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評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2010-09-23 16:46:35) 下一個
評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導師聖誕,浮想聯翩,再以此文,深表思念……有些不想說的話,今兒麵對導師神靈,索性都說了罷……

 

     馬克思主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嗎?沒有人說過。

 

    列寧主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嗎?也沒有人說過。

 

    鄧小平理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嗎?還沒有人說過。

 

    唯獨輪到毛澤東思想,就有人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了,這豈非咄咄怪事?

 

    毛澤東思想,確乎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嗎?

 

    說別的都沒有用,還是用事實說話最有說服力,那我們就拿事實曬一曬。

 

    誠然,你要做大事情,比如打出新中國,建設新中國,單靠哪一個人也是不行的,肯定是大家共同打出來的,雖然是按毛澤東戰略部署幹的,但毛澤東畢竟不能到處分身,都親自去幹。但是,仍有個指導思想問題,打下天下乃至建國以後取得的建設成就,其指導思想,難道不是毛澤東思想而是其它人的思想嗎?其它人到底為毛澤東思想結了什麽晶?我們不防細說一下,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李維民在2009年第12期《炎黃春秋雜誌》所寫的“新中國的建立是集體奮鬥的結果”一文中說,“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行的。黨的正確領導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這不是靠哪一個人,而是靠黨的集體智慧,靠黨的民主決策和集體的努力。在人民革命戰爭特別是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的領導集體能夠實行民主決策,因此保證了黨的領導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這是取得革命戰爭勝利,得以建立新中國的重要保證。”

 

    這話聽起來似乎句句在理,但在貌似公允的美麗言辭中,毛澤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融化沒了。就拿作者所舉的核心例證東北戰局來說,遼沈戰役的勝利,關鍵是兩條,一是廣泛建立農村根據地,實行農村包圍城市戰略,二是堅持打錦州,堵住籠子抓雞,而這兩條最關鍵的東西,恰恰源自於毛澤東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高崗和張聞天到達東北後,當晚在東北局會議上就提出:東北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應當避開大城市到農村去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而後,劉少奇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東北局電報中指出:“我們企圖獨占東北特別是獨占東北一切大城市,已經是肯定的不可能。因此,我們目前不應以爭奪沈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製長春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

 

    難道這不正是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的“結晶”嗎?

 

    林彪當時對打錦州一直信心不足,遲遲不敢下決心,又是毛澤東的反複強調和一再堅持,甚至急得想親自去替換林彪指揮,正是毛澤東的堅持,才促使林彪最終作出打綿州的正確決策,最終全麵解決了東北問題。

 

    這難道不又是毛澤東思想的“結晶”嗎?

 

    解決東北問題的關鍵人物,顯然應該是毛澤東和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劉少奇、張聞天、高崗等其它領袖人物也的確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主要還是起幫助促進作用,不能因此抺殺貢獻的性質與區別。

 

    李文還說,“從戰爭年代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往各地的文電可以看出,傳達中央指示的文電,絕大多數都是以中央或軍委的名義發出的,由個人署名的很少。”

 

    這種說法仍然在打馬虎眼,中央是誰?中央軍委是誰?難道核心人物不是毛澤東嗎?關鍵點子、重要決策,難道不是主要源於毛澤東的思想嗎?以中央名義、中央軍委名義發電文,是正常現象,毛澤東從不願意突出個人,但不能就此平分秋色,抹殺毛澤東的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和核心作用。按著這種荒唐說法,井岡山朱毛會師合作以後,朱德是軍長,毛澤東是黨代表,命令必將主要由朱德發布,聰明的李維民先生總不至於就此認為,仗都是朱德打的而沒有毛澤東什麽事吧?如果連毛澤東的任何人無以取代的點子作用都看不到,豈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有人說十六字訣不是毛澤東提出的,而是朱德提出的,就算是朱德提出來的,是根據什麽提出來的?十六字訣是毛澤東親自打出來的經驗之談,老總一直是配合毛澤東打的。毛澤東知道革命隊伍弱小,不能和強大敵人傻拚,所以特別重視保存自己的力量,總是力求用最小的代價消滅最多的敵人,他打仗,總是既算大帳,也算細賬,既算戰略,也算戰術。朱老總厚道樸實,德高望重,在五大書記裏,隻有他比毛澤東年齡大,毛澤東是一直敬重這個老大哥的,對其它三人稱“少奇”、“恩來”、“弼時”, 但對朱德,是言必稱“老總”的,但細心人不難發現,命令雖主要由老總發布,但點子卻主要由毛澤東出。曆史明確告訴我們,朱老總能成為建國以前的二號人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同時掛兩個人的像,不正是由於朱德首先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結合,才形成了“朱毛”並存的曆史定勢嗎?八一南昌起義,周恩來是前委書記,賀龍是總指揮,而那時的朱德,隻是個副軍長啊。朱老總的英明,首先在於看到了毛澤東及其井岡山根據地的價值,並果斷率八一南昌起義殘部走上了井岡山,投奔了毛澤東,並由此大大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促進了革命隊伍的匯流趨勢。同時,也奠定了他自已“朱毛” 並存的曆史地位,假如他的合作夥伴不是毛澤東而是張國燾,老總的人生命運不可能順暢。

 

    可以睜大眼看一看,中國社會發展的任何關鍵處,到底是因為毛澤東思想結了晶的結果,還是集體智慧結了晶的結果。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是誰最先提出的?難道不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由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的著名論斷嗎?提出武裝鬥爭也許並不稀罕,因為奴隸社會就有武裝鬥爭了,關鍵在於在什麽情況下提出來。毛澤東是在什麽情況下提出來的?是在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中國革命處於嚴重危機的緊要關頭提出的呀?沒有超凡魄力,敢提嗎?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強大陣容麵前,連黨的領袖陳獨秀都害怕,主張放棄獨立性,依附國民黨,如果不是毛澤東“以武裝對武裝” 的思想啟蒙,共產黨員人即使不變成國民黨,恐怕也早已做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刀下鬼了。八一南昌起義固然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意義重大,但潰敗之後不知所向,沒有後勁兒,真正成為燎原之火的,難道不是毛澤東親自發動的秋收起義嗎?難道不是毛澤東改造了王佐、袁文才,使秋收起義的隊伍在井岡山站住腳,才使共產黨人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已的地盤兒嗎?沒有井岡山,何以新中國?假如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等八一南昌起義的領袖們,也象毛澤東那樣有遠見,及時把隊伍開赴井岡山,開發農村根據地,井岡山還有毛澤東什麽事兒嗎?八一南昌起義之所以沒有贏得秋收起義那樣的實在效益,難道不正是由於起義領袖們缺乏毛澤東的思想和遠見嗎?或許, 那時他們腦子裏還沒有創建農村根據地的概念, 還沒有毛澤東“星火燎原” 的思想。如果有,以八一南昌起義隊伍的規模和實力,是遠遠大於秋收起義隊伍的規模和實力的,即便不去井崗山,重新打出一塊兒農村根據地,也是很有可能的啊。

 

    黨領導軍隊,難道不是毛澤東“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連上”,並經過“古田會議”,所打下的基礎嗎?不然,總設計有機會當政委、當前委書記嗎?黨的總書記們,能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嗎?“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是槍指揮黨”,這樣既通俗易懂又形象化的語言,除了毛澤東,別人能說得出來嗎?

 

    井岡山前三次乃至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難道不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結晶嗎?不是講“集體智慧”嗎?少了毛澤東,“集體智慧” 還在嘛,怎麽毛澤東下崗後,缺失毛澤東的第五次反圍剿敗的那麽慘?造成途中不得不讓數萬紅軍葬身於湘江兩岸?“集體智慧”都跑到哪裏去了?

 

    事實上,在這一時期,“集體智慧”不但沒有對毛澤東思想起正麵作用,反而恰恰起了反麵作用,糟蹋了毛澤東思想。僅在短短的五年內,代表正確和真理的毛澤東及其思想,就被“集體智慧”毀損打壓了四次。

 

    1927年,麵對蔣汪背叛,毛澤東及時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發動秋收起義,機智勇敢脫險,率部創建井岡山,意在星火燎原,剛有新創意,就被消去了政治局候補委員,這是第一次遭貶。這實在是個令人傷心的“集體智慧” 啊。

 

    1929年1月,毛澤東同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至1930年春,贛南、閩西兩塊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4月,主持製定了興國《土地法》。6月,出席在龍岩召開的中共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遺憾,毛澤東關於紅軍的任務、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等問題的正確意見,又遭否決,擔任的前委書記職務,也遭落選,被陳毅取代。這是第二次遭貶。請問,此次會議,朱德、陳毅,究竟是支持了毛澤東,還是反對了毛澤東?

 

    1931年4月至5月,毛澤東同朱德等指揮紅一方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7月至9月,又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可在11月1日至5日,在中央蘇區黨組織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贛南會議)上,卻再次受到排擠,被指責為“狹隘的經驗論”、“富農路線”和“極嚴重的一貫右傾機會主義”,第三次遭貶。難道這不是中央高層“集體智慧” 對毛澤東思想的再度損毀嗎?

 

    1932年1月,遭貶後的毛澤東不得不到江西瑞金城郊東華山古廟休養。3月,紅軍攻打贛州失利後,毛澤東才又停止休養,趕赴前線指揮。6月,同朱德指揮紅一、紅五軍團從閩西回師贛南。10月,在江西寧都召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上,再次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會後,被撤銷紅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職務,被周恩來取代,被逼無奈前往福建長汀養病。第四次遭貶。請問,在寧都會議上,周恩來、任弼時,究竟是支持了毛澤東,還是反對了毛澤東?

 

    看吧,這就是所謂“集體智慧”所給予毛澤東的支持,這就是他們的所謂“結晶”,有這麽為毛澤東思想“結晶” 的麽?如此幫倒忙的“結晶”, 還不如不“結晶” 啊。

 

    能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就已經很難了,能象鄧小平在長征路上“跟著走”,就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為毛澤東思想“結晶” 嗎?

 

    鄧小平說過,“在曆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的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這個總結很到位,曆史事實的確如此,在“遵義會議以前”,“黨中央”的確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過我要強調,別人不成熟,不等於毛澤東也不成熟。毛澤東是成熟的,對革命前程,心裏是有譜的,是開出根據地的,是沒有打敗仗的,是保存了革命火種的,是有一套生存辦法的。但由於大多數人不成熟,高層也不成熟,尤其是“黨中央”更不成熟,造成毛澤東這個成熟的人,反而老挨不成熟的人批評,可以想象,不成熟的“集體智慧”,又怎麽可能為成熟的毛澤東思想提供“結晶”呢?

 

    遵義會議以前的黨中央之所以不成熟,正是因為缺少了毛澤東,正是因為毛澤東在重大決策中,說話不算數。慘敗的教訓,血染湘江的教訓,才使共產黨的大小掌權者們、特權者們猛醒過來,轉而回望了毛澤東,並在比較鑒別中,突然感悟到了毛澤東不可替代的超值價值,進而找到了他們的真正掌舵人。

 

    在下以為,毛澤東因為成熟並因此受排擠,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當陳獨秀時期的黨中央甘心受國民黨反動派欺負的時候,他在“八七”會議上率先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這顯示了他革命性格的早熟,但也屬於鋒芒外露。結果怎樣?形勢發展論證了他的正確,八一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平江起義、百色起義,都起義了。放棄槍杆子,任老蔣殺害,行嗎?顯然,他敏銳,氣魄,早熟,已經引起眾人刮目。

 

    二是王明、博古時期的黨中央,企圖快速推進革命前程的時候,他麵對強大的敵人,不敢打大仗,不敢和敵人對壘,不敢打大城市,隻會小打小鬧,偷雞摸狗,不是遊擊戰,就是運動戰,要不麻雀戰,頗有山賊流寇之氣,盡管總打勝仗,成功反了三次圍剿,但還是被批評,被撤職,顯然,他又犯了“右傾”錯誤,實際上犯的還是成熟錯誤。結果被罷了官,被踢開了絆腳石,遺憾,湘江戰役,紅軍死傷好幾萬,隻好喪失了他苦心經營的根據地,左躲右藏,被逼無奈大轉移。多虧蒼天有眼,毛澤東才得以跟著隊伍走,要不然,恐怕就此銷聲匿跡。

 

    三是大部分當官的太勢力,根本不真正理解毛澤東,不屑於佩服毛澤東,骨子裏就不願看起毛澤東,認為是毛澤東是山大王,農民王,不懂馬列,不是馬列,不是科班出身,沒經過正規教育,不懂革命理論,很不正宗,不配領導革命。所以,根本不重用,即便毛澤東自己打出來的官,也得設法拿掉。反之,紅軍戰士們都擁護毛澤東,都願意跟著毛澤東,可戰士們說話又不算數。毛澤東在這個時候,就過早吃了沒有大眾民主的虧,上了官僚主義的當。所以,毛澤東建國後一直喜歡大眾,瞧不起官僚主義,因為不管是少年期還是青年期,實踐體會都讓毛澤東紮下了這樣的根基。

 

    我堅持認為,毛澤東是早熟的,是成熟的,是實際的。可惜,那些本本馬列主義者們,那些黨閥黨棍們,那些官僚主義、特權主義的機關幹部們,看不透,隻會居高臨下的行政你,指揮你,輕視你,懷疑你,直至罷免你。有幾個人,能設身處地的,心貼心的,體會一下毛澤東這位曾與戰士們共曆千辛萬苦、摸爬滾打的非凡土包子呢?難道所謂的“中央根據地”,不是毛澤東帶著打出來的麽?這還不足以證明毛澤東是個奇才嗎?但是,他們對毛澤東的信任度遲遲起不來,有人以為他是山溝子馬列,是土包子馬列,成不了氣候,還有人雖然“誌壯堅信馬列”,但卻“起疑星火燎原”,懷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沒有幾個真正讀懂他的,絕對信賴他的,倘若當官的領導們多數珍惜了他,及時讀懂了他,又何至於死傷那麽多紅軍戰士?又何至於敗走麥城?又何至於踏上漫漫長征路?他們、乃至所有活下來的人,都應該感恩於毛澤東,要不然,恐怕連到達延安的機會也是沒有的。

 

    這段曆史,在下以為有兩點遺憾:一個是共產黨的幹部們、權勢者們,對毛澤東的支持力度太小了,覺悟的過程太長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對毛澤東遲遲出不來,應該是有責任的;二是這些幹部們在認識毛澤東的獨特價值上,還不如紅軍戰士們,戰士們跟毛澤東打仗,體會更深,他們是打心眼兒裏擁護毛澤東的。不擁護的,阻擋的,使絆子的,排擠打擊的,爭風吃醋的,都是黨內的當大官的人。

 

    完全可以推斷,在那時,毛澤東的痛苦實踐,有力印證了毛澤東早就擁有的厭官愛眾意識。可毛澤東厭官,又不能不做官,因為革命人民需要,毛澤東必須殫精竭慮,把這隻隊伍帶出去,為人民打天下。我知道,毛澤東本不想打仗,但又不得不打仗;毛澤東不想當官,但又不得不當官,毛澤東為了天下蒼生,不得不如此啊,因為別人代替不了他啊。

 

    就這,還奢談什麽“結晶”?隻要不給毛澤東思想添亂,就夠意思啦,就夠“智慧” 的啦。

 

    被逼無奈不得不長征大轉移了,“集體智慧” 同樣沒有見到明顯效益,還是按著機械公式死板教條地走,又是毛澤東指出明路,才有了活命的基礎啊。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的神來之筆,神鬼莫測,難道不是毛澤東的點子嗎?請問,除了深通孫子兵法的毛澤東,誰能想出這樣的兵家詭道?誰具有這樣的超高智慧?這裏都有誰的智慧?沒有毛澤東的獨特高超智慧,革命隊伍早就被國軍消滅啦。有人說前兩渡毛澤東還不屬於“三人軍事小組成員”,難道不屬於“三人軍事小組成員”,就與他沒關係了嗎?唐國強演過毛澤東,隻要他認真琢磨過毛澤東,就會知道毛澤東是啥樣分量,不防聽聽他的意見,因為劇本無論怎麽寫,基本史實也會存在,隻要有基本史實,毛澤東及其思想光輝,就無法掩蓋。

 

    即便到了“遵義會議”,“ 集體智慧” 仍然對毛澤東表現的比較吝嗇,並沒有把最高權力交給毛澤東,而是把黨權交給了張聞天,把軍權交給了周恩來,僅僅讓毛澤東給周恩來當助手。誰也沒有料到,這個非凡的助手,隻要“ 集體智慧” 不再給他使絆子,讓他的思想暢行無阻,就會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打碎一個舊世界,更新一個新世界。曆史雄辯地告訴我們,真正的奇才,你是壓不住的,壓得了初一,壓不了十五,隻要半推半就地給他一次機會,就會奔騰咆哮,一瀉千裏,直插大海。

 

    逼蔣抗日,促成抗日統一戰線的主謀,是誰?難道不是毛澤東而是別的什麽人嗎?

 

    《論持久戰》,難道不是毛澤東親自寫的嗎?“遊擊戰”,難道不是毛澤東親自創立的嗎?中共方麵的抗戰勝利難道不是得益於這兩條嗎?有些人是想搞“速戰”的,不想搞“持久戰”的,是隻想搞“運動戰”的,不想搞“遊擊戰”的,連觀點都不同,還結什麽精?毛澤東寫的許多文章,實際上就是為不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同誌寫的呀。

 

    重慶談判,身入虎穴,難道不是毛澤東的個人主張嗎?同誌們都是擔心領袖安全的,不同意領袖去的,如果按著大家想法,尊從“集體智慧”, 他就去不成重慶了呀?

 

    不顧個人安危,轉戰陝北,仍然是他的個人主張。決不逃離,用自已的人頭吸引敵人大部隊,以利於全國戰場,這種危及領袖生命的大事,如果不是他自已決定,誰敢這麽幹?誰敢萌生這樣的“智慧”?為了預防不測,要劉少奇、朱德一文一武東渡黃河,到安全地方去,把危險留給了自己。去重慶上演了現代版的“單刀赴會”, 此番執意舍命留陝北又上演了現代版的“空城計”, 除了毛澤東,誰有此等膽略和氣魄?請問,此時的“集體智慧”,究竟具體體現在哪裏?

 

    “三大戰役”,渡江戰役,乃至解放全中國,難道真正的總指揮不是毛澤東嗎?除了栗裕真正指揮的淮海戰役有些地方沒有料到,整個戰局皆在領袖夜不能寐香煙繚繞的思維掌控之中。如果再有一個毛澤東,我相信他會去睡大覺,或者去讀《紅樓夢》,他敢去睡大覺嗎?他能去讀《紅樓夢》嗎?他是不敢分身啊,他是不可替代的啊。

 

    建國後我們取得的成就,都是在毛澤東的戰略步署下進行的,之所以從“遵義會議” 到大躍進之前,我們總是從勝利走向勝利,原因正是因為大家都沒長異心,集體不折不扣貫徹執行了毛澤東思想,大躍進和文革之所以存在一些問題,又恰恰是因為某些執行者和毛澤東離心離德,企圖另搞一套,或者沒能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所以才在執行和落實上出了問題。我們之所以同樣追念敬愛的周總理,恰恰是因為他盡力領會並全麵落實毛澤東思想,而決不是企圖到毛澤東思想那裏分得一杯羹,設法把自己也算進去。我們知道,在遵義會議之間乃至之前之後,周恩來一直都是毛澤東的上級,也就是說,中央第一代最高層,隻有周恩來當過毛澤東的上級,但就是這個唯一做過毛澤東上級的人,對毛澤東卻最為忠誠,在發現毛澤東既能掌控人間正道又有非凡智慧和氣魄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後,便主動甘心給毛澤東打下手,一幹就是幾十年,從不生異誌,成為地道的中國革命領袖第二人,單是這種偉大的人格力量,就足以讓人感動得下淚。狹隘的人總是習慣於追求表層地位名分,但卻忘了,名分地位也是需實際能力和功德支撐的。建國以後,對一些領袖不服氣的現象是有過的,高崗、饒漱石就曾不服劉少奇。但對毛澤東、周恩來,卻沒有任何人不服,因為人家幹到那兒了,是正當方位。為什麽毛澤東抑製不住喜愛心情,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鏟土時要拉上粟裕?因為粟裕不僅戰功卓著,而且不計名利,淮海戰役排位老四,實際上卻起了老大的作用。你可以說淮海戰役是集體打的,也可以認為粟裕打勝仗是由於“集體智慧”,但絕不可不承認粟裕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他創造性地發揮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