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18事變的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的

(2010-05-15 16:05:29) 下一個
1.大政方針是蔣介石下的

2.東北軍不抵抗的命令是張學良下的

3.“9.18”不抵抗的直接命令是東北軍參謀長容臻下的!

1931年9月18日那天發生了什麽?


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以日本軍官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7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按照預定的陰謀,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村一段。日軍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軍隊,隨即向沈陽東北軍精銳第七旅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日軍襲擊了北大營火藥庫,守護火藥庫的眾多中國士兵從睡夢中驚醒,來不及著裝,便被射殺、屠戮。駐北大營王以哲旅數逾萬人,裝備齊整,素有東北軍模範旅之稱,由於忍辱執行不抵抗的命令,卻被日軍鐵路守備隊第二大隊500人一舉將營地攻占,王旅倉惶潰退。

當時,東北軍的總人數有30萬左右。除參加中原大戰隨張學良進關的11萬餘人外,留守東北的尚有20餘萬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隊若幹。而日本關東軍此時在東北的兵力隻有1萬餘人。由於執行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導致在兵力上占優勢的東北軍將士對突如其來的進攻毫無戒備,致使日軍偷襲得逞。

1932年蔣介石寫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手令

19日零時20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向所屬部隊下令,向東北各地實施進攻。同時,又令駐東北的關東軍第二師主力迅速集中,攻擊沈陽城;獨立守備隊各部隊進攻南滿鐵路沿線的安東(今丹東)、營口、鳳凰城和長春等地。關東軍還電請駐朝鮮日軍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將盡速增援。 19日淩晨3時,日軍攻入沈陽。留守的沈陽公安總隊在警務處長黃顯聲的帶領下同日軍展開了巷戰。晨4時,駐紮長春、寬城子等地的日本軍隊向中國軍隊發動了進攻。當時,在沈陽的東北地方軍政大員僅有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和遼寧省主席臧式毅兩人。與關東軍的蓄謀已久相比,榮、臧二人對日軍的突然行動毫無準備。當得知日軍開始進攻時,臧式毅通過電話向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進行了交涉。日本領事的回答卻是:“軍人行動,領事無權處理。”當北大營第七旅值班軍官向榮臻電話請示處置措施時,由於當時身在北平的張學良事發時正在同英國大使一起看京劇,聯係不上,不敢擅自改變既定對日政策的榮臻含淚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繳械,占領營房,均可聽其自便。”


9月19日晨6時30分,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鬥,日軍占領了沈陽城。日軍第二十九聯隊仿佛進入無人之境,所有中國警察、憲兵都被繳械。東北當局及遼寧省設於沈陽的黨、政、軍、財、教育等機關,兵工廠,飛機場,銀行等全被侵占。遼寧省省長臧式毅被俘,東北邊防軍代理司令、參謀長榮臻等微服逃走。日軍攻占沈陽後,大肆搶掠公私財物。 據不完全統計,僅官方財產損失就達18億元以上,損失飛機262架,各種炮3,091門,機槍5,864挺,步槍、手槍11萬餘支。日軍在攻占沈陽的當天,還攻占了安奉、南滿兩鐵路沿線的長春、營口、海城、遼陽、鞍山、鐵嶺、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撫順等20餘座城市,略地千餘裏。日軍又繼續擴大占領區,僅一星期,就侵占了遼、吉兩省。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這是“九一八”事變第2天上午11時,日本侵略軍占領東三省官銀總號(中央銀行)大金庫,掠奪了大批現款和黃金。這是日本兵把守在金庫門前,門上貼有“日本軍占領”的字條。新華社發

柳條湖村位於沈陽北郊,麵積近8平方公裏,多為柳林叢生的沼澤地,還有少部分菜地和莊稼地,散亂地分布著20來戶人家。北大營距沈陽老城區約5公裏,原為張作霖麾下東北軍一大兵營,駐兵萬餘。整座營盤方方正正,邊長兩公裏,四周環以土圍和深壕。日軍精心選定“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實因柳條湖和北大營是中國東北的軍事要地,還因為這裏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物便於日軍尋找事變借口和易於發動事變。北大營距沈陽城5公裏,距柳條湖村500米,距南滿鐵路最近處僅300米。

據當年參與策劃柳條湖事件的日軍中的3個核心人物之一――花穀正,在《文獻昭和史》中是這樣描述的:“18日夜,月近半圓,高粱地黑沉沉的一片;疏星點點,長空欲墜。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查鐵路線為名,帶領數名部下向柳條溝走去。一麵從旁邊觀察北大營的兵營,一麵選了個離兵營約800米往南去的地點,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安裝在鐵軌下,並點了火,時間是10點過了,轟的一聲炸響,鐵軌和枕木都炸飛了。” 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也已明確認定:柳條湖事件“是日本人有計劃實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