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
提起以色列,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其悠久的曆史,耶路撒冷的哭牆、地中海旁邊的沙漠……在上海世博會上,以色列館將以一隻巨大的貝殼形象立在黃浦江邊。在喧鬧歡騰的世博園區,在這形似“海貝殼”的展館裏,觀眾將傾聽果樹和人的“私語”,見識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滴灌技術,親身體驗三維空間,通過300個光球與不同的以色列人對話,走進現代化的以色列。
原石與玻璃搭建“貝殼”
以色列館之所以被稱為“海貝殼”是和展館本身的建築形狀有關。以色列館高24米,由原石和玻璃互相環抱的流線型建築組成,走在世博園高架步道上遠遠望去好像環抱在一起的雙手,由於玻璃是透明的藍色,又好似一隻海中的貝殼。貝殼更能形象生動地體現展館建築的風格和特色,所以以色列館就有了“海貝殼”的昵稱。
以色列館的設計師哈伊姆·多頓表示,“海貝殼”的造型既來源於他在中東和中國的遊曆,也受教於老子的道家陰陽學說和猶太文化的精髓,兩座建築緊密相依代表了人與人、人與地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海貝殼”的兩個建築分別用不同的材料建成:由天然原石搭建而成的創新廳,象征著與地球、曆史的聯係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而采用透明PVC及玻璃材料的光之廳,象征著科技、透明、輕盈和未來。在以色列,人們喜歡在建築上使用石料,因為它在猶太人傳統觀念裏意味著堅固、土壤和根,而玻璃代表開放、未來與現代。這兩種截然不同、相互衝突的材質糾結在一起,代表著對話和融合。
“海貝殼”展示的以色列
“海貝殼”分為“低語花園”、“光之廳”、“創新廳”3個體驗區。在進入以色列館參觀時你不必擔心在炎炎烈日下排隊,在展館的主體建築前,供參觀者等候的“低語花園”中將種植54棵蘆柑樹組成了靜謐的綠色長廊,為參觀者遮蔭擋雨、帶來清涼。花園裏的植物間遍布著細小的灌溉管道,正是這種“滴灌技術”,讓以色列極其有限的水資源都能物盡其用,茫茫沙漠獲得“歐洲廚房”之美稱。
在“光之廳”,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參觀者都可以在以色列館外相鄰的高架步道上觀看視頻展示。這個展示將被投影到展館玻璃空間內部的一座15米高的牆麵上。整個以色列館的高潮部分是“創新廳”。一場由漂浮在動態空間裏的燈球所呈現的360度視聽演出將在這裏演繹。據悉,演出將展現以色列在其各領域中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嶄新局麵。這也突出了“創新讓生活更美好”的以色列館主題以及中以兩國在未來的緊密聯係。
以色列館將重點展示以色列的最新科技成就。在以色列館,觀眾將看到一個“膠囊”般大小的微型攝像機,它可以拍到人體內的照片。人們隻需要將這粒“膠囊”吞下,就能完成一次無痛苦的身體檢查。“膠囊”還可以在24小時內排出體外。
再現猶太人上海生活史
猶太人至今已有5770年的悠久曆史及文化遺產,展館將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盡情演繹以色列從“創造到創新”的發展過程,讓參觀者看到現代猶太人的生活,展示一個遠古民族如何通過不斷創新迎接未來挑戰。此外,以色列館還將融入豐富、獨特的“猶太文化在上海”的內容,尤其是詮釋二戰期間的上海猶太文化,體現中以兩國的曆史淵源。
早在1840年,就有猶太人從伊拉克、俄羅斯等地來到中國居住,其中就包括上海。在二戰期間,又有大批猶太人從奧地利、德國來到上海避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上海的虹口區仍然可以找到當時猶太人居住區的建築風貌。
以色列館的設計師哈伊姆·多頓的母親就於1910年在上海出生,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的父母在哈爾濱長大、結婚。正因為這些曆史,以色列副總代表畢雅麗表示,猶太人在中國特別是在上海的生活史,將被小心地放進以色列館中展示。
2010年5月6日是以色列館日,當天,以色列的著名演唱家David D’or將登台演出,晚間還將有以色列歌舞團的精彩表演。在世博會的6個月裏,以色列館還將放映一部反映中國人與猶太人之間浪漫愛情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