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健康的鬼節

(2009-10-30 11:45:32) 下一個
健康的鬼節

廖康

在大學讀英語時初次接觸鬼節,覺得美國人真是吃飽了撐的。雖然也讀了有關節日的起源,得知那實際上是萬聖節(Halloween),也就是紀念各種聖人的節日,但對其慶祝方式,還是覺得無聊。那分明與節日原旨背道而馳嘛!讓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裝扮成牛鬼蛇神嚇唬人、要糖吃,大人也跟著一塊兒瞎起哄,傻不傻呀?然而,紙上得來終是淺,等到自己在美國有了小孩,親身與孩子們以及同事們一起慶祝這節日,我才明白鬼節是多麽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多麽有益於成人的人際關係。

鬼節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妖魔鬼怪遊戲化,讓可怕的念頭變成好玩的東西。孩子們自己戴上嚇人的麵具,穿上古怪的服裝,也就知道了所有看清沒看清的可怕形象無非就是這類玩意兒,都是人造的,供大家一樂而已。年年一次,見怪不怪,美國小孩的膽子就大起來,很少有誰怕什麽黑影、怪物。他們還盼著鬼節的到來,大家可以瘋鬧一回,得些糖果。回想中國的習俗,與之恰恰相反。我們小時候,不僅沒有這類遊戲,而且很多大人還通過各種方式把虛假的鬼影真實化,嚇唬孩子,讓他們乖乖地在家裏呆著,讓他們聽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不然,鬼就要來……於是,鬼怪這類虛幻的念頭就永遠藏在很多人心靈的角落裏,有點風聲鶴唳、幻覺飄動就自己把自己嚇成一團。哪種習俗對健康有益?不言而喻。

鬼節的另一好處是促進人們的交往。歐洲和拉美國家有狂歡節,有關狂歡節讓人們一時拋棄身份地位的平等作用,在社會學和文學批評中的論述已是汗牛充棟。美國的鬼節雖然沒有那麽狂,那麽歡,那麽大麵積地“一夜平權”,但在這個理論上沒有社會等級,而實事上因經濟差異還相當不平等的社會裏,鬼節起到了與狂歡節很近似的作用。白天,工作單位裏無論是總裁還是職工,大家都換上奇裝異服,扮上鬼臉,一反平日正襟危坐的嚴肅模樣,嘻嘻哈哈一天。雖然一年隻是這麽一天,其效果卻令人難以想象。那些平日不待見的人,如果帶上了醜陋的麵具,你可以痛痛快快地告訴他:“你今天比往常好看多了!”他就是愛生氣,也不會生氣,倆人在笑聲中可能就開始親近了。如果是老板來了,你不妨直說:“我真希望你老戴著這種麵具,比那一本正經的麵孔可親多了。”多數人可能會因此而有所改進。晚上,帶著化了裝的小孩,拎著小桶,在社區裏轉悠,隻要門口亮燈,就去敲門高叫:“Trick or treat!”無論是深宅大院,還是柴扉小屋,主人都會友善地出來,欣賞你給孩子的裝扮,甚至假裝嚇得半死,再給孩子們一些糖果。在歡笑中,鄰裏親近了。即便是平日裏“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美國人,今晚也會門戶大開,以笑臉和糖果相迎,而絕不會像杜甫那樣,因為小孩子拿走幾根茅草而哭天抹淚地哀怨(真不懂這老夫子怎麽還可能大庇天下眾寒士)。當然,你自己也應準備好糖果。尤其是沒有小孩子的人家,你要是不出門,就等鄰居來訪,別關著燈,一屋死氣沉沉,連鬼都不上門,自絕於這熱熱鬧鬧的大千世界。

當然,即使在美國,個別人還是一輩子膽小,到了鬼節甚至嚇得不敢出門。也有些老板永遠西服革履,永遠繃著棺材板麵孔,連鬼都躲得遠遠的。美國的住宅區當然有高尚與低賤之分,你可能總是和社會地位接近的人作鄰居。但不管怎麽樣,鬼節還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多數孩子們在歡笑中淡化對黑夜和未知的恐懼,讓許多成人衝破冷漠的堅冰和等級的隔膜。當我們今天帶上鬼怪的麵具時,我們很可能會放下平日人為的麵具,直截了當地與人交流。那才是Halloween的本意呢:這個字的詞根就是打招呼——Hallo。若能夠始終與眾人這樣友善交往,也就堪稱聖人了——Ha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