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餘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汙苔遮各有由。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少休。
個人資料
正文

《想當然爾的硬傷》

(2007-03-10 21:19:53) 下一個

DP 說完了,再來揭發一下我自己的問題。

寒假回家把筆記本電腦送給了老姐,順便也把裏麵存的博克文章也一塊兒送了。作為回贈,老姐給我挑了一處硬傷,就是關於蘇軾的那個故事。鏈接如下: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9&postID=8314

我記得以前寫蘇軾和狐狸精的故事有一位大俠就教育過我,叫我讀好曆史再寫文章不要愚弄讀者,我牢記在心了。所以,雖然這件事很沒麵子,但是為了不誤導和愚弄觀眾,隻好再講一遍。

蘇軾的博士論文裏麵引用上古堯和皋陶的故事說明賞厚刑薄的道理,閱卷梅堯臣和主考歐陽修都不知其出處,就把蘇軾叫來一問。蘇軾答說典出三國誌,然後,翻出《三國誌》,裏麵的故事應當是這樣的:

曹操滅袁紹以後,把袁紹的兒子袁熙的老婆送給了曹丕。孔融不爽就跟曹操說,我聽說當年武王滅紂以後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孔融這廝學問大得很,曹操還真有點兒信了。後來聊天兒的時候就問孔融,好歹也是倆聖人啊,真的也會幹這種事?孔融問,為什麽要說“也”呢?曹操心想媽的說走嘴了。正想打個哈哈掩飾一下,孔融接著說,今天人們能做的事,古時候就做不得嗎?丞相不必緊張,切勿對號入座,俺不過就是八卦一下,想當然爾。

原文出自《裴鬆之注三國誌》之《魏書十二 ——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魏氏春秋曰:袁紹之敗也,融與太祖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太祖以融學博,謂書傳所紀。後見,問之,對曰,“以今度之,想其當然爾!”

其實這個故事說不定也還是後人編的,不過當年老姐給我講的版本就是醬紫,三蘇文選裏麵《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注解大致也是這個情節,前麵寫的那個是我想轉述聽來的故事,結果給說差了。

再往深了挖,還有東西。

蘇軾的博士論文裏麵那個“皋陶殺之三,堯侑之三”的典故,後來大家都說是編的,用來追思古人的豪放氣勢。其實呢,說出來嚇我自己一跳,這個典故竟然不是編的,真有出處。

《周禮-文王世子篇》:

獄成,有司讞於公。其死罪,則曰: “ 某之罪在大辟。 ” 其刑罪,則曰: “ 某之罪在小辟。 ” 公曰: “ 宥之。 ” (宥,寬其罪,出於刑也。)有司又曰: “ 在辟。 ” 公又曰: “ 宥之。 ” 有司又曰: “ 在辟。 ” 及三宥,不對,走出,致刑於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 “ 雖然,必赦之。 ” 有司對曰: “ 無及也。 ” 反命於公。公素服不舉,為之變;如其倫之喪,無服,親哭之。(素服,非喪服也。衣裳皆素,不舉饌食,為之變常禮,如其親疏倫輩之喪,身不往吊,無吊服也,乃親自哭之於異姓之廟。

這才是蘇軾文章裏麵上古刑賞忠厚之至的真正出處。蘇軾嫁接典故,我猜想,是為了給主考官和導師留點兒麵子――那時候答辯,還不興把導師問倒呢。

這個典故在當時是不是真的很生僻,我不太清楚,不過蘇軾寧可自認捏造典故也不願直接告訴考官出處,而後世流傳的故事都絕口不提真正的出處,異口同聲地稱讚蘇軾之才氣和豪放,貌似頗有些說道在裏麵。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一經對照實在是非常有趣,它們指向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蘇軾,同樣的才氣橫溢,同樣揮灑自如不動聲色,但卻是不同的心機和情商。我還沒有準備好要修正我對蘇軾的看法,隻是忽然有了一點感慨,了解一個人,其實很難的,多數的時候,我們了解的,恐怕還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人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ice3 回複 悄悄話 傳記~傳記~ 當然是想當然爾" 想象中的那個人啦~~不是 :)))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這一篇我似乎看明白了,尤其是最後一段,唉,深得我心:))

我就常常想啊想啊,然後再"當然爾".

很喜歡蘇軾的,此人非常開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