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文學

本是白相人 偶博文學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赤霞珠

(2011-12-14 04:50:33) 下一個
沒有了西蒙小姐和西蒙酒莊,我隻好到附近別的地方去碰運氣,希望再能撞上個 “東蒙” 小姐或是先生什麽的。雖然遇到過幾個聽著也蠻懂酒的夥計,但不是喜好不同,就是口味不對,能談到一塊不容易。

就說那天碰到的夥計比爾吧,非跟我說下牛排最好用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
“因為赤霞珠的丹寧高。” 比爾很內行地告訴我,
“丹寧?丹寧是什麽?” 跟人談酒,我最怕對方拋出個我從來沒聽到過的專業名詞。根據我的經驗,那些經常使用 “大詞(big words)” 的家夥,往往是沒有真才實學的,唬弄人而已,經不起刨根問底的。
“很難解釋。它是一種口感,你會覺得有東西留在舌頭上。” 比爾果然說不出個道道,
“留在舌頭上?好吧,我買一瓶試試,看看什麽東西留在我的舌頭上。” 我沒把比爾太當回事,不過嚐嚐赤霞珠有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倒也是個不壞的主意,就讓他替我挑了一瓶回家。

周末我就著紅燒肉,慢慢地品著比爾推薦的赤霞珠,想著他關於丹寧的說辭:“它是一種口感,你會覺得有東西留在舌頭上。” 我不停地轉動著舌頭,正琢磨呢,太太係下圍裙坐到了邊上,端起我給她倒好的酒杯喝了一小口,便一語道破了天機:“這是什麽酒?怎麽有點澀?” 原來這個所謂的 “丹寧” 就是中國人常講的 “生澀” 的口感。

丹寧(tannin,也就是丹寧酸,tannic acid)是無色無味的,所以隻是一種口感(冤枉比爾了),和橡味一樣,它是葡萄酒的又一個基本屬性。大部分尚未熟透的水果,吃到嘴裏後,都會覺得有些東西留在舌頭上,澀澀的,這就是 “丹寧”。它存在於葡萄的皮、籽、和莖中(不信你下次嚼碎一棵葡萄籽試試,看看澀不澀,有沒有東西留在舌頭上的感覺。),在榨取葡萄汁時會被擠壓出來。因為紅酒是帶皮榨汁的,而白葡萄酒是去皮的,所以紅酒的丹寧含量都要高於白葡萄酒。在幾種最常見的釀酒葡萄裏,赤霞珠葡萄的顆粒小,皮厚,籽粒多,釀成的酒丹寧含量自然也就高了。

記得有一次參加品酒會(wine tasting),那個搖頭晃腦的專家說喝紅酒應該在開瓶後先倒入一個敞口的酒壺(decanter)裏,搖一搖,醒一醒再喝,而白葡萄酒則沒這個必要。當時沒理會,哪來那麽多窮講究。現在有點明白了,因為丹寧是多酚類的化合物,極易被氧化,屬於人們常說的抗氧劑,所以將丹寧含量高的紅酒倒入敞口的容器裏醒一醒,把丹寧氧化了,喝起來口感就會滑潤一些。當然也有人喜歡略帶生澀的口感,那就又當別論了,況且抗氧劑還是非常有益健康的。

丹寧高的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易於存放(因為有抗氧劑)。赤霞珠一般要在橡木桶裏老化好幾年,好讓低度的氧化把丹寧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但是又不會因為過度的氧化而變酸。丹寧也存在於橡木中,發酵和老化時也會被萃取出來,被稱為 “軟丹寧(soft tannin)”,口感相對柔和一些。裝瓶以後的赤霞珠雖然也可以久放,但是絕對沒有越陳越香的說法。

都說高丹寧的赤霞珠要配高蛋白的肉類菜肴,好像是有點道理的,否則清談的小菜都會被丹寧的生澀蓋過去,不能相得益彰。我吃著紅燒肉,便不覺得赤霞珠有什麽特別的生澀,而太太坐上來空口一嚐,立刻就道出了它的關鍵所在。
我這麽一解釋,太太不樂意了:“哪有像你這樣的?明明是自己的口感不靈,還不肯承認,怪紅燒肉。”
“沒你厲害,行了吧?” 我心說上次的橡味你不也沒嚐出來嗎,咱倆是各有短長。

後來我又找過比爾幾次,喝了幾種不同的紅酒,還跟他討教過RWH。



© 梁兄 2011年12月


Note: I suggest that you go to a wine store and ask for a reasonably priced Cabernet Sauvignon with high tanning. This should be relatively easy to taste. Enjoy, preferably with red mea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