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海棚戶區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2013-10-12 10:55:28) 下一個
很多描述上海的住房文章裏,都有說到滾地龍,上海比較正式的說法叫棚戶區,一般上海人口中則說成是“草棚棚”當然這個說法是有些貶義的,或用個更加正式一點的詞就叫做:貧民窟。
全世界的大城市裏,都有這麽一種地段,很多從各地搬來的窮人,或投親靠友,就在窮人的地界上,隨便找點材料,搭個暫時能遮風避雨的棚棚,就住了下來,越來越多的人來了,就形成了棚戶區,用更簡便的材料比如隻是蘆葦席什麽的,就是滾地龍了。
上海的開埠,一則工商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二則上海附近的農民受大上海的引誘又逢兵荒馬亂的世道, 源源不斷地從江浙安徽等地來到上海,很多窮人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棚戶區,更多的人因此就一輩子子落在了棚戶區。
1949年以前的政府好像是沒管過這件事,既是沒管,當然棚戶區就更加大地無序發了展,別處我可能不知道,我們家附近的平陰橋三家裏九間頭等等徐匯區有名的棚戶區,聽老人們說就是這麽一點一點擴大的。
1949年的解放,實話實說,新政權是花了很大力氣來改善棚戶區的生活,也是我們家附近,從1952年到1958年,就修建了一大片工人新村,解決了不少原棚戶區的住戶的搬遷,同時也給棚戶區修路接自來水供水站等等,棚戶區的居住條件也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三年的災荒,咱不管啥原因吧,住宅建設停頓了一陣,而後又在63-66年再度開展,文革的頭兩年又停了,文革後期再次重開張,但相當一部分棚戶區依舊存在,到我八十年代末出國時,我家附近的棚戶區,大致和1966年的差別不算太大,應該說是1992年的鄧南巡後,上海的房市突然跳躍起來,大拆大建,期間是有些不合適的拆遷,但是,現在回去,原來的棚戶區,如今是一片高樓大廈,真是舊貌換新顏。

典型的草房,我中小學的同學中基本還沒有住這兒的,因為我上的是原先江南造船廠的子弟小學,同學居多還是該廠子弟。中學就開始有同學居住在這些地方了,再後來的上山下鄉朋友中,平陰橋地段的人就很多,來來往往的,也就更加地熟悉了這類地方。

這兒是原肇家浜到徐家匯的拐彎處,肇家浜是一條河溝,兩岸皆草房及船民,解放後政府填溝修起了林蔭大道,但浜南浜北還是能感覺到極大的不同, 肇家浜路也成了上隻角下隻角的分界線。


網上找來的照片,不知上海何處,甚至是不是上海都說不清,不過是在講述老上海的網站上找來的,暫且就認為是舊上海的吧。







 

上下這兩張都是以前上海的棚戶區的一般生活形態,曬衣服吃飯。


像這張,很可能是妻子等丈夫回家。



棚戶區是沒有上下水的,所以下雨就是“水泥”路,



住哪兒也得成家娶妻生子,那時也沒有計劃生育,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是件很自然的事。



棚戶區幹活的年輕人


左邊這位,應該是至少四個孩子的爸爸



這一看就知道是解放後,而且是改革開放後,隻不過把它搞成了黑白照,看看旁邊的拆房子,這就是希望。


街麵房子,一般住戶都租出去給外地到上海做小生意的人,這些“新棚戶區”的住戶,是沒有權利享受如果拆遷帶來的好處的。


等候拆遷的時候,日子還是得過,大約從60-70年代開始,棚戶區就掀起了改建的高潮,最開始用的材料是電石,就是電焊剩餘的材料,砸成磚來重建房子,怎麽也比草房好多了。



這兒顯然不全是原先上海棚戶區的居民了,炸油條的一定是外來妹,悠閑地翹著兩郎腿穿睡衣的女人,很難說清,但右邊這位毛衣男子,毫無疑問是“原住民”。





管什麽時候拆遷,日子還是得過了樂胃些,養鳥的人家。



倚門而望,盼星星盼月亮,隻盼早日搬新房



往後麵看,這就是希望這就是將來



為著將來的日子,別看我現在提的是尿罐子,好日子在後頭呢。



住哪兒的生活也得講究個“美”,鮮亮的背心高高掛。



棚戶區的廁所一直是個極大的問題,環境之重要,隻好咒他們全家了。



這看上去像是在南市區,那還不算什麽的棚戶區。



棚戶區的人與人住得貼近,鄰裏關係處好了人情味濃得很,看,隔牆喂小孩好吃的東西



一小群鄰居唱戲,告訴你,他們百分之九十九唱得是淮劇。



前麵說了棚戶區沒有給每家每戶裝自來水,建有給水站。



這些則是“新上海人”。沒有戶口沒有福利的“外地人”,其實我很不喜歡這種說法。



網上轉載過來一些棚戶區的生活剪影。



富有上海特色的曬衣服,走路小心別鑽了女人的褲衩



這顯然就是“違章建在工人新村”外的新棚戶區,這個拆遷的話是有城管執行的。



狹小的弄堂,就怕火災



也是網上看到普通棚戶區的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這個街麵房子的店鋪就很有可能是住戶(有上海戶口的)自己開的,家住樓上,樓下開店



棚戶區的地盤擴張,靠的是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左右不能逢源,我往上發展總可以吧, 拆遷時就有“討價還價”的本錢啦



立體發展, 向天要空間



一寸天空一寸金,



子女的婚房,養老的金錢,做生意的啟動資金,全在這個大大的紅字“拆”上




“啥辰光拆到阿拉此地呀?”



拆了我還可以搬到後麵的高樓裏去啦。



好日子等著等著一定會等到的



把鞋洗幹淨點,跑新房子去的時候可以跑快點



什麽時候從前到後去?唱一首“到敵人後方去,我們搬進新房去”



蕃瓜弄是上海的棚戶區改建典型,乖乖隆裏隆,新房子快來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Giannaris 回複 悄悄話 人生是平等的。男人,皇帝也罷,蹬三輪的也罷,享受做愛的快感都一樣。女人,武則天也好,祥林嫂也好,分娩時的痛感相同。
slow_quick 回複 悄悄話 徐匯區棚戶區改造: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xuhui/node38190/node38198/node38200/userobject1ai23320.html
slow_quic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arlily' 的評論 :
估計吳興路264~294弄(路東側)曾經是棚戶區。同學們都很淳樸,家長們都很勤勞,自己做home improvement, 家裏大都整潔、幹淨。小區內沒有pavement,都是泥地,所以下雨後比較糟糕。

王滬寧不是南模出來的,也不是棚戶區的,但與棚戶區同學們同班。文革開始後是按地區上學。
slow_quic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滾子刀肉' 的評論 : 故居,從前住過的就算。
滾子刀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low_quick' 的評論 :
王滬寧健在,哪來“故”居?
Garlily 回複 悄悄話 吳興路上怎麽會有棚戶區,建國西路到肇家浜路之間?我好像不記得了,反正從淮海路到康平路再到衡山路都很好。王滬寧從南模出來的?
slow_quick 回複 悄悄話 我中學同學有住在棚戶區的。我拍了不少照片,可惜兵荒馬亂的都給弄丟了。

棚戶區經過自我改造也是不錯的。都是小樓房,家裏都接了自來水,晚上老酒米米,很自得其樂。記得大家都笑話某個同學的老爸,他愛荷酒,一喝高了就大叫“吾要翻台子啦”。

前幾年回國想去棚戶區找認識的人,乖乖隆地東,都是高級公寓住宅了,顯然我是“priced out” --- 那是在徐匯區吳興路上,建國西路、肇嘉浜路之間。

那裏要是出了個魔岩級的人物,那是連“故居”都找不到了。

對了,哪位高參王滬寧先生也與我們同過學。他的故居在建國西路上,高安路、吳興路之間,應該還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