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智鬥印度總理尼赫魯
(2010-05-15 16:05:29)
下一個
20世紀40年代末,印度和中國先後獨立。曆史遺留下的中印邊境糾紛,嚴重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60年代初期,中國高層為和平解決中印領土爭端作出了一係列努力,周恩來總理更是四訪新德裏。
短暫的“蜜月期”
因為相似的殖民地經曆和共同的“反帝”訴求,中印這兩個亞洲古國在建國初期曾有過一段平順的“蜜月期”。
1954年6月,周恩來按毛澤東的指示,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第一次訪問印度。抵達新德裏時,周恩來在機場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願中印兩國友誼“一天比一天發展”。從機場到市區的道路上,10餘萬印度群眾夾道歡迎,並為周恩來戴上金盞花和金香木編製的花環。訪印期間,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進行了6次正式會談。6月28日,《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發表,重申了指導兩國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個月後,尼赫魯偕女兒英迪拉·甘地回訪中國。毛澤東在會見尼赫魯時說:“朋友之間有時也有分歧……這種吵架同我們和杜勒斯(美國國務卿)的吵架,性質是不同的。中印簽訂了關於西藏某些問題的協定,這有利於消除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因素。”同一年,尼赫魯再次來到中國,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達賴、班禪等一起出席了印度駐華大使館舉行了招待會。1956 年底,周恩來再度訪問印度並停留12 天。中國代表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印度群眾的歡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號響徹印度大地。
在這一時期,出於外交的需要,中印邊界領土爭議曾一度被擱置,中印雙方都默契地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問題已經解決,中印間的領土糾紛,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潛伏在和平友好的表象之下。
未謀麵的“口水戰”
印度雖然剛從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下脫離出來,但其強烈的大國主義情緒卻毫無收斂。在西藏問題上,尼赫魯設計出一個“理想邊界”,將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和阿薩姆邦作為印度的防務內線,把西藏作為“緩衝國”納入印度的勢力範圍,而“麥克馬洪線”正是他眼中印中邊界的理想分界線。
中共高層對尼赫魯的野心早有警覺。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表明:“同有些國家的一部分邊界尚未劃定。我們準備同鄰邦確定這些邊界,在此以前我們同意維持現狀……至於我們如何同鄰國來確定邊界,那隻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許有別的方法。”他通過這段話,謹慎而清晰地表達了中國高層對中印邊界爭議的態度。
1958年12月,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了一封長信。這是印中兩國總理正式交涉邊界問題的第一封信,正式將中印邊境問題“擺上台麵”。尼赫魯言辭強硬地提出,“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毫無疑問是印度的。1959年1月,周總理在回信中聲明,“麥克馬洪線”是英國和西藏地方當局代表,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換文的方式決定的,它從未被中國任何政府承認過。
在與周恩來用書信方式“唇槍舌戰”的同時,尼赫魯公然發動了軍事挑釁。1959年8月至10月,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上相繼發生中印武裝部隊交火事件,全長2000公裏的中印邊界全線緊張。1959年9月8日,周恩來嚴辭批評印方行為,要求“印度政府應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的印度軍隊和行政人員,恢複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3天後,北京召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關於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告,闡明中國政府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所采取的立場、態度和方針,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1959年11月,中國最高層在杭州舉行決策會議,中心議題仍是中印邊界爭端。1959年11月7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致函印度總理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製線各自後撤20公裏,脫離武裝接觸,同時建議兩國總理盡快舉行會談。但尼赫魯置若罔聞。
在新德裏的較量
為了表明中方的態度,中方高層決定先伸出橄欖枝。於是,周恩來第四次訪問印度(周恩來第三次訪問印度是在1956年12月,會見了滯留印度的達賴)。1960年4月19日傍晚,周恩來在外交部長陳毅的陪同下,從緬甸仰光起飛,前往印度。
周恩來到達新德裏後,遭到了印方前所未有的冷淡對待。既沒有以往歡迎他的彩旗,也沒有群眾的歡呼。隻有尼赫魯等率領少量隨從前來迎接,簡單的歡迎儀式隻進行了25分鍾,便匆匆結束。車隊沿著空蕩蕩的大街,駛向中國代表團下榻的總統府。從19日至25日的6天時間裏,周恩來與尼赫魯進行了20多個小時的會談,但因為印方態度強硬,始終沒能取得任何有實質意義的進展。
臨回國的最後一天,周恩來作出了一個轟動世界的決定:在新德裏單方麵召開記者招待會,讓世界人民知道中國的和平態度。消息一宣布,立刻引來全世界的關注。
4月25日晚7點30分,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早已守候在印度總統府圓柱廳。在鎂光燈的閃爍下,周恩來帶領陳毅等人,快步由邊門走進會場。正在這時,對中國素有好感的《泰晤士報》記者韋爾娜突然閃了出來,焦急地向周恩來提醒:“有人準備不顧外交禮儀,將向中方發難,總理務必小心!”周恩來微微點頭致謝,繼續前行。韋爾娜又善意地提醒說,這次記者招待會就像是“射擊場”,周恩來將成為唯一的“靶子”,上千隻“槍口”都瞄準了他。周恩來堅毅地說:“新德裏的子彈打不倒我。”
韋爾娜沒有危言聳聽。印度新聞托拉斯的一夥人,搶先占據了突出位置,準備在周恩來一走進大廳時狂呼口號,給中國人一個下馬威。看到情況不對勁,中方立刻向記者散發打印好的中方聲明,聲明上清晰地印著:“中印兩國邊界從未劃定,問題應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在談判未達成協議之前,雙方應維持邊界現狀,不應片麵行動,更不允許使用武力來改變這種狀況。”
麵對早有準備的中方,打算鬧事的記者們一下子亂了陣腳。當周恩來緩緩走上講台時,才有一個尖細的聲音喊道:“中國佬,滾出去!”但這陣小小的騷動還沒有掀起大浪,就被其他國家記者給周總理的熱烈掌聲淹沒了。
周恩來的演講剛剛結束,就有一個留大胡子的人站起來發難:“我是印度新聞托拉斯的記者,請問周恩來先生,中印邊界的領土劃分已經是十分明確的了,難道還有什麽必要再進行談判、再重新劃分嗎?”
周恩來微笑道:“如果你對中印邊界的百年曆史多做些研究,並且能真誠地傾聽一下中國政府的呼聲,我想,你是不會提出這種問題的。” 一位西方記者立刻接話道:“我是英國路透社記者詹姆斯,總理先生口口聲聲要靠談判來解決問題,請問,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你認為有什麽資格和必要去討論這東西的歸屬嗎?”周恩來當即反詰道:“如果一個強盜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那麽原物的主人難道不該向強盜討還嗎?” 詹姆斯惱羞成怒地說:“你敢說印度是強盜?”周恩來回答道:“強盜,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國殖民政府。中國和印度是朋友,而且應該永遠是朋友。”又一位記者站起來問:“在有爭議的地區擅自修了一條公路,這難道也是在表示和平、尊重和友誼嗎?”此時,台下響起一片噓聲。周恩來鎮定地說:“青藏公路是為了改善新疆、西藏地區交通困難的狀況而修築的……我們原本以為,這是眾所周知的中國領土。後來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議,我們願意就此問題進行協商解決。如果這不算和平、尊重、友誼的話,那麽印度政府越過傳統的邊界,在有爭議地區建立軍事據點,武裝巡邏,不但不打招呼,而且逐步推進,動槍動炮,這又算是什麽呢?”
在45分鍾的記者招待會上,周恩來不但有力駁斥了在場有敵意的記者們的質疑和發難,更用他的儒雅和機智贏得了長達7分鍾的掌聲。然而,這番努力終究沒能拉回心意已決的尼赫魯。1961年11月28日,尼赫魯在印度人民院發出戰爭的信號:“在這些地區(中印邊境)打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這是必須的,因此我們必須為此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