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韜傳奇:親曆1867年世博會的中國第一人

(2010-05-15 16:05:28) 下一個
王韜傳奇:親曆1867年世博會的中國第一人

2010年03月19日 10:08 深圳新聞網

在中國向國際展覽局提交的申辦材料中,有這樣一句話:“最早見識世博會的中國人名叫王韜,他親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在母親的老家昆山錦溪鎮教書的王韜,接受英國傳教士麥都斯的邀請,去上海墨海書館參加編校譯書工作。

  在中國向國際展覽局提交的申辦材料中,有這樣一句話:“最早見識世博會的中國人名叫王韜,他親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在母親的老家昆山錦溪鎮教書的王韜,接受英國傳教士麥都斯的邀請,去上海墨海書館參加編校譯書工作。在那裏,他廣泛接觸到西方的科學文化和思想方式,同時也向人們介紹西方科學文化。清同治元年(1862)因涉案被官府緝拿,亡命香港,從事著述、翻譯和辦報活動。此後,他又去往歐洲,遊曆了英法諸國,並且走進了巴黎世博會會場。王韜目睹西方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種種新發明,驚歎道:世界博覽會好比一場賽奇會、炫奇會,令人大開眼界!

回到香港以後,王韜寫下了《漫遊隨錄》。其中有不少篇幅記載了豐富多彩的歐洲見聞。特別是他親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有如此記述:“蓋此院之建,在一千八百六十六年,因將開設博物大會,特為萬國陳設各物公所。……法駐京公使伯君於其中創設聚珍大會,凡中外士商有瑰奇珍異之物,皆可入會,過關許免其稅。”

有趣的是他還專門記載了一個廣東戲班在世博會上演出的情景:“有粵人攜優伶一班至,旗幟新鮮,冠服華麗,登台演劇,觀者神移,日贏金錢無算。”廣東人那時就把粵劇帶到了法國。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水晶宮是龍王的居所。1851年,英國舉辦首屆世博會,會址選在倫敦的海德公園,居然以鋼鐵為骨架,以玻璃為主要建材,建造了一座水晶宮,作為博覽會的舉辦場地,以展示進步和繁榮。當時的中國人把它翻譯為“炫奇會”。王韜親曆了巴黎世博會後,寄旅倫敦,也參觀了已經搬到倫敦郊區的水晶宮。在《漫遊隨錄》中他描寫道:“……地勢高峻,望之巍然若岡阜。廣廈崇。建於其上,逶迤聯翩,霧閣雲窗,縹緲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漢。北塔凡十四級,高四十丈。窗欄檻,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精瑩。其中台觀亭榭,園囿池沼,花卉草木,鳥獸禽蟲,無不必備……”王韜將水晶宮稱為“玻璃巨室”,雖然沒有機會參加倫敦世博會,在參觀水晶宮後,仍深感“光怪陸離,奇幻不測,能令觀者目眩神迷”。

由於水晶宮實在很大,王韜一共參觀了四天,每次買門票花費兩個銀錢。他每次早晨去,晚上回,都會在同一輛汽車上遇到一男一女。王韜以為他們是夫婦,彼此熟悉了之後,才知道他們是一對戀人。要等到一個月後,才通知親戚朋友舉行婚禮。即使是見多識廣的王韜,也為此感到奇怪。因為在中國,哪兒也找不到這樣自由戀愛的青年男女。

王韜在《漫遊隨錄》中,還有關於倫敦博覽院內畫院的描述:“英人於畫院之外,兼有畫閣,四季設畫會,大小數百幅懸掛閣中,任人入而賞玩,入者必予以畫單,畫幅俱列數號,何人所畫,價值若幹,並已標明。”他提到的“畫會”,指的是世博會中的美術陳列館。顯然,這裏的“畫會”除了展示,還提供一套相對成熟的交易流程,類似於今天的藝術博覽會。

在中國近代觀察西方的文字當中,博覽會都成為記述的熱點。在被稱作政治寓言的梁啟超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和具有社會批判意識的吳趼人小說《新石頭記》中,博覽會都被視作強國和文明的象征。青浦人陸士諤甚至在他的幻想小說《新中國》裏,借助夢境,虛構了1851年(宣統四十三年)上海浦東舉辦世界博覽會的情形。“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裏頭飛行不絕”。“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夢境中的浦江大鐵橋、地鐵(電車隧道)、越江隧道等三大工程及其方位,竟然和現在的南浦大橋、地鐵一號線及延安東路越江隧道出奇地相仿,令人驚歎。

然而,親曆世博會並寫下精彩文字的第一人,畢竟是王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