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以前洋鬼子都罵我們中國人東亞病夫?
(2010-05-15 16:05:29)
下一個
東亞病夫(Sick man of Asia)是清末民初時期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貶稱。 許多人對“東亞病夫”一詞的理解是清朝末年中國人吸鴉片而導致了身體瘦弱,所以遭外國人輕視,也近似於人們所說的“鴉片煙鬼”。
此外,“東亞病夫”也是中國清末民初小說家曾樸的筆名之一。[編輯本段]詞源
“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梁啟超譯
“東亞病夫”一詞最早名為“東方病夫”,出自上海《字西林報》(英國人主辦的英文報紙)於1896年10月17日登載的一篇文章,作者為英國人。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派出了140餘人的代表團。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杆跳高選手進入複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從此,“東亞病夫”就成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貶稱。
“當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時,柏林火車站擠滿了歡迎的華僑和聞訊而來圍觀的西方人。他們爭先恐後地盯住舊中國女運動員的腳和男運動員的頭觀看,目光中充滿了疑問。當時的一家外國報刊還登出了嘲笑中國代表團的一張照片:一群中國運動員身前放著一個用英文標明的“德國製造”的大鴨蛋,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女人都是小腳,而男人都是拖著一條大辮子,運動成績當然也就更不在眼中了。
這個詞明諷中國人身衰體弱,卻也暗刺中國人思想沉屙難起,封閉落後。華人社會對“東亞病夫”此一名詞的主要印象來自於李小龍一九二七年的電影《精武門》,電影裏有段情節為李小龍扛了一塊“東亞病夫”的招牌到日本人的武道館,並在日人麵前將其踢破砸爛的經典畫麵。
[
《紐約時報》於2008年8月10日刊載了一篇由Erik Eckholm編寫的報導,題為"For Many Expatriates, Olympics Signal China’s Arrival"。原文如下:
"In April, 12 elderly civic leaders from Chinatown in New York City decided to visit the Olympic Village in Beijing to beat the crowds and see the structures that already had the world buzzing.
As they walked inside National Stadium, known as the Bird's Nest, the travelers recalled in a recent interview, some wept — out of pride, they said, and joy and awe at the sheer scal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ick man of Asia” they had known as children."
“今年四月,紐約唐人街十二位德高望重的華人社區領袖,為了避開奧運會高峰,決定提前來北京奧運村走走,看一看那裏已經享譽全球的建築。
當他們走進被稱為“鳥巢”的國家體育場——這些訪問者在新近一次采訪中回憶道——有些人哭了,因為驕傲,因為歡樂,也因為震驚:震驚眼前這個他們從小就認為是‘東亞病夫’的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日的中國,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奪得中國第一枚奧運會金牌起,中國才徹底擺脫了“東亞病夫”這一不光彩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