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親民秀在民主政治和儒道政治中的不同地位

(2010-06-25 09:26:33) 下一個

親民秀在民主政治和儒道政治中的不同地位

玄野

時下中國的貧富分化和權利分配不公等問題的惡化,導致民怨如泄洪之勢難以遏止。中南海的政治家和地方的執政要員頻繁以親民愛民策略挽救執政黨聲譽。這些措施雖然在贏得民心上可圈可點,但在政治哲學底蘊深厚的神州地域卻顯得幼稚與粗鄙。

老子在道德經中將執政者分為四個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境界的領導者,百姓意識不到他的存在,而是認為自己的幸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必要感謝誰。此類政治家的工作主要集中於體製和法規的設計與完善,幾乎沒有直接施惠於民的作為。道家的執政理想,是將人類社會的結構歸於天道。因為社會的複雜性和變化性,不存在一個永遠合於天道的體製,而道家的表述也沒有走向這個極端,所以時時修正就成了道家保證社會結構能盡量合於天道的主要責任。百姓不知有之的狀況也不一定存在,而這種狀況也不是需要追求的目標。老子本意在於領導者的運政標的應該超越百姓的讚譽或者畏懼,而集中在政治與天道的契合上。第二境界的是指那些誠意為民,鞠躬盡瘁的政治家。曆史上的諸多明君賢相可歸入此列。第三境界基本是暴君,這類君主古今中外都不少,但要做到徹底卻必須有超人的智慧與淩於情感之上的氣魄,在中國僅有秦皇漢武和主席三人比較到位。至於最後一個境界實際上很普遍,他們或為口腹所累,或為名利所縛,或眾人麵前追求自尊又表現欲超強,往往落於如此境地。其實,這些四層境界不是絕對清晰地分屬某些君主,往往是一個君主兼具幾個境界的成分。秦始皇的統一度量衡,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都屬於第一境界的貢獻。

老子的太上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一經典論述對當今全球政治生態意義重大而且無可替代。其運政原則並非是對具體政策的指導,而是界定了執政者的正確心態與標的。就是說,我們的政策和作為不是用來給民眾看的,不是為了追求民眾的擁護與愛戴。自己的運政目標是要讓社會運行歸於理性的道,其中的某些政策也許看上去會有違民眾利益,但其目的必須是自己所能預見到的最長遠的合乎理性的道,而不是要讓自己的每一步看上去都是為了民眾而殫精竭慮。這樣一種政治理念與當代流行的民主政治理念是對立的,又是互補的。

民主政治的成功之處在於民眾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選舉出最高領導人,這樣就保證了領導者的作為必須從民眾的利益出發。同時,其弊端也因為同樣的機理出現了,就是領導者的運政目標限製在民眾的觀感上,而不是根本的大道。每一個真正有抱負有良知的政治家可能都麵臨如此困境。最明顯的就是當下世界範圍內的環境汙染,物種滅絕,資源枯竭,溫室效應等首要難題。這些危機的根源正是幾乎每個人都夢想的改善生活和增加消費的需求。解決這些全球性危機必然要限製甚至大幅壓縮人類的消費需求。從理性的科學根據出發,人類生活必須做大刀闊斧的刪減才能挽救自然。而從民主政治出發,任何這樣的決策因為都將使得每個人的生活越發艱難,所以會被民主機製所否定。當年布什總統退出京都議定書導致國際社會罵聲不絕,實際上並非是他鼠目寸光,也不在於他分辨不出哪個是科學,哪個是詭辯與騙術,而是迫於愚蠢的美國人的民意或者說無比愚蠢兼自私的大財團的壓力。

這是民主政治的盲點,決策人是首先為顯而易見的民眾眼前利益負責,還是為難以凸顯的國家長遠利益負責?從機理上看,民主的效能更好地發揮在防止邪惡上,而以儒道的政治理念將足夠的決策空間賦予領導者則可以弘揚人的善本與能力。二者是否能夠協調地融合呢?各用其長,各避其短?在用民主監督的方式杜絕了執政者的徇私舞弊之後,民主政治是否應該不去評價執政者政策的觀感呢?民眾是否有必要將國家領導人變成人民的哈巴狗呢?每個人都有尊嚴,不會有誰願當哈巴狗,即使當人民的哈巴狗。某些一心取悅民眾的政客,其真正的意圖也許是操縱民眾。

在民主政治疲態盡顯的當代,對儒道政治理想的發微就變得極其關鍵。當代世界政治體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西方聖賢在文藝複興後幾百年的嚴謹思辯與實踐的基礎上。與西方複興相同,儒道政治的複興也必然要建立在嚴謹的思辯與發微上。而這次複興也必然不是對西方文化和現代政治理念的徹底否定並更換以儒道哲學,隻能是對當代統治性政治理念的剖析,並將中國古代的可以互補的執政理念與此並列進行辯證。從而,為中國,也為那些曾經為西方僵化民主與自由所蠱惑而百年瘡痍的國家開拓一條更適宜的道路,並和西方發達地區求索人類未來道路的賢哲做一呼應。

當代政治環境中,因為更多的政策是從體製入手,各種舉措並不會直接施惠於民,民眾對許多政策往往是漠不關心的,但這些政策卻攸關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所以從政者更有機會在老子定義的政治家最高境界運政。遺憾的是中國的執政階層沒有將這一可能變為現實。在強人政治終結後,中國政治正在逐漸走向一種無奈地延續既往的專製習慣又仰慕民主虛名的政治荒野。這種政治具有著民主政治和專製政體的雙重缺陷,卻失去了二者任何一個的優勢。在人權與自由上,不可辯駁地顯示了中國的落後,而力排眾議為國為民獻身的精神也被遺棄到九霄雲外。

從中央到地方,一些口碑官員的規劃目標與施政方向,不是理順經濟關係人際關係,不是解決貧富分化的底層原因,不是為樹立與恢複優秀的民族道德體係而努力。追求政績的是在用統計數字向上層機關報功,枉顧百姓死活,重複著層層專權專政的惡劣後果;追求民意的在各種場合用各種手段樹立自己或者政府愛民親民的形象,政治體製上經濟機製上對百姓的壓榨避而不及。溫總的親民形象與對底層的感情體恤,薄書記的打黑舉措和對百姓的節日慰問,在當下民怨沸騰的時機也許十分必要。在中國政治經曆了廿餘載的重視精英的發展階段,溫總所具備的心係蒼生的情懷可謂雪中送炭。可惜的是,溫總局限在了雪中送炭,而不是滌蕩陰霾迎春歸。簡單地給溫總扣個親民秀和為個人名聲計的帽子是不厚道的。沒有內心的感喟和愛人如己的情懷,看到髒亂不堪的農民工,感情不會那麽自然地宣泄出來,而危難時刻也不可能對手握重權的將領大發雷霆,以生養父母之語相激。溫總不缺乏真實的情感,而是沒有朱總那種抬棺上陣的氣概,缺乏力排眾議趨善如命的智勇,也亟需疾惡如仇的魄力。人生事業,往往是力求一流,僅得二流;眼界局限在二流,結局隻能在三四流上找了。如果一切都從親民的角度出發,可能難以達到老子所說的親而譽之的結果,最後可能會落得一事無成的結果。

社會最迫切需要的是潛心研究社會問題,分析社會矛盾,診斷症結所在,不計個人得失與表麵觀感,適當時刻排除萬難動一發而定千鈞的大智大勇。這種政治家可能無法得到時代的認同,民眾獲得了實惠卻認為這是自然而然來的,也許身後落得累累惡名。但他們維護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正軌。為了生前享樂精心偽裝,是竊國害民的盜賊;為了身後名聲辛苦經營,是誤國誤民的庸才。隻有超越了物質羈絆,不為聲名所累,既有為蒼生捐軀的情懷,又有體悟正道的智慧,這樣的政治家才是真正可參天地的仁者,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太上。

數言逆耳,望觀民意者得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玄野 回複 悄悄話 不能局限在經濟角度討論無為而治。循道而行的政治理念不是自由經濟理念。應該將道放在社會,自然甚至宇宙本性的層次去討論政治。實際上從自然屬性去規範人類的行為,而不是以人類的低等需求去強暴各種自然物的自然屬性,才是道家更根本的理念。自由經濟看似道家,實際是反道家。因為道家說的太少,微妙之處,很容易出現多種徹底不同的解釋。
十分感謝能做這樣嚴謹的討論,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將道家的政治理念一步步明晰起來。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很有名,但恐怕不是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代表,曆史上真正將其執行到底的也沒有幾個。因為“無為”和“順天道行之”本來就很虛,不能解決政治上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

若從字麵上理解,無為而治有點像自由經濟體製下崇尚國家不幹預或少幹預,讓各經濟體在市場作用下自由互動。但作者舉的幾個例子,環境汙染,物種滅絕,資源枯竭,溫室效應等等,恰恰都是自由市場所不能解決,一定要政府出麵的。

若是政府(或是領導人)需要在國家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中做出抉擇,需不需要聽聽絕大多數選民的意見?畢竟你是在為這些人的命運作出決定,要是多數人不願犧牲短期利益換取長期幸福呢?畢竟這個短期和長期都是相對的,50年也可能是短期,200年可能是長期。可是過了50年,很多選民都不在人世了,你也不能責怪他們隻顧眼前利益。再有就是如果本國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發生衝突要怎麽辦?在現行的以國家為單位的政治格局下,恐怕各國領導人還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先。要不放眼看看,有哪個國家對比自己貧窮的其他國家人民敞開大門,無限製移民了?

民主政治本來就沒有自居是最有效率的政治製度,隻是他的設計者考慮到人性的局限和國家機器的威力,所以故意設計出製衡機製,讓最高決策者處處有所製約,不至於偏離“為人民服務”這個主航線太遠。要知道精英治國有可能比平民百姓更有深謀遠慮,但一旦精英們把聰明才智不是用在為民謀利,而是用來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團體服務時,也可以做得極其高明。等到他們大權穩握,再把他們換下去就很難了,沒有民主選舉製度,恐怕要流血鬥爭才能做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論多半是以君主製為前提假設。若是大家有一個公認的“天子”,那麽他要無為而治也還容易些,因為隻要天下大治,就不太會有人來跟他搶。可是現在世襲製已經不流行了,沒有誰生來就是做一國之首的,一個人若沒有政績,或者不能證明他的存在和“天下大治”有必然聯係,又怎麽能保證沒有很多人想接替他的位置?除非一國之主真的變成隻出力,沒有任何個人好處的職位。這種製度目前好像還沒被設計出來。況且權力往往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即使沒有附加好處,恐怕還是不乏人們趨之若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