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電影《英雄兒女》背後的故事

(2010-09-21 06:01:52) 下一個

電影《英雄兒女》背後的故事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劍山嶺下圍殲美軍一個營

 

1950年11月6日,我誌願軍第九兵團奉命從輯安、臨江等地入朝,我第二十軍於7日至11日全部進入朝鮮,立即投入第二次戰役。當時朝鮮戰事十分嚴峻。美軍遭到我誌願軍第一次戰役的打擊後,仍然野心不死,囂張氣焰還未被徹底打下去,又集結了大量兵力,妄圖憑借其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優勢,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11月24日,又再次發動了所謂“聖誕節總攻勢”。在朝鮮東線戰場,美陸戰一師、步兵第一師、第三師在機械化裝備輸送下,由南向北,長驅直入長津湖地區,瘋狂向我誌願軍發起進攻。為配合地麵進攻,美軍還出動了航空母艦,駛近朝鮮東側海域直接支援地麵部隊進攻。

 

11月27日,誌願軍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打響。第九兵團按照預定部署向長津湖地區之敵發起攻擊。我八十九師的任務是,圍殲社倉裏之敵,保障主力對柳潭裏之敵的出擊。這是我師出國第一次戰鬥,戰鬥勝負直接影響到我軍軍威和部隊今後的戰鬥士氣,事關重大。我去擔任主攻的第二六六團作戰前動員,全團指戰員鼓足了勁,決心打好出國第一仗,以優異的戰績向祖國人民匯報,給誌願軍爭氣。27日晚,部隊開始行動,次日拂曉部隊就進到社倉裏,晚10時發起進攻。我軍發揚近戰、夜戰的傳統打法,向社倉裏之敵發起猛烈的進攻。第二六六團首先攻入社倉裏北街,與敵展開激烈的巷戰。指戰員們戰鬥得非常勇猛,舍生忘死,前赴後繼。班長蔣德林、吳懷有為了給部隊開辟前進通路,像董存瑞一樣舍身炸碉堡,光榮犧牲,炸死敵人30多人,打開了缺口。部隊順利地衝進了敵人的指揮所,俘虜美軍7人,並取得了新的情報。得知原先我軍判斷社倉裏的敵人是南朝鮮軍第二十六團,但在進攻前兩天與美軍第三師第七團換防,而且敵人的數量比原來多出一倍。由於敵情的變化,我師在重創敵人並占領有利地形之後,在社倉裏轉入防禦,阻擊北上增援柳潭裏之敵。

 

東線之敵美陸戰一師遭到我第九兵團沉重打擊後,為逃脫被全殲的命運,於12月1日開始全線潰退南逃。社倉裏之敵亦於2日南撤。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是我軍機動靈活的傳統戰法。我和師長餘光茂、副師長曾照熙、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羅代周迅速研究部署後,由我率第二六五團尾追逃敵,令第二六七團平行追擊。當時天上大雪紛飛,地下積雪覆蓋,誌願軍的兩條腿和美國侵略軍的汽車輪子在冰天雪地中展開了競賽。

 

美軍第三師第七團倚仗著現代化裝備,向南逃了一整天,已經疲憊不堪,行至劍山嶺下,就在山穀中的一個小村莊裏隱蔽下來。他們認為,在如此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誌願軍僅憑兩條腿,無論如何也趕不上他們的汽車輪子,便放心地宿營了。就在美軍高枕無憂地睡大覺時,我二六五團仍窮追不舍,不畏艱難地翻越了海拔1300多米的香榆山峰,抄近路突然出現在劍山嶺下。先頭部隊警衛連蔡指導員帶領的小分隊首先發現了敵人。他們觀察到幾個美國鬼子圍著火堆烤火,附近還有5輛汽車、8輛坦克。他們一陣驚喜,可把敵人給攆上了!立即向師前指報告了這個情況。我和曾副師長立即研究了敵情,下了圍殲劍山嶺之敵的決心,果斷指揮部隊對敵實施包圍,即刻發起攻擊。

 

由於嚴寒、缺糧,指戰員衣著又很單薄,在饑寒疲勞中長途跋涉,體力消耗很大,追上敵人時,部隊已處於極度疲勞之中。但是,指戰員們一聽說追上敵人的消息,個個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地投入了戰鬥。第二六五團立即進入指定位置,對敵實施包圍,按命令發起進攻,劍山嶺下的戰鬥打響了。第二六五團三營從正麵攻擊,二營攀登峭壁從側後攻擊,團警衛連迅速插入敵陣,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槍聲爆炸聲頓時響成一片。戰士尹華端起輕機槍向龜縮在“北極袋”裏的敵人連續掃射,班長馬大球用炸藥包炸毀了衝來的坦克,又率一個小組衝向敵人一個連部,連房帶人炸得飛上了天。美軍遭此襲擊,被打得抱頭鼠竄,混亂不堪,被我斃傷100餘人。但美軍並沒有束手就擒,等他們緩過神來,立即組織了反擊。夜航機出動了,照明彈把夜空照得雪亮,在坦克的引導下,氣勢洶洶地反撲過來,妄圖突圍。這時,我二六七團到達指定位置,投入了戰鬥。副連長李太隆提起兩顆手雷,迂回接近公路,隨著爆炸聲響,前麵的兩輛敵坦克被炸毀了,並阻住了後麵的坦克,使坦克失去了衝擊力。高射機槍手洪成茂擊落了一架敵機。飛行員跳傘後被我俘獲得知,是美海軍陸戰航空第二聯隊十一大隊的飛機,飛行員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曾擊落日軍十多架飛機的上尉飛行員。當他得知擊落他的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時,竟傷心地痛哭起來。

 

拂曉前,我軍發起總攻擊,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經一夜戰鬥至3日上午10時,終於將美第三師第七團第二營大部殲滅。俘虜美軍80餘人,其中少校副營長1名,尉官3名;斃傷200餘人,其中中校營長1名;擊落敵機1架,俘虜飛行員1名;擊毀和繳獲敵坦克、汽車40多輛,各種火炮3門,輕重機槍20餘挺及其他戰利品數百件。接著,我軍又乘勝追擊,連續戰鬥。在12月5日至12日的追擊戰中,又擊斃美軍100餘名,俘敵300餘名,擊毀和繳獲敵汽車100多輛。我軍直追至東海岸,敵在兩艘航空母艦和海軍的掩護下,倉皇從海上撤回。24日我軍主力收複元山、興南港,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

 

第八十九師在劍山嶺戰鬥中所取得的勝利,受到了兵團的嘉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人民報道了這一勝利戰況。我的嶽父潘庭鎔在上海從廣播中聽到這一勝利喜訊時,高興地寫信給我在山東曲阜兵團留守處的愛人潘吟秋,信中寫到“王直的部隊打了勝仗”。我們實現了“打好出國第一仗”的願望,全師指戰員感到無比欣慰,我們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為誌願軍爭了氣。第二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美帝國主義“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夢想,改變了朝鮮戰場的態勢,達到了戰略預定的目的。

 

在第二次戰役中,由於第八十九師政治工作堅強有力,戰績卓著,戰役結束後,我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軍政治部主任。

 

政治優勢決定戰爭勝負

 

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軍事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我軍發揮政治優勢取得的。誌願軍入朝作戰時不利因素是很多的。一是異國作戰,地理環境帶來的困難,地形不熟,語言不通,氣候寒冷,這是在國內戰爭中不曾遇到過的;二是倉促入朝作戰,思想和物質準備都相當不足,特別是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麵都存在著許多困難;三是作戰對象與以往不同,是同頭號帝國主義美國軍隊打仗,美軍擁有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又掌握著製空權和製海權,軍事武器裝備方麵我軍是無法與美軍相比的;四是軍需物質供應極其困難,朝鮮戰場上的人力、物力支前規模和能力遠不如本國解放戰爭,後方物質保障主要依靠我國本土為基地來供應戰爭的需要,而物資運輸所依托的後方交通線處境十分艱難,公路、鐵路、橋梁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是敵人重點摧毀的目標。就是在這種環境惡劣、條件艱難、敵人強大、我軍弱小的情況下,誌願軍憑著政治優勢,首先在精神上戰勝了敵人。這種政治優勢就是以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主導的政治工作所產生的精神力量。

 

我軍在長期的國內革命戰爭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政治工作方法,形成了優良的政治工作傳統,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朝鮮戰場上,我軍政治工作又有了新創造、新發展,這種優勢繼續在朝鮮戰爭中得到驗證。以美國侵略軍為主要對象的抗美援朝戰爭,比我軍在國內所進行的曆次戰爭要激烈得多,殘酷得多,困難得多。以陣地戰為主要形式的進攻戰和防禦戰,對於裝備落後的我軍,為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如何從政治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保持並提高部隊連續作戰的能力,是戰爭實踐對我軍政治工作提出的緊迫任務。

 

朝鮮戰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軍在朝鮮戰場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深刻了解朝鮮戰爭的特點和部隊的思想情況,是做好政治工作的基礎。這是誌願軍政治工作指揮員在朝鮮戰場開展政治工作掌握的基本原則。我根據朝鮮戰場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要求,緊緊抓住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條主線,領導政治部在充分領會上級總的意圖和方針策略的前提下,不失時機地開展政治工作,把政治工作的戰鬥性、群眾性、及時性和主動性融為一體,創造性地開展政治工作,成效顯著。

 

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麵,把“抗美援朝”同“保家衛國”作為一個整體聯係起來,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統一起來,教育部隊明確出國作戰的目的,激發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戰場上的政治思想工作,主要是提高部隊的戰鬥意誌,緊密聯係思想實際,消除恐美思想,運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敢於打敗美國侵略軍。我根據交通不便、戰鬥頻繁的特點,經常利用電台、電話等通訊工具和軍《戰號報》傳達指示,通報情況,交流經驗,表彰宣揚英模。我十分注意利用祖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到部隊慰問的機會開展好政治思想工作,使指戰員充分感受到祖國和人民對誌願軍的支援和關懷,啟發指戰員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激發指戰員們完成“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做一個名符其實的“最可愛的人”。

 

我還充分發揮軍文工團的宣傳作用,根據部隊的任務做好戰前宣傳鼓動,戰後宣揚英模事跡工作。經常組織文工團深入前線陣地、坑道,為指戰員們演出,並采訪英模,編排節目,深受指戰員們的歡迎。軍文工團拍攝了一套戰地戰鬥生活的照片,記載了這一段難忘的曆史,他們編成影集贈送了我一本,至今我還珍藏著。

 

在開展部隊政治教育中,我們摸索探討了一套緊密聯係戰鬥實際的政治教育方法。在缺乏現成的政治教材的情況下,我們一方麵自編教材,通過軍《戰號報》作宣傳材料,把我軍的任務、政治工作要求、部隊的戰鬥簡況、英雄模範事跡等融匯於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中;另一方麵,充分利用戰場上取得的實物和照片資料等作教材教育部隊,激發指戰員對敵仇恨心,增強部隊的戰鬥力。這樣的政治教育效果十分明顯,指戰員們鬥誌旺盛,越戰越強。

 

戰時的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政治機關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部隊的戰鬥意誌,樹立敢打必勝的勇氣;而且要圍繞戰鬥任務和實際戰況,發揚軍事民主,發揮廣大指戰員的智慧,講究戰術技術,認真總結戰鬥經驗,做到善於打敗美軍。我保持了在國內戰爭中養成的習慣,每打一仗,總結一次,提高一步,更加注意總結朝鮮戰場的戰鬥經驗。二次戰役後,我撰寫了《鹹鏡南道戰役總結》,在師黨委擴大會上作了總結報告。在這個總結中,我認真回顧了戰鬥情況,檢查了戰鬥部署和部隊作戰的經驗教訓,表揚了英勇頑強出色完成戰鬥任務的部隊和英模人物,點名批評了畏縮不前,戰鬥中不積極主動的部隊指揮員,嚴肅地提出了戰鬥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原因,找出了思想根源,解決了少數指戰員的恐美心理,樹立了敢於戰鬥,敢於勝利的信心和勇氣。

 

在幹部隊伍組織建設方麵,堅持在戰鬥實踐中考核選拔幹部,使各級領導幹部有三套班子,即現職一套,軍教導團培養保存一套,預備提拔一套。盡管戰爭環境艱苦複雜,但各級幹部仍能正常成長,使部隊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長期連續作戰的需要。

 

在朝鮮戰場上,我帶領政治機關根據各個時期不同的戰鬥任務,及時下達政治工作指示,指導部隊開展政治工作;戰鬥結束後認真總結經驗,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政治工作資料。凡是重要的政治工作文件我都要親自起草或修改,同時注意收集保存了許多寶貴的資料,戰後進行整理編印成冊。

 

兵團政治部主任謝有法到我軍檢查工作時,對我軍的政治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第二十六軍政治部在組織領導戰時政治工作方麵很有特色,有許多新經驗,新創造,要求其他部隊向第二十六軍學習。

 

朝鮮戰場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的程度,往往是難以預料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為部隊和指戰員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達到團結戰鬥,增強戰鬥力,完成戰鬥任務的目的。我們部隊入朝時,已進入冬天。朝鮮北部的山區氣溫降至攝氏零下30度左右,天寒地凍。由於部隊入朝倉促,進入朝鮮後,大部分指戰員沒領到冬裝。在嚴寒之中指戰員凍傷手腳的與日俱增,凍傷嚴重的還造成手腳潰爛,失去戰鬥能力。凍傷成為部隊非戰鬥減員的主要威脅。如何保護指戰員的手和腳,成為保證部隊戰鬥力的難題。正當被部隊禦寒問題困擾著感到束手無策時,我得知我師第二六七團在柳潭裏、新西裏阻擊戰中,繳獲了美軍3000多條毛毯。我立刻想到,軍毯可以解決部隊戰士手腳禦寒的燃眉之急,就把想法提出來,但遭到一些同誌的反對。有的認為,繳獲的戰利品應該如數上交,自行處理是不妥當的;有的同誌感到,這麽好的軍毯,用來包手腳實在可惜。可是我堅定認為,目前保護好指戰員的手和腳就是保護戰鬥力,保存戰鬥力就是勝利。我力排眾議,下命令把繳獲的軍毯全部發到部隊,剪成小塊,分發給每個戰士包手腳。這一果斷措施,對於保存第八十九師戰鬥力、完成作戰任務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部隊積極開展防寒措施,官兵友愛、兵兵互愛活動。幹部親自燒好熱水端給戰士燙腳,有的班長把戰士的腳放在懷裏為他取曖,出現了很多官兵互助的感人情景。第二次戰役中,第九兵團入朝倉促,補給不足,缺乏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減員達4萬人之多,其中相當部分是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各師凍傷減員普遍在千人以上,而我師僅凍傷400多人,是第九兵團各師凍傷最少的一個師。戰役總結時,兵團和軍首長得知我師所采取的緊急防凍措施後,一致讚揚第八十九師做得對,做得及時。通過這件事,給我的體會是,政治工作不能說空話,要堅持實事求是。在那樣嚴寒的情況下,保護指戰員的體力就是保存戰鬥力,是第一位的工作。政治工作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聯係實際,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政治工作才有生命力。

 

1951年四五月間,解放軍第二十四軍向第二十六軍輸送一個老兵團,以補充我軍各部隊的兵員缺額。帶老兵團部隊赴朝鮮的團政委雷應清到達朝鮮後突發敗血症,生命垂危。我聞訊後,立即交代衛生部長組織力量,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搶救。搶救敗血症病人需要輸大量的血,我立即布置任務,動員調出一個連隊的戰士為雷應清獻血,提供輸血所需的血漿。在搶救過程中,我親自督促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晚上徹夜不眠地守候在電話機旁,隨時了解和處理搶救過程中的情況。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終於把雷應清垂危的生命從死神中救了出來。此後,雷應清每每提到這件事都對我感激萬分。雷應清的愛人查宏達也常對孩子們說:“沒有王伯伯就沒有你們爸爸,要記住王伯伯是我們全家的恩人啊!”我對他們說:“可不能這樣講,要說恩人,應該是搶救雷應清的醫護人員和那一個連的戰士,在那種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我們部隊的同誌自己不管誰來管!”我始終認為,革命隊伍中的同誌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是我們軍隊的光榮傳統,作為政工幹部更應該身體力行,處處體現我軍政治工作的本色。

 

熱愛朝鮮人民,尊重朝鮮人民軍,愛護朝鮮的一草一木是誌願軍入朝作戰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在第二十六軍當政治部主任時定下這樣的原則,一是要搞好與人民軍的團結,嚴格要求自己的部隊。與人民軍有不團結現象時,首先由我們部隊負責。二是搞好與朝鮮人民的團結,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堅決貫徹毛主席關於加強中朝軍民團結的指示,自覺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這個方麵,要求部隊做到的,首先我自己要模範執行,把熱愛朝鮮人民體現在行動上。在二次戰役時,我們部隊駐在黑水橋群眾家裏。一天敵機突然空襲,瘋狂地對村莊進行轟炸掃射,村裏的群眾缺乏防空知識,東奔西跑,四處躲藏。我發現雪地裏有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被突如其來的猛烈轟炸嚇得大聲哭喊,我立即箭步衝過去,一把抱起小孩就跑到一塊大岩石下隱蔽起來。空襲之後,孩子的父母得知孩子是誌願軍首長親自所救時,感激萬分,連聲說到“急計滾東母朝士米達”,意思是“誌願軍同誌好”。像這樣的情況我還遇到過幾次,曾搶救過兩名兒童和一位老大娘。

 

急朝鮮人民所需,救朝鮮人民所難,是我們誌願軍部隊經常遇到和必須做的。1951年5月間,一次我去兵團開會路過永善裏,正遇一所小學校舍被敵機轟炸燃燒起火,我立即停車,帶著隨員奔向火場,幫助朝鮮群眾撲滅了大火。這年的7月,朝鮮連降大雨,致使山洪暴發,遇到數十年不遇的大水災,交通中斷,後方供應困難。誌願軍部隊不得不發動戰士挖野菜充饑。就是在這樣非常困難的時候,我們看到大災中的朝鮮群眾生活十分貧困,便發動部隊捐助物資,救濟災民。我還把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口糧、罐頭和火柴送給貧苦群眾和人民軍家屬,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渡過難關。駐地馬背岩、吳木水的群眾對誌願軍的幫助非常感動,多次到部隊表示謝意。

 

為了加強與朝鮮人民的友誼,部隊駐在熙川時,我還參加了中學的聯歡會,和師生們一起合影留念。這張照片我還完好地保存著,看著照片上我和師生們喜悅的表情,使我難忘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

 

由於我軍采取靈活多樣,生動實際的工作方法,政治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經常受到兵團首長的表揚,並稱讚我是模範政治幹部。在我軍歸國前,朝鮮政府授予我二級國旗勳章和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電影《英雄兒女》背後的故事

 

影片《英雄兒女》是一部在全國影響頗深、人們非常熟悉的反映抗美援朝的故事片。影片是從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創作攝製的。小說的故事是以朝鮮戰場為背景,通過描寫主人公王文清、王芳在上海父女分離,在朝鮮戰場奇跡般團圓的悲歡離合的經曆,抒發了黨的工作者與上海工人階級深厚的階級情誼,體現了革命兩代人誌同道合的革命情操。小說經過編劇的改編,大篇幅地增加了激烈的戰鬥場麵和生動的戰時政治工作內容,更加突出地表現了祖國的英雄兒女們在朝鮮戰場舍生忘死、英勇戰鬥的豪邁氣概和我軍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

 

在眾多的戰鬥題材影片中,像《英雄兒女》這樣始終保持經久不衰地位的影片為數不多。王成的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一首《英雄讚歌》唱遍全國,唱熱幾代人,這樣的情景實屬罕見。這一方麵反映了影片深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麵反映了人們崇尚英雄、讚美英雄的愛國主義情操,由此產生了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每當我看這部影片,就把我帶回那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回憶起一幅幅壯烈的戰鬥場麵;每當我聽起《英雄讚歌》,就使我倍感作為一名誌願軍戰士的光榮和自豪。我們誌願軍戰士由衷地感謝作家巴金和《英雄兒女》的創作人員,為我們創作了這部不朽之作。

 

《英雄兒女》這部影片的顯著特點,是典型地反映了我軍戰時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成為現在部隊進行戰時政治工作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片。影片中對我軍戰時政治工作的三個階段,即戰鬥前、戰鬥中、戰鬥後的政治工作反映得十分具體生動、真實深刻。人物思想感情刻畫得豐富細致,政治思想工作體現得入情入理。影片中,師政委王文清在戰鬥前為增援部隊作戰前動員的場麵,簡短而有力的戰前鼓動,激發了戰士們的戰鬥熱情;戰鬥中,王文清通過無線電台了解前沿陣地戰鬥情況,鼓勵王成和戰友們堅守陣地,英勇殺敵;戰鬥後,已是軍政治部主任的王文清親自撰寫軍政治部決定,號召全軍指戰員開展學習宣傳王成、爭當英模的活動,總結戰鬥經驗,抓緊敵前練兵,鼓舞激勵戰鬥意誌。影片還以相當多的篇幅反映了軍文工團戰地活動情節:軍政治部主任王文清鼓勵文工團員們,學習戰士,宣傳戰士;文工團員們深入前沿陣地為戰士們演出,戰鬥中救護傷員,戰鬥後編排演出文藝節目,宣傳英模,學習英雄人物。影片還反映了誌願軍利用祖國慰問團赴朝慰問這種特殊的機會,做好戰前動員,激發鬥誌,起到了很好的戰鬥動員效果。看著這些情節和畫麵,無不使我感到格外親切和激動,因為這都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非常熟悉的和難忘的政治工作場麵。特別是影片通過刻畫王文清這位誌願軍高級政工幹部的人物形象,表現了我軍無數優秀政工幹部的品格風貌。

 

《英雄兒女》刻畫了我誌願軍從高級幹部到戰士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王成、王芳、王主任都是人們很熟悉的。近些年來,出現了《英雄兒女》人物原型追蹤熱,有不少文章見諸報端,還有些報刊、電台、電視台的記者對巴金、影片編劇和人物原型進行了跟蹤采訪和報道。作為藝術作品的人物,其表現是藝術的創造,不可能就是作品人物本人,但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就此而言,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是存在的。

 

巴金《團圓》這部小說以朝鮮戰場為背景,脫離不開朝鮮戰場的生活,離不開他所了解的具體的誌願軍部隊和人物。誌願軍入朝作戰後,巴金先後兩次到朝鮮,跟隨部隊采訪創作,前後有一年時間,搜集了大量部隊戰鬥生活素材,為這場偉大的戰爭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讚頌了誌願軍指戰員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巴金生活工作在上海,對解放上海後入朝的部隊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在朝鮮期間,大部分時間呆在我們從上海入朝的第九兵團部隊,與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同住過一個坑道,同時也結交了不少部隊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我們二十六軍的文藝科長王劍魂就是巴金很熟悉的一位同誌。王劍魂作為誌願軍英模事跡歸國報告團的副團長,在華東地區作巡回報告期間,曾和巴金進行過深入的交談,並向他提供過第二十六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許多資料,這對巴金反映朝鮮戰爭的文學創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小說到電影是藝術作品的再創造。影片《英雄兒女》是以巴金的小說《團圓》的故事為主線改編的,影片充實了激烈的戰鬥場麵,其戰鬥情節和人物塑造就更加典型,這也就要求創作人員更加深入生活。影片的編劇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部隊文藝工作者,因此更了解朝鮮戰場的情況和戰鬥經曆。類似影片中反映的戰鬥場景,在朝鮮戰場上真是不勝枚舉,許多堅守陣地戰鬥的部隊都是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在誌願軍中像王成這樣的英雄有許許多多。如我第九兵團第二十軍連長、全國戰鬥英雄楊根思堅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時,抱著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勇事跡是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他壯烈犧牲的形象酷似王成;第二十六軍排長、一級人民英雄秦建彬,在堅守212高地防禦戰中,陣地上隻剩下他一個人,成群的美國兵蜂擁而上,向他撲來。這時,他拔出掩埋在工事裏的爆破筒,屹立在陣地上,把爆破筒投向敵群,開創了用爆破筒炸敵群的先例,其情節與影片更貼近;據編劇介紹,“向我開炮”的情節,是引用了誌願軍戰士回憶錄《誌願軍一日》的一篇文章《向我開炮》反映的戰鬥情節改編的。編劇把幾類英雄的典型事跡匯合塑造了王成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無數個王成式的誌願軍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這些典型的誌願軍英雄群體。

 

1992年10月25日是誌願軍赴朝作戰42周年紀念日,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率代表團訪問了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秦建彬應邀隨訪,受到了朝鮮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朝鮮人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親自接見了他們,並授予勳章,從眾多的王成式的英雄中予以確認其為王成形象的原型之一。濟南軍區《前衛報》於1993年8月27日刊登了秦建彬這位活著的王成式的英雄的報道。

 

王芳是影片《英雄兒女》中的女主人公。圍繞王芳的情節比較多。軍文工團在朝鮮戰場上的主要任務是戰時的宣傳工作,戰地演出非常頻繁,戰地生活卻豐富多彩。影片中的王芳能歌善舞,還會創作,反映了我們誌願軍文工團員所應具備的一專多能、多麵手的要求。大鼓說唱在當時是常有的節目,這種演唱道具簡單,擺到哪裏就能唱到哪裏。文工團員們到前沿陣地為戰士們演出,有時甚至還為個別戰士單獨表演。除了演出還護理傷員,為戰士洗、補衣服,幫廚,戰勤服務等,遇上戰鬥還要參加打仗。他們帶去了軍黨委、軍首長對部隊指戰員的親切慰問,深受部隊的歡迎。現在,報刊報道王芳的原型也是眾說紛紜,有不少近似王芳事跡的人物,不能確切地認定誰就是王芳的人物原型。我們軍文工團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問演出時還參加過戰鬥,立過功,我曾經在會上表揚過她。軍文工團裏還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堅,她在前沿陣地護理過傷員,接觸到許多感人的事跡,通過她親自的經曆,創作了一篇通訊《紀念品》,刊登發表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了軍首長的好評。這兩位上海姑娘的戰鬥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體現。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應該是誌願軍中的女文工團員的優秀群體。

 

軍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的人物原型似乎不像王成、王芳那樣眾說紛紜,因為誌願軍中的軍、師級政工幹部畢竟為數不多,與影片中王文清的情節相類似的就更少了。目前有輿論傳聞我就是王文清的人物原型,以致有不少人向我問起這方麵的情況,對此我認為有必要說明幾點。

 

1993年《福州晚報》首先報道了這一消息,而後,不少報刊轉載了這篇報道,有的報刊、電視台的記者也來采訪過我。我提供了我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曆和與《英雄兒女》主人公王文清的情節相聯係的情況,以及分析電影作品所創作的朝鮮戰場的戰鬥情節和英雄人物事跡的根據。1984年4月份,我到北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利用晚上休會時間到了海軍文化部部長王劍魂家做客。他原是第二十六軍政治部文藝科長。朝鮮戰場的老戰友一見麵自然而然地會談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往事。會議期間,我剛看過電影《英雄兒女》,印象很深,話題就轉到影片《英雄兒女》上了。他說:“《英雄兒女》這部片子就是反映我們九兵團的事,我是參加審定劇本的,現在劇本原稿還保存著。我在上海時與巴金交換過意見。影片中的王主任說的就是你,但是全本劇情是綜合誌願軍的戰鬥事跡和英雄人物形象編寫的。”王劍魂是參加審定劇本的,他的話有一定的權威性。他所說的“影片中的王主任說的就是你”,指得是劇情中的王文清與我的情況有著某種聯係,根據基本有四點:一是影片中反映的戰鬥情節和英雄人物典型事跡主要是我所在部隊的戰鬥經曆;二是從“王政委”到“王主任”的過程與我的經曆基本相似。二次戰役中,我是第八十九師政委,我帶領一個團在劍山嶺戰鬥中取得輝煌戰果,我師受到兵團嘉獎,戰役後我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軍政治部主任。這個經曆與影片中師政委王文清親臨團指揮所指揮戰鬥,戰鬥勝利結束後赴軍政治部上任的情節基本相似。在朝鮮戰場上,第九兵團從師政委提拔為軍主任的隻有我一個。三是劇中王主任的名字與我的名字似有參照。我原名王漢清,參加革命後一直用“王直”這個名字。巴金《團圓》小說中的王主任叫王文清,經劇本改編加了原名叫王東,兩人的兩個名字隻有一字之差。四是與王文清的社會關係相似。王文清與上海有著密切的社會關係,他的愛人是上海人,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被捕入獄;我的社會關係也與上海有關,我愛人也是上海人,也有被敵人逮捕入獄的經曆,她的家人一直住在上海。前個時期,總政治部為核實“王主任”的人物原型也曾作過調查,並以總政的名義由南京軍區政治部轉送了我一本《英雄兒女》影片的錄像帶作為紀念。

 

盡管我的經曆與影片中的王文清有著某種聯係和相似之處,但是影片中的王文清畢竟不是我本人,其人物原型也絕不是我一個人。作為藝術作品反映的人物形象比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表現得更生動,更典型。因此我認為,影片塑造的王文清這位誌願軍高級政工幹部的形象,其人物原型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某一個人,而是誌願軍高級政工幹部群體的縮影。

 

(作者為原福州軍區副政委、少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