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好,我是YY,今天咱們接著聊《汁吃詩》,這書名看起來文縐縐的,你試著讀一遍,會不會也被這些翹舌音搞得怪怪的。書的作者真名叫趙子雲,自稱小寬,吃客,胖子,寫詩, 貪杯。曾經是美食記者,而且是 《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美食顧問 ,現在是 搜狐美食頻道主編。 他的專欄散布在《GQ》、《Time Out》、《時尚先生》、《時尚旅遊》。出版過《100元吃遍北京》、《青春飯,我們都愛重口味》、《飯否》,《中國的味道》《 吃貨去哪》等書。
《汁吃詩》的內容簡介聽起來一半調侃,一半詩情畫意,它是這麽說的, 汁水四溢的高潮,吃喝暢快的江湖,詩句橫飛的隱秘。以吃安身,以詩立命,寫江湖飯局,品人生百味,這裏有從飯桌上斜睨 nì 出去的真滋味。此書可以下酒。
編輯的推薦更是給力, 83家心水餐廳良心推薦;65道私藏美味科普曝光;36位江湖食客八卦爆料;33首壓箱詩歌掏心掏肺。你可遊心駭耳,亦可按圖索驥,這真不是一本美食書,滿是對美食的敬意。沈宏非、馮唐、桑格格、野夫、沈浩波、大董、蒼井空、等等紛紛出場,可道是各色食客的隱秘江湖;
下麵我們就來品味一下這本書的味道。
我來念一段小寬對大董的私藏菜——夥食海參的描述
這道菜似乎不管不顧,摒棄花拳繡腿,碩大一盤海參,混合著濃鬱的蔥油香,這是拌飯妙菜,盛一大勺與米飯攪和,吃到額頭冒汗,嘴巴發黏,這不是蜻蜓點水的溫柔,而是胸口碎大石的凶悍。
讀後我不禁心頭一顫,原來大董的文縐縐的意境菜,在小寬麵前,竟從文質彬彬的小生變成了強悍的猛士 。
我最喜歡小寬關於“北京的雙重口感”描述,
一個北京,兩個口感,包子裏的餡跟包子皮永遠都是兩個味道。坐飛機到北京,看到的是壯觀的T3航站樓,高速公路旁邊都是高樓大廈,這是北京大都市的一麵;坐長途汽車到北京,木樨園下車,六裏橋下車,從混雜著人肉味的車廂裏,伴隨著大包小包湧出車廂,看到的是四處揚塵,電線杆子上貼滿小廣告,電動摩托晃得人眼暈。
哪一個才是北京?哪一個又更真實?高級酒店裏的精妙美味和大街上地溝油和假羊肉串勾兌的人間糧食,哪一個才是北京的口感?
沒有比皮和餡之說更好的來比喻北京的雙重口感了,看著是一體,實在是兩種東西。
小寬的北京飯局寫得那才叫妙趣橫生,讓我忍不住地噴笑。
我心目中最典型的北京飯局應該是這個樣子:我們在淩晨一兩點鍾從酒桌上撤退,踉蹌走在東四北大街,來到北新橋鹵煮,北京一夜情迅速化為一碗鹵煮,並且標明:兩個菜底,二兩火燒。這裏愈夜愈美麗,周圍都空曠,隻有這裏人影晃動,鹵煮芬芳,人們大聲說笑著吃下一塊小腸。聽周圍的各路神仙聊故事,噴段子。來這裏吃飯的有各色人等,拉活兒的的哥,混社會的大哥,下班的小姐,妖豔的迪廳青年……我們像是一株被澆了一泡尿的冬青樹,頓時挺拔了起來。
好吧,今天先讀到這,明天我們再接著聊。
昨天我念到最後一段,怎麽看著像是馮唐說過的話,急急忙忙去查一查,沒想到發現我的文章登在了Redian新聞上
Redian新聞是文學城的一部分嗎?如果不是,我的文章被盜了。不過我的文章誰用我都不介意。
朋友早上好(兒子的照片)版權歸兒子
有時候看一篇文章或一段話,感受會變,這次看看原來的想法,有些就和現在的不同。
謝謝來訪和聽我的電台,剛開始,你們的鼓勵讓我感到暖暖的。
繼續往前走,常聞花香會走得更遠。
握手,我們有同感!
哈哈,有趣!雜拌是我們北京的特產,每個人都能品出不同的味。
你的評論好暖心,謝謝!
YY的文字也可以下酒:)
我女兒認為北京的味道就是冬天降落機場聞到的汙染大氣的味道……
這書有特色,值得一讀。
問好,鬆兒。
書名用口讀起來的確像繞口令,而且越讀越像,頗有玩世不恭之味,但是用眼讀起來就文縐縐的,蠻有內涵。
不是的,這隻鳥叫做黑妝臉刺花鳥(Masked Flowerpiercer)。
他寫文章有點帶北京人的局氣,還會噴段子。
我想他起這名也有這意思,不過是zh/ch/sh。
好久不見,再涼快會兒該買花種了,謝謝你!
葷素搭配,雅俗共享,你試著讀出聲了嗎?說實在的話,他的書對我來說適合看,不適合朗讀。
菲爾這麽忙還每天跟讀,謝謝,聽出有進步了嗎?哈哈,開個玩笑。
我也喜歡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