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徐匯區“浜南”的中學

(2013-09-21 14:06:17) 下一個
日前寫了一篇中學老師的博文,一位網友問及零陵中學日暉中學等,隨便說一點浜南的中學吧。
徐匯區的上下“隻”角分界明顯,最簡單就是“浜南”和“浜北”,此“浜”乃肇家浜也,肇家浜在解放前是一條臭河浜,浜北就是法租界了,從徐家匯開始,一座一座的橋,天鑰橋謹記橋東廟橋楓林橋小木橋大木橋,到打浦橋,看看浜北最不濟的地方也就是從大木橋大盤打浦橋了,好歹也是石庫門吧,而小木橋往西則浜北一片花園洋房啥的,而浜上以前是些船民浜南也差不多近視寫破破爛爛的房子,最好也不多類似石庫門,當然也有些例外,比如楓林橋南的第一醫學院宿舍。尤其是大木橋到日暉港(也是一條河溝,從打浦橋到康衢橋入黃埔江),肇家浜到斜土路的跨日暉港的平陰橋,一大片棚戶區。因此說浜南是上海灘典型的下隻角。
解放後,政府把臭河浜填了建起一條林蔭大道--肇家浜路,確實蠻好看。
解放前恐怕這片土地上隻有大木橋路龍華路口的南洋中學和天鑰橋路的啟明女中,雖隻兩所,皆赫赫有名。學生恐怕也未必有很多是當地居民。
解放後,這一帶建起了很多工人新村,人口極大地增長了,居住在這兒的那些老住戶,以前大概是讀個小學就可以了的,現在也要上中學了。
哪年我記不得了(可能是55年?),日暉中學於零陵路楓林路口建起來了,浜南一大片,南至龍華路(後來改為中山南二路)東到日暉港西到漕溪路北至肇家浜路,也許就隻有這三所中學吧,其實往西有些地方我也不是跟熟悉,到底有沒有我還真的不是特別清楚。
慢慢的,人口越來越多,學生數目越來越大,得建立新的中學了。
好像比較早建立的是零陵路位於東廟橋路(後來改為東安路)和謹記路(後來改為宛平南路)之間的楓林中學(1963年),龍山新村的龍山中學大概也是這陣子建立的吧,另外原先在淮海路的淮海中學遷到了謹記路,原來在東湖路的59中學遷到大木橋路天馬電影製片廠原址(天馬廠搬漕溪北路原海燕廠並成了上海電影製片廠),64中學也從什麽地方搬遷到日暉新村後麵來了,那麽一下子,浜南就有了七所中學了,其中龍山和楓林為初級中學。
1964年來了,此刻大躍進時代的1958年突然增加的一批民辦小學的畢業生也得進中學了,還得增加中學,此刻的零陵中學成立了,初一時新招的,初二則是從楓林中學調來四個班(本人為其中之一)從日暉中學調來兩個班,所以這所學校有初一初二沒初三,您知道初一招了多少班?24個!
又一年的1965年,學生數目還是在增加,又建立了一所中學,大木橋路清真路往東走的弄堂裏的茶陵中學,也是隻能從別的地方轉點學生去當初二學生,一直到文革後期的所謂69屆學生進校前,浜南應該就是這些中學了。
不知為何,文革中的第一屆小學畢業生要進校了,學校還是不夠還是咋的,由建立了在日暉六村內的陝南中學,小木橋路零陵路口的四新中學,一直到我去廣闊天地,大概浜南的中學情況就是這些了。
我們浜南的老百姓,勞動人民居多,窮兮兮的不少,棚戶區的蘇北人也很多,有些是上中學才開始學說上海話的,而我們,多多少少能說些蘇北話,也是因為有很多這樣的朋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禾虹 回複 悄悄話 “浜南”還有一所“東安中學”,1965年建校。為接受學生,隻要誌願上填了東安中學,哪怕分數線上了第一誌願南模,也會被最後誌願東安招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