施,造成重大損失)後,又花了三個月時間將該艦打撈出水,由江南造船所修複 。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在長江口一帶布雷封江的陰謀,江南造船所職工還把千噸級登陸艦改裝成掃雷艦,並配合有關部門投入排除水下隱患的戰鬥 。到1950年底,該所共計搶修、改裝各種軍船130餘艘 。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青島造船所(今青島造船廠)麵對國民黨軍隊炸毀幹船塢、拖走浮船塢、拆走80%機器 設備的嚴重局麵,緊急動員全所職工,迅速修複幹船塢,重建塢門,增添 設備,緊急搶修和製造了一批急需的船隻 。

在支援解放一江山島和舟山群島的日日夜夜裏,江南造船所、海軍上海修船廠(今海軍4805廠)和江漢船舶機械公司等,突擊搶修國民黨軍隊丟棄的108艘小型登陸艇、2艘步兵登陸艇和1艘中型登陸艇,同時修複4艘護衛艦、10艘大型登陸艦和2艘炮艦 。據統計,在這場戰鬥中,華東地區各船廠共搶修、改裝各種艦艇和運輸船舶437艘,近10萬噸 。

為支援象山島前線的戰鬥,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廠(今上海船廠)搶建鋼質運輸船40艘,還派出100多名技工奔赴前線,就地 建造大小機帆船280餘艘 。為了解放海南島和萬山群島,黃埔造船所(今黃埔造船廠)職工組成前線修理站,僅用21天時間就搶修7艘艦艇,提前完成了任務 。

以上事實表明,船舶工業的廣大職工為支援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船舶工業就是在這種艱難形勢下逐漸起步的 。

2、打撈沉船,修造民船,積極支持恢複航運

新中國成立前後,由於國民黨軍隊的瘋狂破壞,中國沿海和長江等主要航道的運輸一度陷於癱瘓狀態,因而疏通航道、恢複航運、保障國民經濟重要物資的運輸成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為迅速恢複航運,船舶工業部門肩負起打撈沉船、修造民船、積極支持恢複航運的光榮任務 。1949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在上海召開的由全國五大行政區領導幹部參加的財經工作會議上指出,運輸是件大事,要花很大力量去組織航運,要爭取時間, 建造能迅速完工的船舶 。同年11月,首屆全國航務、公路會議指出,全國各地均應迅速組織打撈沉船,疏浚航道,有重點地 建造各種船舶,有計劃地組織運力,以適應運輸的需要 。

1949年下半年,上海市專門成立了打撈修理委員會,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共打撈、修複黃浦江沉船67艘,其中有40艘立即投入航運 。曾經航行於南京與浦口之間的長江火車渡船“南京”號沉沒在黃浦江的龍華地段,上海的船廠職工在敵機頻繁空襲的情況下, 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打撈 。從當年7月到12月,曆時151天,終於打撈成功,並首創了壓氣、抽水並用的打撈工藝 。這是當時打撈出水的最大船隻 。1950年6月,在長江和湘江也相繼打撈出沉船近50艘,並立即進行搶修,陸續投入航運 。為及早解決“兩白一黑”(指糧、棉和煤)的運輸問題,上海市根據陳雲的意見,還專門成立了華東區船舶 建造委員會,負責組織和督促 建造一批急需的船舶 。當時有48家船廠和65家機械廠共2萬多職工參加這項工作 。1949年10月到1950年6月,共 建造內河拖船72艘,連同機帆船和木駁船在內,共 建造192艘船舶 。

在此期間,全國各地船廠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在搶修、搶造民船或打撈沉船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 。其中,新港船舶修造廠從1949年1月到10月,共搶修各種船舶100艘, 建造舢板船16艘 。黑龍江地區船廠,盡管冬季江河冰封,在打撈沉船和突擊搶修中仍然做出了很大貢獻,到1949年底,共有 1154艘船隻投入營運 。其餘地方船廠,為恢複本地區的航運事業,也積極搶修、搶造了一大批貨駁、拖船、漁船和木帆船等 。

3、自力更生設計 建造小炮艇

新中國成立後,海軍麵臨緊迫的戰鬥任務,迫切需要大量的沿海巡邏艇進行護漁、護航、反封鎖鬥爭以及配合解放沿海島嶼 。鑒於過去繳獲的一些巡邏艇不適用於海上巡邏,當時又處在經濟恢複時期,國家無力大量進口裝備,於是便量力而行,自行設計、 建造小型巡邏艇(又稱小炮艇),以滿足沿海對敵鬥爭的需要 。

在設計力量薄弱、配套 設備不足的情況下,1950年11月,海軍江南造船所利用庫存物資,設計、試製42噸3槳小炮艇 。1951年3月,第一艘小炮艇下水 。接著,海軍青島造船廠於1952年初試製出一艘43噸小炮艇 。在總結以上試製經驗的基礎上,海軍造船部組織海軍江南造船所設計室,改進設計了50噸 3槳小炮艇(52甲型) 。1952年***,***中央軍委副***周恩來批準了海軍 建造30艘小炮艇的批量造船計劃報告 。

1952年底,海軍艦船修造部組建了造船設計室(後改稱設計處),先後組織江南造船廠、第二船舶產品設計室具體設計了53甲、55甲2型炮艇 。到1955年底,各型50噸炮艇共 建造76艘,連同42噸的2艘和43噸的5艘,共自行設計、 建造小炮艇83艘 。

(二)集中力量 建造 蘇聯轉讓艦艇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江蘇泰州誕生,翌年4月14日,海軍領導機構在北京正式建立 。在1950年8月召開的海軍建軍會議上,確定了海軍近期的建設方針,即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 。建軍初期以空(海軍航空兵部隊)、潛(潛艇部隊)、快(魚雷快艇部隊)為主,其它兵種部隊相應發展 。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國一邊修複舊艦和改裝商船,並自行研製炮艇、護衛艇等部分艦艇;一邊從社會主義國家購置少量成品艦艇,或進口成套材料、 設備,在國內裝配 建造,為海軍提供急需的技術裝備 。

1950年5月18日,******在致斯大林的函中提出,為了更快地鞏固中國國防,加強中國海軍建設,請 蘇聯政府給予經濟援助 。函中具體提到,為 建造護航驅逐艦、大型獵潛艇、基地掃雷艇、遠航魚雷快艇、裝甲艇等,請許可輸入材料、發動機、輔助機器和武器,在中國船廠 建造 。朝鮮戰爭爆發後,根據***首次視察海軍的指示,海軍對購買艦艇的計劃作了調整 。

1952年4月,中國政府派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副司令員羅舜初等赴蘇,與 蘇聯指派的海軍部代表商談用貸款方式購買一批海軍戰鬥艦艇及成套材料和 設備 。經多次協商,蘇方同意將部分艦艇及其 建造技術有償轉讓給中國,在中國船廠進行裝配 建造 。1953年***,中蘇兩國政府全權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協定 。協定規定中方向蘇方訂購戰鬥艦艇81艘以及飛機、海岸炮等技術裝備 。協定還規定,在中國船廠 建造期間, 蘇聯向中國派遣技術專家給予指導,並接受中國造船人員在 蘇聯工廠進行培訓 。1954年11月,中國政府利用“***”協定餘款又向 蘇聯補充訂貨 。中國海軍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六種型號艦艇中的江河木質掃雷艇未予 建造 。上述協定執行期間,共有五種型號的艦艇由中國六家船廠 建造 。這五種型號的艦艇是:6601護衛艦、6602木質魚雷快艇、6603中型魚雷潛艇、6604大型獵潛艇和6605基地掃雷艦,後又增建6610基地掃雷艦 。為執行“***”協定,1954年,海軍與一機部簽訂了《 建造 蘇聯轉讓軍艦協議書》 。雙方議定,海軍負責提出 建造軍艦提貨單,支付 建造費,組織監造和試驗試航工作;一機部負責從 蘇聯取得圖紙、材料、 設備和武器,組織工廠 建造,限期交付海軍 。

1954年3月, 蘇聯派出以白浩東為首的造船專家委員會來華,為幫助中國 建造 蘇聯轉讓艦艇進行調研、規劃和準備工作 。在中國技術人員陪同下, 蘇聯專家組先到武漢、蕪湖、上海和廣州等地作初步調研,又派專家分別到有關船廠對擬安排 建造的產品進行調查核實; 同時向有關方麵了解中國鋼材、有色金屬、木材和機器製造等工業的生產情況,而後集中進行綜合研究,提出 建造任務的具體安排方案 。當時,一機部部長黃敬邀請了冶金、林業、鐵道部等部門和一機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向 蘇聯專家委員會介紹中國有關工業生產的情況,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資料 。

1954年6月,一機部報請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批準了 蘇聯專家委員會提出的報告和建議方案 。這個報告認為,中國船舶工業部門原有的六家船廠經過必要的改造和擴建,可以承擔 建造 蘇聯轉讓艦艇的任務 。建議方案中規定,護衛艦由滬東造船廠 建造;木質魚雷快艇由蕪湖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 建造;中型魚雷潛艇由江南造船廠 建造;大型獵潛艇由求新造船廠 建造;基地掃雷艦由武昌造船廠 建造 。後來,由於南海艦隊的需要(台灣海峽當時已被封鎖), 建造大型獵潛艇和基地掃雷艦的任務改由大連造船廠和武昌造船廠派出生產和管理人員,隨同成套供應的材料和 設備,分別到設在廣東黃埔的404工地和廣安工地進行 建造 。同時,鑒於潛艇 建造基地布局的需要,決定由武昌造船廠 建造中型魚雷潛艇 。圍繞“***”協定的組織實施,船舶工業管理局在國務院和海軍的領導和支持下,主要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

——把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 建造 蘇聯轉讓艦艇上來 。1954年10月,一機部廠長會議上提出發展船舶工業的方針是“軍船第一” 。1956年5月,國務院辦公會議確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船舶工業局的主要力量應放在軍用艦艇方麵,主要是“轉讓製造” 蘇聯六種型號的艦艇 。船舶工業管理局以此為全局的中心工作,集中力量全麵貫徹執行 。

——組建專門設計機構 。1954年1、2月,上述艦艇的設計圖紙和生產技術文件由中方代表在滿洲裏接收後分兩批運抵上海 。1954年5月,成立了船舶產品設計分處,主要從事這批技術文件和圖紙資料的翻譯和中國化工作,同時,負責處理艦艇 建造中的設計技術問題 。這是新中國早期的軍用艦艇專業設計機構 。全國各地外語學院輸送了200多名俄語專業畢業生到船舶產品設計分處,翻譯複製了10萬份的圖紙資料,為這些艦艇的開工 建造創造了條件 。

——采取各種形式培訓專業技術人員 。有近百名幹部和技工赴 蘇聯學習和培訓,回國後大部分成了技術骨幹或領導幹部 。同時在國內舉辦了各種技術人員訓練班,共培訓各類專業人員5000多名,其中包括工程技術人員和工段長以上技術骨幹1000多名 。他們在配合這些艦艇的設計、 建造、調試和試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為了 建造這些艦艇,國家投資l億元,改建和擴建了六家船廠 。經過改建和擴建的六家船廠為完成這些艦艇的 建造任務做出了貢獻,日後都成了船舶工業的骨幹企業 。

——建立了海軍駐廠軍事代表製度 。為配合 建造 蘇聯轉讓的這些艦艇,經中央軍委批準,海軍在派駐工廠監造組的基礎上,分別在江南、滬東、求新、蕪湖、武昌和廣州造船廠等設軍事代表室,並任命了第一批駐廠總軍事代表,建立了駐廠軍事代表製度,對產品質量進行檢驗和監督 。

蘇方及時把這些型號艦艇的首批材料和 設備運抵中國,其中大多數是成型材料、製成品和成套 設備,對加快各廠的生產準備工作、縮短 建造周期提供了有利條件 。各型艦艇的首艇按預定計劃於1955年1月至4月在六家船廠先後開工;中型魚雷潛艇的第二個 建造點——武昌造船廠也於1957年1月開工 建造該艇 。

1954年11月到1955年1月,以祖鮑夫為首的 蘇聯技術援助委員會來華,指導和幫助中國解決這些艦艇 建造、試航和交船中的重大問題 。該委員會由達蓋葉夫、米金、依伏奇金擔任副***,按設計、 建造、工藝、安裝、調試、交貨以及基建等專業配備專家,其中有7名海軍專家 。在華期間,委員會共有288名專家參加了技術指導工作 。

在 建造 蘇聯轉讓的六種型號艦艇期間,海軍與一機部密切配合 。1954年8月,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和一機部部長黃敬就艦艇數量、進度、經費、器材 設備以及船舶工業的建設規模和發展計劃等一係列問題進行磋商,共同擬定了方案 。隨後,黃敬就 建造這些艦艇需要解決的問題向中央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委和海軍司令部遞送了專題報告,及時解決了艦艇 建造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

各型艦艇的首艇分別建成以後,在海軍的關注和積極支持下,從1956年上半年開始,在北海和東海海區進行了數十次航行試驗,完成了各型首艇的驗收,順利交船 。1955年12月和1956年3月,蕪湖造船廠和求新造船廠先後建成木質魚雷快艇首艇和大型獵潛艇首艇 。1956年12月,基地掃雷艦首艦在武昌造船廠建成 。到1957年底,護衛艦首艦和中型魚雷潛艇首艇分別在滬東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相繼建成並通過驗收,列入海軍裝備序列 。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承擔這些艦艇 建造任務的船舶工業部門 。1956年1月10日,***在上海市市長陳毅陪同下,視察了江南造船廠正在 建造中的中國第一艘中型魚雷潛艇 。1957年,國務院副***李富春視察了武昌造船廠;1958年,***中央副***陳雲也視察了該廠 。同年4月24日和10月27日,朱德和劉***分別視察了蕪湖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 。同年9月20日,***在***部部長羅瑞卿陪同下,登艇視察了蕪湖造船廠 建造的木質魚雷快艇 。***等中央領導人的視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造船職工 。

六種型號的艦艇在各船廠建成後,船舶工業管理局與海軍密切配合,針對中國的生產條件、使用要求和其它實際情況,組織科研設計人員、工廠技術人員和海軍駐廠軍代表進行了一係列的設計改進工作,為保證後續艦艇的順利 建造創造了條件 。

中國艦船工業50年發展曆程(圖)

江南造船廠始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原名“江南機器製造局”,是近代洋務運動的產物 。她不僅是造船業的“大哥大”,而且是中國民族製造工業的先驅 。她所 建造的的112、113導彈驅逐艦名聞遐邇,是現在中國海軍風頭最勁的兩艘艦艇 。今日的江南造船廠已是中國艦艇的主要 建造基地

到1959年,上述各型艦艇都已基本建成 。“***”協定補充協議中規定轉讓給中國 建造的後續艦艇也於60年代初全部建成 。據統計,到1960年,船舶工業管理局係統共 建造六種型號的艦艇116艘,連同其它各種軍用艦艇在內,共計484艘 。

“***”協定是中國船舶工業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是在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這一特定曆史條件下成功的嚐試 。它不僅及時為海軍提供了必需的裝備,加強了海軍初創時期的實力,同時也促進了船舶工業本身的發展,鍛煉和提高了船舶工業的技術隊伍,為日後自行研製積累了經驗 。正如1957年8月一機部部長黃敬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所總結的,通過 建造六種型號的艦艇,提高了船廠的技術水平,掌握了焊接技術、機械自動靠模氣割技術、船體分段和總段裝配工藝等先進技術和工藝,並在民船 建造中逐步推廣應用 。同時,也學到了 蘇聯在產品設計和工廠設計方麵的先進經驗,特別是通過對部分艦艇的中國化修改設計,為自行設計打下了基礎;在科學管理方麵,學會了運用編製船舶工藝計劃和其它工藝文件組織生產,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 。總之,通過這次大規模引進 蘇聯技術,提高了中國船舶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縮短了與世界造船技術水平之間的差距 。該報告也總結了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沒有充分把軍品和民品、造船和修船、總裝和配套結合起來統一組織生產,對如何組織造船配套生產考慮不夠,對某些工種和專業人員的技術培訓缺乏全麵規劃,在“轉讓製造”初期保密工作過於神秘化 。

為了貫徹自力更生的方針,在 建造六種型號的艦艇之初,國家有關部門和船舶工業管理局就已著手研究逐步立足國內設計和 建造軍艦的問題 。1954年7月,船舶工業管理局根據 蘇聯專家白浩東的建議,在給一機部部長黃敬的報告中提出,通過 建造六種型號轉讓的艦艇,要在中國打下自行設計軍艦的基礎,打下能生產各種艦用材料和 設備的基礎 。1956年7月,船舶工業管理局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明確提出,組織國家各工業部門為供應造船器材 設備而分工協作,是發展船舶工業頭等重要的問題 。同月,船舶工業管理局在上海召開和舉辦有80多個單位參加的大型造船工藝經驗交流會和展覽會,著重推廣各型艦艇 建造中的新工藝、新技術,對促進國內艦船 建造工藝起了一定作用 。1957年10月31日,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在給黃敬的信中指出,今後軍艦 建造以自力更生為主,必須盡快解決國內 建造軍艦所需的原材料和各種 設備,成套供應海軍 。信中強調,必須在“二五”計劃期間解決這些問題,要求一機部、二機部、電子工業部和冶金工業部等明確分工 。在國家統一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同下,船舶工業通過“一五”計劃期間的初步建設,到50年代後期,在建的艦艇已開始部分地采用國產材料和 設備 。

在執行“***”協定接近尾聲時,海軍和國家有關部門就醞釀下一個重大步驟,目的是在 建造六種型號艦艇的基礎上,過渡到購買新型艦艇配套 設備和技術資料,由國內工業部門進行仿製和改進,重點掌握導彈艦艇新技術,為自行研製新型艦艇創造條件 。海軍領導部門為此於1958年5月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建議 。同年6月,國務院***周恩來致電 蘇聯部長會議***赫魯曉夫,希望 蘇聯對中國海軍建設給予新的技術援助 。9月8日,赫魯曉夫複電周恩來,表示同意向中國海軍提供新的技術援助,並邀請中國代表團於1958年10月至12月赴蘇商談 。應 蘇聯政府邀請,中國政府派出以海軍政治委員蘇振華為團長,劉傑、張連奎、方強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海軍代表團,於1958年10月22日抵蘇 。經過商談,兩國政府於1959年2月4日簽訂了《關於在中國海軍製造艦艇方麵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 (簡稱“二四”協定) 。協定規定, 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5種型號的艦艇(6631常規動力導彈潛艇,6633中型魚雷潛艇,6621、6623大型和小型導彈艇以及6625水翼魚雷艇)、2種導彈(潛對地彈道導彈和艦對艦飛航式導彈)以及有關51項 設備的技術圖紙資料及9種型號的主機和部分裝備器材;同時將上述導彈潛艇、魚雷潛艇和2型導彈艇的 建造特許權轉讓給中國,並派專家來華指導 。

正當中國船舶工業部門為執行“二四”協定著手進行各種準備工作的關鍵時刻,中蘇關係發生了變化 。1960年7月, 蘇聯政府單方麵撕毀與中國政府簽訂的包括“二四”協定在內的—切協議,撤走專家,停止提供技術資料和器材 設備 。至此,中國引進 蘇聯技術的工作被迫中斷,新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進入第二個曆史時期 。

二、在曲折前進中建立船舶工業體係

在受到嚴重挫折的情況下,以***為主任的國防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工委)和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當機立斷,采取一係列重要措施,在生產常規武器的基礎上,把導彈艦艇等新型艦艇作為科研和國產化的重點 。同時,整頓企業,集中力量,調整部署海軍裝備的科研生產,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 。船舶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順應發展中新的轉折和重大變化,貫徹執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方針,逐步走上立足國內、自行研製和 建造現代化軍用與民用船舶的發展道路 。可以說,1961年到1978年是新中國船舶工業曲折前進的18年,也是鞏固物質和技術基礎的18年 。

(一)調整方針任務,迎接新的發展

60年代初,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戰略任務,國防工業在總的建設方針上作了必要的調整,特別在圍繞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術方麵做出了一係列重要決策 。在船舶工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強調確立三個“轉變”:一是從軍民結合轉向軍品第—;二是從常規艦艇為主轉向以尖端艦艇為主;三是從轉讓裝配製造轉向國產化試製 。當時,船舶工業部門確定科研生產的中心任務是,集中力量,全麵仿製第二次“轉讓製造”的艦艇、艦用 設備和艦載武器 。為了立足於原有基礎,從準備打仗的需要出發,采取了以下具體步驟和措施:

1、立足國內,組織艦用材料 設備的國產化協作網

為了推動第二次“轉讓製造”進入國產化試製階段,使材料 設備立足國內生產供應,國家計委於1961年組織三機部、交通部、水產部、一機部、農機部和海軍等共同組成船舶工業規劃組,先後到天津、上海和廣州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提出了建立—個“小而全”的協作配套網規劃 。與此同時,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防工委和國家物資部門還聯合召開了艦艇材料和配套 設備的定點協作會議, 以盡快解決國防工業的材料 設備立足國內配套的問題 。為此,在國家計委的主持下,船舶工業主管部門進行了規模宏大的規劃定點工作,對120多家工廠安排了900多項材料和 設備的研製任務,初步形成了以導彈快艇和魚雷潛艇為重點的艦艇材料和配套 設備的生產協作網,為新型艦艇國產化和自行研製中國第一代艦艇創造了必要條件 。

2、調整生產方向,確保軍品為主

1961年9月,船舶工業主管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調整的方針,適時研究了貫徹措施,即與海軍共同商定,軍用艦艇向尖端技術過渡的方針不變,僅對近期計劃作適當調整 。據此,戰鬥艦艇的科研生產規模由18型減為8型,並確保以導彈快艇和魚雷潛艇為重點 。翌年8月,提出“以2型(導彈快艇和魚雷潛艇)為綱,帶動6型艦艇”的試製生產計劃,把試製生產重點由尖端艦艇轉向常規艦艇 。

1963年9月,國務院副***兼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在接見第七研究院第二次科技工作會議代表時更加明確地指出:“為了解決海軍裝備的有無問題,現階段主要是搞出魚雷潛艇和魚雷快艇 。”與此同時,國務院副***兼國防工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在上海視察三家船廠之後,向***中央和***遞送了《關於造船工業建設幾個問題的報告》,提出船舶工業今後十年內應先搞“兩艇一雷”,後搞“兩艇一彈” 。指出近幾年內,應把生產重點轉到海上對敵鬥爭和護航、護漁迫切需要的魚雷快艇、高速炮艇、輔助船和運輸船上來,盡可能多生產,以裝備部隊 。自1961年起,船舶工業主管部門曾多次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堅決落實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關於調整生產方向、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指示,加強了軍船生產,促進了新型艦艇的仿製 。到1965年底,鋁質魚雷快艇、木質導彈快艇、大型導彈快艇和中型魚雷潛艇首艇的仿製任務先後完成並交付海軍部隊使用 。在仿製新型艦艇的同時,又根據海軍的急需自行研製和成批 建造了 62型高速護衛艇和037型反潛護衛艇,小批 建造了65型護衛艦,使軍船產量上升,增強了海軍的武器裝備 。

(二)集中科技力量形成“拳頭”

60年代初,海軍根據加強裝備建設的實際需要,提出了船舶工業應以艦艇及其機電 設備和艦載武器裝備為重點、集中力量形成“拳頭”、建立科研設計主力隊伍的建議 。1960年下半年,聶榮臻根據海軍提出組建艦艇研究機構的報告和建議,正式報告***中央和中央軍委 。1960年12月20日,經***中央批準,中央軍委於1960年12月27日發出《關於組建航空、艦艇、軍事無線電電子等三個研究院的通知》 。文件指出,為集中有關方麵的科學研究力量,加速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增強武裝力量的威力,決定組建三個研究院,海軍則以一機部、三機部的有關科研機構以及海軍的科研機構為基礎,組建艦艇研究院 。據此,海軍***於1961年初提出了組建該院的方案報告,同年4月28日得到中央軍委的正式批準 。同年6月7日,海軍發布命令,正式成立國防部艦艇研究院,稱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七院),劉華清任院長,戴潤生任政治委員 。七院屬國防部建製,在國防科委領導下進行工作;其黨政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組織領導由海軍負責 。它的成立標誌著船舶工業科學技術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

七院創建初期,從海軍科研部所屬的造船、水中兵器、水聲電子、導航等四個海軍裝備研究所和四個研究室及三機部、交通部合辦的船舶科學研究所調集大部分科技人員和幹部,從三機部船舶產品設計院及其所屬的八個設計室和一個中等船舶專業學校,以及一機部所屬的汽輪機、鍋爐、推進電機等三個研究所調集全部科技人員和幹部,同時從陸軍守備第10師調集了整師的幹部,組建成艦艇總體設計、船舶水動力性能和結構、船舶動力、船舶特輔機、水中兵器、水聲電子、艦船導航、軍輔船和民用船總體設計、艦船材料等九個研究所,以及核動力潛艇研究室和七院駐上海辦事處 。當時,全院共有專業研究室40個,職工7700多人,其中技術人員3294人 。後來,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第一文化學校調集了各類幹部211人,並經聶榮臻批準,由國家勞動部負責調集了900多名4級以上技工充實到各研究單位 。國家教育部門每年還為該院分配一定數量的大專院校畢業生,以擴大科研力量 。由於得到各方麵的積極支持,到1963年該院改由國防科委領導時,全院已發展到15個研究所,有100多個專業研究室和12個研究所所屬的實驗(試製)工廠,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已達 7449名,成為中國艦船及艦載武器裝備科研設計的一支主力隊伍 。

七院初建時,條件十分艱苦,不少研究所缺少科研試驗設施和試製條件,有的研究所缺少科研工作用房和生活用房,但卻承擔了第二次“轉讓製造”艦艇的技術工作、艦用 設備與艦載武器裝備的國產化試製、改進以及新裝備的前期預研工作 。這支來自四麵八方的年輕專業隊伍,通過學習中央有關方針政策和現代科學技術,決心奮發圖強,艱苦創業 。在組織建設上,院領導提出“建院先建政,建政先建黨”的方針;在技術路線上,按中央軍委和海軍***批示的“集中力量,首先完成‘二四’協定轉讓產品的仿製任務,並通過仿製掌握和消化 蘇聯的技術資料,培養和鍛煉技術力量,逐步形成較完整的造船科學體係,為自行設計新型艦艇打下基礎”的原則進行工作 。他們一手抓組建,一手抓科研,以“轉讓製造”產品技術資料的翻譯、複製和配合工廠施工為重點,積極開展艦艇、 設備以及武器裝備的科研設計工作 。當時海上的對敵軍事鬥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廣大科技人員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指引下,想國家所想,急海軍所急,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積極投入海防急需的艦艇仿製改進及自行研製工作,同時著手進行新型艦艇及艦用裝備的前期預研準備 。

到60年代中期,在第二次“轉讓製造”艦艇及其材料 設備和武器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的同時,七院又以核潛艇、遠洋測量船隊和導彈驅逐艦為重點,全麵展開了科研設計工作 。

為適應新型艦艇及艦載武器裝備的科研和生產需要,1963年到1975年,七院又陸續調整和增建了計算機、水雷、掃雷、深水炸彈、艦用柴油機、艦用推進電機、蓄電池、艦炮、導彈發射裝置、艦船科技情報、核動力、艦用指揮儀、艦用光學 設備、艦艇防化 設備、核潛艇總體設計、無線電導航、水聲物理、艦艇通信 設備、艦艇炮瞄雷達、警戒雷達等專業共16個研究所 。1972年,核動力和水聲物理研究所分別移交給二機部和國家海洋局領導 。1975年又將無線電導航研究所交回四機部十院領導 。此外,七院於1970年還組建了艦艇總體論證部,後於1979年連同承擔魚雷試驗任務的750試驗場劃歸六機部直接領導,論證部改名船舶係統工程部 。在此期間,新建、充實和完善了一批科研試驗設施,以及大型海上、湖上試驗場與試製工廠,基本上形成了專業配套、門類比較齊全、能勝任海軍艦艇研製任務的科研機構,為現代艦艇和大型民用船舶的研究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

此外,六機部於1964年成立了船舶工藝研究所,繼而又建立了造機工藝研究所(後改名熱加工工藝研究所)和儀表工藝研究所(後改名精密測試技術研究所) 。

以上科研設計機構的建立對於研究開發新型艦船和船用 設備以及提高艦載武器裝備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中國造船科學技術在現代艦船 建造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到70年代後期,隨著前述艦艇研製任務的相繼完成,中國的海防實力不但得到加強,而且基本建成了立足國內、專業配套的艦船科研生產體係,鍛煉和造就了一批具有高技術水平和優良作風的科研生產隊伍 。

(三)從仿製改進到自行研製

1、從仿製入手,消化引進技術

海軍裝備的發展道路根據中國國情,經曆了“轉讓製造”、仿製改進到自行研製三個階段 。

60年代初,中央軍委在《關於國防工業建設問題向中央的報告》中指出:“仿製是手段,自行設計是目的 。通過仿製走向自行設計,是一條可行的捷徑 。對於技術比較複雜的裝備,如導彈、飛機和艦艇,目前應以仿製為主,從知其然,逐步到知其所以然,為自行設計創造條件 。”

船舶工業采用現代艦艇製造技術是在 建造 蘇聯轉讓艦艇的基礎上開始的 。“二四”協定是第二次“轉讓製造”,與“***”協定的第一次“轉讓製造”不同,它除了以引進導彈技術為主的新型艦艇以外,主要任務是仿製 蘇聯艦艇並組織艦用材料 設備及武器裝備的國產化,消化引進技術,向自行研製過渡 。七院成立之初,中央軍委即要求七院“集中力量,首先完成‘二四’協定轉讓產品的仿製任務 。”當時,“二四”協定引進的 設備及圖紙資料雖已大部分到貨,但這批圖紙資料不完整, 設備缺項多,又不配套,大大增加了仿製的困難 。七院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首先把大部分力量集中於翻譯複製或補缺、測繪修改圖紙資料,消化引進技術;同時,積極配合有關工廠處理工藝技術和材料 設備代用的問題,基本上保證了多型轉讓艦艇首艇仿製工作的順利進行 。經過三年左右的艱苦奮鬥,廣大技術人員和翻譯人員努力克服種種困難,為仿製五種型號的戰鬥艦艇譯製了近16萬頁圖紙資料,測繪、補充和修改設計而增加的圖紙有2.4萬多頁,清查配套 設備資料 26萬多頁,並向全國近400家工廠提供了2.5萬平方米的 設備圖紙 。

在仿製 蘇聯第二次轉讓艦艇的初期,除其中四種型號艦艇的主要材料 設備基本上已由 蘇聯提供、國內尚需解決次要器材 設備的生產配套以外,鋁質水翼魚雷快艇所需的材料 設備則全部由國內解決 。從主要器材 設備由國外提供,進行裝配仿製,到實現全部材料 設備國產化有一係列技術難關需要突破 。1962年6月,船舶工業主管部門與海軍有關部門召開會議,專門解決第二次轉讓中的四種型號艦艇 建造的技術協調問題,以便組織力量攻克難關 。在仿製中型魚雷潛艇中,圍繞高強度低合金耐壓艇體鋼材的焊接問題,以及艦艇潛望鏡、升降裝置、發射管、蓄電池等技術難點,采取辦訓練班、派工作組蹲點、組織三結合攻關小組等形式,終於攻克了一係列技術難關 。為了解決大型導彈快艇主機的質量問題,六機部多次派工作組幫助工廠攻克難關,還請有關工業部門專門安排該艇配套 設備的研製工作 。到1965年底,仿製的原“二四”協定五種型號艦艇首艇先後建成,為這些艦艇的全麵國產化和向自行研製過渡開辟了道路 。

中國艦船工業50年發展曆程(圖)

由大連造船廠 建造的新一代大型高速滾裝船“斯坦納·先覺”號(英文名:STENA FORETELLER) 。這艘12300噸滾裝船是大連造船廠為瑞典斯坦納航運集團 建造的,它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滾裝船 建造水平,填補了我國大型高速滾裝船 建造的空白 。該滾裝船在采用世界最先進造船技術的同時,自主攻克了40多項技術難題,使該船具有高速化、高自動化、高倉容量、高安全性等特點;功率比6萬噸船大一倍,航速達到23節,24小時無人機艙在8級大風海況下可自動定位,能裝載500輛卡車

2.自行研製第一代艦艇

發展中國船舶工業,特別是艦用武器裝備,必須跳出仿製圈子 。60年代中期,原“二四”協定轉讓的5種型號艦艇的仿製任務基本完成,船舶 設備國產化試製生產工作也全麵展開,立足於國內材料、 設備配套的海防所急需的護衛艦、高速護衛艇和反潛護衛艇等先後研製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 。在此基礎上,船舶工業在軍品方麵的重點開始轉向研製第一代新技術艦艇 。這一時期,核動力潛艇、遠洋測量船隊和中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成為船舶工業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 。其中,核動力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的研製由***中央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直接領導,列入國家重點工程,受到***中央******和國務院***周恩來的格外重視與支持 。

早在1958年,***中央和***就批準了聶榮臻提出的《關於開展研製核動力潛艇的報告》 。在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大調整的困難日子裏,核潛艇研製工程雖推遲進行,但仍然堅持了核動力裝置的預研工作 。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剛完成,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就決定全麵展開核動力潛艇的研製工作 。同年8月,中央專委第十三次會議又原則批準六機部***的報告,確定了研製工作分兩步走的重大部署 。第一步先研製魚雷核潛艇,第二步再搞導彈核潛艇 。這次會議還原則批準了二機部***關於爭取1970年建成陸上核動力裝置的報告,並確定這項重點工程的研製原則是:大力協同,立足國內,從現實出發,明確第一艘核潛艇既是試驗艇,又是戰鬥艇 。為了配合完成中國洲際運載火箭發射的全程飛行試驗,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還著重提出了“海上觀察船”的研製任務 。1968年6月,***批準了國防科委於1967年7月18日提出的建立遠洋測量船隊的建議 。1970年12月25日,在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議上,初步確定遠洋測量船隊需有2個編隊,共7型計14艘船(即主測量船、遠洋調查船、打撈救生船、深潛工作船、油水補給船、後勤供應船和救援拖船各2艘) 。

核動力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都是技術難度大、專業門類廣、綜合性強的龐大係統工程,涉及到許多高科技領域 。核潛艇有七大關鍵 設備係統;遠洋測量船隊主船有六大關鍵 設備係統 。每個係統都需要科研部門會同工廠、院校通力合作,突破眾多技術難關 。在這兩項國家級重點工程研製過程中,全國有上千個廠、所、院、校,24個省、市、自治區和30多個部委參與,協作規模之大,為中國造船史上所罕見 。經過艱苦努力,排除多種幹擾,全國大力協同,接連攻克難關,研製工作終於獲得了成功 。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全麵開展研製到交付海軍服役,曆時九個年頭 。遠洋測量船隊從開始論證到研製成功,實際奮戰了13個春秋 。

在自行研製核動力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困難時刻,***、周恩來都親自過問,作出各種部署,采取果斷措施 。***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關注這兩項工程的進展情況,不僅下達了一係列指導性文件,而且還及時解決研製中的重大問題和技術協調工作 。***先後為研製核潛艇作過8次重要批示(其中,1968年2月至1969年2月的一年內,就作過5次批示) 。周恩來4次主持中央專委會議,討論核潛艇研製工作,多次聽取研製情況的匯報,並親自做出各項具體部署 。對於遠洋測量船隊工程,從1970年到1979年,國務院、中央專委和中央軍委曾經先後發了20個文件,中央專委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了 17個文件 。這些重要指示和部署對於指導工程建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有效地保證了這兩大工程取得勝利 。這兩項尖端技術裝備的研製成功,不僅提高了中國船舶工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推進了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增強了國防實力 。

在重點研製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的同時,我國也加緊了對中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 。1967年4月,中央軍委第六十四次常委會批準了這一研製任務 。從此,中型導彈驅逐艦及各種配套 設備列入了國家計劃,研製工作全麵啟動 。首製艦於1968年12月開工 建造,1971年12月完工交船 。該型艦於1975年設計、生產定型,由大連、廣州和中華造船廠批量 建造,陸續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水麵艦艇的主力艦種,在執行發射洲際運載火箭海上測試的護航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這一時期,還研製成功了053型導彈護衛艦、035型魚雷潛艇、四管魚雷快艇、小型導彈快艇、低磁鋼掃雷艇、艇具合一型掃雷艇和中型登陸艦等 。這些軍用艦艇的研製成功,推進了海軍艦艇的綜合配套和更新提高,增強了海軍的戰鬥力 。

60年代到70年代,是船舶工業為海軍裝備建設服務的艱難曲折的時期,廣大職工和科技人員在自力更生方針的指引下,堅持科學精神,勇於探索,知難而進,取得了豐碩成果 。這個時期研製成功的海軍裝備總計有:戰鬥艦艇10型、軍輔船30餘型,動力 設備10型、觀通導航 設備38型、水中兵器8型、指揮儀10型、船用輔機和特種裝置100多型、船舶新型材料27種 。這些為海軍裝備現代化而提供的材料、 設備和艦艇,標誌著中國船舶工業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突破,譜寫了中國艦艇 建造史的新篇章 。

(四)依托全國工業,立足國內配套

船舶的 建造,特別是戰鬥艦艇的 建造,關鍵在於材料 設備的配套 。在“全國一盤棋”思想的指導下,根據統籌規劃,大力協同的原則,首先必須立足國內解決材料 設備的供應和配套問題 。1963年,國家計委提出,船用材料 設備企業的建設,應該一方麵依靠國家投資,興建一批船用 設備骨幹配套廠;另一方麵依靠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方的大力協同,建立一個小而全的協作配套網 。

材料 設備立足國內生產供應,關鍵在於建設一批骨幹配套廠 。在 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有6項是建設船用專業配套廠 。它們是陝西柴油機廠、陝西東風儀表廠、河南柴油機廠、山西平陽機械廠、山西汾西機器廠和保定蓄電池廠 。這些廠從50年代中期開始籌建,以後陸續劃歸船舶工業主管部門領導,並於60年代中後期先後建成 。隨著三線建設的展開,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船舶工業主管部門又在三線地區和長江中上遊建設了一大批專業骨幹配套廠 。同一時期內,交通部也在沿海地區興建了船用柴油機、輔機和錨鏈等專業配套廠 。這批骨幹配套廠的建成,使船用配套 設備的生產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在船舶材料 設備協作配套範圍內,骨幹配套廠雖是關鍵力量,但畢竟數量有限 。大量的材料 設備,由於產品品種多、專業門類廣,還必須依靠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方的廣泛協作 。從1962年開始,在國家計委的統一組織和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及省、市、自治區的支持下,共安排船舶配套項目1767項,造船材料1000種,規劃定點協作的企業有194家,加上1960年以前已有的50多家配套企業,全國為船舶工業配套的企業共有250多家 。除定點協作廠外,國家計委還批準8家地方廠為船舶工業配套 設備的歸口單位,以後又批準了一批歸口廠 。到60年代後期,全國已基本形成了一個船舶工業部門與其它工業部門相互協作、中央與地方企業以及骨幹配套企業與歸口企業並存的小而全的協作配套網 。70年代初,骨幹配套廠和地方歸口廠都有較大的發展 。為了扶植地方歸口廠和定點協作廠,六機部耗費的技術措施費就達幾億元之多 。這批工廠後來在調整中有所縮減 。

立足國內生產船用材料 設備,是按兩步走的方式逐步實現的 。第一步是按“二四”協定引進的材料 設備進行仿製,通過仿製逐步達到國產化 。根據“二四”協定, 蘇聯除提供4種型號艦艇的成套材料 設備以外,還應提供51項船用 設備成品及其技術資料 。由於按“二四”協定向 蘇聯訂購的材料 設備大大少於第一次“轉讓製造”的數量,加之後來 蘇聯又中途停止執行協議,未到貨的器材不再供應,因此中國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 。1962年8月,九總局給三機部黨組的報告提出,當前船舶工業工作方針是自力更生,立足國內,重點解決2種型號艦艇(大型導彈快艇和中型魚雷潛艇)的配套問題,帶動6種型號艦艇(常規動力導彈潛艇、水翼魚雷快艇、高速護衛艇、反潛護衛艇、掃雷艦和必需的輔助艦艇)的配套 。1965年8月,六機部召開***擴大會議,著重指出船舶工業的主要矛盾是總裝與配套不相適應,矛盾的主要方麵是船用 設備不配套;並明確規定三年內的主要任務是在國內自行解決大型導彈快艇和中型魚雷潛艇主要材料 設備的生產 。到60年代後期,以上述2型艇為重點的船用材料 設備的國產化基本得到解決 。

第二步是根據自行研製艦艇的需要,麵對國內資源和經濟基礎,加緊研製船用材料 設備,以便立足國內成套供應 。在上述2型艇材料 設備國產化的過程中,由於中蘇兩國資源情況不同,因此有些缺項 設備或采取代用,或按技術資料仿製,或自行研製後換用 。1967年以後,隨著核動力潛艇和中型導彈驅逐艦等第一代艦艇的自行研製工作相繼展開,原來為仿製轉讓艦艇提供的國產化材料 設備已不能適應高技術發展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七院各專業研究所和一批骨幹配套廠及時地把工作重點轉向生產中國自行研製艦艇所需的材料 設備,並配合有關工業部門所屬企業進行試製生產 。到70年代初,一大批確保質量的船用材料和 設備陸續試製成功,並轉入正常生產 。至此,依托全國工業,國產船用材料 設備初步形成了品種比較齊全、能夠適應自行研製第一代艦艇所需的配套係列,基本上解決了船舶工業主要材料 設備立足國內供應的問題 。此後,不僅 建造常規艦艇所用的材料 設備已全部國產化,而且自行研製的核動力潛艇、中型導彈驅逐艦等新型艦艇的材料 設備也已全部立足國內生產 。這標誌著船用材料 設備的科研、生產水平和配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

(五)在十年動亂中曲折前進

60年代中期,中國船舶工業經過幾年的調整,正沿著自力更生的道路建立現代工業體係、開始進入研製中國第一代艦艇的時候,全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 。這場浩劫同樣波及到整個船舶工業 。特別是李作鵬主持中央軍委造船工業領導小組的工作後,竭力推行了一係列“左”的方針和背離科學的措施,使船舶工業受到嚴重幹擾和破壞 。

1965年以後,核動力潛艇研製工程全麵鋪開,遠洋測量船隊研製工程開始提上日程,中型導彈驅逐艦等戰鬥艦艇的研製工程也同時做出安排 。在這準備起步的關鍵時刻,預研工作卻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猛烈衝擊 。尤其是1967年1月全國性的“奪權”風暴以後,船舶工業各企、事業單位普遍陷入癱瘓狀態,科研生產秩序混亂,許多試製項目時斷時續,進展緩慢,甚至像核動力潛艇這樣的列為國家重點工程的研製和協作配套工作也受到很大衝擊 。對此,周恩來、葉劍英、***和聶榮臻等中央領導人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為保證核潛艇研製任務能夠順利進行,中央軍委發出了《特別公函》,大大激勵了參加該工程的各類人員,為工程的繼續開展和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鋪平了道路 。與此同時,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還決定,對六機部和七院實行軍事管製,終使這兩項國家重點工程的科研、生產和建設等項工作得以正常進行 。

在中央專委會議上,周恩來曾多次強調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研製工程是中央專委直接掌握的國家重點工程 。在周恩來的關注下,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為這兩項重點工程建立了工程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各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還指定了有關領導專人負責 。由於自上而下加強了領導,采取了一些重大決策,加上有關企、事業單位的積極努力,終於使研製工作基本上保持了正常秩序 。

1972年,“四人幫”對遠洋測量船隊工程刮起了一陣下馬風 。葉劍英在其主持的軍委辦公會議上強調指出:“現在下馬不行,要硬著頭皮搞”,這才保證了研製工作不間斷地進行 。

“文化大革命”使船舶工業受到嚴重挫折 。但是,當時***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中堅持正確路線的領導人力挽狂瀾,在他們的正確決策之下,廣大船舶工業職工以國防建設為重,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為完成重點艦船的自行研製任務,力排幹擾,曲折前進,仍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到1978年,在第一代新技術艦艇和遠洋船舶研製工程的帶動下,船舶工業與各兄弟工業部門大力協同,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科研、設計、試製、生產、試驗和維修等配套成龍的船舶工業體係,為當代中國船舶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奠定了基礎 。

三、開創船舶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

1979年到1988年,是新中國船舶工業改革開放的十年,也是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十年 。

1.從5種型號艦艇入手,全麵整頓產品質量

針對“文化大革命”中“政治***船”所遺留下來的一批艦艇存在的嚴重質量問題,以及已交付海軍的在役艦艇嚴重失修和不配套的現實情況,船舶工業係統在海軍和有關部門的配合下,以中型導彈驅逐艦、核動力魚雷潛艇、常規動力魚雷潛艇、大型導彈快艇和反潛護衛艇5種型號的艦艇為重點,對在建和在役戰鬥艦艇的設計、 建造質量和齊裝配套等方麵存在的問題,逐項進行了清理檢查 。從1979年起,船舶工業係統協同海軍,集中力量,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搶修海軍在役艦艇201艘次,基本上改變了海軍艦艇嚴重失修的情況 。為了重點解決上述各型艦艇的產品質量和缺裝不配套的問題,經國家計委和國防工辦批準,成立了5種型號艦艇工程領導小組 。1979年1月中旬,領導小組在青島召開了5種型號艦艇質量的齊裝配套會議,國防工辦、海軍和六機部以及有關工業部門的240多個企、事業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經過認真討論,著重對78項需要共同協作攻關的問題達成了協議,安排了計劃 。會後,在海軍和各工業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從1979年到1985年,全麵解決了上述各型艦艇的500多個技術問題,較好地實現了齊裝配套,使這些在建、在役艦艇的質量有所改進和提高 。

2.繼續突出尖端,研製完成兩項重點工程

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是國家級重點國防科研工程 。這兩項工程規模龐大,技術密集,早在60年代就已開始研製,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研製試驗進入了關鍵時刻 。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到1979年底,以“遠望”號主測量船為核心的遠洋測量船隊勝利建成;在其後一年多的時間內,2艘主測量船曾進行了5次大型試驗,全麵檢查和考核了各係統測量 設備的功能,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 。與此同時,整個船隊的5型12艘特種船的研製任務也全麵完成 。1980年5月,該船隊首航南太平洋,圓滿完成了洲際運載火箭全程飛行海上試驗預定的各項測試任務;接著,又先後完成了水下發射潛地導彈和兩次發射同步通信衛星的海上跟蹤測量任務 。1987年,“遠望”號主測量船進行了重大的改裝,其技術和測試性能提高到國際上80年代中期的水平,能夠適應發射多種高技術通信衛星並滿足國際商用衛星遠洋測量控製的要求 。到1988年底,2艘主測量船已先後9次遠涉重洋,勝利完成了各項國防科研試驗和海上跟蹤測量任務 。

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也加快了步伐 。1981年4月,國防部部長張愛萍主持了首艇的下水典禮 。以後又進行了各種試驗,攻克了一係列技術難關 。1988年9月,彈道導彈核潛艇終於成功地進行了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命中了預定目標,證明中國已經擁有海上威懾力量 。在此期間,在中國南海海域又成功地進行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魚雷核潛艇的3項深水試驗,包括極限深度試驗、水下高速航行試驗和大深度魚雷發射試驗 。

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的分別研製和試驗成功,標誌著中國海軍的實力已大大增強,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四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海上機動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也成為繼美、蘇、法三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測量船隊的國家 。這兩項重點工程的研製成功,也標誌著中國自行研製第一代艦艇的曆史任務已基本完成,船舶工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已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並開始轉入研製更新一代艦艇的發展階段 。

3.改進提高,加速更新換代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和廣泛應用,引起了世界武器裝備的巨大變革 。為了盡快改善現有武器裝備,1977年12月,中央軍委做出了關於加速研製新型武器裝備的決定,其中包括各類艦載武器 。從1983年開始,船舶工業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中央軍委提出的“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方針,在完成第一代艦艇研製的基礎上,堅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利用國家對外開放和發展船舶出口的有利時機,先後引進國外軍工技術42項,從改進提高現有艦艇入手,逐步把工作重點轉向研製新一代艦艇和武器裝備,以提高艦艇的作戰性能 。

這一時期,對原有戰鬥艦艇,主要是改進、提高作戰指揮和火力控製的自動化、快速反應性能、艦載武器係統的綜合化以及多功能的綜合性能 。到1988年已經完成現代化改裝的戰鬥艦艇有中型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反潛護衛艇、大型導彈快艇、四管魚雷快艇和加裝艦艦導彈的中型魚雷潛艇等 。此外,一批水中兵器和艦用配套 設備的性能也得以改善 。80年代以來,防空、反潛、反導、電子對抗以及作戰指揮性能較好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新一代艦艇與艦載武器的研製逐步展開 。先後研製成功的新型艦艇有布雷艦、登陸艦、訓練艦、艇具合一掃雷艇、深潛救生艇和氣墊登陸艇等 。與此同時,一批艦艇配套 設備和武器裝備,如自導魚雷、主動和被動聲納、艦用相掃三坐標雷達、作戰指揮情報中心、電子對抗 設備、超長波通信 設備、慣性導航係統以及艦艇自動控製和聯合操縱 設備等研製成功 。以上這批艦艇和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促進了艦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加速更新和全麵研製新一代艦艇提供了良好條件 。

四、開創船舶工業發展新篇章

自***以來,中國船舶工業堅持軍民結合的方針,著力新一代海軍武器裝備研製建設,一大批現代化艦艇和魚水雷兵器先後裝備部隊,極大地提高了海軍戰鬥力 。我國自行設計 建造的“哈爾濱”號、“青島”號、“深圳”號等艦艇編隊,作為和平使者先後出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全世界華人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顯示了中國人民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壯誌雄心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不僅從俄羅斯引進了“現代”級導彈驅逐艦,而且我國自研的新一代水麵艦艇也陸續下水,相控陣雷達與導彈垂直發射技術的攻關突破與實踐應用使得我國水麵艦艇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而更新型戰艦的湧現,讓國人為之振奮,為之自豪 。

進入國際市場是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另一策略 。但要進入國際市場談何容易 。為此,我們走過了一條荊棘叢生、坎坷密布的艱辛之路,從不熟悉國際市場、不了解國際造船標準,到今天按國際慣例接船、按國際規範造船、按世界水平交船,造船人付出了巨大努力 。這期間還經曆了國際船舶市場蕭條、亞洲金融危機等諸多衝擊和考驗,但“咬定青山不放鬆,大浪淘沙始見金”,中國造船工業走向國際市場、勇於競爭的決心從未動搖 。經過努力,我船舶工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從1980年的年產20萬噸列世界17位,到1995年造船產量首次超過德國,占到世界造船市場份額的5%,成為僅次於日本、韓國的世界第三造船國 。特別是船舶出口量快速增加,出口船舶占我國造船總量的70%以上,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發達國家在內的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歐洲 。

中國船舶工業進軍國際市場走的是“引進-出口-提高-再出口”之路,走出了一條投資省、見效快的自強振興之路 。改革開放後,我國陸續從國外引進了50多項船舶及船用 設備設計 建造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消化吸收並不斷創新,自主研發和 建造能力顯著增強,在散貨船、油船等領域形成競爭優勢,並培育出“中國江南”、“中國滬東”、“中國大連”等品牌船型 。現在,中國船舶工業已能 建造符合各大船級社的國際標準、在全球海域航行的各類船舶 。

麵對世紀之交的戰略格局,***同誌於1998年1月對船舶工業提出了“開拓進取,再創輝煌”的新要求 。我國船舶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增長速度居世界各國之冠 。2003年全國造船完工量641萬載重噸,占世界份額的11.8%,一舉突破了中國造船業近10年來占世界市場份額5%~7%的徘徊局麵,超過了整個歐洲國家造船產量的總和 。預計2004年造船完工量將突破8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將達到15% 。2005年造船完工量將超過10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18%以上 。中國真正成為了世界造船大國 。

科技創新推動了船舶工業的快速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LNG)、超大型油輪(VLCC)、客滾船、大型集裝箱船等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成功開發,拓展了新的市場領域,擴大了國際市場份額;造船效率大幅提高,部分船舶 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國際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 。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中央總***、國家******同誌在視察船舶企業時指出:“我們不僅要努力成為世界造船大國,還應樹雄心、立壯誌,使我國成為世界造船強國 。”這不僅為我國造船業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更為我國造船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從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這凝聚著數十萬造船人再創輝煌的雄心壯誌,更孕育著世界造船古國的再度複興 。

放眼未來,我國造船業將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道路,不斷開拓,銳意進取,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風景這邊獨好,世界造船格局必將因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中國造船業也必將以嶄新的麵貌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中國艦船工業50年發展曆程(圖)

886號新型大型補給艦的服役是中國走向大洋的又一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