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中國領導人的文化建設方略有歎

(2010-06-16 10:02:18) 下一個

讀中國領導人的文化建設方略有歎 (原稿參見下麵所附)

玄野

讀完這篇文章需要很大耐心,我們的官員真偉大,到現場去聽,還要全神貫注地聽,保證不睡覺,令人佩服。槍手寫這篇稿子,不能說沒有可取之處,其中也透露出許多開放的先進的有益的手段,但遺憾的是隻局限在手段層麵,到了文化核心內涵上就完全是悖天理而行了。

“ 強 調要繼續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培育骨幹文化企業,生產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 中國文化不是應該重視,而是必須放在國家發展的首要位置上重視,此處理順了,其他方麵必成破竹之勢。如何變成所謂文化產業,文化創新了?固然複古的提法太偏頗,回歸文化傳統總不為過吧,我們D不是勇於承認錯誤的永遠先進的政黨嗎?如何什麽都唯GDP是瞻了?

“ 文化 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湧現出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 大型文化企業?是文化還是娛樂,最好搞清楚。不是百姓沒文化,而是當權者恐懼文化,影響河蟹,所以就硬把文化的座位騰給娛樂了。聲色犬馬也是娛樂,文化被娛樂取代,這黃賭毒就橫行天下了。

“ 隨著我國 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化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 文化僅限於需求,成了消費,這一段的描述咋和抽煙喝酒差不多了?

“ 在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個性化文化消費、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進一步繁榮文化市場 。” 接著往下讀,文化變成市場的一部分了。真是人民的好領導啊。

“ 確 認識 “ 兩 種屬性 ” 、 “ 兩個效益 ” 的 關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 還有令人高興的,說要以社會效益為首,忽然被一盆涼水澆下來,要意識形態屬性為主。哦,我的活祖宗。

"充分發揮文化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氣的重要功能"

"必須以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己任"看來其他的都是落後文化了。但是愚者之見,文化主要分兩種,一是經過數千年曆史磨礪而成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和短暫占據曆史舞台的尚未經曆史梳理的狂悖文化。強秦的法家暴政是典型的後者,將法律作為國家獨大的工具,完全脫離道德,不顧民生,必然敗亡。後世對法律的重視自然是法家的貢獻,但暴政卻世界罕見,為曆代避之唯恐不及的惡政。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當社會主義正確人民大眾正確的時候要為正確服務,當社會主義錯誤人民大眾錯誤(如文革)的時候就為錯誤服務。沒有良知,沒有對真理的追求,隻有服務的職能,還談什麽文化,談什麽精神?

"在當代中國,主旋律從精神層麵上來講,最根本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從實踐層麵上來講,最根本的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事業。"好了,說到真實想法了。某某主義價值體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人可以塑造雕像,何時能夠創造生命了。這人類社會的價值體係是具有生命的,不用說這超複雜的生命不可創造,就是生物界最簡單的生命-單細胞動植物的創造都是人類無能為力的區域。

"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就差把這些牌子後麵的人推出來直接說他們好,偉大,萬歲了。

創新不知從誰開始,技術要創新倒也靠譜,科學要創新就離板了,沒有對科學的信仰,人就缺乏獻身科學的動力,經濟越發達,這種動力越缺乏;至於知識人文也變成創新領域了,請問閣下是用大腦思考嗎?

"推進觀念創新、體製創新、機製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傳播手段創新、業態創新、科技創新,"語不驚人死不休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貼個創新的標簽就好。

"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不符合文化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什麽叫做文化科學發展,科學不是喊出來的,科學不是一頂帽子,領導戴在誰頭上都成。科學是許多聖賢傾盡個人一生隻換來科學上的幾句話的濃縮,經曆無數聖賢的積累才出現的。

"選擇一批改革到位、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推動上市融資,盡快做優做大做強"好,真實意圖出來的,官辦傳媒,互惠互利,政府控製了信息,商人獲取了暴利,官商勾結,魚肉人民而已。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好,高潮這關鍵詞可不能漏掉。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的文化產品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還是大國夢在主導。看來,誰嗓門大誰就能掌握輿論方向,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嗎。拿人民百姓當傻子了,國人給你捧場,那老外也跟你穿一條腿褲子?世界影響力不在你炒作手段多高明,還是取決於真實的內涵,普世價值。當然重視信息科技是不錯的,但是把個大國夢作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讓民眾準確迅速獲取知識信息和精神的需求做宗旨,居心不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幹重大關係 

                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

                                                       *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今年2月,中央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八項重點工作,其中強調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於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於擴大就業和創業。要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大力加強文化建為需要重點抓好的八個方麵工作之一,強調要繼續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培育骨幹文化企業,生產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闡明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方麵,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既是對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巨大鼓舞和激勵,也為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切實貫徹到實際工作中,推動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對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開創了文化體製改革和文化發展的新局麵。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初步形成,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決定性進展,國有文化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大大增強;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湧現出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作家藝術家謳歌時代和人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進一步增強,主旋律作品大放異彩;廣大文化工作者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顯著增強,展現出良好精神風貌。可以說,文化建設的春天已經到來。我們一定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製改革的一係列重要方針政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憂患意識、機遇意識、改革意識、發展意識,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的若幹重大關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主題,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強大動力,以構建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為主攻方向,以全麵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為重要保障,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破解文化發展難題,轉變文化發展方式,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第一,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文化需求的關係,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化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從總體上看,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體現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文化需求。現階段,我們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在農村,考慮到過去的傳統,每個月為農民免費放映一場電影也屬於這個範疇。除此之外,就屬於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文化需求。正確區分這兩種文化需求並處理好二者關係,有助於我們對文化建設中政府職責和市場功能進行科學定位,明確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輪驅動,兩翼齊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製度下人民群眾必須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權益。因此,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屬性。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上是免費服務,或是低於成本、收費很少的服務;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窮人,不分城市農村,不分東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務,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務;便民性,就是要網點化,做到一定空間範圍內必須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方便群眾就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在基層,要向農村和基層傾斜。當前,要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要大力推動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青少年宮、科技館、群眾藝術館以及層文化活動中心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單位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要推動政府通過購買文化產品的方式在特定時段、以特定內容、向特定群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同時要繼續開展三下進社區歡樂下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並不斷規範,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對於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文化需求,主要靠市場來滿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個性化文化消費、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進一步繁榮文化市場。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九大文化產業,不斷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總體實力。要培育各類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合格市場主體,這是文化產業的基礎。要加快構建和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建立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繁榮城鄉文化市場,培育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要積極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鼓勵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積極開發市場、占有市場,發揮骨幹作用,鼓勵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積極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供給能力,努力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群體、不同年齡群眾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

第二,正確認識種屬性兩個效益關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產業屬性、經濟屬性。在種屬性中,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產品的特殊性,商品、產業、經濟屬性是文化產品的普遍性。不能因為文化產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就忽視其意識形態的特殊屬性;也不能因為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的特殊屬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屬性,而是要把兩者統一起來。正確把握種屬性關係,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效益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不論是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文化產業,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人都要有精神支撐,因此要充分發揮文化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氣的重要功能。公益性文化事業、經營性文化產業,隻是文化形式的差別、載體的不同,而承載的精神即文化的靈魂應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須以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己任。因此,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就是要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不搞產業化,但也要在內部引入激勵機製,改善服務。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就是要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當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發生衝突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檢驗經營性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兩個效益統一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人民群眾喜歡不喜歡、是否願意花錢購買和消費。購買優秀文化產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麵就越大,經濟效益越好,社會效益也就越廣泛。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是空的。但如果文化產品不講社會效益,不符合人民群眾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麵管理疏漏的情況下,即使暫時會謀些蠅頭小利,但終會被邊緣化直至被逐出市場,經濟效益也無從談起。因此,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機統一,是經營性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要鼓勵經營性文化單位創新體製機製,把麵向群眾、麵向基層、麵向農村與麵向市場統一起來,認真做好市場調研,準確把握群眾需要,在占領市場的過程中更好地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更多地贏得市場,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與此相適應,各級各類評獎機製也要進一步改革,改變一些地方和部門評獎過多過濫和文化產品隻麵向評委而不麵向群眾的弊端,把群眾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作為評價作品的最終標準,在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將發行量、演出場次、票房收入和銷售額等作為衡量文化產品社會影響的客觀指標,使評獎真正成為推動文化產品更好地麵向市場、麵向群眾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產品,而不能使評獎成為反向調控的指揮棒。

  第三,正確認識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係,堅持社會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全麵繁榮。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內在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針,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客觀反映。弘揚主旋律,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提倡多樣化,必須全麵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方向,弘揚主旋律,是社會主義製度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擔負的社會責任;貫徹雙百針,提倡多樣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文化建設提出的客觀要求,是由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決定的,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活力所在。這兩個方麵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都統一於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具體實踐中。文化必須有深刻的精神內涵,才能以文化人,中華文化就是要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當代中國,主旋律從精神層麵上來講,最根本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從實踐層麵上來講,最根本的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事業。在文化建設中,要全麵貫穿這一鮮明的時代主旋律,熱情歌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大力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最強音,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而不懈奮鬥。同時,也要適應社會生活日趨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多變的客觀現實,在堅持方向、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認真貫徹雙百針,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充分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充分討論,在藝術發展上提倡不同品種和業態的積極創新,使社會主義文化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弘揚主旋律要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增強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不能空洞說教;提倡多樣化要處理好高雅與通俗、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兼顧大眾和小眾的需求,高雅藝術形態也要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擴大受眾麵,努力做到雅俗共賞;通俗藝術形態也要強調思想內涵,追求格調品味,寓教於樂,不降低藝術標準,不低俗媚俗庸俗。

  第四,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創新與加快發展的關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鮮明主題,改革創新是加快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推進文化體製改革,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文化自身發展、增強自身活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適應我國深化各領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迫切需要,是順應現代信息科技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新趨勢、搶占文化發展製高點的迫切需要,是適應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新形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我們一定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進觀念創新、體製創新、機製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傳播手段創新、業態創新、科技創新,進一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推動文化科學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法寶。思想觀念是個總開關。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在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要全麵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不符合文化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不符合文化科學發展的做法和規定的限製中解放出來,從不符合文化科學發展的傳統體製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敢於突破陳規陋習,勇於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意識和本領,努力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指導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實踐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推動文化科學發展,要以體製機製創新為重點,大力推進文化體製改革。要根據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指導方針,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徑,從實際出發,分階段、有區別地加以實施。對公益性文化單位,包括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青少年宮、科技館、群眾藝術館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改革的方針是增加投入、轉換機製、增強活力、改善服務,政府要增加投入,足額保證經費,單位自己不搞創收,但也要轉換內部機製,深化勞動人事製度、收入分配製度等改革,不斷增強活力,切實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對國有經營性文單位,主要包括出版社、新華書店、電影製片廠、電視劇製作中心、電影放映單位、一般藝術院團、重點新聞網站、非時政類報刊社以及主流媒體中可剝離的經營部分等,改革的方針是創新體製、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壯大實力,核心是緊緊抓住轉企改製這個中心環節,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從行政附屬物轉變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創新、依法運營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者。在轉企改製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為真正的企業法人,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堅決杜絕出現行政事業質的翻牌公司。要在轉企改製的基礎上,進行股份製改造,建立現代產權製度,並把改革和改組結合起來,盤活國有文化資產,以資本為紐帶,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兼並重組,實現低成本擴張,打造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要在演藝娛樂業、動漫遊戲業、傳媒業、網絡業、影視業、出版發行業等重點文化產業,選擇一批改革到位、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推動上市融資,盡快做優做大做強。在有條件的地方,要鼓勵以財政、金融資為主體,吸收社會資本,組建企業化的文化產業投資公司,進一步拓寬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渠道。要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體係,建立文化資產評估體係、文化產權交易體係,發展以版權交易為核心的各類文化資產交易市場,以及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風險投資、保險、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為文化企業的成長壯大創造良好市場條件。另外,從目前國情出發,還要正確把握處於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之間少數文化單位的改革,這些文化單位主要指國家扶持的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包括國家直屬院團和一些重點保護劇種的重點院團如京劇院團、昆曲院團,使其代表國家的水平,並發揮示範、引導作用;還有一些需要逐步培育市場的高雅藝術團體如交響樂團、芭蕾舞團等。這些文化單位不同於普通的公益性文化單位,與文化市場有著密切的聯係,具有一定的經營性質,但完全走向市場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因此暫時仍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對它們的改革方針是政府扶持、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增強活力。政府扶持的目的,是要支持這些文化單位更好地麵向市場、增強活力。因此,這些文化單位要積極進行內部機製改革創新,建立起符合藝術發展規律、體現按勞分配原則的分配製度和能進能出的人員流動機製,建立起以觀眾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為目標的院團經營管理機製,形成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麵向群眾、麵向市場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文化單位畢竟是少數特殊情況,僅限於現有存量,在改革過程中,要嚴格界定、嚴格審查、嚴格控製,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文化單位,條件成熟的,鼓勵進行轉企改製的探索,推動越來越多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推動文化科學發展,要善於把繼承與創新有機統一起來。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不善於繼承,創新就沒有根基;不善於創新,繼承就缺乏活力。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加強對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深入挖掘蘊藏其中的豐厚文化資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發揚光大。對具有產業和市場潛力、具備經營條件的傳統文化資源,要鼓勵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運用市場和產業的手段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特別是和發展旅遊業緊密結合,開發文化產品,拓展服務項目,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增強生機、煥發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適應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和審美情趣的新變化,推動不同傳統藝術門類之間相互融合,推動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互借鑒,積極運用聲、光、電等手段提高傳統文化表現力,實現題材體裁、風格流派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發展。

  第五,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與經濟的關係,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同時,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越來越大。從實踐中看,在加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文化產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突出特點。

  優結構,就是無論從總供給還是從總需求的角度講,發展文化產業都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黨的十七大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從過去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特別是要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生活服務,又為生產服務。因此,抓住了文化產業,就抓住調整供給結構的突破口,就從總供給方麵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擴消費,就是從總需求的角度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擴大居民消費,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黨的十七大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主要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駕馬車協調拉動。從目前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關係上來看,很多產業都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文化產業是少數幾個總供給還遠遠不能滿足總需求的朝陽產業之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在文化領域表現得特別突出。特別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之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勢,而我們提供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相比之下還太少。因此,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是人民群眾生活基本實現小康之後增加消費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就抓住了擴大消費的重要著力點。增就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增加就業、帶動創業。文化產業投入的是智力資源,產出的是知識產權,不需要更多廠房和土地就能夠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文化創意是推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解決更多的人就業特別是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利於帶動其他領域、其他產業的創新發展,實現更多的人就業創業。促跨越,就是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欠發達地區就更有意義。文化產業與一個地區原來的工業發展水平等基礎條件關係不大,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複雜的工藝性協作,隻要引進優秀人才,有好的創意,就能發展。中西部地區普遍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隻要善於在市場化、產業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資源變成現實財富,促進本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可持續,就是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實現可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麵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等瓶頸製約越來越突出,而文化產業的一大特點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是受資源、能源、環境瓶頸製約不大的新興產業之一,最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抓住了文化產業,就抓住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綜合以上這些優勢和特點,完全可以說文化產業是戰略性、先導性產業,不僅能夠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文化條件,而且能夠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空間,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突破口。因此,要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擺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休閑、製造、電信、交通、房地產等產業相融合,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柱產業

 第六,正確認識和處理發揮政府作用與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關係,努力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無論是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都要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形成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新格局。

  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為各類文化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製環境和市場環境等方麵。具體來講,就是要履行好公共服務、政策調節、社會管理、市場監管職能。公共服務,即政府必須切實承擔起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職責,把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依靠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扶持公益性文化單位,建設文化基礎設施,購買文化產品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健全公共文設施免費開放的財政保障機製,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政策調節,即政府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科學製定文化發展規劃,製定引導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年,已相繼出台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一係列政策措施,有力地引導和推動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管理,即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製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製機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管理體製,為各類文化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市場監管,即政府主管部門必須切實擔負起文化市場監管的職責,提高文化市場監管能力和水平,確保文化市場繁榮有序。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最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之一,社會力量參與和投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突出。要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製定和實施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毫不動搖地加快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經營性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的發展,努力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在法律和政策許可的範圍內,適當降低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門檻,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到振興文化產業的進程中來,鼓勵民營文化企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製。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社會力量捐贈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麵通過捐助、捐贈、自辦等方式,投資興辦公共文化服務實體,建設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總之,要努力形成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一起上、公有製文化單位和非公有製文化單位一起上,匯聚強大合力,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生動局麵。

  第七,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堅持對外開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這既為我們學習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提供了極好機遇,同時也使我們麵臨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既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借鑒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提高我國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同時大力推動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要不斷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途徑和方式方法,堅持兩條腿走路,在繼續推動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的同時,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運作方式,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文化交易平台,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推動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要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提高我國文化產品的附加值。要鼓勵文化企業通過投資、合資、參股等多種方式,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使我國文化產品更直接地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建設語種多、受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使我們的圖像、聲音、文字、信息、影視節目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八,正確認識和處理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的關係,通過不斷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確保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繁榮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發展繁榮、一手抓加強管理,在促進繁榮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新管理,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管理體製。要在恰當運用思想教育手段的同時,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為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推進管理工作的法製化、規範化、製度化、科學化,有效解決在管理上存在的突問題。要進一步創新管理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寓管理於服務之中。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向體製要秩序。要通過製定和完善法人、崗位、職業、產品等市場準入和退出機製,通過健全登記備案、年檢製度、加強崗位培訓等多種行業監管手段,強化行業自律,推動文化企業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良性發展機製,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麵向直屬單位轉為麵向全社會,進一步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服務上來,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真正把管理職責落到實處。要結合地方機構改革,加快推進城市綜合文化行政主體改革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切實理順文化執法體製,解決多頭執法、力量分散、執法水平不高的問題,不斷提高文化市場管理水平。要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推動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向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延伸,堅決清除淫穢色情和低俗內容,淨化網絡文化環境。要推進網吧連鎖化、品牌化經營,加強學校電子閱覽室和公共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青少年宮等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要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不斷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場執法的長效機製

  第九,正確認識文化與科技的關係,把運用高新技術作為推動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的新引擎。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的文化產品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催生了一係列新興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這些新興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部分,反映了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說,科技進步與體製機製創新一樣,是加快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要充分認識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敏銳把握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緊緊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曆史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主動權。要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手機電視、網絡電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拓展文化發展的新領域。要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係,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傳播體係和創新體係,切實增強文化傳播力和文化感染力。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加快媒體資源特別是音視頻媒體資源的整合和融合,積極推動地方廣播電台電視台合並。傳統媒體要積極創辦新興媒體,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在確保內容服務有效管理和文化安全的基礎上,有序推動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促進文化產業、信息產業和相關務業健康發展。

  第十,正確處理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積極性與培養造就大批文化領域創新型、複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關係,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鍵在人才。長期以來,廣大文化工作者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於曾為文化發展作出傑出貢獻、有重大影響的老藝術家,要研究製定合理的保障機製,切實給予關愛。對於在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過程中的分流人員,要妥善安置,通過安排他們到社區文化中心擔任文化輔導員等多種方式,為他們繼續展示才華創造條件。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觀念,適應形勢發展要求,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拓展人才培養領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學創作、影視劇創作與編導、戲曲創作與編導、動漫製作等方麵的領軍人物,一大批勇於改革、敢於創新、善於開拓的創新型人才,一大批精通文化工作、懂經營善管理、具有現代科學素養的複合型人才,一大批精通外語、熟悉國際文化市場規則、善於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的外向型人才,一大批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具有研發能力、能夠占據文化科技製高點的科技型人才,構建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文化工作者隊伍。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製機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盡其才、各展所長的良好局麵。要注重發揮非公有製文化單位人員的積極性,在職稱評定、培訓提高、政府獎勵資助等方麵一視同仁,努力形成各類文化人才競相湧現的生動局麵。廣大文化工作者要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自覺擔負起傳播進文化的曆史職責,努力成為德藝雙馨、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工作者。

  以上十個方麵的認識,是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加強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反映了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國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凝結著廣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集體智慧。我們一定要始終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麵,關鍵在黨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深入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對於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自覺性堅定性。要切實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係,與經濟、政治、社會各領域工作一起部署、一同推進,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加強政策扶持,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切實把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列入產業振興規劃,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各領域各行業的融合,不斷壯大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為推動本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貢獻。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特別是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增強加快文化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更加自覺地擔負起興起社會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曆史使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圍繞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進一步理清文化發展思路,謀劃文化發展戰略,明確文化發展重點,優化文化發展布局,組織實施重大文化發展項目,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加快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新興文化產業,更好地發揮文化建設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總之,新形勢新任務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885296.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