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社會風俗演進的貢獻

(2010-02-25 02:25:56) 下一個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社會風俗演進的貢獻
理工青年

  近代開國以來,西俗東漸是我國社會風俗演進的主要方向。雖然從經濟、政治角度講,西方勢力的入侵將中國帶入了經濟的畸形發展和政治不獨立的狀態。但從社會風俗演進的角度看,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一定發展,政治的日趨民主化,尤其是資產階級進步價值觀的逐漸傳播,使得我國社會風俗的西化進程,基本上是沿著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向現代化邁進的。
  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分子往往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這首先是因為他們最有可能最先接受西方進步的價值觀念,並以此為標準重新審視我國的傳統社會風俗,批判和否定其中的封建落後成分。其次是因為知識分子,尤其是中上層知識分子在開國的過程中與西方的接觸最多,對於西方的社會風俗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切的體會。尤其是近代以來的留學熱潮,使得中上層知識分子多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曆,回國後很自然地將西方的社會風俗帶回來。再次是因為近代以來西方代表著中國前進的文明進步的方向,仿照西方改造中國是廣大知識分子的理想,因此崇拜和模仿西方的社會風俗也成為知識分子追求進步的行為之一。五四時期社會大變革過程中知識分子猛烈批判舊禮教倡立新風俗的努力,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風俗向以西方社會風俗為主體的文明進步社會風俗的演進。他們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五四知識分子對我國傳統社會風俗的封建性、落後性展開猛烈批判,為傳播文明進步的社會風俗掃清了道路。
  我國傳統的社會風俗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與以農耕為主的小農經濟形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統治和儒家思想為主的封建意識相一致。儒學思想是其理論基礎,封建禮教是其表現形式。五四時期這種封建的社會風俗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嚴重阻礙著進步的資產階級思想和社會風俗的傳播,並且如同曆代的封建統治者一樣,北洋軍閥為了恢複和維持封建統治,再次掀起了尊孔複古、製禮作樂的老把戲,封建意識和封建禮俗一時甚囂塵上,四處彌漫。尊孔、祭天、修仙、信鬼等封建迷信活動盛行,煙賭娼等社會惡習再度泛濫,受封建節烈思想毒害的婦女殉夫殉節的悲劇不斷發生。
  麵對這種狀況,接受了資產階級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希望以資產階級個人本位的道德觀和民主、科學、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來摧毀封建專製迷信思想,掃除社會陋俗,達到喚起民眾、改造國民性,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一場社會風俗的改革運動。五四知識分子創辦各種報刊,撰寫了無數文章,廣泛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對封建禮俗的各個方麵展開批判,大到倫理道德,社會禮儀,小到穿衣戴帽,言談舉止,內容無所不及。
  首先,他們對以忠孝節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批判,摧毀了封建社會風俗所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五四知識分子指出:中國的禮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閑,是禮教的大精神),綱常、風俗、政治、法律,都是從這三樣道德演繹出來的;中國人的虛偽(喪禮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觀,就是這三樣舊道德助長成功的;中國人分裂的生活(男女最甚),偏枯的現象(君對於臣的絕對權,夫對於妻、男對於女的絕對權,主人對於奴婢的絕對權),一方無理壓製一方盲目服從的社會,也都是這三樣道德教訓出來的;中國曆史上、現社會上種種悲慘不安的狀態,也都是這三樣道德在那裏作怪?quot;他們撰寫大量文章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通過理論的分析和現實的批判使人們認識到封建禮教與社會進化是背道而馳的,與民主科學的精神格格不入,從而徹底摧毀了封建社會風俗所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
  其次,對各種封建社會陋習展開批判,指出其封建落後性,使人們明確改革的方向。如指出片麵重孝會導致:早婚、七出休妻、納妾、重男輕女、婚姻不能自主、不能優生等陋習;揭露貞潔觀的卑劣,批判要求女子守貞、守寡、殉夫等陋習;批判封建家族的專製、保守、迷信和對婦女的壓抑,號召組建民主、平等的新家庭;抨擊男尊女卑的社會陋俗,謀求婦女解放、婚姻自由;批評農耕時代遺留的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落後習俗,如:喪禮的虛偽、糜費、守孝三年的習俗、婚禮的煩瑣、社交禮儀的費時,號召以文明的方式來取代,等等。通過批判使人們在思想上摒棄了落後的封建社會風俗,認同了文明進步的資產階級價值觀,並以此為標準重新設計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為新的社會風俗的傳播掃清了道路。
  五四知識分子對以西方社會風俗為主體的文明、進步社會風俗的提倡和身體力行,直接推動著我國社會風俗向現代化方向的演進
  1.以資產階級進步價值觀為指導,更新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追求婚姻自由,推動我國婚戀、家庭等社會生活風俗向現代化的演進。
  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批判最深刻的是封建禮教,但討論最熱烈的還是青年人最關心的婚姻家庭問題,我們試看上海、北京各報紙的社會新聞,每天每個報紙平均至少有兩條是婚姻問題的記載。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的傳統婚姻製度首先遭到了追求個性解放、人格獨立的五四知識分子的猛烈批判和反抗。當時人們追求的婚姻自由包括男女社交的公開、戀愛自由、婚姻自主、離婚自由等方麵。
  進步知識分子從人格平等的角度批駁了男女社交公開不合禮法的舊觀念。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和各種青年團體的組建,為男女社交的公開提供了契機。男女學生在愛國運動中共同與反動政府作鬥爭,五四運動後又共同組織各種革命團體和出國留學,實際上已經打破了男女大防的習俗。天津學聯特意實行男女合室辦公,男女互相尊重,責任平等,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毛蠖?謐榻ㄐ旅裱Щ崾憊??饔眩??樟酥芏叵欏⒗途?埂⒉壇┑?9名女會員。1920年開放大學女禁,中學男女同學也打破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舊禮俗。
  有了男女社交的公開才有自由戀愛的發生。五四運動中上海的幾對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合,被人稱為五四夫妻,新民學會中的蔡向聯盟以及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結合已為大家所熟知。為爭取婚姻自由,五四知識分子與封建勢力展開了鬥爭,長沙的趙五貞因不滿包辦婚姻在花轎中自殺,引起全國的關注,毛澤東連寫10篇文章批判舊的婚姻製度。胡適等改編的話劇《玩偶之家》公演後,模仿娜拉出走成為流行的抗婚方式。天津覺悟社的郭隆真以智抗爭更被傳為佳話:成親之日她穿上學生裝到男家,向來賓發表演講,痛斥包辦婚姻,宣傳婚姻自由,然後理直氣壯地重返天津女師上學,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震撼。這些都激勵著五四青年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鬥爭的熱情,引起人們婚戀觀念的變化。
  對婚姻自由的追求還包括離婚自由。五四青年掀起的離婚熱潮持續了十年之久,到20年代末才逐漸平息,受西方意識影響較大的留學生群體離婚的最多。但當時的知識分子也認識到在女子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情況下由男子單方麵提出離婚,無異於出妻,因此許多人主張采取對女方負責的慎重態度。
  在對封建家族製度進行批判的同時,五四知識分子對於新家庭的設計也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們認為新家庭之組織,與舊家庭不同之點有三:一曰分居。二曰婚姻,成立於男女之戀愛。三曰財產,屬於得產之人,以鏟除依賴性。易家鉞在北京組織了專門研究家庭的學術團體家庭研究社。各地的女青年會定期召開家庭問題討論會。這一時期出版的家庭問題的著作有27部,以家庭和婚姻問題為主的期刊有45種之多。關於家庭問題的社會調查也大量展開,調查顯示,隨著人們家庭觀念的變化,大家庭製開始解體。1922年美國節製生育運動的發起人桑格夫人來華,引起節製生育的思潮,知識分子的生育觀開始變化,傳統的婚姻功能主要在於生育的觀點被拋棄。計劃生育與性教育開始傳播。1922年蘇州出現了我國第一個研可??難?跬盤中華節育研究社。
  五四時期的女性解放運動形成高潮,爭取與男子平等的經濟權、受教育權、參政權的運動,爭取女子形體解放的天足、天乳、剪發運動,以及廢娼運動等都極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和重男輕女的社會風俗,這是婚姻、家庭觀念變革和風俗變遷的重要前提。總之,以獨立、自由、平等的價值觀為指導重新確立的婚姻家庭觀念和廣大青年對婚姻自由的追求,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婚戀、家庭社會風俗向現代化方向的演進。
  2.以西方禮儀為參照,簡化傳統的婚喪禮儀、社交禮儀、歲時禮儀,推動我國社會禮俗的變革。
  在反對封建禮儀的基礎上,五四知識分子中出現了參照西方改革我國傳統社會禮儀的趨勢。我國傳統婚禮要經過六種儀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俗稱六禮,其中又有許多小的禮儀,非常煩瑣。五四知識分子在否定包辦婚姻的同時也否定了這些繁縟的禮儀。自由戀愛結合的自然不拘古禮。作為從包辦婚姻向自主婚姻的一種過渡形式,五四時期流行一種同意婚:男女相慕悅,稟告父母,請介紹人傳述意見,雙方許可,定期舉行結婚儀式。受西俗影響,結婚儀式出現了坐花車到公園、飯店、教堂舉行儀式,換戒指、讀頌詞婚證、鞠躬等新氣象的文明婚禮,在知識分子中間尤為流行。像孫中山、宋慶齡那樣簽定婚約,如蔡元培的兩次征婚,以及書信訂婚、登報結婚或離婚等方式也在知識分子中出現。
  喪禮的改革步伐更大。傳統喪禮所體現的封建等級性、濃厚的迷信色彩、宗法觀念及其重要的理論依據孝的觀念都在新文化運動中遭到批判,民主科學的觀念滲入喪禮改革中。西方喪禮隆重而簡樸的風格,下半旗、佩黑紗的致哀儀式為我國的喪禮改革提供了參照。1916年因黃興和蔡鍔的去世北洋政府製定了《國喪法》,後來又對有功於國家但達不到國喪標準的製定了公喪條例,都實行降半旗、佩黑紗、建公墓等儀式。其中最有意義的改革措施是開追悼會。北洋政府禮製館編定了追悼會條例,程序有:搖鈴開會、奏哀樂、獻花果、讀祭文、行三鞠躬、演說、家屬答謝等,與今天的儀式基本相同。政府對含封建迷信色彩的儀仗、停柩不葬、厚葬等陋俗進行了取締。撰寫行述介紹亡者生平,以訃告形式通知親友或登報通告,書寫遺囑及遺囑公證等與喪禮有關的形式在知識分子中開始普及。
  我國傳統的見麵禮是跪拜禮,這種體現上下尊卑、封建等級的禮儀民國初年被否定,孫中山臨時政府規定用鞠躬代替跪拜。同時,作揖、打拱、請安等見麵禮逐漸被西式的握手、免冠所代替。人們在書信中的用語也由頓首、百拜等改成立正、免冠、鞠躬等。與此相關的大人老爺等封建稱呼也被孫中山臨時政府廢除。人們紛紛改稱先生,知識分子之間互稱某君一度非常流行。
  人們的節慶觀念也隨著對封建迷信的批判而淡化,節令是什麽?節令不是迷信的祀神廟期,乃是工作的休假日。1912年孫中山改曆改元,創建了陰陽合曆的紀年方式,成為中西文化和習俗融合的典範。在傳統節日淡化的同時,一批新式節日和紀念日開始出現,如國慶(10月10日)、國恥紀念日(5月9日)以及國際婦女節、兒童節、勞動節、教師節等,西方的聖誕節也在國內開始流行。
  3.以自身的主動選擇推動物質、文化生活風俗的西化和現代化。
  五四時期的服飾改革內容頗多,主要精神是刪繁就簡,學習西方。女子服飾方麵,時人號召去除服飾的奢侈之風,廢除取悅男子的各種裝飾,激進者主張女子著男裝,湖南長沙影珠女校校長朱德裳倡立女子崇儉會,入會者踴躍。受男子剪發的影響,女子剪發一度成為革命和時髦的象征。湖南成立了女子剪發會,知識群體對女子剪發問題展開討論,女學生中剪發的逐漸增多。五四時期白衣黑裙成為女學生的典型裝束,反映了人們衣著色彩觀念的變化,因為白色曾是中國曆史上長期的喪服顏色,而黑裙在清代為寡婦特有的裝束。社會上通行的禮服在民國初年為上襖下裙,20年代初旗袍開始流行並吸收歐美服裝的特點,突出了女性的曲線美,成為中國對世界服裝文化的一大貢獻。歐美進口女裝也開始流行,西式女帽,尤其是神州女界共和協濟社實業部部長陳鴻璧創立的愛華公司製作的愛國女帽風行一時。
  男子衣飾方麵,時人號召廢除長衫,改穿西裝等便利、文明的服裝。孫中山對男子服飾的改革作出很大貢獻,他以西式服裝為基礎設計的中山裝,首先在青年學生中流行,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禮服。男子的發式多為西式短發,西式禮帽、懷表、手杖(俗稱文明棍)等也很流行。我們看幾張當時的照片: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東京合影,宋著西式套裙,孫中山著西服套裝,帶手杖。1916年在日本集會聲討袁世凱時孫中山著中山裝。1924年孫中山步出國民黨一大會場時,穿西式長大衣,戴禮帽,持手杖。在革命領袖的影響下,洋服熱經久不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歸來,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慣常,喜用外貨,亦無足異。無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為非此不能側身新人物之列。
  五四時期的飲食出現了崇洋和中西兼容的局麵。官紳宦室器必洋式,食必西餐,吃西餐大菜已成為買辦、商人、政客交往應酬的手段。隨著城市西餐館的增多,一般知識分子和市民吃西餐也是平常事了。魯迅在北京任教時就曾?quot;宜昌西菜館包食午餐。洋酒和洋飲料逐漸為國人接受,1915年創辦的北京雙合盛啤酒廠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啤酒廠。西式糕點、糖果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豐子凱曾記述了買巧克力給孩子分享的樂事。從西方傳入的紙煙替代了旱煙和水煙,吸煙也成為時髦女士的一種標誌。
  五四時期西洋式的建築已不局限於外國人的住所。北京的長安飯店、北京飯店、國會會場、北大紅樓、協和醫院、清華大學的教學樓、圖書館、禮堂等都是有名的西式建築。上海的西式建築發展最快,一般中上人士的住房都是西式的花園洋房或西式公寓。西式家具和裝飾成為時尚。
  北洋政府國會議員每月有500元車馬費,造成北京西式馬車的黃金時代,後來汽車開始流行,昔者汽車馬車尚如晨星,今則月入三、五百元之人物,無一不有汽車。1919年北京出現全國第一家長途汽車行--燕京汽車行。出租車、長途客運汽車、有軌電車、火車、輪船成為人們常用的交通工具。
  外來語不斷豐富著中國人的語言,新詞匯主要來自留學界和通商口岸,日本人翻譯西洋事物的用語大量出現在中國的報刊上,並流傳開來。說外國話成為時髦的標誌,上海曾一度流行用中國字表述英文音的洋涇浜話,如密司脫(先生)、三明治(夾肉麵包)、摩登狗兒(時髦女郎)、也司(是)等。文明、改良雖非外國話但成為人們的口頭禪,體現了在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出現的萬象更新的局麵。
  娛樂方麵,觀話劇、看電影、跳舞、逛公園遊樂場已成為城市居民的主要娛樂方式。電影業繁盛一時,先後建立的製片公司有近百家,攝製的影片上千部,第一部中國人自拍的電影是黎民偉創辦的民新電影公司的《莊子試妻》。當時的影片內容涉及社會、時事、言情、偵探、武打等方麵,記錄片有上百部。西方人的舞蹈和跑馬、板球、足球等體育活動成為高雅的運動方式。
  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麵,五四知識分子對科學的大力提倡、對封建迷信思想的猛烈抨擊極大地改變了我國傳統社會風俗在各方麵的迷信活動和迷信色彩,促進了社會風俗整體的科學化。另一方麵,西方宗教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在我國的傳播日益廣泛。但有的知識分子如馮玉祥也盡量發揮西方宗教向善的功能,甚至把它作為對士兵進行思想教育的工具。
  當然,在物質文化生活風俗方麵西化程度較高的隻能是知識分子中經濟狀況較好的中上層,尤以政界和工商界人士為主。至於廣大青年學生和中下層知識分子,由於經濟力量所限,尚無很多的選擇權力,但也通過輿論和選擇的傾向性等共同推動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風俗的西化和現代化進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