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五七幹校在黃泛區

(2013-11-24 09:10:31) 下一個

網友《十裏芳草》寫了不少非常好的幹校雜記,也有很多網友這麽那麽地跟貼議論,在下湊個熱鬧,把本人在黃泛區農場的年代裏對那些幹校的了解說一說,說得不對用句套話:請批評指正(切莫惡言)。
幹校之緣由咱不管了,反正是上峰話一句,最高指示不得過夜地執行,北京的中央機關平時高北京市機關一頭,此地個個恨不得成為北京市機關了,為啥?市機關隻需下到郊區,中央機關乃是全國各地任“我”走啊。
河南,此地的地理特點就顯示出來了,離北京不近但還不算遠,理論上說五七幹校應該是“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而這河南又真的可以說是曆史上出名的苦難地點,理由十足。
對上說是河南苦,實際上是因為河南回北京方便,想想就可以理解了,京廣鐵路轟隆隆,一夜就可以到鄭州,就算再往南的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也隻是多幾個小時的事。所以有些幹校開始傻X兮兮真的去了很艱苦的地方,最後也鑽尖打洞底轉到河南,比如冶金部的幹校先去了雲南再轉到了河南省周口地區的淮陽縣。
與黃泛區農場有勾結的五七幹校“們”,現在還記得的有中央高級黨校(根本就在農場,把原來的農業專科學校占領了),化工部的在太康的常營,國家計委的在西華的皮營(還是遲營),廣播事業局的在淮陽和西華的交界處,還有沒有一時記不住了。
添一句,十裏芳草,你們學部去了息縣, 占的是原先息縣農場的地盤,而息縣農場為了給你們騰地兒,搬遷到西華縣並入黃泛區農場,其場長老井(井什麽我忘了,十六級幹部)到級別高一截的黃泛區農場,也就隻能當個宣傳部的副部長了。
這些幹校的接待,若是別的地方還真的可能很撓頭,而豫東則各縣均有縣農場,特別是地處黃泛區的幾個縣,還有些荒不荒的地,正好。
而黃泛區農場,作為河南省最大的農場,加上周邊地區,地皮大容納能力大,而且,黃泛區農場曆有接納下放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傳統,比如1958年反對大躍進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潘複生,被吳芝甫在什麽人(我也不知道是誰)的支持下,被趕下了台,從省委第一書記調到黃泛區農場當上了四級幹部的場長;又則那位二毬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中將代司令王近山“王瘋子”,為著想和老婆離婚娶小姨子,被一腳踢到此農場當副場長,結果小姨子也沒跟他而隻好娶了跟來的公務員小黃;還有五十年代做過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章哲(好像是這麽寫吧)等等,都在這個農場當過場長副場長什麽的。文革後期,又將原省長文敏生,在“解放後”發配到黃泛區農場任負責計劃生育的第八副場長,文革結束後,算是上了四人幫幫裏的省頭頭耿起昌,上了林副主席賊船的那個空軍作戰部的副部長,這二位都被塞到黃泛區農場的園藝場當副場長,由此可見,本農場接納幹部是有曆史淵源的,幹校到此也是天經地義的。
其實河南省及這些地縣農場,從來就知道接納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別看是下了台或倒了黴,上層關係往往還能起意想不到的作用,至少在那個生產資料缺乏的年代,搞點國家控製的一類機電產品是相對容易了,比如我的下鄉轉點到該農場,靠的就是在化工部幹校的親戚幫農場弄了多少噸無縫鋼管而被其接受的。
這黃泛區農場有工業單位和農業單位,種田當然是全機械化,號稱關內第一個全機械化大型農場嘛,那麽那些需要下苦力的手工農活誰幹呢?農業總有些機械幹不了的活啊,兩種人,家屬工及臨時工,以致農場有一句名言“國家出錢雇工種田”,農場的正式職工分為工業級和農業級,工業級的事國家正式職工可以外調,農業級的就隻是妾身不明的了, 這些和五七幹校無關,不說了。
幹校的人除了初期或被押解來改造的,或傻蛋似的真以為來勞動鍛煉改造思想的,其餘還不都是沒法才來的嘛,那咋種莊稼?找農場的幫忙,所以農場的農業技術人員獸醫園藝師拖拉機收割機手們,時常是有機會到幹校去混吃混喝幹活的,作為回報,比如廣播事業局那些演員們,每年都會到農場“慰問演出”,以前我好像在博文中也說過,侯寶林馬季趙連甲李文華陸青霜陳大林之類的演員,我們是年年見得到的,李文華趙連甲是兩根煙槍,這二位在茅房裏尿尿時還找我對過火呢。
幹校之在河南,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時河南的農副產品價格非常低,而且河南隊資本主義尾巴割得不算厲害,自由市場還蠻自由, 當然,縣城裏還是有市管會,我就被抓過,但往基層走,大致沒什麽鬼來管你,最不濟老鄉們上門賣雞蛋是誰也不管的,我在當事務長時就經常到農村去收雞蛋,六七分錢一個,秋天當年的斤把重的小公雞,也就塊把錢一隻,豬肉的確是不容易買到,但有蛋有雞的,日子還想咋好呀?
那位十裏芳草,你文中提到的明港,那是信陽北麵一點點那個小鎮,你應該對那個鎮的自由市場時旺盛有點印象吧,甚至連不要糧票的大米都能買到。
我的在化工部幹校的親戚,戲稱下幹校幾年後,收拾一隻雞隻需很短時候,然後最簡單地下鍋一煮,拿出來蘸點醬油,幾個老頭加以瓶酒,日子好過得很咧,哪怕走一輩子五七道路!!
但是,人總是往高處走的,尤其是中國的城鄉差別北京和全國各地(除上海)的差別,使得幹部們哪怕有雞有蛋有酒,還是偉大的首都更好,因此一個二個還是想方設法地回北京,等到全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形勢不但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而是被否定了,幹校關門打烊,大家一古腦兒回北京,想不起有沒有幹校的人留在了黃泛區農場,倒是知道有黃泛區的姑娘嫁給了京城來的小夥子而跟進了北京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