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這個人真的是非常有趣。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出版九年後在德國再版時,弗洛伊德抱怨說九年間他的新的理論無人問津。他說,如果科學領域也允許報複的話,那麽作為報複,對於這九年裏出現的相關文獻,我也不理!
嗬嗬,是不是有點象是今天的網絡寫手:不給老子捧場,俺也不給你增加點擊。
麵對若幹完全沒有讀懂或是充滿了誤解的評論者,弗洛伊德的建議是,再去看一遍他的書,或者幹脆說:看一遍他的書!
很多時候,關於弗洛伊德理論的討論讓弗洛伊德本人完全沒有辦法回應,因為討論的內容完全不是他的理論。
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最大的問題。
首先要區分的,是心理學和心理分析學。
心理學屬行為科學,包括很多不同的方向和多如牛毛的小方向,譬如我所在的學校就有認知(cognition),發展(developmental),神經(neuro-behavior),臨床(clinical),社會人格(social personality)。總的來說是實驗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在生物神經社會文化心理等等方麵的原因,其中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後來出現的所謂犯罪心理學,應當是從社會人格衍生出來,但我的感覺實際操作上更偏向於社會學而不是心理學。 (注:心理學還有一部分接近社會科學而非hard science,可以參考文末hotpotato的留言)
從廣義上講,心理分析屬於臨床心理學的一種,今天的心理學界把弗洛伊德封為psychodynamics的鼻祖。不過想想弗洛伊德最初發表自己理論的時候心理學界的表現,後來對他的接納顯得頗為諷刺。而且我更傾向於後來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解,盡管弗洛伊德本人出身心理學,但我總覺得無論是研究的對象還是研究的方法,心理分析和心理學或是心理學中的psychodynamics有著根本的不同,雖然都沾“心理”的邊兒,其實是兩個不同領域。
心理分析有作為臨床的心理分析和作為哲學的心理分析,後者對於結構主義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對於哪一種,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發現,是潛意識(the unconscious)的存在。它所探索的不是夢境的內容,而是夢這種形式。注意弗洛伊德所用的詞不是夢(dream),而是夢的機製(dreamwork),這一點非常關鍵,需要仔細地說明。
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夢的結構是三重的:夢的內容(manifest dream text),夢所反映的潛在(不是潛意識)的思想(the latent dream thought),和潛意識中的欲望(the unconscious desire)。 如果我們從夢境所反映出來的想法來理解夢的秘密,結果一定是相當失望,因為這些都太“正常”了,最多是因為社會心理的因素而讓人不爽而已,所謂白天被“壓抑”的想法,完全是意識層麵的東西。把夢歸結為被壓抑的想法的反映,雖然沒有錯,但是等於沒說,距離弗洛伊德真正的發現還有老大一截。
夢所反映的想法是從屬於潛意識的,但是,這種從屬關係不是直接的意義上的對應,而是通過強化壓縮和置換(condensation and displacement)後成為文本化的夢境。夢,對弗洛伊德而言,無論多麽荒誕,是完全符合語言結構的,它真正的秘密,在於它所指向的潛意識。
而弗洛伊德所說的“壓抑”,是潛意識中的壓抑。這種在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和我們心裏想的什麽根本沒有關係,不是說我想什麽說什麽不壓抑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釋放出來的,因為它根本就無法被化減為正常的語言表達(或思維中的語言表達)。潛意識裏的欲望,一個人是根本無法選擇不壓抑的,它是在嬰兒時代就形成的,從一開始就被壓抑在潛意識當中,這種壓抑可以說是主體性形成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潛意識的欲望是夢產生的條件,同時也隻能附著於夢而存在。隻有當這個被壓抑在潛意識裏的願望附著在夢這種形式上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正常的(也就是意識範圍內的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思想以非正常的夢的機製表達出來,我們才能捕捉到潛意識存在的依據。這種潛意識驅動下的表達其實是一種掙紮,因為被壓抑的欲望是不可表達的,所謂夢中的表達,其實是在言說那不可言說,或者說,釋放那不可釋放的努力。也正因此,才會產生我們可以追蹤潛意識的線索。簡單地說,對心理分析而言,一個人“真正”怎麽想,其實不過是潛意識的一個症狀罷了,區別隻是這些症狀是否被主體以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容納。如果沒有,也就產生了瘋子或精神病。
澄清了基本的概念,再來看文化走廊裏金筆和托尼福的帖子以及眾人的回複,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當人們說潛意識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說意識,始終沒有脫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層麵。即使是在談論自我本我或超我這些與潛意識有關概念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出溜到了意識的範疇,用的固然都是弗洛伊德的詞匯,但是觀點都是相反的。譬如用自我本我超我來支持犯罪心理學中的各個類別,或者說夢境是id和super ego都缺席的時刻,或者勸人們不要太壓抑自己雲雲。這些觀點的邏輯,其實都是弗洛伊德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的最開始就反駁過的,沒想到有人說弗洛伊德,繞了一大圈居然又回到了起點,真是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另外再說句題外話,因為提到了弗洛伊德/馬克思/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有人回帖也提到了馬克思在社會科學的貢獻不象一般中國人想象的那麽大,相比而言,韋伯(Max Webber)的影響不在馬克思之下。
馬克思在哲學,經濟學,社會理論,乃至六七十年代英國興起的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影響都是結構性的,並不是簡單地總結了歐洲哲學政治經濟學。當然,中學或大學課本裏的馬克思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並且文革後矯枉過正,談論馬克思有極左的嫌疑,加上向商業社會的轉型,恐怕馬克思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但是就學術成就和思想所達到的廣度與深度而言,如果要把馬克思和韋伯放在一起比較,韋伯是一棵參天大樹,令人仰視歎服一番,繼續趕路;而馬克思是一座山,是研究社會科學中很多問題都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資本論的語言平實,但是讀來常有震撼的感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P.S.
1。最後關於馬克思的一段修改過,原文記憶有誤且語多刻薄,bscz說的對:“沒必要”。
2。關於心理學的一段觀點可以堅持,敘述不是很嚴謹,附上Hotpatato的回帖可以參考。
來源: hotpotato 於 06-10-01 20:02:23
1。作者界定心理學(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這一向是個爭論的話題,所以才會發生強調實證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從美國心理學會(APA)中脫離出來。但特別是臨床心理學等研究人行為的學科,再接近也不是hard science,因為其他變量實在太多。而且既然作者也承認心理學分支繁多,那麽說“弗洛伊德也聲稱自己是心理學家,但從他往後的這一支和心理學已經沒有關係了”,未免失之偏頗。
2。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其後他的追隨者,包括Adler、榮格等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學派而統稱為psychodynamics,強調兒童時期的經曆對人心理、情感、行為的影響。雖然在臨床中目前比較流行的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但psychodynamics到現在仍然是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幫助病人深層次理解、接受自我所運用的重要一環。所以,如果說從弗洛伊德“往後的這一支和心理學已經沒有關係了”仍舊令人質疑。
又,小米粥是俺,小米是俺女朋友,不是兄弟,嗬嗬。。。
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書雖然看過一些,但因時日過久,加之個人水平有限,沒有能領會作者們的理論真髓,慚愧!
有那麽多人會對弗洛伊德的理論產生誤解,說明一定有一個誤區存在。我一定會去讀一下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的最後一章,看看自己的黃魚腦袋是否能開竅些。
謝謝小米兄弟的指正和推薦。
罷了過謙,關於榮格的部分給俺補了課,多謝了。
關於弗洛伊德,有一些固有的誤解真是非常地難以改變,連博學如罷了者也不能幸免。
誤解一是夢是被壓抑的願望的反映,我在夢的三重結構那一部分已經說明,在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的最後一章有非常精彩的總結,請罷了參考。
誤解二是弗洛伊德認為引發夢的被壓抑的願望和性有關,這一點經常被看書不仔細的批評者引用來指出弗的自相矛盾,因為弗洛伊德自己所分析的夢很多都是和性無關的,譬如很經典的burning child的夢。在弗洛伊德的分析裏,引發夢的被壓抑的想法,被歸入“前意識(pre-consciousness),如果隻停留在這個層麵,則潛意識的發現完全沒有可能。
被壓抑的願望不一定和性有關,它和潛意識的欲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沒有讀過榮格,但是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學生,應當不至於這麽簡單化。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個整體,它包括了三個部份,分別稱為: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這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原我”是各式各樣的精神衝動,也就是動物的本能,佛洛依德把這些精神衝動的主要內容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導地位。佛洛依德說:“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而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和性有關。
榮格雖讚同夢是我們在現實中受到壓抑的願望的反映,但認為這些受到壓抑的願望不一定都和性有關,而是潛意識智慧的表現。他認為,人格理論包括三個層次:意識或自我、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榮格說,生命就像潛藏土裏的根莖植物,放在外花葉縱有榮枯,但醞釀生機的地下根卻仍常在;對於生活的各種問題及複雜性,要是從內裏也得不到答案,那麽它們最終隻能具有極小的意義,外在事件根本無法替代內心的體驗。他說:“我的一生是一個潛意識自我充分發揮的故事,潛意識竭力做出種種外在表現,人格也強烈要求逐中從潛意識狀態中成長。”“我的一生在外在事件方麵是無獨有偶地缺乏,對於它們我沒有多少話可以說,因為它們使我覺得空洞,不具體,我隻能根據內心發生的事來理解自己,是這些事件,形成了我獨一無二的一生。 ”
有人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小說《野性的呼喚》是一部在潛意識亢奮狀態下創作出來的幻覺性的作品,這種“潛意識”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學說相吻合.因為這種“潛意識”不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
也有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用“潛意識”寫作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潛意識”是一種贖罪的意識,因此他的作品大都透著19世紀俄羅斯獨特宗教文化中的“自我贖罪”、“自我救贖”、“自我懺悔”和“自我懲罰”。
我承認弗洛伊德和榮格的觀點:我們不是從外部,而是從內部來看世界。我更讚同榮格所說的:受到壓抑的願望不一定都和性有關,而是潛意識智慧的表現。
我們的經曆和經驗告訴我們,潛意識中不愉快的經驗,積壓多了就會成為情結,我們常說的“知青情結”、“文革情結”等就屬於這種“集體潛意識”,這種“集體潛意識”的陰影原型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諾伊曼也指出,我們要認識和接受心理上的陰影,承認自己的不完善。有時候強大的陰影會導致人格的分裂。因此如何認識和接受陰影,並把它們整合到個人的精神和人格中去,把它們從消極因素轉換成富有活力的積極因素,對我們人類將非常重要。
榮格的心理學之所以受到當前人們的重視,是因為他的心理學以心理完整做為追求目標,力圖調整和調動人的心理潛能,激發出人們最大的創造智慧和熱情,因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具意義。“榮格心理學不僅關注人類的命運,試圖治療時代弊端和人類心靈的痛苦,而且通過對人類創造性心理奧秘的揭示,確立了人類生存的信心;以其對超越種族和文化的人類共同心理結構的發現,展示了世界大同的前景。”
看你的文章,收獲很大,謝謝。
Thanks.
Something is wrong -- the Chinese input stops working. Wierd.
:)
我個人感覺:知道得越多,就越發覺得自己無知.人就這麽一輩子,不可能啥都知道啥都精通,有幸多知道一點,也就好了.
回加菲貓,《鮮血梅花》和《北方的河》倒是看過,不過那時候沒有兄弟你的博學,看熱鬧了,還沒想到可以這麽讀。
該讀讀榮格了,自覺知識上的盲點太多。
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探討餘華的《鮮血梅花》和張承誌的《北方的河》中父親的形象。在《北方的河》中,主人公是通過橫渡所有北方的河流來完成他的成人典禮,而餘華的《鮮血梅花》,以及相當一批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啟發成長起來的“現代主義”小說中比如蘇童的《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係列,一個很有趣的主題是尋找父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也正是一個中國社會傳統權威逐漸喪失光環然而新的社會秩序還在探索中的時代。進入九十年代以後以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為標誌,很快新寫實主義就將現代主義摧垮。社會文化在人類精神世界的集體無意識積澱,真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至於馬克思我也同樣有類似的經曆。由於國際共運內部的領導人的錯誤(“我播下的是龍鍾,收獲的卻是跳蚤”,比如極權,比如老子黨對兒子黨),以及我們中學和大學學到的教條式的理論,加上西方世界對馬克思主義的妖魔化,老馬這種不世出的天才和他的理論被大大低估和歪曲,以致於我至今仍是法蘭克福學派和弗雷德裏克·詹姆遜這樣的晚期資本主義理論的的忠實粉絲,卻往往不願追本溯源,到老馬那裏去求證。
強貼留名。這個留言係統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