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一直是王羽佳的忠實的粉絲,在過去聽她幾次來舊金山的演出,包括與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以及獨奏音樂會中,每次都對她的驚人的技術和音樂城府有新的領略,這次二月13號聽她和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艾薩-佩卡 薩羅寧指揮該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更加深了我的這種認知。那天當晚正值舊金山灣區大雨,但惡劣的天氣絲毫沒有影響觀眾的熱情,劇場座無虛席。
這次音樂會的曲目基本是以法國印象派大師的作品為中心,曲目是德彪西的管弦樂的”意象集” - 1,Gigues (吉格舞曲)2, Rondes de printemps (春天的回旋曲)3,Ibéria (伊貝利亞),加之兩部鋼琴協奏曲 - 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和芬蘭作曲家Einojuhani Rautavaara (埃若尤哈尼-勞塔瓦拉)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而勞塔瓦拉又剛好是音樂會的指揮薩羅寧的作曲老師。德彪西的“意象集”雖然最初構思為三首樂曲組成的組曲,但也經常被作為單獨的樂曲演奏,尤其是尺度比較長而又具有歡快的舞曲風格的“伊貝利亞”已成為很熱門的音樂會保留曲目。而薩羅寧對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布局也別有有匠心:他把德彪西“印象集”的前兩首“吉格舞曲”與“春天的回旋曲”配上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組成上半場,而勞塔瓦拉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與德彪西的“意象集”的“伊貝利亞”組成下半場,“伊貝利亞”的西班牙風的歡騰的舞曲作為音樂會結束也非常得體。德彪西的為鋼琴而作的兩集“意象集”已成為鋼琴曲文獻的保留曲目,而為管弦樂隊創作的“意象集”最初也是為雙鋼琴構思的,但最終留下來的就是這個管弦樂版。
因為感觸良多,首先讓我談談王羽佳的演奏,她當晚的兩首協奏曲的演奏都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 震撼!王羽佳在舊金山地區大有粉絲,有人在幾個月前就開始訂票,在劇場裏也不時看到像是鋼琴老師帶著學生的觀眾。音樂會上半場由德彪西的兩首“意象”開始,以“左手協奏曲”壓軸,在王羽佳走進舞台之前那一霎那,我已感覺到在觀眾中那種熱情期待一觸即發的氣氛,當她以她以往那種微帶靦腆的步伐走入舞台時,觀眾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先簡單介紹一下拉威爾的“左手協奏曲”,這部協奏曲是為在第一世界大戰失去右臂的奧地利鋼琴家 Paul Wittgenstein 而作,雖然全曲隻為左手而創作,但拉威爾在試圖創作一部織體像兩隻手演奏一樣豐富的左手協奏曲。為了達到這種境界,拉威爾采用了很多左手在鍵盤上遠距離的大跳和非常巧妙的延音踏板的運用,以致給人一種多層次,多線條的立體感覺,然而這一切對演奏者的技術和掌控多種音色的觸健要求極高。毋庸置疑,王羽佳對樂曲所需的技術要求不在話下,但最讓人感歎的是她在演奏中對音色的立體感掌控,在樂曲中一些隻能靠大拇指奏出的旋律線條被她輕鬆自然的駕馳在繁複的伴奏音型之上,聽起來那麽的清晰而流暢,簡直不相信它是出於單獨的左手!協奏曲以低音大提琴在空弦上的分解和弦開始,低音大管在低音區引申出一段陰森而含糊不清的旋律,之後其他樂器一層一層的向上跌置加強,推到全奏的強音後終於把獨奏鋼琴拋將出來。鋼琴以非常剛強而鏗鏘有力的和弦打開主題的陳述。王羽佳的演奏單刀直入,堅韌而浩瀚,強而不燥,樂隊緊接著回應了鋼琴的呼喚之後在逐漸消退的樂句後引申出鋼琴抒情的獨奏段落,王羽佳的演奏像泉水一樣的清澈,微帶猶豫的旋律在流動的伴奏音流中在唱出甜美的主題。拉威爾這部協奏曲雖然隻有一個樂章,但它可以清晰的分為兩個部分,在中低音區的弦樂器的跳弓的斷音的節奏中鋼琴以鏗鏘的極速下行的和弦開始了協奏曲的第二部分。樂曲在這個持續的節奏音型下逐漸擴張,壯大,最後形成一種洪流般的高潮,而重複的低音和雄性的氣質讓我聯想起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薩羅寧精確的指揮帶領下的樂隊與鋼琴合作默契,各聲部和獨奏與鋼琴的聲音平衡恰到好處,在樂隊最強音時也沒有淹沒鋼琴聲音的拋射。協奏曲的華彩樂段是占據全樂曲尺度相當大的一部分,也是最初鋼琴家 Paul Wittgenstein 所抱怨的“鋼琴獨奏部分太長”的樂段,(但最終他逐漸理解,並接受了拉威爾的版本)。這段鋼琴華彩是全曲最能顯示隻靠左手能達到的巔峰,因本人是搞作曲的,我最能體會到拉威爾的絕處!他在單獨的左手演奏中把音樂織體分配為三個獨立的因素:旋律,複旋律和伴奏音型,而左手的任何一個手指都要隨時擔負著旋律線的“接力”。王羽佳在這段華彩中真可謂大大出彩!尤其是那段在急速音流下還要突出高聲部與低聲部的對句中,她的左手已做到了“分身術”的境界,令人讚歎!之後樂隊以突如其來強音全奏簡短扼要的結束了全曲。在觀眾的站立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下,王羽佳返場了兩首樂曲,其中一首是根據墨西哥作曲家Arturo Marquez 的樂隊作品改編的Danzo No.2, 很有意思的是指揮家薩羅寧與她同返舞台並親自在演奏中為她翻譜,上半場音樂會就在這種溫馨的氣氛中結束。
下半場開場的 埃若尤哈尼-勞塔瓦拉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然是舊金山交響樂團首次演奏,但本人曾在網上聽過其他的演奏錄音。而王羽佳的演奏讓我耳目一新,幾乎像是另一部作品,當然這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高質量演奏也分不開。這讓我這個搞作曲的不禁感歎 - 演奏的質量對一部新作品的生存是何等重要呀!埃若尤哈尼-勞塔瓦拉 是芬蘭20世紀的領袖級的作曲家,不過他也曾在美國師從作曲家阿隆-科普蘭,可以在這部作品中聽到科普蘭的影響。協奏曲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輝煌而壯觀,有大量的音塊兒的應用,最明顯的是接近尾聲時演奏者被要求用右臂敲打琴鍵製造大麵積的密集音塊效果。第二樂章是由近乎聖詠的風格呈示,它讓我想起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和巴托克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第三樂章以近乎“托卡塔”風的疾風暴雨般的氣勢結束全曲。王羽佳的演奏已使作品升華,她的音樂的表現力,樂句的語氣掌控,極具戲劇性的力度幅度以及展現多層次的織體的能力都引人入勝。我可以想像,如果作曲家本人能親身聽到如此精彩的詮釋一定會喜出望外。
在聆聽王羽佳的演奏中更加感覺她的音樂就像她本人,真實,坦蕩,不做作,也不裝深沉,因為她不用做也不用裝,她有雄厚的本錢去做真實的自己。
回過頭來再說音樂會中的德彪西的“意象集”。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兩集“意象集”已成為鋼琴曲文獻的保留曲目,而為管弦樂隊創作的“意象集”最初也是為雙鋼琴構思的,但最終留下來的就是這個管弦樂版。德彪西是法國印象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被認為是現代音樂的起始。他的管弦樂的“意象集”在音響色彩上更與印象派繪畫交相呼應,朦朧,神秘,閃爍發光,不過這一切都從視覺轉化在聲音之中。他在運用樂器上(配器)強調獨奏樂器色彩的混合,他把各樂器群再分組的精細給與他的音樂一種前所未有的親昵感,他的“意象集”更是富有畫麵感。“吉格舞曲”有蘇格蘭民歌的素材,其中還用了柔音雙簧管(Oboe d’amore)來模仿蘇格蘭風笛的效果;“春天的回旋曲”的閃光的樂隊色彩和朦朧的和聲以及由豎琴與帶弱音器弦樂群形成的音樂氛圍給人一種萬物複蘇,微風佛麵的春天的清新感受。而結束整場音樂會的“伊貝利亞”的三段體:1,大街小巷,2,夜來香,3節日的早晨,把人帶入西班牙的街景與民風的圖畫之中。薩羅寧對樂隊各樂器群的色彩對比的調節堪比畫家的調色板,他把德彪西的天才配器的微妙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各聲部和獨奏樂器都在這樂隊的色彩的花叢中競相綻放。音樂會在急速的舞蹈的狂歡中結束,在觀眾經久的熱烈的掌聲下,薩羅寧多次返台謝幕,並向樂隊各聲部致意答謝。
走出劇場,外麵依然是瓢潑大雨,和同行的朋友在去停車場的路上迎著佛麵的雨滴,呼吸著潮濕而清新的空氣,回味著這場美好的音樂會。不亦樂乎!
楊智華
2025年二月
你評論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