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一個偉大的“ 讀書人”

(2013-07-21 23:47:02) 下一個
毛澤東:一個偉大的“ 讀書人”

 

   



   核心提示 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澤東這樣酷愛讀書、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見。讀書是他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常態。

   毛澤東習慣把不同甚至是相反觀點的書以及不同版本的書對照起來讀,他曾對領導幹部講,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共產黨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麵的東西知道得太少。

   毛澤東既閱讀傳統的文史典籍,又閱讀近代以來介紹西方的著作,閱讀這些書使毛澤東能夠跳出中國傳統思維來看世界。

   延安時期,毛澤東以異乎尋常的熱情和精力讀書並提倡讀書。一個重要原因是,總結曆史、分析現實迫切需要理論,但黨內理論素養準備不足。解決這個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學習。正是在延安窯洞裏,他完成了從軍事領袖到政治領袖,從政治領袖到理論權威這兩大跨越。

   今天講毛澤東作為“讀書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的曆史定位,而是說,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澤東這樣酷愛讀書、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確實非常罕見。

   對毛澤東來說,讀書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不是簡單靠興趣支配的選擇,甚至也不僅是為了工作需要,而是他的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常態,是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

   毛澤東治黨、治國、治軍的實踐是那樣精彩,在內政、外交、國防等各方麵的活動是那樣豐富,行動能力是那樣突出,但他讀的書,卻並不一定比一些終生治學的人少,甚至比一些學問家還要多。對此,我接觸到的不少朋友都很難理解,但這卻是事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了解這個事實。

   菊香書屋9萬存書,見證一代偉人酷愛讀書

   毛澤東住在中南海頤年堂裏麵的一個院子,叫菊香書屋。他逝世後,保存在菊香書屋的書,有9萬多冊。不能說所有的藏書他都讀過,但這些書是他進城後逐步積累起來的,用得上的,其中有不少書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畫。而毛澤東讀而未藏的書籍,或讀過藏過但後來丟失的書籍,就更不知幾何了。總的來說,毛澤東的閱讀範圍,可以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曆史、文學、書法、報紙雜誌、叢書工具書,共11大類。

   以上指的是毛澤東讀書之廣博。毛澤東讀書還很偏深,除了常用的馬列經典和文史哲方麵有代表性的著述外,還有興趣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的書,並注意其中一些細瑣的觀點。例如,長征剛到陝北,他就同斯諾談到了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H.G.Wells)的作品,後者寫有《星際大戰》、《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他曾經細讀過蘇聯威廉斯的《土壤學》,多次在一些會議上談論書中的一些觀點。讀《徐霞客遊記》,他注意到書中提出長江的發源,是“金沙江導江”,而不是傳統說的“岷山導江”。讀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他細細圈畫其中關於“胭脂米”的一段考證文字。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編輯和整理毛澤東的著作和談話時,對一些引文做注釋,需要查很多書,有的就很難查到出處。

   例如,編《毛澤東文藝論集》時,對毛澤東提到徐誌摩說“詩要如銀針之響於幽穀”這句話,就沒有查到原始出處。毛澤東經常講拿破侖說過一支筆可以抵得上三千毛瑟兵,還寫進了給丁玲的詩:“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同誌問了許多專家,都沒有弄清楚出處。還有一個例子,1972年發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飛機外逃,有關人員問毛澤東怎麽辦,毛澤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句話肯定是一個俗語,但這個俗語出自哪裏,一直找不到。近年才知道,出自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叫張南莊的人寫的一本講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說,叫《何典》。

   毛澤東最晚是在1941年就讀了《何典》,那時他曾托人為遠在莫斯科的兩個兒子從中國帶去一些書,其中就有《何典》。毛澤東晚年在一次會議上講過:“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是說吃藥隻能醫那些不會死的病,注定要死的病,藥是治不了的。他用這句話比喻腦子像花崗岩一樣的人,怎麽做思想工作都是做不通的,這句話也是來自《何典》。

   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麽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講這個話是希望領導幹部們抓緊時間讀書學習,毛澤東自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1975年他82歲了,眼睛不好,還專門請一位大學老師給他讀書。我們知道,他是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逝世的,根據當時的記錄,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滿了管子,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清醒過來就看書、看文件,共11次,2小時50分鍾。這當中,他已說不出話來,敲了三下木製床頭,工作人員開始不知道他要看什麽,有人想到,當時日本正在大選,毛澤東或許是要看自民黨總裁、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材料,就用手托著三木的材料給他看。最後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時37分,此後再也沒有醒過來,7個多小時後便逝世了。這樣的情況很感人,可以說已經不是活到老,讀到老,而是讀到死。

   



   經典和重要書反複讀,同題不同觀點對照讀

   毛澤東讀書,是發自內心的對知識、對真理的一種渴望。有這種渴望,才可能用心用腦去真讀、真學、真思考。什麽叫真讀真學?具體表現在這麽幾個方麵:

   經典和重要的書反複讀。毛澤東曾對人說,他在寫《新民主主義論》的時候,讀了十幾遍《共產黨宣言》,為了學英文,他找來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對照起來讀,在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裏還留有他的批注。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是他經常閱讀的。《資本論》很難讀,但毛澤東讀《資本論》留下的批畫有四個時間,說明他起碼在四個時間段裏讀過《資本論》,當然不一定是全讀。在50年代初,毛澤東對人說,《紅樓夢》他已經至少讀了5遍,此後他也讀過,還讓人從北京圖書館手抄過一部胡適收藏的《石頭記》。

   相同的題材對照著讀。毛澤東習慣把不同的甚至是觀點相反的版本對照起來讀。例如,他讀美國曆史,就讓人到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去借,還專門寫條子說,不光要馬克思主義學者寫的,也要有資產階級學者寫的。關於《拿破侖傳》、《楚辭》,他都找來不同人寫的和不同人注釋的版本來讀,《楚辭》曾經要了十幾種版本對照起來讀。1957年,他對領導幹部講:要讀蔣介石書裏的這些反麵的東西,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麵的東西知道得太少。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麽照著講,比較單調,講話,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除了寫讀書批注外,毛澤東還注重討論式地閱讀。他不光是自己悶頭讀,讀完以後常常和別人討論,有時是邊讀邊議。比如,延安時他專門組織了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讀書小組,每天晚上讀10多頁,然後各自談看法。1959年底還組織讀書小組專門到杭州研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了兩個月,議出了許多好的思想。把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曆史階段,就是毛澤東在這次閱讀中提出來的,這是我們上世紀80年代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概念的認識源頭。參加這個讀書小組的同誌後來根據毛澤東的談話記錄,印了兩卷本的《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

   從“儲能”到尋“大本大源”到找“主義”

   毛澤東早年有個外號叫毛奇。關於這個外號的來曆,一說是因為他崇拜當時的德國元帥毛奇,一說是他常講讀書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交奇友,創奇事,做奇男子。按後一種說法,毛澤東是把讀奇書當作成為奇男子的第一個條件。

   早年毛澤東讀書的目的,先是說為了“修學儲能”,然後說要尋求“大本大源”,最後是要找“主義”。概括起來,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書有四類。

   第一類是傳統的文史典籍。他深厚的國學功底就是靠讀這類書打下的。在傳統的文史典籍中,他偏好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代表的明清實學和晚清湖湘學派的著述,諸如顧炎武的《日知錄》、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以及他的老師楊昌濟的《論語類鈔》等等。這類書在立誌、修身、處世方麵很有用。第二類是近代以來介紹西方的著作,比如鄭觀應的《盛世危言》、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社會學)肆言》以及盧梭、亞當•斯密等人的著作。閱讀這些書使毛澤東能夠跳出中國傳統思維來看世界。第三類書是新文化運動開始後,國內學者傳播新思潮方麵的書,特別是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人的著述。第四類是《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書籍。

   五四時期,一批知識分子首先傳播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建黨的人都是一色的知識分子。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五四運動的精神產兒也是知識分子,換句話說都是讀書人。他們對各種理論思潮做了認真的比較,最後選擇和確立了自己的信仰,信仰一經確立,就為它獻身,一直幹到底。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從中也可看出那一代人真讀真學,追求真理的精神風尚。

   



   確立“兩個根本方法”和“一個根本主張”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作為宣傳家和實踐家,感到精神非常“饑渴”,其讀書主要是為了實踐的需要。特別是大革命失敗後,主要在偏遠農村開辟根據地,領兵打仗,環境變了,常常是無書可讀,很苦悶。這與青年時代“讀書”,建黨前後辦文化書社“賣書”,大革命時期“編書”,形成強烈反差。於是,他給當時上海的黨中央寫信說,無論如何給他搞一些書,還開了一批書單,說“我知識饑荒到十分”,“我們望得書報如饑如渴,務請勿以小事棄置。”可惜毛澤東開的書單沒有保存下來,他當時想讀哪些書不得而知。不過,在一封信中他曾經點名要斯大林的《列寧主義概論》和瞿秋白的《俄國革命運動史》。1932年,他帶領紅軍打下福建漳州時搞了一批書,其中有列寧的《兩種策略》和《“左派”幼稚病》。讀完第一本推薦給彭德懷看,寫信說此書要在大革命時候讀著了,就不會犯錯誤。讀完第二本毛澤東又推薦給彭德懷看,寫信說,“左”與右同樣有危害性。在艱苦的環境中,為了做到思想上的清醒,毛澤東是多麽渴望讀到有用的書,讀書的用意非常明確。

   延安時期,是毛澤東讀書的一個高峰期。他以異乎尋常的熱情和精力來讀書並提倡讀書。他以前沒有時間寫日記,到了延安以後才開始寫日記,為什麽寫日記?日記的開頭說:“20年沒有寫過日記了,今天起再來開始,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問。”他的日記事實上是讀書日記,記錄了哪天讀了哪本書,讀了多少頁。從這個日記看,1938年2、3月間他讀了李達的850多頁的《社會學大綱》,還有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和潘梓年的《邏輯與邏輯學》等等。梁漱溟訪問延安時,毛澤東讀了他的《鄉村運動理論》,寫了不少批注,還花好幾個晚上同他討論。

   毛澤東當時為什麽特別提倡在黨內要形成讀書學習的風氣?一個重要原因是,總結曆史、分析現實迫切需要理論,但黨內理論素養準備不足,這是亟待克服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學習。從思想方法角度講,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閱讀和理論創造,確立了毛澤東此後看待實踐、分析問題的兩個最根本的方法和一個根本主張。所謂“兩個根本方法”,一個是實事求是,一個是對立統一;“一個根本主張”,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完成軍事領袖到政治領袖、理論權威的跨越

   中國共產黨曆來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要被全黨接受成為領袖,光會打仗不行,還要有理論創造。

   土地革命時期,王明、博古這些人在黨內占據領導位置,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理論方麵說得一套一套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掌握得比較多,但他們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中國革命的實際迫切需要上升到理論上的創造,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是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在豐富的實踐基礎上,通過真讀真學,在哲學上寫出《矛盾論》、《實踐論》,軍事上寫出《論持久戰》等,政治上寫出《新民主主義論》,文化上還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些理論創造,全黨上下都服氣。正是在延安的窯洞裏,他完成了從軍事領袖到政治領袖,從政治領袖到理論權威這兩大跨越。

   陳雲1941年在中央書記處工作會上說:“過去我認為毛澤東在軍事上很行。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以後,我了解到毛澤東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任弼時1943年在中央高級學習組上說,1931年他到中央蘇區,認為毛澤東“有獨特見解、有才幹”,但“在思想上‘存在著狹隘經驗論,沒有馬列主義理論’”,“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認識到他的一貫正確是由於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思想方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讀書更多更雜。這裏隻講講他晚年讀文史古籍的情況。從1972年開始,他先後開列了86篇作品,讓人印成大字本,供中央一些領導人讀,他自己當然是細讀圈畫了。這些作品涉及史傳、政論、詩詞曲賦。按時間劃分:從1972年到1973年7月,讀的主要是曆史傳記;1973年8月到1974年7月,讀的主要是曆史上的法家著作,包括韓非子、柳宗元、王安石等人的著作;1974年8月到1975年6月,主要是讀一些詩詞曲賦。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關,與毛澤東晚年的複雜心態有關。讀詩詞曲賦的時候,政治、社會,理想、現實,壯誌、暮年,往往能在他的感情世界掀起巨大的波瀾,從中尋求心誌的勉勵和撫慰。他晚年反複讀庾信的《枯樹賦》,還考證一些詞句的意思,比較各種注解,讀到“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這樣一些句子時,年逾80歲的一代偉人禁不住淚水縱橫。

轉自中華網論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7)
評論
myipode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人隻會技術, 但沒文化或者說文化很單薄
myipode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詩詞的, 不論怎麽說,有毛澤東是中國人的福氣, 隻是麵對5000年的中國, 很多東西他也不可能什麽都能改變,
renren66 回複 悄悄話 民族的魂!
ty99 回複 悄悄話 在1983年上半年,我參觀了中南海的毛澤東的臥室和書房,目光所達之處,除了線裝的古書, 還是線裝的古書。
中國古書的主體,可以兩個字梗概之,“韜略”。我一下子明白了,毛澤東為何在黨內幾十年的腥風血雨中,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richard6000 回複 悄悄話 偉人是這樣看待蒼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寰球,
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
幾聲淒厲,
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
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
飛鳴鏑。
多少事,
從來急;
天地轉,
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
隻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
全無敵
500miles 回複 悄悄話 偉人的一個標誌就是死後幾十年了,那些當年被他掃進地溝的人及其後代們,依然不敢直視他身後的光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